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自明  王斌  包中进 《人民长江》2016,47(15):78-81
为使溢洪道具有较好的泄流条件,提高消能效率同时节省投资,提出了阶梯式溢洪道与掺气墩相结合的联合消能方式。以某水库溢洪道改造工程为例,对溢洪道的阶梯尺寸、掺气墩的结构及布置型式进行了探讨,最终泄槽段采用了1 m的阶梯形式与前倾30°的圆柱形掺气墩相结合的联合消能方式。试验结果表明,阶梯式消能工和掺气墩联合运用消能效果优异,水流条件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新疆H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为例,在分析溢洪道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进行了水库溢洪道底流消能方案设计和挑流消能方案设计探讨,并从技术经济角度进行了2种设计方案的比较,最终确定采用挑流消能形式。  相似文献   

3.
自从出现河南“75·8”洪水后,大中型水库的抗洪标准普遍提高,因泄量大,下游水位高,使许多水头不高的工程存在着用底流消能工程量大造价高,而用挑流消能又挑不出来的矛盾。因此,有些大中型工程采用面流消能。拓林第二溢洪道的消能方案也经过了底流、挑流、面流的变化过程,最终采用面流消能。但面流消能下游水位高,对陡槽护坦板的抗浮稳定不利。针对本溢洪道的具体条件和特点,采取了护坦末端截流封闭护坦排水措施,从而较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取得了较显著的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4.
金村水库为景宁县城区供水主水源,坝高超过90m,泄洪水头差大,现状地形复杂,同时坝址处山谷狭长,属于典型的"峡谷型"水库。本文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对"L"形和"I"形侧槽式溢洪道的泄流能力、水流流态、掺气减蚀、挑流消能等方面进行研究,同时结合数值模型分析,对原方案进行改进优化,提出适合本工程的最佳溢洪道布置方案和消能方式,为工程实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结合某中低水头水库工程的岸边溢洪道,以水流流态衔接、减小消力池规模为控制指标,采用物理模型试验比较了采用"光滑溢洪道+底流消力池"与"前置掺气坎式阶梯溢洪道+底流消力池"两种消能方案的优劣,对不同布置方案在不同运行工况下的水流流态、入池流速与消能率等水力学指标进行详细对比分析。研究成果表明:采用前置掺气坎式阶梯溢洪道后,消力池长度能缩短57.1%,入池流速减小最大达51.18%,综合消能率大于84%。同时,前置掺气坎式阶梯溢洪道使阶梯泄槽内掺气更充分,继而可减小发生空蚀破坏的可能性。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安福水库溢洪道软基挑流工程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丰县地处丘陵起伏的半山区,修建了大量的中、小型水库工程,大多数水库溢洪道修筑在黄土、砂砾等非岩性的基础上,没做衬砌,抗冲能力很低。1983年安福水库除险加固,溢洪道设计采用了软基挑流消能方案,依靠水流在空气中掺气和跌落到冲坑水垫中消能,不仅工程量小,用工少,造价低,施工方便,而且有利于防冻害和下游水流的衔接。1987年新兴水库溢洪道配套也采用了这种形式,经过多年运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临海市方溪水库工程溢洪道落差达80多米,溢洪道下游既有弯道河流又有村庄,消能防冲压力很大。结合该工程,对溢洪道位置和消能方式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二级消力池带一侧扩散的底流消能方式。  相似文献   

8.
大中型水电站通常进水口高程较低,为满足下游水生态要求,常采用分层取水方案取用水库表层水。目前分层取水有高低取水口、多层取水口、隔水幕、叠梁门等多种方案,通过对取水效果、工程投资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叠梁门方案具有取水层高灵活、取水库表层水范围小、工程投资节省等优点,是大中型水电站分层取水的推荐方案。图4幅,表1个。  相似文献   

9.
高坝大库分层取水措施比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合理选择大型水库分层取水措施并进行下泄水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估,采用MIKE3数学模型方法,模拟某高坝大库分别采用单层进水口、两层进水口、叠梁门多层取水等3种不同电站取水方案的水库水温结构及下泄水温,对比分析不同分层取水措施对下泄水温的调节作用和对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层取水措施能有效提高水库泄水温度,减缓水库下泄低温水的影响;叠梁门结构能够实现表层取水,对水库低温水的改善效果要优于多层进水口结构。  相似文献   

10.
阶梯消能工在大多数水库溢洪道工程中得到应用,但有关阶梯消能工的设计思路并不完善,无法充分发挥溢洪道等水工建筑物消能作用。以黄庄水库为例,应用ANSYS软件构建起水库溢洪道有限元模型,对消能工水面线、流态、流场及压强分布等消能特性展开模拟分析,并对紊动能、紊动耗散规律及溢洪道阶梯消能率进行计算,对水库溢洪道性能的提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