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重大灾害链及其防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重大自然灾害及其灾害链是当今世界科学难题,本文通过国内外具体实例,介绍了重大灾害链及其巨大危害,讨论了灾害链的类型、成因、演变及其预测和防御,并着重强调加强灾害链研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地震及其链生灾害除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等直接影响外,还可造成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也可造成土壤侵蚀、耕地退化、动物栖息地丧失、生物多样性退化等生态灾难。本文总结了近年来部分造成环境与生态影响的地震案例,讨论了相关学者对相应影响机制和机理的研究及减少影响的可能措施和面临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开展地震及其链生灾害对环境与生态影响的研究、采取有效的震前设防和震后断链措施是切实防范重大风险、保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考量。  相似文献   

3.
松潘小河地区地震山地灾害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本能1976年松潘、平武7.2级地震诱发的山地灾害的实地跟踪调查,着重对松潘小河地区地震前后山地灾害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就该地区地震山地灾害的类型、特点、成因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针对山地灾害爆发突然、成灾迅速、分布方泛、危害严重的特点,提出灾时的应急措施及长、中期防御与重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黄河流域地质构造活跃、地貌演化迅速、气候区域分异显著,流域重大灾害类型多、分布广、突发性强,且灾害往往链生成链、致灾后果严重,破坏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影响流域地质与生态安全.目前,大江大河流域地质地表过程与重大灾害效应是地球科学研究的国际前沿与热点.为此,文章详细梳理了与黄河流域地质地表过程、重大灾害效应、风险防范有关的...  相似文献   

5.
将地震灾害等级划分为巨灾、大灾、中灾、小灾、微灾等5个等级,给出每个灾害等级的灾度下限Di。选取地震灾害的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相对值作为计算灾度的2个指标,采用“直接经济损失/年人均GDP”处理方法对直接经济损失进行无量纲化,为不同年代、不同地区的地震灾害灾度大小对比奠定基础。采用椭圆方程作为相邻灾害等级之间的分界线,给出相应参数以确定分界线方程表达式,在此基础上给出合理的地震灾度模型计算公式。利用假设值和中国部分实际地震灾例验证了本文给出的地震灾度模型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可比性,给出的地震灾害灾度计算模型可以推广到其他灾害。最后,比较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的计算灾度值,认为唐山地震的灾度大于汶川地震,并对这一结果的合理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大坝作为水利水电工程设施发挥效用的同时,其安全性对上下游及周边区域生产生活至关重要。除去恐怖袭击等人为破坏因素,大坝面临气象灾害、地震地质灾害等各类灾害风险。 “七下八上”历来是我国南北方主汛期,防御强降雨及其引发的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对大坝构成的单一、复合、链式灾害风险,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美国洪水大坝应急管理体系建立较早,此次密歇根州洪水溃坝事件发生在美国疫情严峻时期,暴露出诸多问题值得整理与研究,并对当前疫情常态化下我国大坝抵御综合性灾害风险具有良好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科学合理的灾害等级定量评定模型,有利于合理划分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程度等级和灾害分级管理。采用“直接经济损失/年人均GDP”处理方法对直接经济损失进行无量纲化,简化和统一不同年代、不同地区的直接经济损失相对值。在已有灾度计算模型的基础上,以地震灾害为例,定义了灾害等级及相应的灾度值下限,考虑直接经济损失相对值、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等三个损失指标,以椭球面为灾度等值面,构建了三维灾度计算模型。本模型通过严格的数学推导得出,模型本身对所用的各损失指标进行了无量纲化处理,能定量比较不同发生时间和地点的地震灾害损失程度,可推广到其他灾害的灾度值计算及等级评定。三维灾度模型能方便地扩展到更高维度的灾度模型上去,而灾害分级与灾度分级值Di保持不变。通过部分中国实际地震灾例的灾度计算和灾害分级,检验了模型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初步讨论和分析了一维退化灾度计算模型:将人口损失粗略折算为当量经济损失,计算结果表明,即使采用较高的赔偿标准,地震灾害导致人口损失的折算经济当量占总经济损失当量的份额是比较小的。  相似文献   

8.
山西断陷盆地带与灾害高风险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山西省是我国地震、洪涝、气象和地质灾害及农作物生物灾害等众灾频发的地区.研究表明,山西断陷盆地带的形成与发展,为这些灾害的孕育发生创造了有利环境和条件,致使盆地地区成为山西地震、洪涝、气象和地质灾害及农业生物灾害等众灾频发,且相互作用、相互强化最严重的地区;加之盆地地区恰是山西人口、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财产最集中的部位,两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使得该地区成为山西最严重的灾害高风险区. 为了减轻山西省的自然灾害,保障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将盆地地区作为山西省的减灾重点区域,并进行综合减灾.   相似文献   

