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Q—T离散度(Q—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变异的程度,它反映心室复极的紊乱程度。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长Q—T间期综合征、肥厚型心肌病等病例Q—Td明显增大。但关于HIEQ—Td的变化鲜有报道。本文旨在对HIEQ—Td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
对高频作业50例工人,在电场强度33~40V/m及磁场强度7~22A/m条件下工作90分钟后描记心电图,和工作前自身心电图比较,即工作后心电图以窦房结自律性降低,心室复极改变为主,出现一时性心律不齐,右束枝传导阻滞,左心室高电压等变化,P—R间期、QRS时限、Q—T时限和T波无明显改变。这些变化绝大多数工人脱离现场经休息30分钟后恢复到激发前状态。  相似文献   

3.
一、S—T段:是指从S波开始至T波开始点之间的一段水平线。若QRS波群终末部分没有S波,州以R波至基线之点为准,称为RS—T段。 S—T段正常情况下是居于等电线,呈水平型直线。其产生原理是:S—T段向量轴垂直于导联轴,故不产生波形。换言之,当心室除极终止至心室复极开始之前,这段时间内心脏无电位的变化,所以正常S—T段居于等电线。但正常人的S—T段也有轻微上、下偏移现象,在R波为主的导联上  相似文献   

4.
在缺血性心脏疾患,Q—T间期延长已被认识,然而,不仅如此,心肌梗塞征侯群时亦有Q—T间期延长的倾向,这对判定其预后很有意义。作者在“Q—T间期延长的临床各类型”一文中指出,测定心肌梗塞患者发病后2~6个月Q—T间期的变化,以观察7年的预后。结果发明:7年后生存的病例Q—Tc为0.429±0.200秒;而死亡病例的Q—Tc则为0.443±0.270秒,  相似文献   

5.
T波是心电图上心室复极引起的电位变化,又叫心室复极波。许多冠心病老患者耳濡目染,都知道T波低平、倒置是冠心病的表现。但是,T波形态变化的原因很多,并不都是心脏病的特有表现。在判断T波改变的意义时,应密切结合临床,不能贸然作出冠心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QT离散度 (QTD)是心电图导联间QT间期变异的量度 ,它可以反映心肌各部位间复极的差异情况 ,差异增大提示心室肌复极不均匀性增加 ,常为室性心律失常形成的基础 ,它与心肌梗死程序、部位及心肌缺血状态都有密切关系 ,预后价值较大。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 急性心肌梗死 (AMI) 2 0例男性患者 ,年龄 60~ 74岁 ,符合WHO诊断标准。未用影响心肌复极的抗心律失常药。1 2 方法  2 0例AMI病人入监护病房 ,监测 2 4h心电图 ,每日作 12导联心电图 ,有室性心律失常随记录 ,每导联连续测量 3个QRS波和QT间期 ,取其均值 ,QT…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扩张型心肌病伴发心力衰竭患者T波峰-末间期(Tpe)的特点及其在评价整体心室复极离散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扩张型心肌病伴发心力衰竭患者28例(心力衰竭组)及无器质性心脏病且心功能正常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25例(对照组),分别测量体表心电图12个导联的Tpe和QT间期,计算QT间期离散度(QTd)、Tpe平均值校正值(Tpe.AVEC)、Tpe最大值校正值(Tpe-MAXC),并进行比较.结果心力衰竭组Tpe.AVEC、Tpe.maxc、QTd显著高于对照组[(106.31±26.34)ms比(82.72±10.01) ms,(234.05±69.75) ms比(119.15±11.55)ms,(119.17±67.62) ms比(39.74±17.04) 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结论扩张型心肌病伴发心力衰竭患者整体心室复极离散明显增加.Tpe-AVEC及Tpe-MAXC可作为扩张型心肌病伴发心力衰竭患者心室复极离散的无创性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8.
T波是心电图上心室复极引起的电位变化,又叫心室复极波。许多冠心病老患者耳濡目染,都知道T波低平、倒置是冠心病的表现。但是,T波形态变化的原因很多,并不都是心脏病的特有表现。在判断T波改变的意义时,应密切结合临床,不能贸然作出冠心病的诊断。心内原因引起的T波异常最常见的是冠心病出现的心肌缺血。营养心脏的血管叫冠状动脉,冠状动脉如发生了粥样硬化,管腔狭窄,组成心脏的心肌得不到足够的血液和氧,心肌复极程序发生改变,表现在心电图上的变化之一,就是T波形态或极性改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心肌供血不足,也称为心肌缺血或慢性(急性…  相似文献   

9.
室性早搏落在前一个心动周期的T波上,称R onT现象。因为T波是心室肌的复极波,业已证明T波顶峰前30毫秒是心室肌易颤期。在急性心肌梗塞、洋地黄中毒、Q—T间延长等条件下,R on T易于促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纤颤。动物试验与临床实际都证明了这一点,因此R on T已为临床医生所重视。然而R on P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远程监护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的心电图形(CM1对V1,CM5对V5)。方法:分别测量35例用户心脏远程监护仪iHolterCM1、CM5通道和常规心电图V1、V5导联的心率、QRS波振幅、QRS综合波电压代数和即R-(Q+S)、QRS波宽度、P波振幅、P波宽度、T波振幅、T波宽度、P-R间期、Q-T间期和Q-Tc等指标,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对于CM1通道和V1导联,心率、QRS波振幅和R-(Q+S)等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于CM5通道和V5导联,心率、QRS波振幅和R-(Q+S)等指标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远程监护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的心电图形一致。  相似文献   

