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室内营养液培养,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处理、HgCl2抑制水通道蛋白活性的方法,在3种供氮形态下(NH4^+-N/NO36-N为100/0、50/50和0/100),研究了水稻苗期水分吸收、光合及生长的状况。结果表明,在非水分胁迫下,水稻单位干重吸水量以单一供NO3^--N处理最高,加HgCl2抑制水通道蛋白活性后,单一供NO3^--N、NH4^+-N和NH4^+-N/NO3^--N为50,50处理的水稻水分吸收分别下降了9.6%、20.7%和16.0%;但在水分胁迫下,单一供N03^--N的处理水分吸收量显著降低,低于其它2个处理,加HgCl2抑制水通道蛋白活性后,水分吸收量分别降低了1.0%、18.8%和23.5%。在2种水分条件(水分胁迫与非水分胁迫)下,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细胞间隙CO2浓度等指标均以单一供NH4^+-N处理最大,NH4^+-N/NO3^--N为50,50处理次之,单一供NO3^--N处理最小。HgCl2处理结果表明,不同形态氮素营养能够影响水稻幼苗根系水通道蛋白活性。在2种水分条件下,NH4^+-N/N03^--N为50,50处理的生物量(干重)均最大。本研究为水稻苗期合理施肥以壮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室内营养液培养, 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处理、HgCl2抑制水通道蛋白活性的方法, 在3种供氮形态下(NH4+-N/ NO 3--N为100/0、50/50和0/100), 研究了水稻苗期水分吸收、光合及生长的状况。结果表明, 在非水分胁迫下, 水稻单位干重吸水量以单一供NO3--N处理最高, 加HgCl2抑制水通道蛋白活性后, 单一供NO3--N、NH4+-N和NH4+-N/ NO3--N为50/50处理的水稻水分吸收分别下降了9.6%、20.7%和16.0%; 但在水分胁迫下, 单一供NO3--N的处理水分吸收量显著降低, 低于其它2个处理, 加HgCl2抑制水通道蛋白活性后, 水分吸收量分别降低了1.0%、18.8%和23.5%。在2种水分条件(水分胁迫与非水分胁迫)下, 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细胞间隙CO2浓度等指标均以单一供NH4+-N处理最大,NH4+-N/ NO3--N为50/50处理次之, 单一供NO3--N处理最小。HgCl2处理结果表明, 不同形态氮素营养能够影响水稻幼苗根系水通道蛋白活性。在2种水分条件下, NH4+-N/ NO3--N为50/50处理的生物量(干重)均最大。本研究为水稻苗期合理施肥以壮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莴笋对不同形态氮素的反应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探讨了不同形态氮素对莴笋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营养特性。结果表明,莴笋幼苗根系对NH4^+ -N的亲和力稍大于NO3^- -N的亲和力;分别供给NO3^- -N+NO3^- -N及NH4^+ -N,莴笋的生物学产量和吸N量均依次递减(分别为100:56.9:12.4,100:48.9:8.6),因此在水培条件下,NO3^- -N是最适合莴笋生长发育的氮源,NH4^+ -N与NO3^- -N各占50%时对莴笋的生长发育已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仅以NH4^+ -N作氮源则莴笋很难生长;NH4^+ -N与NO3^- -N各占50%时,莴笋倾向于吸收较多的NH4^+ -N,而且在培养不同阶段NH4^+/NO3^-吸收比例均大于1,莴笋表现出喜铵性,但NH4^+ -N并非莴笋很适合的氮源;营养液中NO3^- -N不足,主要影响莴笋茎叶的生长,而NH4^+ -N所占比例达50%时,莴笋根系生长受到抑制,且有明显的受害症状;以NO3^- -N作氮源预培养两周,以含微量NO3^- -N的自来水为水源,再单独以NH4^+ -N为氮源,对莴笋生长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还大幅度降低了体内硝酸盐的含量。尿素作氮源莴笋未出现受害症状,但莴笋的生长发育状况明显劣于其它氮源。  相似文献   

4.
