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油气井生产过程中,有些油气井关井测压往往遇到困难。二流量试井技术不需要关井,只需要改变工作制度来改变产量,即可取得准确的地层参数资料。应用试井软件的分流量解释功能,可以有效的解决二流量资料的解释,并通过二项式产能方程回归计算地层压力,所获得参数结果和关井测压解释结果吻合度高,能够满足实际生产需要。  相似文献   

2.
中原油田高压低渗透储层续流时间长,采用常规的不稳定试井,只有关井恢复较长时间才能录取到满意的资料,给试井工作带来不利因素。二流量试井不用关井,通过改变产量,录取第一个稳定工作制度到第二个稳定工作制度之间随时间变化的压力数据,从而求得油藏平均地层压力、地层渗透率、表皮系数等参数,与压力恢复试井具有相似的效果,进一步证实了二流量试气资料可以利用现代试井解释软件进行处理分析,降低了气井假压力计算的难度。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测压多是关井压力恢复方法,由于关井压力恢复影响油田的产量,而且恢复时间长,测试费用也很高。为此提出了以不稳定试井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运用二流量测试技术求取地层压力资料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并对二流量测试技术的应用范围作了初步探讨。通过xx井的二流量测试现场试验资料对比分析.证明二流量测试技术是经济适用的。  相似文献   

4.
针对文23气田供气紧张无法关井进行压力恢复试井的问题,运用不稳定渗流理论,引入了二流量不停产试井工艺方法。2000-2003年共三次对37口井进行了二流量试井,应用结果表明求解出的地层压力误差小于3%,渗透率和表皮系数在地质要求的允许误差范围内,基本达到与关井压力恢复试井等效的结果。该工艺为文23气田的开发调整、措施增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开发井的试井资料变异严重,压力导数曲线形态变化快,使得开发试井资料解释工作更辊复杂,难度更大。为此,华北油田开发事业部委托华北油田测试公司研制出一套开发试井资料解释专业软件--水驱油藏试井解释软件。该软件适用于关井测压恢的油井和关井测压降的水井的压力资料处理,主要解决多层合采、多层合注井试井资料的分析、多井系统中单井试井受邻近井压力波动影响的试井资料分析,短时试井资料分析、油水两相流试井资料分析等  相似文献   

6.
关井压力恢复试井是现场应用最为广泛的不稳定试井,是解决气井平均气藏压力及储层参数的有力手段,但由于需关闭气井影响正常生产、且对于低渗气藏试井时间长等不足之处,为了寻找另一种试井途径来弥补其不足,从不稳定渗流理论出发,提出了二流量不关井压力恢复试井方法。经实际应用效果分析,本文法可行、有效,基本能达到关井压力恢复试井等效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刘静  陈刚 《油气井测试》2003,12(3):16-18
低渗透油气藏未达到径向流的测试资料,以及测试过程中出现关井操作失误的测试资料,采用常规或现代试井解释方法难以进行有效分析。经研究发现,用非常规解释中的恢复程度法进行分析,可有效缩短测压时间,获得较准确的地层压力和储层渗流参数,从而提高测压资料解释率15.31%。  相似文献   

8.
基于现代试井解释理论及对英台地区萨尔图油层的测试资料的分析研究,发现了开井时间与关井测稳压力时间和渗透率的关系。这种关系在不同储层中表现不同,在低渗透层中开井时间对关井测稳压力时间的影响最为明显。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确定测试层的合理开关井时间,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测试时间。  相似文献   

9.
流线数值试井解释模型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考虑到生产历史、油藏非均质、多井以及油水两相流等特征建立了数值试井解释模型(包括生产阶段和关井阶段),采用快速、稳定的流线方法进行求解,得到关井测试时的压力场、饱和度场和流线分布,沿每条流线建立流线数值试井解释模型,并对由测试井发出的所有流线进行联立求解,得到关井后的压力响应。对压力响应和测压数据进行自动拟合或手动拟合,可得到试井解释参数。理论和应用实例验证了本方法的可靠性及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试井解释参数的可靠性,减少因关井导致的产量损失,开展了低渗透油藏合理关井测压时间研究。依据压力恢复曲线,考虑井筒储集效应及表皮效应的影响给出常规关井时间的确定方法;考虑边界或供油半径对关井时间的影响,通过半对数曲线回归得到探测半径与关井时间的数学表达式。特低渗透油藏测试的合理关井时间确定方法:选取常规方法计算的合理关井时间及受邻井干扰时间两项中的最小值。利用该方法确定的合理关井测压时间可以有效指导试井方案实施,加深对低渗透油层动态特征认识。  相似文献   

11.
试并分析过程中,井下测量的关井前流量与地面计量的流量有“定的差别,从而引起利用直接测量的续流量和关并压力解释的结果与用常规法和现代试井方法解释结果有较大的差别,所得渗透率的结果差别较大。为了使解释结果与以前其它方法解释的结果有对比性,可将实测关井前的产量和续流量进行折算。  相似文献   

