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随着城镇化推进,生态空间屡遭蚕食,制约了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发挥。森林作为城市中生态–社会效益最为显著的生态系统之一,对公园城市生态服务水平提升至关重要。以公园城市首提地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为例,基于公园城市理念以及城市森林的生态–社会属性,初步构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体系;综合评估结果及森林生境调查,从公园城市森林生态建设的角度出发,提出构建山脉浅丘生境森林、城镇生境森林、道路交通旁生境森林、溪河流生境森林以及湿地生境森林5种典型生境森林类型;同时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综合评价,明确11个核心森林及其生境构建目标;最后运用最小成本路径模型识别连接生态核心的生态廊道,完善“十一核心—多条绿带”的森林生态网络格局,为天府新区森林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变化背景下,具有多种功能和服务价值的乡村生态空间成为当下国际生态规划研究与合作的关注热点之一。为实现乡村生态空间的精准管理与规划,中德双方围绕联合课题“生态系统服务概念在德国鲁尔与中国大都市区韧性发展模式下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应用”进行了深入探索。在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类型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别了生物群落类型,并基于调节、供给、文化三大生态系统服务类型,选取了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权衡的指标和对应权重,构建了乡村生态空间规划场景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测模型。以上海市水库村为例,运用该课题的评测模型,初步评估了典型乡村生态规划场景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后,从应用尺度、研究范围以及操作流程三个方面总结了该评测模型的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3.
田园综合体是新时代乡建的一种新型模式,是乡村振兴重要的空间单元载体之一。但因目前田园综合体实施案例不多,可供借鉴成熟样本相对较少,所以研究并探讨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评价方法对于健全其规划设计体系及实施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服务价值作为生态学等领域较为成熟的生态环境等定量评价方法在近年获得人们的广泛关注,将生态服务价值评估引入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评价体系中,并以武汉4个田园综合体总体规划设计为例,通过生态服务价值量及当量因子的修正,得出四地田园综合体规划建设下生态服务价值的可能变化情况,分析其主要的变化情况及变化因素,希望给田园综合体总体规划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4.
城市滨水空间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社会服务功能和价值,日益成为规划设计和城市建设的热点。当前滨水空间研究以定性描述居多,较关注其社会服务功能的定量评价。选取黄浦江两岸滨水空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SolV ES模型对其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进行量化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从价值指数来看,黄浦江滨水空间定位以美学价值、精神价值、康体价值较为突出;从空间分布来看,滨水空间的景观格局决定了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的空间异质性,草地、林地等自然资源和景点设施所构成的景观格局,形成了滨水空间中的局部热点区域,距道路、水体的距离远近影响社会价值类型的价值指数。此外,滨水空间的形态会影响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的指数和分布,未来规划设计中应当充分考虑不同滨水空间的差异,实现滨水空间高效、可持续性的规划建设。  相似文献   

5.
生态系统服务是绿色基础设施的终端产品,绿色基础设施是生态服务的物质载体。实际生活中,人们真正利用和享受的是绿色基础设施提供的净化空气、降温减噪等生态服务。论文应用生态系统服务理论和量化计算方法,针对城市的生态环境特征和面临的生态问题,通过因子选取、参数设定、量化计算和空间制图四个步骤构建了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生态服务评估模型,并应用模型对哈尔滨曲线社区绿地的生态服务进行了计算分析和整体评价。评估模型可以定量化地计算绿色基础设施对城市的生态贡献,为城市生态评价、绿地效益分析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与手段,也为促进城市绿地规划精细化和重效益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申佳可  王云才 《风景园林》2020,27(10):37-42
城市扩张带来的生境破坏及生态系统服务水平下降导致城市生态风险加剧。景观生态网络规划成为解决这一矛盾并响应国家生态文明政策的主要途径。基于对现有景观生态网络规划方法及其不足的梳理,提出构建以生态系统服务绩效提升为目标,基于融合功能与结构空间优先级的景观生态网络整体优化的概念与方法框架。该框架回应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对生态空间体系规划的新需求,并强调了4个核心策略:基于城市生态问题的关键生态系统服务诊断、整合生态资源供给与人类社会需求的生态源识别、遵循生态系统服务交付过程并结合城市发展规划的廊道提取与网络结构修正、兼顾网络功能与结构价值最大化的生态用地多情景开发,以探索适应城市扩张、提高生态系统服务绩效的生态网络规划路径。  相似文献   