氮素形态和铁营养对玉米苗期生长及体内铁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Zea mays)品种‘豫玉-22’为材料,采用营养液培养方法,研究了低铁和正常供铁条件下供应不同形态氮素对玉米苗期生长及体内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低铁介质相比,常铁介质增加了各氮素处理玉米幼苗的株高、地上部干重、全株干重,降低了根冠比,其中硝态氮处理表现得尤其突出;与供应硝态氮(NO3--N)相比,增施铵态氮(1/2 NO3--N 1/2 NH4 -N,NH4 -N)能明显促进低铁介质中玉米生长,但在常铁介质下作用不明显。(2)相比于低铁介质,正常供铁显著提高了相应处理玉米新叶叶绿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2种供铁介质中,NH4 -N处理的新叶叶绿素含量以及净光合速率均高于其它氮素处理。(3)相比于低铁介质,正常供铁处理总体上增加了玉米各部分活性铁含量和全铁含量,对NO3--N处理的新叶活性铁含量增加尤其明显;2种供铁介质中,NH4 -N均有利于提高新叶活性铁含量和植株地上部全铁含量。(4)玉米新叶活性铁含量不仅与其叶绿素含量显著正相关(r=0.979**),也与叶片净光合速率显著正相关(r=0.950**)。研究发现,供铁状况显著影响玉米新叶的叶绿素含量及其净光合速率且与供氮形态存在互作;供应铵态氮有利于提高缺铁条件下玉米新叶活性铁含量,增强玉米植株的光合能力,进而促进其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5.
采用营养液水培方法,以"雪美"品种甜瓜(Cucumis melo L.)为材料,研究了外源脯氨酸(Proline)对盐胁迫下甜瓜幼苗叶片和根系硝酸还原的影响。结果表明:(1)盐胁迫提高了甜瓜幼苗叶片和根系内铵态氮(NH4+-N)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了硝态氮(NO-3-N)含量和硝酸还原酶(nitrate reductase,NR)活性。(2)外源施用脯氨酸明显地提高了盐胁迫下甜瓜幼苗叶片和根系内NO-3-N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了盐胁迫下甜瓜幼苗叶片和根系内NH+4-N含量;增强了盐胁迫下甜瓜幼苗体内NR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外源脯氨酸可以通过调节甜瓜幼苗体内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氮化合物含量来缓解盐胁迫对甜瓜幼苗植株的伤害。  相似文献   

6.
氮素形态对黄檗幼苗生长及氮代谢相关酶类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改变水培溶液中NH4^+-N和NO3^--N的比例,研究了不同氮素形态对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幼苗生长及氮代谢相关酶类的影响。结果表明,硝态氮比例较高的营养供给比铵态氮比例较高的营养供给有利于黄檗幼苗的生长,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也高。在NH4^+-N/NO3^--N为25/75时黄檗幼苗具有最大生物量。在铵态氮比例大的营养供给下,黄檗幼苗的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增强,而在硝态氮比例大的营养供给下幼苗的硝酸还原酶(NR)活性则较高,叶片中的硝态氮较低。营养液的氮素形态及其组成通过影响GS与NR的活性而调控黄檗幼苗的氮素代谢。  相似文献   

7.
采用营养液水培的方法,研究了外源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对50 mmol?L-1NaCl胁迫下黄瓜(Cucu-mis sativusL.)幼苗根系和叶片内硝酸还原酶(nitrate reductase,NR)活性、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 -N)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00μmol?L-1外源NO供体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SNP)能明显提高NaCl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和根系内NR的活性,缓解由于盐胁迫造成的NO3--N含量的下降,减少NH4 -N在植株体内的过量积累,提高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蛋白的含量,从而减轻由于盐胁迫对黄瓜幼苗植株造成的伤害.  相似文献   

8.
