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孔令琦  张春婧  黄胜利  朱贤力 《物理学报》2012,61(3):36102-036102
利用纳米球刻蚀法制备了二维六角密排三角形银纳米阵列, 通过加入铬过渡层并改变其位置和改变金属沉积角度, 研究它们对点阵结构的影响. 实验发现, 加入铬过渡层所形成的银纳米点阵结构较无铬层有很大改善, 三角形角部更加尖锐, 更能满足传感器对信号检测的要求. 同时, 该过渡层应蒸镀在模板球排列之后, 才能获取更大面积的二维银纳米点阵结构. 在沉积角度对制备二维银纳米点阵的实验中, 基片没有旋转, 采用垂直镀膜方式更容易得到结构完整、结合较牢固、且面积较大、角部尖锐的二维银纳米点阵. 吸收光谱测量进一步验证了铬过渡层对二维银纳米点阵形貌结构的改善作用. 这些为下一步的生物修饰以及生物化学传感器的制备提供了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铬过渡层对纳米球刻蚀法制备二维银纳米点阵结构的影响。首先利用自组装的方法在玻璃基底上制备出单层排列的聚苯乙烯纳米球阵列,然后使用物理气相沉积的方法在二维聚苯乙烯纳米球阵列上沉积一层铬层作过渡层和银层,最后将玻璃基底在乙醇溶液中超声移除聚苯乙烯纳米球,得到二维的银纳米点阵。实验发现,随着铬过渡层厚度的增加,制得的二维银纳米点阵阵列趋于完整,单个的银纳米颗粒由椭圆状转变为三角形形状。实验中测量了所得到的二维银纳米结构的吸收光谱。  相似文献   

3.
氩气氛常压下,利用热蒸发法,在无催化剂、无ZnO预沉积层的硅衬底上制备了取向良好,排列整齐的ZnO纳米棒阵列.在距Zn源不同位置的Si衬底上得到了不同形貌的样品.硅衬底置于锌源正上方是得到取向一致的ZnO纳米阵列的一个关键性条件.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粉末衍射表征样品表面形貌、晶体结构.进一步研究了样品的生长机制和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4.
周振婷  杨理  姚洁  叶燃  徐欢欢  叶永红 《物理学报》2013,62(18):188104-188104
采用纳米球刻蚀法结合热蒸发技术制备了银和氧化硅交替层叠的纳米颗粒阵列. 扫描隧道显微镜测量结果表明, 该纳米阵列呈锥形多层结构. 分光光度计测量样品表明, 该纳米阵列在近红外波段存在明显的透射谷, 该透射谷来源于金属纳米颗粒局域等离激元的激发, 随着金属/介质层数的增多, 透射谷的位置向短波方向移动. 利用HFSS软件对该纳米阵列进行了仿真, 并分析了透射谷蓝移的原因. 关键词: 纳米球刻蚀技术 金属/介质纳米颗粒 表面等离子激元  相似文献   

