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自动语音识别、语音合成和单片微处理技术,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RSC-4128语音信号处理器的聋哑人语音交互系统.分别完成了系统的总体设计和软硬件设计,并采用STM32和WT588D语音播报模块使系统更加智能,帮助聋哑人更易于与外界交流.系统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实现了语音的自动识别、识别结果的文字显示和快速按键触发语音播报等功能,并具有低功耗和便于携带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针对多电极气体放电管(GDT)与金属氧化物(MOV)匹配使用的问题,根据多级GDT及MOV的工作原理,在辉光、弧光放电测试条件下不同参数MOV并联在不同级数GDT后各参数的变化情况,得出两者配合后的GDT在辉光、弧光放电阶段其主要特性参数辉光电压、弧光电压和辉光弧光转换时间较纯GDT测试条件下呈现不同变化规律。对多电极气GDT的辉光、弧光放电特性进行汤森理论模型等效,研究MOV并联在多电极GDT不同位置时的各项性能参数变化并验证了多电极GDT等效模型的正确性;同时试验得出,当MOV并联在多电极GDT的冲击时的阴极端电极上时,气体放电管的辉光、弧光转换时间显著缩短,有效减小动作时延。基于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提出采用多电极气体放电管并联MOV设计开关型电涌保护器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实现稳定的大气压空气辉光放电一直是一个难题,放电极易转换成电弧,且转换时间非常短。基于针-针,针-板两种电极结构,利用MAXWELL 2D仿真软件,分析电极间的电场分布;计算了氮气、氧气所需要的击穿场强,采用脉冲电源驱动,测量放电过程的转换时间。研究显示:两种电极的电场分布和场强最大值不同;放电转化时间为几十纳秒。相同外界条件下的针-板电极比针-针电极具有更大的场强最大值,空间平均场强也比针-针电极大;1 mm间距下的针-针电极击穿时间为25 ns,针-板电极为20 ns。为研究大气压脉冲放电,以及研制纳秒级脉冲功率电源提供了一个时间参数。  相似文献   

4.
李帆  罗海云  杜娟  聂超群 《电工技术学报》2021,36(15):3163-3171
研究了一种基于直流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原理的气体压力测量方法,设计了一种等离子体压力传感器,并对该传感器的放电维持电压与气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稳态及动态标定实验.稳态标定实验结果表明,50μm间隙适用于气压量程0.4~2.0atm(1atm=101325Pa),220μm适用于气压量程0.5~5.0atm,此时电流选取在3....  相似文献   

5.
针对当前通信电源监控系统不够智能、应用不方便的问题,以ARM9为核心处理器,结合Zig Bee无线网络,设计了一个远程监控系统。该系统利用电压和电流互感器采集通信电源输入端的电能质量数据、利用温湿度传感器采集电源环境的温湿度数据,结合红外传感器与图像传感器实现基站进出人员视频图像采集,通过Zig Bee无线传感网络将传感数据传输到服务器,基于B/S模式实现远程实时监控。测试表明,该系统有高可靠、功能实用全面、应用更灵活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大气压下的辉光放电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12  
综述了大气压下辉光放电的研究现状 ,介绍了产生大气压下辉光放电可能的途径 ,分析了现存的问题 ,提出了今后应加强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辉光放电光谱分析仪器可直接分析固体样品,并可对样品表面进行沿深度方向的逐层分析,可用于材料表面成分分析、产品质量检验等研究领域。文中研究了一种小型辉光放电光谱系统,研制了辉光放电激发源,并采用射频电源驱动。采用AvaSpec-ULS2048型便携式CCD全光谱检测器,代替传统的多道分光检测系统,简化了仪器结构并减小了体积,更适合应用于小型的实验室和学校研究室等一些场合。通过实验确定了此系统分析铜基、铁基块状样品的最优工作参数,为射频功率50 W、氩气压强270 Pa。采用本系统对铜基、铁基块状样品进行了分析精密度实验,Cu基样品中的P、S、Al、Si元素测试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值(RSD)均≤2.13%,Fe基样品中的Cu、C、Al、Si元素测试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值(RSD)均≤2.08%。采用该系统对20.86μm镀锌层样品进行了深度剖面分析,给出了Zn、Fe、C、P、Al、Si元素的光谱强度分析曲线。  相似文献   

8.
通过测量Ne-Hg阴极辉光放电灯(没有正柱区),作者发现随着频率的提高,灯的效率降低.通过对等离子体的测量发现了其中的原因.在等离子体中,有两组电子,一组电子由第一类电子组成,它们在高频工作时的峰值能量高于在低频工作时的峰值能量,另一组电子在高频工作时的能量低于低频工作时的能量.高频工作时有一段时间内第一类电子不存在.由此作者得出灯效率降低的原因(1)高频工作时能量从第一类电子向第二类电子转移所需的时间比低频工作时短,因为高频时有一段时间内没有第一类电子存在;(2)高频工作比低频时的离子化损失大,因为第一类电子的峰值能量较高.最后作者试验了两种具有正柱区的Ne-Hg和Ar-Hg灯的阴极辉光特性,并与没有正柱区的Ne-Hg灯比较,证实了这三种灯的阴极辉光特性没有差别.从这些测量中可以得出,尽管高频工作时阴极位降的有效值低于低频工作时的有效值,但峰值较高.  相似文献   

