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周致欣  刘安琪 《包装工程》2022,43(6):282-287
目的 探索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融入文创旅游产品设计的可行性,并提出该类产品的设计原则与开发策略。方法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遵循“合理利用、科学开发、传承发展”的总体方针指导下,从天津现有文创旅游产品设计开发的困境和问题入手,发掘天津城市精神内核、归纳天津民俗文化的地域性特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理念与当代产品设计方法论相结合,通过对成功案例的解读、剖析,提炼出多维度、立体化的产品设计与推广方法,以创新设计为驱动力提升天津旅游产业活力,促进完善文化传承与经济建设协同发展的共生模式。结论 以产业化视角重新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将其文化内涵以符号化、抽象化、概念化的方式注入当下文创旅游产品设计中,为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语境下找到新的物态化载体,并为天津文创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张妍  钟蕾 《包装工程》2021,42(16):339-346
目的 对京津冀历史文化的同源性进行有效梳理,结合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以文化旅游过程中共享文创产品设计研究为载体,从文旅协同的角度助力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方法 通过分析京津冀文化旅游协同发展的思路,探寻与共享发展理念和共享经济中共享资源、合理分配、共同发展等方面的契合点,结合燕赵文化在京津冀地区的历史文化推演,总结出符合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的文化旅游类共享文创产品设计方法.结论 总结了京津冀文化协同下的共享与传统、现代、未来的设计方向.以文化旅游为主线,开发出以饮食、民俗、生态设计为思路的共享文创产品创新设计策略.侧面分析了协同发展与共享发展的互联关系,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方法,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开辟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王岩  陈剑峰 《上海包装》2023,(7):140-142
文创产品作为展示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既能表现出当地特色、传承当地文化,又能满足消费者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文化和商业价值。以湖州市菱湖镇为例,探索菱湖镇地域文化,提出菱湖镇地域元素赋能文创产品设计的方法,结合设计特色提出创新运用文创产品设计的路径,以期对推动文化产业的特色化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帅  易姗姗  郑仁华  贾羽佳 《包装工程》2022,43(16):372-379
目的 基于设计心理学,探析当下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情感化设计规律,总结出情感化设计的思路与方法。方法 通过分析情感要素对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的影响,指出了情感要素与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通过探析当下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情感化设计规律,在情感化设计层级(本能层级、行为层级、反思层级)的基础上,结合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具体特点,通过归纳分析获得情感要素,将发散的情感要素汇总为设计思路,总结出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情感化应用模式,以及情感要素应用于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的方法和策略,并通过实例应用进行验证。结论 提出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中的情感化设计思路,并应用于设计实例中,通过对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情感化设计,提升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情感价值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5.
王亚明  吴平 《包装工程》2020,41(20):24-29
目的 论证文创产品设计对促进造物文化传承的潜在作用,寻找以促进造物文化传承为目的的文创产品的设计研究着力点。方法 运用分析和推理指出传统造物文化的价值,工艺传承对造物文化传承的意义以及文创产品设计对工艺传承的潜在作用。以竹编文化传承为例,依据文创产品的定义和特点提出竹编文创产品设计的关键点,并结合竹编产品的特点,围绕关键点展开讨论。结论 融合传统工艺的文创产品设计可促进造物文化的传承;其设计需要重点关注人们的文化生活,同时也要注意与现代市场发展接轨,重视用户体验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传统节俗文化的特征,针对传统节俗文创产品的同质化、形式单一、用户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文化折扣等现象,以传承和创新为重点探究传统节俗文创产品设计新形式。方法 以符号学为理论基础,从索绪尔符号学理论出发,探究传统节俗文化符号在能指与所指2方面提取出文化因子,进行设计编码,使之融入现代社会生活环境下的文创产品设计中。结论 总结出基于符号学理论的文创产品设计方法,拓宽设计思维,提出文创产品设计思路。并以中秋节的典故文化作为文创产品案例进行设计实践,验证设计思路的可行性,为传统节俗类文创产品的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侯佳  谢臻  夏敏燕  胡昊琪 《包装工程》2022,43(4):376-382, 422
目的 探析在地实践语境下,红色文化转化为文创产品的设计路径,以此寻求上海红色文创产品设计的新思路,助力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方法 通过对上海红色文创产品设计的现状分析确立地域特色的重要性。基于情感化设计理念,将上海红色文化资源分层整理,并深入研究在地性背景下消费主体各层级的情感需求及文化转译的方法。最终构建出基于情感化设计理念的红色文创产品在地性实践模型,并通过设计团队的实践案例进行展示。结论 从情感满足的角度出发,提出在本能层级上以红色文化符号的地域识别性为提取原则并确保文化转译过程中的准确性;行为层级上在以海派崇实性为基准设定产品功能的同时强调产品的文化体验;反思层级上侧重通过产品理念、寓意、品质等要素的设计构建红色精神与上海价值的双重认同并将其长效延续的思路,力求为上海红色文创产品的地方性特色呈现提供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柏清  任宇翔 《包装工程》2023,44(18):351-353, 384