用顶盖埋管法(Close-Top Tube Incubations)就西双版纳3种热带森林(热带季节雨林、片断热带雨林、橡胶林)研究了土壤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以及土壤氮素矿化速率的季节动态情况。结果表明:西双版纳3种不同林型土壤NH4-N、NO3-N和氮素矿化速率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NH4-N以干热季(4月末)最高(平均为26.92 mg*kg-1)和干季(2月末)最低(平均为12.01 mg*kg-1);NO3-N则以雨季中期(7月中旬)最高(平均为8.9 mg*kg-1)和干季(2月末)最低(平均为4.04 mg*kg-1);矿化速率则以干热季((2月末~4月末)最高(平均为0.496 mg*kg-1*d-1),以雨季(7月中旬~11月初)最低(平均为0.0037 mg*kg-1*d-1)。就不同林型而言,季节雨林年均氮矿化速率(0.319 mg*kg-1*d-1)>片断热带雨林(0.25 mg*kg-1*d-1)>橡胶林(0.074 mg*kg-1*d-1)。  相似文献   

9.
 生长在供给NO-3 N、NH+4 N和NH4NO3 N氮源下的荫香(Cinnamomum burmanni)幼树暴露在增高空气NH3浓度下30 d。利用气体交换测定和氮分析研究了植株的光合作用、氮利用和氮在光合过程一些组分中的分配,根据Farquhar-von Caemmerer模式得出相关光合参数。结果表明在增高空气NH3下生长于NO-3 N的植株Rubisco最大羧化速率(Vcmax)和最大光合电子传递速率(Jmax)较正常空气下的高,但生长于NH+4 N和NH4NO3 N的植株则较正常空气下的低。无论生长于何种形式氮下的植株,在空气NH3增高下以单位叶面积为基准的叶氮含量(Na)显著增高(p<0.05)。在增高空气NH3下,生长于NO-3 N下的植株,其类囊体氮量(NT)、Rubisco氮(NR)和结合于光合电子传递链的氮(NE)的含量较正常空气下的增高(p<0.05);而生长于NH+4 N和NH4NO3 N下的植株则较正常空气下的低。表明在空气NH3增高下生长于NO-3 N的植株能有效地利用氮合成光合过程必要的组份,而生长于NH+4 N和NH4NO-3 N的植株氮在NT、NR和NE的分配受到部分限制。在空气NH3增高下生长于NO-3 N和NH4NO3 N的植株,其以单位干重为基准的有机氮量较正常空气下的高,但生长于NH+4 N的植株则较正常空气下的低,此外在空气NH3增高下生长于NO-3 N的植株的可溶性蛋白氮较正常空气下增高,而生长在NH+4 N的植株亦见降低。结果表明空气NH3增高可能有利于NO-3 N下生长的荫香植株利用空气中的氮,促进叶片光合速率提高,而空气NH3增高能抑制NH+4 N或NH4NO3 N下生长的荫香植株光合作用和氮的利用和再分配。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在不同放牧率下形成的不同退化阶段的草地各形态氮素(全氮、硝态氮、铵态氮、无机氮和微生物氮)的变化情况,同时也研究了植被地上绿色生物量与各形态氮素季节变化的同步性关系。土壤全氮含量相对稳定,随草地植被状况和植物生长时期变化不大,说明土壤总氮库有相当的弹性。土壤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无机氮(IN)和微生物氮(Micro-N)季节变化明显。土壤Micro-N和NO-3-N含量随植物生长逐渐降低,到植物枯黄期含量又回复到较高的水平;土壤NH+4-N含量随植物生长有逐渐升高的趋势;IN则随着植物的生长出现低-高-低-高的特点,且与植被地上绿色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R=-0.247, p<0.01)。在放牧条件下草原植物优先利用NO-3-N,NO-3-N与植被地上绿色生物量有显著的负相关性,是形成草原植被地上绿色生物量的有效性氮素。Micro-N能解释土壤IN 22.3%的变异(R2=0.223, p<0.01),Micro-N是土壤无机氮的重要来源。土壤NH+4-N与Micro-N呈显著负相关(R=-0.222, p<0.01),说明土壤微生物对土壤NH+4-N有偏好吸收。总体上,不同形态的氮素在各土壤层次间差异显著,随土壤层次的加深含量逐步降低。连续放牧11年恢复两年后,各氮素组分对放牧压力消除的响应并不一致。