5.
采用二步阳极氧化法在草酸溶液中制备了高度有序的多孔阳极氧化铝(Porous Anodic Alumina,PAA)薄膜。以多孔氧化铝薄膜为模板,采用真空电子束蒸发的方法在多孔氧化铝模板上制备出了高度有序的金属银纳米点阵列体系。扫描电镜(SEM)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的金属银纳米点阵列与多孔阳极氧化铝膜的多孔阵列具有完全相同的有序结构,阵列中银纳米颗粒的形状接近球形,其直径大约为70nm,与氧化铝模板的孔径基本一致。研究了高度有序银纳米点阵列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6.
银纳米粒子修饰三维碳纳米管阵列SERS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使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基底的三维聚焦体积内包含更多的“热点”,能吸附更多探针分子和金属纳米颗粒,以便获得更强的拉曼光谱信号,提出了银纳米粒子修饰垂直排列的碳纳米管阵列三维复合结构作为SERS基底,并对其进行了实验研究。利用化学气相沉积(CVD)方法制备了垂直排列的碳纳米管阵列;采用磁控溅射镀膜方法先在碳纳米管阵列上形成一层银膜,再通过设置不同的高温退火温度,使不同粒径的银纳米粒子沉积在垂直有序排列碳纳米管阵列的表面和外壁。SEM结果表明:在有序碳纳米管阵列的表面和外壁都均匀地负载了大量银纳米粒子,并且银纳米颗粒的粒径、形貌及颗粒间的间距随退火温度的不同而不同。采用罗丹明6G(R6G)分子作为探针分子,拉曼实验结果表明:R6G浓度越高,拉曼强度越强,但是R6G浓度的增加与拉曼强度增强并不呈线性变化;退火温度为450 ℃,银纳米颗粒平均粒径在100~120 nm左右,退火温度为400 ℃,银纳米颗粒平均粒径在70 nm左右,退火温度为450 ℃的拉曼信号强度优于退火温度400和350 ℃。  相似文献   

7.
张瑜娟  朱贤方 《光谱实验室》2010,27(4):1579-1582
首先控制聚苯乙烯纳米球(PS球)乳液在基片上的干燥温度,采用自组装方法,使用单一粒径的PS球制备出单层的PS球亚稳态正方排列结构模板。然后,在模板上通过磁控溅射法沉积一层银膜。利用纳米球光刻技术,去掉PS球模板得到二维正方点阵排列的准正方形银纳米颗粒阵列结构。  相似文献   

8.
周期性纳米结构阵列因其独特的光学效应在新型传感技术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其光学特性依赖于形貌和结构参数,一般可通过调整这些参数来调控其光学性能,而通过外加磁场调节其光学性能鲜有报道。通过气液自组装法制备胶体晶体模板,采用等离子体刻蚀技术实现了对胶体晶体模板结构尺寸的调控。在此基础上,结合磁控溅射技术合成了具有六角周期性排列的亚波长尺寸磁性Co纳米球阵列膜,并研究了其在结构参数和外磁场作用下的光学性质。通过紫外-可见-近红外光反射谱发现,随着刻蚀时间从0 min增加到4.5 min,在可见光波段,光反射峰波长从512 nm蓝移到430 nm,蓝移了82 nm,峰强从10.69%降低到7.96%,减弱了2.73%;在近红外光波段,光反射峰波长从1 929 nm蓝移到1 692 nm,蓝移了237 nm,峰强从10.92%降低到7.91%,减弱了3.01%。通过控制刻蚀的时间,可实现对Co纳米球阵列膜光反射峰峰位和峰强的有效调控。对未刻蚀和刻蚀的Co纳米球阵列膜施加一个垂直的外加磁场,在外磁场作用下,二者的光反射峰峰强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强。随着外加磁场的逐增,未经刻蚀...  相似文献   

9.
以多孔阳极氧化铝膜(porous anodic alumina, PAA)为基片,采用真空电子束蒸发的方法在多孔氧化铝膜上制备了高度有序度的Sn纳米点阵列.锡纳米点阵的XRD与块体锡的完全相同,扫描电镜(SEM)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的金属Sn纳米点阵与阳极氧化铝膜的多孔阵列具有完全相同的有序结构,阵列中每个Sn纳米粒子的形状为球形的,其直径接近于PAA膜的孔直径.对Sn纳米点阵形成过程和形成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利用氢气辅助的一步热蒸发法,在镀有金膜的硅片上制备出大量的CdS纳米结构. CdS纳米结构由纤锌矿结构的CdS纳米带和纳米锯组成. 研究表明沉积温度对CdS纳米结构的形貌和尺寸具有重要影响. 用气-液-固和气-固复合生长机理解释了CdS纳米结构的形成过程.光致发光测试表明CdS纳米带和纳米锯均发射出波长为512 nm的很强的绿色发光峰,对应于CdS的带-带跃迁. 同时对CdS纳米结构的光波导性质也进行了观察和讨论.  相似文献   