目的 探索非遗文化与文创产品的艺术碰撞和创新路径。方法 基于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从非遗文化与文创产品的关系出发,总结非遗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向,提出了个性化、互动性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应用尝试,并从具体的实践层面分析有效的应用方式方法,结合文创产品在形态、意蕴和实用三方面与非遗文化的融合,探索非遗再设计与利用的新形式,以期弥补当前非遗传承与发展的不足与局限,实现创新设计。结论 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创新应该从本源出发,回归传统,将非遗文化精髓与文创产品设计实现艺术化的结合,增加非遗文创产品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形成符合当前大众审美特点与消费需求的内容,从而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文创产品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全面调研、分析了三江侗族地区的文创产品发展现状、意义及存在的问题,结合现代社会的设计主流审美与市场需求,将传承与创新、保护与开发结合起来,探索侗族文创产品设计新思路,对提升其文创产品价值、增强大众对三江侗族文化的认同感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前国内的高校文创产品缺乏情感属性,没有形成独特的校园品牌,存在同质化现象等问题,在高校文创发展新需要的背景下,运用以人为本的移情设计方法,寻找高校文创的设计策略。结合案例分析,运用情感层级理论,基于现有情况,提出高校文创产品设计与移情理念相结合,以重视用户情感表达、情感需求为基础展开研究;进而对高校文创产品设计进行深入讨论。在设计过程中需要以人为本,从“视觉、互动、情感”三个方面层层递进,拓宽高校文创未来创新发展思路。设计师作为移情执行者要从三大层次出发进行逐步推进,针对高校文创运用移情理念将用户对产品的描述和情感转化为明确的设计要求,提出可行性的创新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文化自信理念的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相关研究逐渐成为各界探讨的热点,近年来众多学者从各领域角度参与进非遗与创新的讨论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大大拓展了我国非遗研究的内涵与外延。但是,由于少有学者对其研究发展脉络进行梳理,致使非遗现阶段传承与创新开发的规划模式,以及各学科参与非遗与创新研究的侧重点未能系统化呈现。基于此,应当首先梳理非遗及其传承创新工作的诞生起源;其次从“原生态”和“活态”这两条非遗传承研究思路出发,重点对我国非遗保护和开发相关文献的研究现状以及进展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认为非遗的刻录保存和融汇创新两者并行不悖;最终探索出只有坚持走“守真+创新”的非遗传承开发模式,才能更好传承非遗文化精神,创新非遗表现形式,进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力。  相似文献   

12.
朱庆祥  刘晓彬 《包装工程》2022,43(20):373-382
目的 从文化生态的视角研究非遗文创产品设计,旨在使非遗文创产品既可以承载非遗的文化内涵,又能顺畅地融入当代生活。方法 基于文化生态的理论,将非遗置于其文化生态系统中进行整体研究,提出了基于文化生态的非遗文创产品设计流程和设计策略。将非遗文化解构为物质层、行为层、精神层三个层次,提取各层次的文化属性,研究文化生态系统各构成要素的演变状态,探究非遗各层次文化属性在当代文化生态系统下的变迁趋向,并在此基础上设计非遗文创产品。最后以磁县剪纸文创产品的设计为例践行了该方法。结论 基于文化生态的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策略,从文化生态的角度考虑非遗文化的发展变迁,把握非遗文化基因在非遗文创产品上的取舍和呈现,使文创产品既能承载非遗的文化内涵,又能契合现代生活方式,该方法拓展了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3.
文化消费语境下的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易平 《包装工程》2018,39(8):84-88
目的文化消费作为一个新的文化现象和经济现象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将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置于文化消费语境下进行思考,以期拓展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的新思路。方法避免仅从文创设计单向的审美视角出发,以文化消费的角度切入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研究。结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者走进博物馆俨然成为社会时尚。围绕文化消费的语境,解析了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的新意向,提出了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原则,即因势利导、文化创意、受众需求、品牌合力。构建了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策略,即文化价值当先,博物馆独创品牌打造;文化主题挖掘,系列产品开发;文化创意延续,二度消费跟进;文化传播为重,非物与实物产品结合;文化消费群体细分,多元产品研发,为设计实践提供行之有效的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刘潇  周欣越 《包装工程》2022,43(10):183-189
目的 通过分析“新文创”时代下文化IP的消费模式、商业模式、社会价值,为文化企业和设计师提供具有实战指导意义的文化IP体系。方法 以“新文创”为背景,分析国内外文化IP的研究成果及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结合文化IP价值演进,以及文化IP开发、运营、传播渠道的发展模式,进行文化IP体系构建研究。结论 通过建立文化IP基因数据库、搭建用户模型库、文化基因符号提取与转化、文化IP孵化路径、打造文化IP全产业链5个维度,逐步构建文化IP体系。以“新文创”为核心的文化IP,将以一种更为严谨、系统的体系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从而满足消费者的多元需求。基于“新文创”视角下的文化IP体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法与路径。  相似文献   

15.