7.
构建国土空间河流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体系对河流洪泛区的可持续规划与管控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德国河流生态系统服务指数项目为例,从概念界定、识别分类、测度方法和评价步骤等4个方面介绍其河流生态系统服务指数的量化评估体系,并结合德国多瑙河、伍珀河、那赫河和内贝尔河的实践,分析该体系在防洪规划、生态廊道规划、服务赤字识别与生态修复后评估等方面的应用情况,基于德国经验,对我国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的河流生态恢复、洪泛区规划与管控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城乡非建设用地规划的理论与方法探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城乡非建设用地是指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在规划期内不被用于城镇及乡村建设的用地,可划分为"两级五类"。其规划主要考虑到城市生态系统开放性、非均衡性与动态性的特点,根据景观格局—过程—功能的相互关系,通过非建设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的结构和空间格局,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保证可持续发展。规划方法基于非建设用地供需平衡理论,在城市生态限建综合评价的基础上,结合人口规模预测与城市增长特征,确定非建设用地规模与空间布局。最后简要介绍了广州非建设用地规划实例。  相似文献   

9.
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能够控制城市空间界面的无序化发展,实现城市绿色发展的可持续化.研究通过对水源涵养、高温调节、固碳释氧、游憩娱乐、食物生产、气体净化6项因子定量评估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端和需求端价值,并根据供需差值划分等级,结合MSPA确定重要生态源地.采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进行主次生态廊道的提取,构建出重庆市主城区生态安...  相似文献   

10.
生态系统服务是识别自然生态要素价值的重要概念,对其在空间规划中应用状况评估的研究比较少见。应用文本分析法探讨生态系统服务概念在北京和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应用广度和深度。结果表明:生态系统服务概念在广度上得到了显性应用,在深度上处于中等应用水平;北京在应用广度和深度上略超上海;两个总规中规划的强形式感绿色生态空间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并不完全耦合。揭示学科差异、规划背景和传统、行政规范或技术标准、地方生态环境问题、服务的尺度效应是影响生态系统服务概念在规划实践中应用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整合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提出一个生态系统服务概念及相关方法应用于空间规划实践的技术框架。  相似文献   

11.
生态系统服务综合管理是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和优化国 土空间格局的重要途径。城市中心城区生态空间稀缺、生态环 境压力大、居民需求多样,面临着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空间分异 大、生态管控复杂的问题。因此,量化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供给 和需求,识别生态供给与居民需求的空间分布差异,是提升生 态系统服务供给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支撑城市用地空间进行 科学规划管控的关键。以桂林市中心城区为例,利用生态系统 服务供需比测度城市水源涵养、降温效益、雨洪调节、碳汇服 务、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游憩服务7项生态系统服务供 需水平,并基于聚类分析识别了5类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簇,耦合 供需匹配与失衡区、生态保护区,划定三级生态保护与管控区 和两类生态修复与功能提升区。依据分区的生态本底特点、分 区内各类服务供需水平等,提出分级分类的管控指引和优化策 略,以期为城市生态空间的规划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冯黎  陈明坤  白宇  周里云 《风景园林》2022,29(3):117-123
科学合理的城市森林空间规划是实现城市健康发展的核心.以公园城市首提地—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为例,聚焦现状城市森林破碎化程度较高及各类用地交叉重叠等现实问题.基于MSPA方法提取城市森林空间要素,构建森林源地、森林节点及森林廊道有机组合的网络化森林空间布局.并进一步探索基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的空间落地方法,创新提出保护...  相似文献   

13.
阎凯  陈晨  刘爽  杨丹  李志鹏 《中国园林》2021,37(3):89-94
已有对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优化的研究通常是"供给"导向下的增量研究,很少考虑到当地的人类价值取向变化下的实际需求对生态系统造成的负面效应,这些当地"需求"的负面效应直接影响城市生态系统服务提供的"供给"效益质量,使其在空间地域上的"供给-需求"错位、失衡,造成地方规划管理上的被动性和盲目性,这一现象在生态用地和建设用地交错的特大城市郊区的半城市化地区最为显著。以上海为例,探讨基于人本需求的特大城市半城市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主导功能优化思路;以乡镇街道为基本单元对半城市化地区进行解构,评价其供给、调节、支持、文化娱乐游憩等生态系统服务的功能现状,通过人本需求视角的聚类分析定位乡镇单元的生态主导功能,并据此提出生态系统服务的优化思路;旨在通过支持空间规划决策来有效控制半城市化的负面效应,使局部单元的生态服务价值优化与总体城市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的目标达成一致。  相似文献   