9.
基于DSP的语音识别智能控制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语音识别的基本原理及用浮点数字信号处理器(DSP)TMS320C32实现语音识别算法的一些原则和方法,阐述了语音识别的DSP实现技术,系统以预测倒谱参数为特征参数,并采用计算量相对较小的改进的动态时间规整(DTW)算法实现语音参数模板匹配,能够实现特定人、孤立词、小词汇量的语音识别,并用MATLAB进行了算法仿真,从而将语音识别技术应用到智能控制系统中,给出了实验结果和误差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系统正确识别率在89.96%,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介绍了辉光放电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阴极位降区、阳极位降区和两者间的连接部分。当放电管内径较小时,该连接部分被称为放电正柱区,而放电管内径足够大时,该区域的发光状念发生变化,这时被称为放电主干区。文中还介绍了放电主干在研究辉光放电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介绍了气体放电管的伏安特性,对弧光放电和辉光放电的伏安特性曲线进行了解读,提出了"辉光放电的非自镇流特性"的名称,并对此作了机理分析。  相似文献   

12.
EMS人机界面及其交互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机界面是能量管理系统(EMS)中的重要一环,利用若干先进的人机交互技术,对EMS输入端、输出端2方面进行了改进。输入端在原有的交互工具上加入语音识别,从而和鼠标、键盘形成一个多模式的输入界面。该输入界面能够减少命令输入时间以及实现多命令并行输入等。输出端引入关联多屏显示技术,并将2-D可视化和3-D可视化结合使用,在听觉输出上使用语音合成技术。这些综合输出方式的结合使用能够将系统信息以更加合理、自然的方式呈现出来,便于调度员更加快速地把握系统的运行情况。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冷阴极辉光放电管着火电压稳定性问题作了讨论、对着火电压进行了理论计算,提出了改进着火电压稳定性应采取的措施。这些 研制NHO250照相机用电压指示灯中得到实施。该指示灯着火电压为250210伏,今年5月已通过省级鉴定。  相似文献   

14.
针对馆藏文物环境监测系统中无线温湿度传感器的校准问题,设计实现了一种不需要标准检定箱,基于无线温湿度传感网络通过通信协议对温湿度传感器进行校准的便携式现场校准系统.使用VC++6.0设计实现了数据采集与校准软件,远程采集现场的温湿度传感器与基准温湿度传感器数据,下发校准指令到温湿度传感器,传感器设备接收到数据后根据自身算法进行自动校准,经测试,该方式操作简便,使用方便,校准结果稳定有效,为馆藏文物温湿度传感器的校准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大气压下辉光放电的产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孙岩洲  邱毓昌  谢建民 《高压电器》2003,39(6):41-42,46
阐述了产生大气压下辉光放电的几种方法。在直流电场中,通过改变阴极的结构,抑制了辉光放电向弧光放电的过渡,从而实现大气压下辉光放电;在交流电场中,利用介质阻挡层和高频激励源,可获得稳定均匀的大气压下辉光放电。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语音识别系统在噪声环境中的性能,文中提出利用分阶段ICA算法净化待识别语音,并基于此算法设计DSP语音净化系统,有效的提高语音识别系统的识别率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介绍了一种以单片机AT89C51和双音多频解码集成电路MT8870,以及语音识别芯片RSC4128为核心,利用个人通信终端对电器设备实现远程控制的智能电话远程控制系统,并对其硬件结构和工作流程进行了论述,重点介绍了语音识别模块。  相似文献   

19.
为了将说话人识别技术实用化,用DSP建立了一个闭集小词汇量、与文本有关的说话人身份验证系统。系统采用了矢量量化识别算法;在码本设计中采用了LBG改进算法;在说话人确认阈值的选取环节中采用了基于统计的先验阈值估计算法和在线递增的阈值更新方法。试验表明,在1.1s内,系统识别率达到92.0%。该系统可嵌入现代建筑或家居的电子类产品中,对实现智能化操作和控制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随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投入运行,基于北斗卫星的远程时间频率比对成为可能。国家授时中心基于北斗卫星共视时间比对方法,搭建了一套远程时间频率校准系统,由远程时间比对基准终端、远程时间比对校准终端和数据分析处理中心组成,可在远程恢复出UTC(NTSC)的时间频率信号。远程时间比对基准终端测量UTC(NTSC)与北斗卫星钟的钟差;远程时间比对校准终端测量本地原子钟与北斗卫星钟的钟差,并在本地驾驭生成与UTC(NTSC)同步的时频信号;数据分析处理中心处理来自远程时间比对基准终端和远程时间比对校准终端的数据。该系统摒弃了传统的不连续观测方法,以10 min作为1个观测周期,实现了时间频率的连续比对。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配送UTC(NTSC)的不确定度为3.74 ns,配送信号的频率天稳定度达到1.97E-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