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档距输电线路弧垂较大,弧垂对多分裂导线扭转刚度的影响不可忽略。文中分别采用LINK单元和BEAM单元模拟子导线和间隔棒,建立了大档距多分裂导线的精细有限元模型。通过输电线路的找形分析考虑导线自重、弧垂对初始张力和几何构型的影响,建立了扭矩与扭转角的关系,从而确定了多分裂导线的整体扭转刚度。与已有的试验结果对比表明,文中基于找形分析的有限元模型所得扭转刚度具有较高的精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不同档距和不同初始张力下的扭转刚度变化规律,分析了目前常用的Nigol扭转刚度计算公式的误差及其产生的原因,指出了Nigol方法不适用于大档距分裂导线扭转刚度的计算。文中方法可较为精确地确定大档距多分裂导线的扭转刚度,为大档距输电线路抗翻转和抗舞动设计计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分裂导线的扭转刚度是分裂导线绕分裂圆中心扭转时整体具有的刚度,是导线对沿轴向施加扭矩作用的抵抗能力。针对分裂导线一间隔棒体系扭转稳定性问题.建立四分裂导线一间隔棒体系有限元模型,研究了间隔棒数量和次档距布置方式对分裂导线扭转刚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分裂导线一间隔棒体系发生整雄扭转,其扭转刚度由档距中部向两端逐渐增大。导线使用的间隔棒数量越多,其扭转失稳临界扭转角越大、所需的失稳临界扭矩也越大,抗扭转失稳的能力增强。次档距布置方式对于分裂导线扭转刚度的影响不明显,但对导线的扭转失稳临界扭转角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针对输电线路次档距振荡进行相关研究,介绍了输电线路多分裂导线次档距振荡的形成机理,分析影响输电线路多分裂导线次档距振荡的原因,归纳输电线路多分裂导线次档距振荡的相关控制计算理论,并提出一些针对输电线路多分裂导线次档距振荡的相关防振方法,优化输电线路多分裂导线次档距的布置方法.  相似文献   

4.
论述次档距振荡对输电线路的危害和国内外常规的处理措施,对分裂导线最大次档距取值的主要遵循的有关理论进行阐述,主要为抗扭转和抑制次档距振荡。对±800 kV特高压线路6×JL/G2A-1250/100大截面导线的次档距振荡特性进行算例分析,从覆冰和不覆冰两种情况下的次档距振幅进行计算,得出不同覆冰下满足条件的最大次档距取值,同时对导线扭转恢复特性进行计算分析,得出扭转恢复要求的次档距不起控制作用。推荐±800 kV特高压线路大截面导线间隔棒最大次档距推荐取值。  相似文献   

5.
多分裂导线是特高压输电线路中常用的导线形式。为了能够明确线夹回转式间隔棒和压重式间隔棒等防舞金具对导线束扭转刚度的影响,采用试验方法,对在多种金具安装工况下多分裂LGJ-500/45导线扭转刚度特性进行了测试研究。分析并揭示了防舞金具的类型、安装方式和数量对分裂导线扭转刚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档距不变的情况下,间隔棒安装越密集,导线的扭转刚度反而会变小;安装两种防舞器时,导线-防舞器系统的扭转刚度区别不大;多分裂导线的扭转刚度具有不可忽视的非线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覆冰在线监测对输电线路防、融冰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作用,而分裂导线和单导线覆冰特性的差异使得两者覆冰厚度计算方法不同。由于导线扭转特性的不同,同一档距内分裂导线和单导线覆冰形态存在明显差异。比较偏心覆冰单导线和分裂导线档距中部的扭转角度可知,相同覆冰厚度时后者是前者的10.2%。为实现分裂导线等值覆冰厚度的实时监测,提出将分裂子导线的覆冰等效为单根导线的覆冰。根据力矩平衡关系,建立以悬挂绝缘子轴向拉力、倾角为输入参量的力学计算模型,并在雪峰山试验基地开展了耐张塔3分裂导线覆冰测量。结果表明:利用计算模型得到的综合荷载等值覆冰厚度和基于称重法得到的人工测量结果吻合较好,两者相对误差为7.8%,从而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托源安 5 0 0kV线路 333~ 334号 1档的四分裂导线 ,未发生舞动而出现整体翻转扭绞现象 ,这在国内实属少见。对此 ,选择了停电、落地的修复措施 ,并进行导线翻转扭绞的力学、覆冰、场强影响的原因分析 ,提出今后避免特大档距、减少间隔棒的次档距、加装偏重心间隔棒、控制弛度调整等 4点预防措施。同时还设想修复导线翻转扭绞 ,在不停电条件下进行处理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随着输电线路电压等级不断升高,输电线路的设计也从"四分裂"导线发展为"六分裂"导线。对"六分裂"紧凑型线路"一牵六"张力展放导线在大档距会产生缠绕的现象,分析其产生原因,根据实践提出防范措施;重点是对大档距进行安装"分线器",相当于在大档距中央增加一组或多组滑轮,把大档距分成两个或多个小档距,隔开子导线,控制子导线的横向摆动幅度,避免子导线相互缠绕。  相似文献   

