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稻壳制取白炭黑工艺中提取率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讨论由稻壳制取白炭黑工艺中影响白炭黑提取率的几个主要因素,给出了实验研究结果。结果表明:在本工艺条件下,炭化稻壳中的二氧化硅以无定形水合二氧化硅结构存在;稻壳炭化的最佳温度为600~650℃,炭化温度过低,挥发份去除不净,影响产品色泽。炭化温度过高,炭化稻壳中水合二氧化硅向晶态转化,使提取率降低;提取液碳酸钠质量分数在15%为宜,反应时间大于3.5h;提取液重复使用可使产品提取率提高20%左右。  相似文献   

2.
稻壳制备白炭黑新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以稻壳为原料,不经过生成水玻璃的中间环节而直接制备白炭黑的新方法,通过在稀盐酸中煮沸、干燥后,在一定温度下煅烧,可制得优质白炭黑。对新方法制备白炭黑的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盐酸质量分数为3%,煮沸时间为4h,煅烧温度为550℃。此条件下制得的产品白度在93%以上,二氧化硅质量分数在98%以上。BET法研究表明了产品的比表面积为235m^2/g;经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IR)分析表明制备的白炭黑为非晶态结构。实验结果表明:新方法生产的白炭黑质量优于国家标准,与传统方法相比,工艺条件更为简单,成本更为低廉。  相似文献   

3.
《应用化工》2019,(10):2350-2354
对水合二氧化硅的溶出工艺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方法为:稻壳先在管式炉内炭化并通入水蒸气得到稻壳灰,后用氢氧化钠溶液与稻壳灰内水合二氧化硅反应将其溶出。考察并讨论了炭化阶段和反应过程中对水合二氧化硅溶出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合适的炭化温度为600℃,稻壳与水蒸气用量比(质量比)是1∶2,炭化时间为30 min,氢氧化钠质量分数为3%,反应时间是180 min,固液比为1∶20(g/mL),在溶出过程中,水合二氧化硅的溶出率可达到98.83%。  相似文献   

4.
《应用化工》2022,(10):2350-2354
对水合二氧化硅的溶出工艺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方法为:稻壳先在管式炉内炭化并通入水蒸气得到稻壳灰,后用氢氧化钠溶液与稻壳灰内水合二氧化硅反应将其溶出。考察并讨论了炭化阶段和反应过程中对水合二氧化硅溶出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合适的炭化温度为600℃,稻壳与水蒸气用量比(质量比)是1∶2,炭化时间为30 min,氢氧化钠质量分数为3%,反应时间是180 min,固液比为1∶20(g/mL),在溶出过程中,水合二氧化硅的溶出率可达到98.83%。  相似文献   

5.
利用稻壳制取白炭黑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以稻壳为原料制备白炭黑的工艺方法和研究路线.研究了稻壳的焙烧工艺条件对稻壳灰的结构性质及二氧化硅碱溶出率的影响,得出稻壳焙烧的工艺条件:缓慢升温、与空气接触状态良好、焙烧时间120 min、焙烧温度650~750 ℃.在此焙烧条件下,稻壳灰中二氧化硅的碱溶出率可以达到85%以上.  相似文献   

6.
我国首家利用稻壳生产二氧化硅的工厂最近在四川省邻水县建成投产.二氧化硅俗称白炭黑,国内外普遍采用石英砂为主要原料生产该产品.稻壳生产白炭黑技术是鞍山钢铁  相似文献   

7.
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栽培基质用炭化稻壳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即考察炭化温度和炭化时间对稻壳炭化得率和理化性能的影响,得出了炭化温度 350℃、炭化时间 40 min 的优化工艺,在此条件下,炭化稻壳pH值8.06、热值 19 937 J/g、固定碳含量为 41.16%,炭化得率为 51.71%。  相似文献   

8.
安徽合肥联合大学开发成功用稻壳生产白炭黑的新工艺,并已实现工业规模生产。产品具有很好的多孔性能,二氧化硅含量97%以上,主要性能达到国内外同类产品水平,采用该工艺生产一吨白炭黑需6~8吨稻壳(每吨稻壳8~12元),与其它工艺相比生产成本降低,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是乡镇企业致富的门路。  相似文献   

9.
稻壳的资源化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稻壳的资源化利用的方法和途径.稻壳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木质素和二氧化硅,可用于制造木糖醇,糠醛,介孔二氧化硅,白炭黑,高纯二氧化硅、活性炭等产品,利用其燃烧热能可产生蒸汽发电.充分利用稻壳中的各种成分,回收能量,制成各种有价值产品,是稻壳的综合利用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以生物基质稻壳为原料,氯化锌为活化剂,采用简单的浸渍、炭化工艺成功制备了Si/C复合材料。系统地研究活化剂物质的量配比、炭化温度等工艺参数对炭化产物结构和电化学性能影响,并通过XRD、BET等对产物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在炭化600℃和稻壳与氯化锌的配比为1∶2的条件下制备出产品结构和电化学性能最优,首次可逆充放电比容量可达711 m Ah/g。产物含有大量微孔,孔径较大,有利于锂离子嵌入和嵌出。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由稻壳灰生产优质白炭黑的基本原理及工艺,实验结果表明:由稻壳灰生产白炭黑的新工艺,能生产出优质白炭黑产品。由于以稻壳灰为酸钠循环使用,与传统方法相比较,新工艺生产白炭黑成本降低。  相似文献   