14.
刘颂  董宇翔  蒋理  刘晓 《风景园林》2022,29(8):86-92
生态空间的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存在权衡与协同关系,以提供多项生态系统服务或生态产品为主导功能的生态空间规划本质上是空间约束下的多目标弹性决策的过程。利用地理模拟与优化系统(GeoSOS)空间优化技术平台,以多项生态系统服务协同优化为目标,提出兼顾空间系统性的生态空间划定及弹性分级策略。以山东省栖霞市为例,利用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的综合评估(InVEST)模型实现生物多样性维持、水资源供给和气体调节3项主导生态系统服务的测算,基于空间优化技术和多情景分析,划定了4种类型的生态空间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弹性分级管控建议,分别是系统保护、刚性管控,稳定结构、限制开发,生态储备、适度开发,优化服务、弹性管控。可为后续生态管控策略的制定以及分区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城市滨水空间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的空间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前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性研究大多在区域或城市尺度上开展,风景园林生态实践的指导性较为有限,研究聚焦场地尺度,旨在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视角看待城市滨水空间的发展与规划设计实践。在已有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方面文献爬梳的基础上,提出影响需求的三大因素及其需求类型的划分方法,甄别影响城市滨水空间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的核心指标,选取上海苏州河市区段进行实证研究,采取田野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并基于GIS进行需求目标与供给能力的空间制图。通过拟合分析比对创新性地提出指导城市滨水空间生态实践的三大空间智慧:1)基于需求目标研判制定发展策略的空间智慧;2)分段分类型供给满足存量更新需求的空间智慧;3)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转向匹配的空间智慧,为城市滨水空间的生态实践提出理论依据、评价标准及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城市生态绿地构建对于营建城市生态系统及提高公众福祉具有促进作用。探讨、厘清影响城市绿地生态审美的关键因素,对于健康、稳定的绿地生态景观营造及公众生态价值观引导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探讨生态审美的概念和内涵,总结符合生态审美的绿地特征,提出符合生态审美的城市生态绿地构建原则与对策:基于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绿地基础条件及人类活动干扰程度,将城市绿地划分为生态保育型、生态功能型及生态景观型3类生态绿地,构建生态绿地网络;基于绿地植物群落物种构成、空间布局及绿地功能需求,提出6类自然式植物群落配植模式。旨在为营建高生态效益、高景观质量的绿地景观提供规划依据。  相似文献   

17.
The ecosystem services approach provides an efficient way to support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planning. Such an assessment, together with mapping, can effectively produce spatial analyses on a specific scale, helping to maintain multi-functional landscapes and plan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In turn, green infrastructure can offer a wide variety of ecosystem services, promoting landscape sustainability. This study develops a methodology for the planning of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based on an ecosystem services approach that assesses the supply capacity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identifies possible spatial characteristic areas for interlinking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within the study area. More specifically, from a landscape perspective, we use 32 ecosystem services (as X-axis) and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as Y-axis) to build an ecosystem service assessment matrix. We then take the municipality of Barcelona as an example, using the latter to assess and map ecosystem services within the city through ArcGIS, which show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cosystem services provision. We identify possible spatial areas - which include ecosystem services provision, barren, and obstructed areas - by overlapping the ecosystem services assessment maps. Ultimately, the results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planning by recognizing priority protected areas, new construction areas, potential areas, and renewal areas.  相似文献   

18.
城郊绿色基础设施兼具城乡生态 服务与游憩功能,孤立或对立审视此二功能 会导致过度开发或机械被动保护,有机融合 则会促进城郊自然环境资源的高效保护与利 用。结合文献研究与案例分析,论文详细阐 释了融合生态服务与游憩功能的绿色基础设 施用地规划理念及技术方法:一、目标定位, 融合资源保护、生态服务、游憩休闲等复合目 标;二、现状分析,甄别绿色基础设施用地 保护要素与空间格局;三、功能设置环节,因 地植入维护要素系统自然生态过程的游憩功 能;四、用地组织层面,带动游憩产业发展的 同时提升其支持、供给、调节、文化四大生态 功能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9.
城市山体是山地城市重要的生态空间和文化景观资源,具有形成城市冷岛、提供文化游憩服务等一系列生态系统服 务功能。保证城市山体生态空间生态流的完整性,增强其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提升景观绩效,是改善山地城市人居环境的有 效途径。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城市山体生态修复的契机下,基于碎片化整理的理念,构建以“保护山体识别 - 低效城市空间 识别 - 整体性保护策略提出”为主要步骤的山体保护与绩效提升途径,并以典型山地城市——十堰市的中心城区为例进行 实践。与多数山地城市类似,十堰市主城区山体空间保护以高程控制为主,仅保护规定高程的山体空间造成生态空间在城市 中孤岛化分布,山脚和山谷等空间较多被城市建设用地所占据,生态流被割裂,生态效益较低。因此,基于整体性保护的理 念,首先采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识别出需要保护的山体,进而基于景观格局指数识别出侵蚀山体的小面积、破碎化的低效 建设用地,由此提出优化的途径,以较大限度地发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景观绩效,为十堰市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