9.
中美两国的地裂缝灾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耿大玉  李忠生 《地震学报》2000,22(4):433-441
无震地裂现象常与地面沉降相伴生,在中国的7个省、美国的6个州致灾严重.中国现代地裂灾害观察研究滞后于美国约半个世纪.两国地裂的形成、演化、致灾及对策诸方面的对比研究表明,地裂灾害属自然与人类活动因素相叠加而引起的环境地质灾害.构造因素决定了地裂出现的位置,而人类活动因素,即过量开采地下水、石油等,决定了地裂致灾的强度.因而,相应的减灾措施既有科学技术方面的,也有社会管理方面的.本文给出的两国减灾实例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对比研究了强烈震动、断层错动撕裂所产生的灾害,包括地震所触发的地质灾害及堰塞湖溃坝造成的地震水灾、地震火灾、地震海啸等几类主要地震灾害发生的环境、致灾的速度、灾害的分布等特点,指出了在震前防御、应急救援以及预警等对策方面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伍国春 《地震学报》2012,34(3):408-414
灾害作用于人类社会后成为灾难, 从而兼具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本文侧重灾害的社会属性, 分析日本近现代地震灾害的社会影响趋势变迁, 指出日本在不断总结灾害应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了防灾减灾体制, 其防灾减灾水平在不断提高, 但是由于生活方式日益城市化, 灾害越来越具有多样性、 连锁性的特征. 在日本, 地震后的核安全不是新问题, 但是由于缺乏前瞻性以致核危机扩大. 日本的经验提醒面临社会急剧变迁的我们, 防灾减灾需要考虑到社会变迁的前瞻性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2.
张少泉  吕庆书 《地震》1993,(5):47-61
首都减灾圈,系首都减轻自然灾害预测防治圈。1991年12月20—21日在北京召开了《首都圈自然灾害及其减灾对策研讨会》。本文根据这次会议所提供的材料,在从整体上实现减灾的思想指导下,就首都减灾圈的“成灾背景”、“首都减灾圈的组成”、“首都减灾圈的灾害预测与防治状况”、“首都减灾圈的灾害关联性分析”、“首都减灾圈的减灾实效预估”和“首都减灾圈的减灾对策与实施”等六个带有共同性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供制定首都圈减灾方案时参考。  相似文献   

13.
Metropolitans are a result of fast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Many metropolitans have emerged in the eastern part of China. Earthquake disasters in metropolitans are more complicated and serious than those in a smaller city, and the impact of earthquake disaster on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is larg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rthquake disaster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protect against and mitigate disaster in the metropolitan, as well as some key research fields in the earthquake disaster protection and mitigation,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4.
防震减灾宣传工作与社会效应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也是世界上震灾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加强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是我国减轻地震灾害的前提和极为有效的措施。本文试图通过论述为何要加强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及如何加强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来探讨达到良好的社会效应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城市群地震灾害特点与防震减灾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孟潭 《中国地震》2003,19(2):103-108
城市群是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产物。我国东部地区已经涌现了大量的城市群。城市群地震灾害比单个城市的地震灾害更为复杂、严重。地震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更大。本文首次对城市群的地震灾害特点、防震减灾对策进行了系统的讨论,并着重指出了城市群防震减灾研究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16.
减轻地震灾害://c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颙  陈棋福  黄静  徐文立 《地震学报》2003,25(6):621-629
回顾了过去4年来中国在减轻地震灾害方面的研究进展.地震灾害定量化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城市化的加快,地震造成的灾害将越来越严重.减轻地震灾害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从研究地震危险性向研究地震危害性的过渡;从研究工程灾害向研究社会灾害的过渡;以及发展了以社区为中心的减灾体系.   相似文献   

17.
云南地震灾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云南近500年来,特别是20世纪以来地震灾害记录的系统分析,揭示了云南震灾的基本特征:(1)震灾具有空间差异性,红河断裂以东地区的震灾重于以西地区;(2)震灾随着强震平衡期、活跃期的交替而表现得轻重不一;(3)震灾因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日趋严重。这些特征的形成,与云南所处的大地构造环境和省内各地的社会经济状况及人文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8.
地震灾害时间进程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景来  杨子汉 《地震研究》1997,20(4):424-430
人们用各处方法、试图在震前对未来的地震灾害进行预测,尽管考虑到各咎因素,如地震灾害与震级、烈度、人口密度、伤亡与房屋倒塌、场地、发震时间和地区性指数等关系,但是震后的实际地震灾害往往与震前预测的情况有很大出入。地震发生后,对灾害的发展趋势如何评估,是地震救灾面临的十分紧迫的问题,它不能等到数天的报告才来决策救灾问题,到那里将会贻误救灾时机。阪神地震对灾情的错误评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由于部署救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