11.
将传统的真空热蒸发镀膜实验加以改进,先以催化剂辅助蒸发制备出CdS纳米线,再将其作为模板,以ZnS为蒸发源物质,二次蒸发包覆ZnS层,成功制备出大量的CdS/ZnS核/壳异质结纳米线.经X射线衍射、X射线能量色散谱、透射电镜分析表明,所得CdS/ZnS异质结纳米线的核心部分为CdS单晶纳米线,外层为ZnS多晶层.本文的实验方法简便易行,所得纳米结构在光电纳米器件领域有一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Thin silicon nano-wires (SiNWs) with a diameter of 10–20 nm were fabricated by a simple thermal evaporation of silicon wafer at 1523 K. The gold produced by an electrochemical method was covered on the wafer surface as catalyst. It was found that the SiNWs are amorphous and its Raman peak shifted down maybe due to the effect of laser heating and quantum confinement. Finally, a temperature gradient growth model is suggested to explain the growth direction of SiNWs.  相似文献   

13.
液体火箭有机凝胶喷雾液滴蒸发模型及仿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博  何浩波  丰松江  聂万胜 《物理学报》2012,61(14):148201-148201
凝胶推进剂虽然兼具有液体推进剂流量可控和固体推进剂长期可储存等优点, 但凝胶喷雾液滴蒸发燃烧问题却一直困扰着凝胶推进剂研制及燃烧室设计工作, 阻碍了凝胶推进剂实际工程应用.设计实现了凝胶单液滴蒸发燃烧实验系统, 通过某型有机凝胶偏二甲肼(UDMH)单液滴在四氧化二氮蒸气中的蒸发燃烧实验现象, 进一步深入分析了凝胶液滴蒸发燃烧机理.根据实验中凝胶单液滴在不同阶段的蒸发特性, 建立了有机凝胶喷雾液滴在胶凝剂膜形成、膨胀、破裂三个不同蒸发阶段的多组分蒸发模型, 采用初步选定的模型参数及物性参数对凝胶单液滴在高温气体环境中的蒸发全过程进行了仿真计算, 并与常规液体液滴的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凝胶喷雾液滴表面胶凝剂含量在蒸发初期增加比较缓慢, 但在某临界时刻后的极短时间内迅速升高至形成胶凝剂膜的质量分数95%, 导致表面质量流率迅速下降至0,表面温度则快速上升至UDMH推进剂沸点.胶凝剂膜形成后, 液滴半径及表面UDMH蒸气质量分数出现了实验现象中凝胶液滴反复膨胀-破裂的震荡现象, 液滴表面温度维持在略高于沸点的某温度范围内,凝胶液滴内部的沸腾蒸发明显强于液体液滴表面稳态蒸发流率, 使得凝胶喷雾液滴生存时间小于常规液体液滴.  相似文献   

14.
电子束蒸发制备HfO2高k薄膜的结构特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阎志军  王印月  徐闰  蒋最敏 《物理学报》2004,53(8):2771-2774
使用高真空电子束蒸发在p型Si(100)衬底上制备了高k HfO2薄膜.俄歇电子能谱证实薄膜组分符合化学配比;x射线衍射测量表明刚沉积的薄膜是近非晶的,高温退火后发生部分晶化;原子力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显示在高温退火前后薄膜均具有相当平整的表面,表明薄膜具有优良的热稳定性;椭偏测得在600?nm处薄膜折射率为2.09;电容电压测试得到的薄膜介电常数为19.这些特性表明高真空电子束蒸发是一种很有希望的制备作为栅介质的HfO2薄膜的方法. 关键词: 高k薄膜 HfO2 电子束蒸发  相似文献   