12.
低渗透油藏生产井关井测压时间的计算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低渗透油藏的生产井压裂后,在单井试油试采过程中,压力恢复测试关井时间不同,其中有些井压力恢复曲线不能出现边界反应段,渗流不能反映地层中真实流动特征。针对这种情况,基于长庆绥靖油田塞39井区长:低渗透油藏大量试井和实际生产资料,利用现代试井解释理论,研究合理关井时间的界限及其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当油井关井测压时间达到3倍地层径向流开始出现的时间后,利用此时的压力数据解释地层参数和地层压力,其结果的误差小于5%,同时能较准确地判断边界类型。计算的理论曲线和霍纳法解释值非常接近,对于塞39井区,若预先知道某生产井地层有效渗透率值,可从理论曲线查出压力恢复试井的关井时间,否则,建议按照该井区地层有效渗透率(大约在6mD左右),将不稳定试井测试时间控制在25d以上为宜。图4表3参14  相似文献   

13.
微破裂测试可以获取页岩储层大规模体积压裂之前的物性参数,为资源量计算以及地质、工程双"甜点"的评价提供关键信息.目前基于常规关井压力恢复试井理论的解释方法在处理微破裂测试这类"短暂注入、长期关井"的特殊问题时精度低,且常出现流态无法识别及参数难以诊断的问题.结合微破裂测试的特殊性,提出了一种基于脉冲注入理论的页岩储层微...  相似文献   

14.
低渗井的早期续流段试井资料解释方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对于低渗透油田,在通常的关井压力恢复测试中,油井测压资料不能出现径向流直线段,针对这种情况建立了一种用早期续流段试井资料解释地层参数的实用方法,通过计算续流量利用褶积分析方法解释早期试井资料,可对实测压力数据点落在半对数直线段上方和下方的两种情况都收到较理想的解释效果,能解释出比较可靠的地层参数。这种新的解释方法大大提前了半对数直线段出现时间,缩短了关井时间.  相似文献   

15.
D油田的第一口井DST5压力曲线显示可能存在"压力衰竭",解释过程中边界模型选为多条不渗透边界,这与本地区的地震、地质认识相矛盾。从地震和地质的研究成果、PPD函数和区域压力系数三个方面分析,否定了不渗透的边界模型。研究表明,测试资料所显示的测试过程中似乎出现了"压力衰竭",事实上只是一种假象。从岩性物性和初开井时间两个方面分析了造成"压力衰竭"假象的根本原因。建议试井解释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此类储层的测试,应该采取延长初开井时间、降低泥浆比重、采用井下关井等措施,避免出现"压力衰竭"的假象。  相似文献   

16.
针对低渗油藏特点,从压力监测技术状况分析入手,对采取何种方式缩短测压时间对油藏进行了规律性研究,采用早期资料解释与二流量测试技术相结合,对不同油藏采取不同的解释及测试方式,在利用先进的试井解释方法的同时针对不同的油藏在测试工艺上寻求突破,确定不同渗流条件的储层合理的测试工作制度,科学合理的测试时间既可以满足参数计算要求,同时又不因过长时间的关井而影响产量,有效缩短测试周期。较好地解决了动态监测占井时间长与原油生产之间的矛盾,从而间接增加生产时间,提高单井年产量。  相似文献   

17.
宋黎明 《油气井测试》2012,21(1):22-25,28
在关井压力恢复的早期阶段,一般地面所设置的压力计采点密度,难以适时的“捕捉”到井下由流动转入关井瞬间状态的早期压力恢复数据点。以实例验证关井早期压力恢复数据采样点加密前后,关井早期至油藏各个阶段的油藏模型拟合对比效果,关井早期采点密度对一般均质、非均质和裂缝性油藏模型的影响,以及识别具有裂缝性油藏特征试井资料的诊断分析。  相似文献   

18.
计算气井续流量的一种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续流量的大小影响着压力恢复曲线的形态及早期资料的应用。现以质量守恒定律为基础,气体方程为桥梁,假定在关井瞬间井底流量为0,以相当于井底流量的地面流量注入,延长地面流动过程,随着假想流体的注入,井筒压力增大,将换算后的续流量输入SUN工作站对夺工线进行续流校正,曲线变异消失,径向流明显,模型诊断准确,解释结果更加可靠。  相似文献   

19.
考虑DST测试周期的压力解释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全面考虑DST非自喷井测试周期的压力解释方法─-周期法,并用大量实例解释结果,将周期法与DST非自喷井解释模型的Correa法、Peres法以及自喷井常规解释模型的霍纳法进行了对比,讨论了前测试周期及关井续流对解释结果的影响,指出常规解释模型有停于实际测试条件,周期法更能解释早期压力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