12.
我国稻壳资源丰富,但浪费严重,以稻壳为原料制备高比表面积、化学性能稳定、低成本的活性炭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本文介绍了稻壳制备活性炭的方法,分析了炭化条件对炭化稻壳品质的影响;从环境效应、活性炭品质等方面分析了物理活化法、化学活化法、物理化学活化法三类活化工艺的优缺点,同时结合稻壳气化发电厂的条件,提出了一种新型活性炭、白炭黑与电多联产系统。  相似文献   

13.
以稻壳为原料制备活性炭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稻壳为原料制备粉末活性炭,对其进行了亚甲基蓝吸附值和碘吸附值的测试。采用NaOH为活化剂制备稻壳活性炭,考察了炭化温度、炭化时间、活化温度、活化时间以及碱浓度对制备活性炭的影响。研究表明:稻壳制备活性炭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稻壳在700℃的条件下炭化5h,与2.5mol/L的NaOH溶液混合,采用先低温(400℃)预处理再高温(700℃)活化1.5h,制备的稻壳活性炭的亚甲基蓝吸附值和碘吸附值分别为250mg/g和726mg/g。  相似文献   

14.
用稻壳生产沉淀白炭黑存在白炭黑产品比表面积高,分散性差等问题,质量难以提高,曾有报道用稻壳灰生产白炭黑,均因质量成本问题而不能生存,本文介绍了采用硫酸法生产沉淀自炭黑的工艺,调整工艺后的产品比表面积明显降低。分散性明显改善,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沉淀白炭黑的制备及表面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益顺 《无机盐工业》2006,38(11):21-22
以液体硅酸钠和硫酸为原料,在室温下反应合成沉淀白炭黑,并用三甲基氯硅烷(TMCS)对其进行表面改性。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法研究改性剂的用量、改性时间、改性温度、异丙醇的加入量等因素对改性效果的影响,得出适宜工艺为:改性剂用量为20%(质量分数),改性时问为90min,异丙醇用量为15mL,改性温度为98℃。在此条件下,改性产品亲油化度超过30%,得到疏水性良好的二氧化硅产品。  相似文献   

16.
以炭化稻壳作为一体化还原剂和催化剂分解磷石膏制硫酸,同时加入一定量去除炭质成分的稻壳灰,调控体系中二氧化硅和炭的比例,研究二氧化硅和炭的比例[m(Si O2)∶m(C)]以及反应温度对磷石膏物相变化以及脱硫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二氧化硅与炭的比例以及升高反应温度均可促进磷石膏分解生成二氧化硫;当二氧化硅与炭的比例为7∶1、反应温度为1 050℃时,体系脱硫率达到最大值80.92%。  相似文献   

17.
以非淬水高镁炉渣为原料,采用酸浸法利用其中的二氧化硅制备白炭黑产品。采用红外光谱对白炭黑进行定性分析,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白炭黑进行含量分析。考察了盐酸浓度、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洗涤次数对白炭黑制备的影响。得到制备白炭黑的最佳工艺条件:盐酸浓度为4.0 mol/L、反应温度为55 ℃、反应时间为2.5 h、洗涤次数为6次,在该工艺条件下,从20 g炉渣中可制备白炭黑产量为10.90 g,白炭黑产品纯度达到90.2%。  相似文献   

18.
化肥信息     
化肥信息利用磷肥副产物硅胶生产白炭黑的研究江苏徐州磷肥厂开发了磷肥副产物硅胶生产白炭黑的工艺,该工艺以含氟硅胶为原料,经水洗、抽滤、沉淀处理后,再经抽滤洗涤、干燥等工序生产白炭黑,产品二氧化硅含量达90%以上,各项技术指标符合国家标准。减轻回转干煤窑...  相似文献   

19.
由稻壳发电剩余物-稻壳灰生产白炭黑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介绍了由稻壳灰生产优质白炭黑的基本原理及工艺,实验结果表明,由稻壳灰生产白炭黑的新工艺,能生产出优势白炭黑产品。与传统方法相比较,新工艺生产白炭黑成本降低。  相似文献   

20.
水蒸气活化法制备稻壳活性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水蒸气活化法制备稻壳活性炭的工艺条件,探讨了炭化温度、活化温度、活化时间和水蒸气用量对活化效果的影响。最佳工艺条件为:炭化温度 450℃、活化温度 900℃、活化时间 90 min和水蒸气用量为炭化料的1.5倍,制备的活性炭碘吸附值 844 mg/g,亚甲基蓝吸附值 138 mL/g,产品得率 13.9%。这些指标与木质活性炭相当。且投资少,能耗低,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