9.
分析输电线路导线分裂子导线粘连机理,研究线路档距、导线电流、子导线分裂间距等因素对导线粘连的影响规律,提出解决子导线粘连的具体方案.基于子导线受力模型和导线悬链线状态方程,采用数值仿真的手段精确描述子导线的动态运动轨迹,并根据2根子导线的最终平衡状态来判断是否发生粘连.研究发现,在档距和分裂间距已定时,导线电流不能超过...  相似文献   

10.
卢明  葛亚峰  魏建林  胡文  李黎  马宁 《电力建设》2015,36(11):123-129
本文首先阐述了多分裂导线次档距振荡的机理,分析了影响次档距振荡发生的几个主要因素,并以河南郑州尖山的国网公司舞动防治技术重点实验室的真型试验线路为依托,开展了真型试验线路自然次档距振荡的观测与分析。试验使用拥有多种功能的线路振动监测系统,定性和定量分析分裂导线次档距振荡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三相导线中,迎风侧边相导线容易形成稳定的次档距振荡,由于迎风侧边相导线对气流的干扰,中相导线几乎不发生次档距振荡。另外,各相子导线以及不同档距处的振荡状态皆有所不同,振荡的幅值和频率受到风速的影响也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11.
针对近年广东电网多条220 kV架空输电线路出现垂直排列双分裂导线粘连的问题,通过开展导线粘连现场试验,研究分析垂直排列双分裂导线粘连的原因及影响因素。选取不同子导线初始间距、档距及导线使用张力的观测档,在不同运行电流的情况下,测量子导线间距值,记录粘连前后导线温度及电晕图片。试验结果表明:在同样的运行电流下,双分裂子导线发生粘连主要受初始间距值、档距和导线使用张力的影响,导线粘连后出现一定温升,并发出明显的机械振动噪声。为防止导线粘连,针对设计、施工和运行各阶段,提出了使用间隔棒,调理下子导线弧垂等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2.
合理布置分裂导线的间隔棒以减小舞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结冰分裂导线舞动问题,提出了合理布置间隔棒以减小分裂导线舞动的对策.先导出气动力在分裂导线半波舞动时一个周期内的功的表达式,再分析此功与子导线的位移在档内的分布及子导线的攻角在档内分布的关系.间隔棒使子导线的扭转角减小,使子导线的冰形趋于一致,使气动力的攻角趋于一致,而作用在子导线的上的气动力是攻角的函数,从而间隔棒使作用在子导线的上的气动力趋于一致,导致分裂导线舞动的可能性增大.最后得到的结论是:对于分裂导线的半波舞动,增大档内中部的次档的长度,可减小分裂导线的半波舞动.  相似文献   

13.
针对超高压、特高压输电线路多分裂导线上发生的次档距振荡现象,在750kV输电线路上应用次档距振荡在线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次档距振荡并分析其振动规律,提出了导线间隔棒优化布置方案并加以实施。应用结果表明:次档距振荡监测系统及间隔棒优化布置方案解决了导线次档距振荡问题,有效提高了750kV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水平。  相似文献   