土壤全氮含量与停止放牧前相比变化差异不显著;而Micro-N对放牧压力消失的响应在不同处理下整个生长季的结果比较一致,即以前过度和中度放牧处理的Micro-N含量较高,无牧和轻牧含量较低;IN、NH+4-N和NO-3-N变化比较复杂,在不同放牧恢复处理上结果并不一致。总的来看,以前中度和过度放牧的IN、NH+4-N和NO-3-N含量较高,存在潜在损失的可能。经过两年的恢复,植被地上绿色生物量(8月)过牧处理与无牧处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以MWPM为基本培养基,在总氮浓度不变的前提下比较了铵态氮(NH4+-N)与硝态氮(NO3--N)比例对南方高丛蓝浆果(Vaccinium corymbosum hybrids)品种‘南月’(‘Southmoon’)优选系A47、A119和A167丛生枝增殖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n(NH4+-N)∶n( NO3--N)=4∶10]相比,当培养基中的n(NH4+ -N)∶n(NO3--N)调整为5∶10、6∶10、7∶10、8∶10、9∶10和10∶10时,总体上对优选系A47、A119和A167丛生枝的总增殖倍数、有效增殖倍数、鲜质量、干质量、含水量、总长度以及叶片叶绿素含量有一定的提高作用,具体表现则因优选系的基因型而异.调整培养基中n(NH4 +-N)∶n( NO3- -N)为7∶10,优选系A47丛生枝的总增殖倍数、有效增殖倍数、鲜质量、干质量和总长度均显著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也有所提高.调整培养基中n(NH4 +-N)∶n(NO3--N)为7∶10和9∶10,对优选系A119和A167丛生枝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总体增殖效果与对照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培养基中的铵态氮与硝态氮比例对南方高丛蓝浆果丛生枝的增殖及生长有一定的影响;在离体增殖时应针对不同品种或优选系采用适宜的NH4 +-N与NO3 - -N比例.  相似文献   

12.
不同氮形态对AM真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Long-Ashton培养基为基础,采用NH4+-N、NO3--N和NH4+-NO3--N 3种氮源,研究了不同氮形态对AM真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孢子的萌发速度在NO3--N和NH4+-NO3--N培养基上先快后慢,而NH4+-N培养基上先慢后快,但最终三者的萌发率没有差异,均达到50%左右;菌丝生长对3种氮形态的反应存在显著差异,NO3--N和NH4+-NO3--N培养基上的菌丝生长速率和长度大于NH4+-N培养基上的相应值。本试验表明,与NO3--N和NH4+-NO3--N 相比,NH4+-N虽然没有降低AM真菌孢子的萌发率,但是能够抑制萌发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13.
利用氮同位素技术探讨天津地表水氮污染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地表水的氮污染状况与水质、区域景观等密切相连。本文分析了天津地表水的三氮(NO3-N、NH4+-N、NO2-N)组成,以及部分水样NO3-N和NH4+-N的N同位素组成。结果显示:NO3-N的含量为0.01~16.51mg.L-1,均值为2.25mg.L-1,部分样品NO3-的含量超过50mg.L-1(以NO3-N计为11.29mg.L-1);NH4+-N的含量为0~10.60mg.L-1,均值为1.15mg.L-1,有1/4水样超过1.5mg.L-1;另外,在所有样品中有1/12水样有较高的NO2-N。NO3-N为大部分水样无机氮的主要形态,污水等部分水样以NH4+-N为主要形态。NO3-N同位素值的变化范围为-5.5‰~+28.6‰,均值为+9.0‰(n=49),中值为+8.5‰;NH4+-N同位素值的变化范围为-8.8‰~+34.3‰,均值+11.6‰(n=11),中值为+13.6‰。水化学和同位素结果分析表明,该区地表水的氮主要来源为生活污水,而且氮形态转化受硝化作用、挥发作用以及可能的反硝化作用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4.