11.
<正> QT间期离散度(QTd)反映了心室肌复极的不均一性,QTd值越大反映心室肌复极的不均一程度愈高,反之则表示心室肌复极的不均一程度愈低。有学者提出QTd增大是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本文旨在通过QTd在冠心病诊治中的意义,探讨其应用价值。1 QTd曾大的机理及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一、正常Q波是指QRS波群的初始部分的波形,即心室除极最早的部分投影于某些导联轴的负侧,所形成的一个小的向下(负向)的波,称为Q波。正常成人在左胸前导联(V_(5-6))及某些肢体导联(Ⅲ、aVF或aVL)可出现q波,这种小的q波称为间隔性q波。由于间隔除极时间暂短,故一般不超过0.03秒,其深度不大于R/4。正常间隔除极向量的方向是向右前上、  相似文献   

13.
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体表12导联心电图不同导联之间最长QT间期和最短QT间期的差异程度,它反映了心室肌复极化的不均一性。从广义而言,凡是能够影响心室肌的局部复极都会有QTD的变化。因此,在临床上,对于急性心肌梗塞、冠心病、心肌肥厚、肺心病、心力衰竭等引起的心肌功能和形态变化或者室性心律失常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其临床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远程监护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的心电图形(CM1对V1,CM5对V5).方法分别测量35例用户心脏远程监护仪iHolter CM1、CM5通道和常规心电图V1、V5导联的心率、QRS波振幅、QRS综合波电压代数和即R-(Q+S)、QRS波宽度、P波振幅、P波宽度、T波振幅、T波宽度、P-R间期、Q-T间期和Q-Tc等指标,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对于CM1通道和V1导联,心率、QRS波振幅和R-(Q+S)等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于CM5通道和V5导联,心率、QRS波振幅和R-(Q+S)等指标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远程监护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的心电图形一致.  相似文献   

15.
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体表12导联心电图不同导联之间最长QT间期和最短QT间期的差异程度,它反映了心室肌复极化的不均一性。从广义而言,凡是能够影响心室肌的局部复极都会有QTD的变化。因此,在临床上.对于急性心肌梗塞、冠心病、心肌肥厚、肺心病、心力衰竭等引起的心肌功能和形态变化或者室性心律失常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其临床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性,60岁。临床诊断:陈旧性心肌梗塞,左心衰竭,心律不齐。就诊时心电图示:Ⅱ导记录,主导节律为窦性心律,P—P 间期0.8秒,心率79次/min,P 波顶峰有切迹,其宽0.12秒,说明有房内阻滞。窦性激动的 QRS 波呈 qvsR 型,间期0.10秒。有2个提前出现的 P 波,下传的心室波与窦性激动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前后Q—Tc间期变化。方法做活动平板运动试验213人,将其分为第一组缺血有症状组49例;第二组缺血无症状组87例;第三组正常人群组77例。三组均在运动前、运动后即刻、3、5、7min同步记录12导联心电图,测量V1-V5导联QT间期,计算出Q—Tc值。结果无症状组缺血程度与有症状组相似。  相似文献   

18.
心电图分析:这两行心电图为V_5导联连续描记的图形,平均心率为70次/分,窦性P波顺序出现,P—P间期为0.88~1.16秒,基本心率为窦性心律不齐。上行中第三个QRS波群,是提前出现变异的QRS波群呈QS型,T波与主波方向相反,其前、后均无逆行P波,其后完全性代偿,提示为室性期前收缩(下称室早)。在这提前出现的QRS—T的T波终末有窦性P波隐伏在内(T+P)。上行中  相似文献   

19.
研究指出,海拔3 000 m以上的高原可引起许多医学问题[1,2],其中心电图表现包括Q波出现,P波高尖,Q—T波延长,T波增高,还可以引起电轴QRS电压之改变,这些已引起医学界足够重视而介于1 500—3 000 m海拔高原一般较少引起临床疾病,所以未引起重视。本文研究100例地处1 600 m海拔正常人心电图和:100例地处2 200海拔正常人心电图,试图寻找此两种海拔高度下,心电图时间指标R—R间期、Q—T间期、Q—T间期、QRS时限间之关系以及不同海拔面上述4项时间指标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伴复合性ST-T改变特点,提升对这种异常改变的认识。方法选择361例CRBBB患者,分为CRBBB伴复合性ST-T改变组(观察组)74例,CRBBB伴继发性ST-T改变组(对照组)287例,比较两组P-R间期、QRS波时限、Q-Tc间期、J-Tc间期、V1导联室壁激动时间(VAT)、V5导联S波宽度、ST-T改变特征以及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95.95%(71/74)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尤以冠心病、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和(或)2型糖尿病多见,占69.01%(49/71);对照组39.37%(113/287)见于器质性心脏病(P0.01)。观察组P-R间期、QRS波时限、Q-Tc间期、J-Tc间期、V1导联VAT均明显较对照组延长(P0.01),各类早搏及一度房室阻滞等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复合性ST-T改变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有单项T波低平、倒置、对称,ST段水平压低或延长等,也可以是ST段压低伴T波异常,个别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可出现ST段抬高,但以ST段压低伴T波低平或倒置者多见(占39.19%)。结论 CRBBB伴复合性ST-T改变绝大多数是一种病理性改变,常为冠心病等器质性心脏病所致,多伴有J-Tc间期延长、早搏等,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应引起临床医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