15.
热蒸发YbF3薄膜的机械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研究了热蒸发YbF3薄膜在大气中的应力和附着力。利用Veeco干涉仪,测试了各种工艺条件下单层YbF3薄膜的应力。结果发现:YbF3薄膜的残余应力为张应力,热应力在残余应力中的比重较大;沉积方式对薄膜应力的影响不大;薄膜应力在大气中有一个释放的过程。热处理后,YbF3薄膜应力增大。  相似文献   

16.
张金鹏  张玉石  吴振森  张玉生  胡荣旭 《物理学报》2015,64(12):124101-124101
由于不同海域上空气象条件的不同, 海上蒸发波导在大尺度海面上空发生时通常是区域性非均匀的, 这一特性使得该环境中的电波传播特性相对于水平均匀的蒸发波导环境情况而明显不同, 因此, 进行区域性非均匀的蒸发波导探测反演对正确预测电波传播特性及提高雷达系统的工作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考虑到实际应用中蒸发波导信息获取手段的多样性, 将中尺度数值气象模式MM5预报的区域性蒸发波导修正折射率剖面作为先验信息, 提出了一种含该先验信息的区域性非均匀蒸发波导的雷达海杂波后验概率估计模型. 该模型使用主分量分析法对蒸发波导的水平非均匀性进行参数化建模, 然后通过贝叶斯理论将修正折射率剖面参数的先验概率分布、后验概率分布和似然函数联系起来, 利用雷达海杂波实现蒸发波导剖面参数的最大后验概率估计反演. 通过我国东海海域的实际区域性非均匀蒸发波导反演测试, 表明该模型能够以更高的精度实现区域性非均匀蒸发波导的反演.  相似文献   

17.
卢肖勇  张小章 《物理学报》2018,67(15):154701-154701
在原子蒸气法激光分离同位素中,金属原子蒸气宏观物理性质的空间分布会直接影响到分离过程的电离率和原料利用率.本文从分离过程的实际需求出发,建立了双组分气体的Bhatnagar-Gross-Krook模型方程组,并利用数值计算方法对方程进行求解,研究了背景气体对二维平面蒸发过程中原子蒸气宏观物理性质和蒸发速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背景气体密度的增加,远离蒸发源位置处的金属原子蒸气密度增大,速度减小,温度升高,而近蒸发源位置处原子蒸气的性质则几乎不受影响,因而蒸发速率基本上不随背景气体密度发生变化.另外,随着尾料板温度的升高和对原子蒸气吸收率的增加,金属原子蒸气宏观物理性质受背景气体的影响逐渐下降.理论计算的结果对于分离装置的真空设计和光斑分布设计有较为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使用高真空电子束蒸发在p型Si(1 0 0 )衬底上制备了高kHfO2 薄膜 .俄歇电子能谱证实薄膜组分符合化学配比 ;x射线衍射测量表明刚沉积的薄膜是近非晶的 ,高温退火后发生部分晶化 ;原子力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显示在高温退火前后薄膜均具有相当平整的表面 ,表明薄膜具有优良的热稳定性 ;椭偏测得在 6 0 0nm处薄膜折射率为 2 0 9;电容 电压测试得到的薄膜介电常数为 1 9.这些特性表明高真空电子束蒸发是一种很有希望的制备作为栅介质的HfO2 薄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Aligned three-dimensional single-crystal chromium nanostructures are fabricated onto a silicon substrate by thermal evaporation in a conventional thermal evaporator, where the incident angle of Cr vapor flux with respect to the substrate surface normal is fixed at 88°. The effects of the deposition time and incident angle on the morphology of the resulting nanostructures are investigated. The achieved Cr nanostructures are characteriz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energy dispersive X-ray analysis, X-ray diffrac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high-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surface area measurement. This study provides a convenient way to fabricate three-dimensional single-crystal Cr nanostructures, which is suitable for batch fabrication and mass production. Finally, the same technique is employed to fabricate the nanostructures of other metals such as Ag, Au, Pd, and N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