以5份不同种源的菘蓝为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不施氮(CK)、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NH4+-N/NO3--N=75/25、NH4+-N/NO3--N=50/50、NH4+-N/NO3--N=25/75和酰胺态氮等7个处理,分析比较了不同种源植株的靛蓝、靛玉红和总生物碱含量、(R,S)-告依春及多糖含量等指标的差异,为菘蓝栽培生产中氮素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氮素处理有利于提高山西运城菘蓝和陕西商洛菘蓝叶内靛蓝含量,以及安徽亳州菘蓝和陕西商洛菘蓝叶内的总生物碱含量;NH4+-N/NO3--N=50/50处理对山西运城菘蓝,以及酰胺态氮处理对山西运城菘蓝和陕西商洛菘蓝叶内生物碱类成分的积累均有促进作用;与对照相比,氮素处理亦能有效地提高甘肃张掖菘蓝和陕西商洛菘蓝根内的(R,S)-告依春及安徽亳州菘蓝根内的多糖含量;安徽阜阳菘蓝(R,S)-告依春含量在任一氮处理下均远远高于其他种质菘蓝。研究表明,不同种源菘蓝对氮素处理的响应存在较大的差异,建议生产中综合考虑菘蓝的来源和需肥规律,采用经济有效的施氮组合,以提高其活性成分含量。  相似文献   

15.
流域内植被类型、地形地貌特征对土壤氮循环过程有重要的作用,是影响下游水体无机氮素来源以及富营养化的关键因子。通过比较小流域内4种植被类型(落叶松人工林、油松人工林、天然阔叶次生林和农田(玉米))对土壤NO3--N和NH4+-N含量空间变化的影响,揭示流域内不同立地条件下水源涵养林与土壤无机氮变化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4种植被类型土壤NO3--N和NH4+-N含量差异显著(P<0.05);由坡上到坡下土壤NO3--N和NH4+-N含量显著降低;在土壤表层NO3--N和NH4+-N含量最高,随着土层深度增加无机氮含量减少;与水源涵养林天然植被和人工林植被相比,农田土壤NO3--N含量最高(11.86mg·kg-1),有较高的氮流失风险。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养殖所造成的水环境污染问题,研究利用海藻酸钠、沸石对复合光合菌剂和枯草芽孢杆菌菌剂分别进行固定化,并研究了不同固定化微生物菌剂与蕹菜对中华鳖养殖污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净化处理15d后,利用固定化微生物菌剂与蕹菜共同处理组对中华鳖养殖污水的净化处理效果最好,养殖污水的CODMn、NH 4+-N、NO3-N、NO 2-N、PO34的去除率分别为88.7%、87.3%、90.8%、98.3%、74.9%。蕹菜处理组对于NO3-N、NO 2-N、NH 4+-N的去除率显著高于固定化复合光合菌剂处理组和固定化枯草芽孢杆菌处理组。固定化复合光合菌剂处理组对于NO3-N、NO 2-N、NH 4+-N的去除率显著高于固定化枯草芽孢杆菌菌剂处理组,但固定化枯草芽孢杆菌处理组对于污水的CODMn的去除率最高,可达90.6%。  相似文献   

17.