罗京艳  马佳淇  李洋 《包装工程》2022,43(14):190-195
目的 缩小传统民俗文创传播过程中产生的文化折扣,创新文创产品的设计思路,结合信息反馈系统,形成文化信息循环传播模式,分析循环传播过程中编码信息与解码信息之间差异性的原因,并根据设计原则完善文创产品,从而在下一阶段的循环传播过程中提升民俗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加深受众对民俗文化的理解。方法 对传统民俗文创中的文化理解程度和信息反馈情况进行用户问卷调研、用户访谈和文献资料研究。结论 结合文化符号学理论,拓宽设计思维,提出文化循环传播模型和文创设计思路模型,解决民俗文化在编码和解码过程中造成的文化折扣。采用二十四节气的农耕民俗文化对文创产品设计思路进行设计实践,设计出文化折扣相对较小、确保文化有效传播的文创产品。  相似文献   

16.
钟蕾  杨昶 《包装工程》2017,38(18):5-10
目的对天津地区应当如何进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进行探究,从而为区域内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思路和方向。方法以文化创意产业与区域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有效结合为基础,对如何建立地域性特色的区域公共文化服务的方法进行研究。结论通过把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理念引入到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有助于探讨出如何使区域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更好展开,更加的地区化和特色化,同时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再次创新和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7.
文创产品设计中的文化传递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究文创产品设计中文化传递的机制与基于文化传递的文创产品的设计方法。方法根据文化、产品、用户之间的关系,从最关键的产品对文化的承载层次与用户对文化的认知深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G20国礼文创产品设计为例进行验证。结论在文创产品设计中,文化的传递依赖于文化元素在产品"象态层"与"意态层"的存储以及用户的感知。通过对文创产品设计中文化传递模型的应用,能有效帮助设计师理解文创产品设计的本质,提升文创产品设计的质量与效率。  相似文献   

18.
解春凤 《包装工程》2020,41(8):313-316
目的以地域文化元素与文创产品设计的特点为引,分析地域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策略及未来发展。方法从文创产品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功能开始,对其地域性元素的缺失展开分析,并以地域文化元素的基本构成及其赋予文创产品的认知、情感、美学、社交等功能为参考,从地域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中的具体应用原则和思路等方面展开深入探究,结合纹样、色彩、材质、文化等细节进行全面细致的论述,同时列举海南、安徽、江苏等地在文创产品设计中对特色地域文化符号的有效应用,提出两者融合的发展思路。结论地域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能够催发个性化的产品设计创意及形式,使文创产品更具识别性、文化性和情感性,从而使人们在购买的过程中享受到一种亲切感和代入感,体会到不同的地域文化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9.
杨晨  杨天明 《包装工程》2019,40(14):258-263
目的 以合理挖掘与保护文化精髓为基础进行地方性旅游文创项目的开发研究,以文化提升地方旅游的内涵质量,使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地方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方法 在分析研究辽海地域文化价值释义、文化遗产的特质和传承过程分析、文创项目开发之践行的基础上,阐述文创艺术品的图案式样、色彩识别、造型体现、文化承传等要素。结果 依据文化创意艺术品的文化基因、情感体验、实用性与艺术性等特质,注重设计内涵的提炼与完善,设计出了具有特色性应用的文创艺术品样例。结论 应高度重视城市地域旅游文化资源品牌建设,积极有效地保持传承与再生本土文化的研究态度,与时俱进,结合现代艺术设计手法对文化进行创新,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刘媛霞  殷俊 《包装工程》2022,43(10):326-334
目的 研究国家级非遗桃花坞木版年画在数字文创产品中的创新应用。针对互联网的传播与时代审美需求,探索传统文化的活化路径。方法 运用“文化转译”方法展开桃花坞木版年画文化IP的提取,进行文化IP物质层、行为层、精神层的设计转译。在获得视觉要素筛选结果、数字文创APP信息架构、意义体验达成路径以后,采用“APP+IP形象”的思路,进行数字文创设计开发。结果 围绕文化IP,完成APP用户体验设计、角色形象设计、表情包设计与引导页设计。结论 “文化转译”打造文化IP并生成数字文创的方法,融通了传统与现实,有助于深度挖掘非遗类数字文创的文化主题,保证数字文创产品文化层次结构的完整性,是传统文化创新式传承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