14.
500kV二普三线不均匀覆冰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一起500kV线路重冰区段导线弧垂增大后对地面放电及导线翻转、打绞的原因分析,指出原因是因微地形、微气象区的线路档距、高差太大引起同一档内导线不均匀覆冰后弧垂非线性增大对地面放电及子导线间不均匀覆冰后导线翻转、打绞。建议500kV重冰区线路在设计过程中,在地形、地貌受限制地区应尽量避免大档距、大高差,避开迎风面;如档距、高差确实无法降低时,除按《重冰区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试行)的项目进行杆塔、导线等的强度进行核验算外,还应验算档内不均匀覆冰后可能引起的导线翻轩、打绞。对地距变化等情况,在高差较大处导线对地距离的安全裕度应尽量考虑大一点,间隔棒的次档距应尽量缩小。  相似文献   

15.
次档距振荡是风的尾流效应引起多分裂导线在次档距范围内振动现象,成为危害输电线路安全稳定运行的一种主要灾害。为了减轻输电线路次档距振荡,提出并设计一种新型阻尼间隔棒。首先通过建立振动平衡方程分析新型阻尼间隔棒的吸振和减振机理,详细探究阻尼比、固有频率比和质量比的变化对其减振性能的影响规律,同时利用数值方法建立新型阻尼间隔棒–分裂导线体系的有限元模型,研究新型阻尼间隔棒对次档距振荡的减振效果,通过与普通间隔棒的减振效果对比发现,安装新型阻尼间隔棒的中间档距导线中点水平和竖向位移大幅减小,新型阻尼间隔棒对输电线路次档距振荡具有明显的减振作用。最后对新型阻尼间隔棒的结构参数和安装位置进行优化和设计,给出新型阻尼间隔棒的重球质量、弹簧刚度和阻尼系数的取值以及阻尼间隔棒的不等间距安装布置方案。  相似文献   

16.
750kV线路分裂导线次档距振荡机理及抑制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仟 《宁夏电力》2010,(3):20-22,47
详细分析了750kV线路分裂导线次档距振荡的诱因、维持振动的原因和影响因素,研制出了新型的间隔棒。并通过采取优化间隔棒的安装距离(次档距优化布置),增加间隔棒的吸收能量,减少导线的振荡能量等措施,抑制次档距振荡,保证了设备健康稳定运行。为以后的超、特高压输电线路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超高压配电装置分裂导线次档距长度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超高压配电装置主要采用分裂导线,分裂导线动态张力具有特殊性,合理选择次档距长度可以将动态张力限制在电气设备和架构允许的受力范围内.介绍了影响动态张力的主要因素,并结合500 kV变电站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最优的次档距长度,使导线在满足电气性能的条件下尽量减小土建费用.  相似文献   

18.
石改萍 《山西电力》2007,(B12):40-42
超高压配电装置主要采用分裂导线,分裂导线动态张力具有特殊性,合理选择次档距长度可以将动态张力限制在电气设备和架构允许的受力范围内。介绍了影响动态张力的主要因素,并结合500kV变电站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最优的次档距长度,使导线在满足电气性能的条件下尽量减小土建费用。  相似文献   

19.
安装相间间隔棒的输电线防风偏设计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安装相间间隔棒的输电线风偏这一强迫振动问题,建立了线路风偏的非线性静力学、动力学计算模型,将无条件稳定的Newmark法与荷载增量法相结合,对水平两相分裂导线初始静平衡状态以及风偏状态下的非线性动力学响应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导线位移响应及张力变化规律,并就线路安装相间间隔棒后对次档距振荡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安装相间间隔棒后对相导线风偏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且相间间隔棒的安装对分裂导线次档距振荡振幅影响不大。所得结果可为特高压输电线路防风偏设计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220 kV垂直排列双分裂导线粘连现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近年来广东省无间隔棒220kV垂直排列双分裂线路导线在负荷电流足够大时发生粘连的现象,对导线建立了精确的悬链线数学模型,比较了有限元法和解析法的优劣后用解析法在MATLAB环境下编制程序算出不同参数时子导线因电磁引力作用而粘连的临界电流值,得出了子导线粘连的临界电流随分裂间距、环境温度的增大而增大,随档距、风速的增大而减小的规律,并提出了通过控制分裂间距,档距改变临界电流大小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