红树植物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潜流型海桑(Sonneratia caseolaris)人工湿地、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人工湿地和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一年来,3种红树植物人工湿地对BOD5、CODCr、TP、TN、NH4^+-N和NO2^--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83%、71%、41%、55%、50%和84%以上。人工湿地各处理周期之间,BOD5和CODCr去除率波动较小,而TP、TN、NH4^+-N和NO2^--N去除率波动较大。3种红树植物人工湿地对各种污染物的净化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海桑人工湿地和桐花树人工湿地对BOD5、CODCr、TP、TN和NH4^+-N去除率明显高于木榄人工湿地,而海桑人工湿地和桐花树人工湿地相比较,除TP外,BOD5、CODCr、TN和NH4^+-N去除率没有显著差异。人工湿地单一处理周期内,去除率随水力停留时间(HRT)的延长而增加。BOD5、CODCr、TN和NH4^+-N在HRT为1d和2d的去除率分别为HRT为3d去除率的54%-65%和73%-84%,NO2^--N在HRT为1d和2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HRT为3d的70%-81%和85%-94%,而TP在HRT为1d和2d的去除率分别只有HRT为3d的39%-50%和65%-74%。另外,红树植物人工湿地与风车草(Cyperus alternifoliu)人工湿地相比,前者的BOD5、CODCr、TP、TN和NH4^+-N去除率明显小于后者(P〈0.05)。总体上看,3种红树植物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呈现海桑人工湿地≈桐花树人工湿地〉木榄人工湿地。  相似文献   

18.
针对不同营养状况的富营养化水体修复而选择吸收养分效率较强的水生植物,采用改进常规耗竭法比较研究了6种不同基因型水生植物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 Solms)、黄花水龙(Jussiaea stipulacea Ohwi)、再力花(Thalia dealbata Fraser)、美人蕉(Canna glauca L.)、水芹[Oenanthe javanica(Bl).DC]和豆瓣菜(Nasturtium officinaleR.Br.)对铵态氮和硝态氮吸收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水生植物吸收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动力学特性可用Michaelis-Menten方程来描述。在低浓度培养下,不同基因型水生植物对NH4+-N和NO3--N吸收的动力学参数Imax和Km差异较大,其吸收NH4+-N和NO3--N的Imax最大是水芹,其次是豆瓣菜;Km值最小的是水芹,其次是豆瓣菜;且水芹对NH4+-N和NO3--N不仅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还具有较高的离子吸收速率。结果还表明,当介质中氮浓度较低时,水芹有优先吸收硝态氮的趋势,而豆瓣菜和再力花有优先吸收铵态氮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离和鉴定一株高效降氨除臭芽孢杆菌,并研究其氮素迁移过程。【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筛选平台,根据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树分析进行菌株鉴定;在好氧和厌氧条件下,以NH4+-N为唯一氮源,通过检测NH4+-N、NO2?-N、NO3?-N和产生的气体浓度,明确菌株在降氨过程中氮素的迁移过程及特点。【结果】筛选出一株高效降氨除臭芽孢杆菌,经生化与分子鉴定为凝结芽孢杆菌;其在好氧条件下将NH4+-N降解为NO3?-N,降解率为98%;同时少量NO3?-N经好氧反硝化作用还原为N2;在厌氧条件下进行了硝化作用,但NH4+-N降解率仅为23.7%,且反硝化过程不明显。【结论】筛选得到的高效降氨除臭凝结芽孢杆菌在好氧和厌氧条件下皆具有异养硝化作用,但厌氧条件下反硝化作用不显著,好氧反硝化作用产生的含氮气体为氮气,其在农业和环保领域具有巨大的产业化潜力。  相似文献   

20.
袁志友  李宪利等 《植物学通报》2002,19(5):601-606,610
在进行果树温室栽培时,经常遇到萌芽率低,萌芽开花延迟,花器官发育差,座果率低的问题。本试验以‘NU72’油桃为试材,观察了3种药剂对解除芽休眠的影响。结果表明,2%(NH2)2CS能提早花期,但存在药害现象,6%KNO3不能提早花期,并且花期不整齐,5%NH4NO3效果与6%KNO3类似。同时化学药剂处理促进花芽内H2O2的积累,抑制了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但促进了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物岐化酶(SOD)活性变化较小,化学药剂使花芽的呼吸速率增加,其中磷酸戊糖途径(PPP)代谢增加,糖酵解(EMP)降低,而三羧酸循环(TCA)代谢波动较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活性在化学药剂处理时也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