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DSA、CTA和MRA对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临床上用于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头部CT、CTA,MRI、MRA和DSA等,其中DSA、CTA和MRA均可直接显示颅内血管和动脉瘤,尤其是CTA技术的快速发展,已使将脑血管造影检查作为颅内动脉瘤诊断金标准的理念受到挑战。[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颅内动脉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常表现为颅内出血,是神经外科急症,因此病因学诊断成为指导进一步治疗的关键。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涌现出一些新的诊断方法。其中以CTA、MRA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最具代表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笔者根据多年临床工作经验和学识认为,CTA、MRA与DSA各有所长,不能单纯讲用CTA或MRA替代DSA,而需在实际工作中依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特别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表现,加上CTA、MRA或DSA中的任何一种血管造影检查方法明确诊断,施行外科手术治疗。当然,脑血管造影检查多用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而CTA和MRA则多用于筛查和随访。[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omputer tomographyangiography,CTA)作为一种操作快捷、无创、经济的血管成像方法,受到广大医师和患者的欢迎,逐渐成长为一种常用的血管检查方法,有替代DSA的趋势。我科2010-01—2012-12先后应用64排螺旋CTA和DSA对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对比研究,探讨64排螺旋CTA在颅内动脉瘤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三维CT血管造影技术(Three diment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CTA)在诊断颅内多发动脉瘤方面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5年3月我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诊断的74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的CTA与DSA资料,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对动脉瘤的检出差异。结果 DSA诊断动脉瘤177个,CTA诊断动脉瘤175个,以DSA为金标准,CTA正确检出动脉瘤171个,正确检出率96.6%,其中165个诊断正确,正确诊断率96.5%。CTA漏诊动脉瘤6个,误诊动脉瘤10个。结论CTA对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检出率和正确诊断率均较高,但栓塞手术史、血管痉挛、动脉瘤大小、数目及阅片者经验影响CTA对多发动脉瘤的诊断,临床上有必要将其与DSA检查相结合,避免漏诊及误诊。  相似文献   

6.
64层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64层计算机断层扫描动脉成像(64层CTA)在颅内动脉瘤(AN)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108例高度疑诊动脉瘤患者均给予64层CTA检查,后行DSA证实。结果 108例患者经64层CTA检出98个动脉瘤,均得到DSA检查证实,其中14例颈内和颅内小动脉瘤由全脑DSA检查后发现。结论64层CTA作为无创检查颅内动脉瘤的手段,在诊断前交通动脉瘤及大脑中动脉瘤可取代DSA成为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首选,但在高度怀疑有颈内动脉瘤及颅内小血管动脉瘤时尚需进行DSA检查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7.
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2例,其中男5例,女7例,平均年龄43.6岁。临床诊断均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分级为Ⅰ-Ⅳ级。起病至CTA检查时间为14h一30d。2.检查方法: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Prospeed SX Advantage螺旋CT机。对12例临床诊断为SAH患者,静脉高压注射60%泛影葡胺80ml后行颅脑螺旋扫描,并利用最大密度投影技术或表面三维重建技术进行颅内血管成像。  相似文献   

8.
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DSA、CTA还是MR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1927年Moniz发明了脑血管造影术后,采用动脉内插管技术进行的脑血管造影一直是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是决定是否施行手术治疗的唯一的最终依据。1977年Nudelman将计算机技术与血管造影技术相结合,首次获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图像,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动脉内造影的金标准地位。20世纪末,CTA和MRA技术的出现,使脑血管造影检查的金标准地位开始动摇,特别是近年来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和增强MRA扫描技术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脑血管造影检查的垄断地位。[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DSA对颅内动脉瘤的形态与体积的诊断,统计各型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为手术及血管内介入治疗提供直观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1—2015-01我院120例经CTA、MRA、DSA确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CTA、MRA确诊者再行DSA检查,根据颅内动脉瘤形态学特点及大小,总结各型的检出率。结果根据颅内动脉瘤形态学特点分型:囊状动脉瘤(包括圆形、椭圆形、球形、葫芦形、漏斗形、哑铃型、分叶形、多角形、腊肠形、不规则形)检出率94.0%,梭形动脉瘤检出率4.2%,夹层动脉瘤检出率0.8%。根据颅内动脉瘤大小:小动脉瘤(直径0.5cm)检出率47.9%,一般动脉瘤(0.5cm≤直径1.5cm)检出率42.2%,大型动脉瘤(1.5cm≤直径2.5cm)检出率7.7%,巨型动脉瘤(直径≥2.5cm)检出率2.2%。结论 DSA对动脉瘤形态与体积作出准确诊断与直观显现,为手术及血管内介入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DSA、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致死率高,早期诊断、治疗可明显改善病人的预后。DSA检查以灵敏度高、特异性高的优点.一直被作为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可动态观察血流情况,并可进行血管内治疗。但由于DSA属有创检查,操作复杂,不适合危重病人。CTA检查相对无创,成像迅速,可用于动脉瘤的筛选、诊断及随访观察,还可同时显示动脉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有助于治疗方案的设计及评估预后。两种检查方法互为补充,可为动脉瘤的诊断、治疗提供更详实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CTA、MRA、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比较CTA、MRA、DSA三种方法诊断动脉瘤的优缺点,探讨非侵入性CTA和MRA取代DSA的可行性。方法 对收治的35例怀疑动脉瘤患者同时作CTA、MRA、DSA检查,比较其影像学结果。结果 CTA基本上可以发现大多数的动脉瘤。为后续的手术或者栓塞提供足够的影像学信息;MRA对较小动脉瘤(直径≤10mm)的诊断仍然存在一定难度,容易漏诊。结论 CTA可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可疑动脉瘤患者的初选检查方法,必要时再行DSA进行确诊。随着更多三雏重建技术的推广,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会更加提高,在不久的将来CTA可能会成为动脉瘤术前检查的首选。  相似文献   

12.
3D—CTA、3D—DSA对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价值的对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术(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3D-CTA检查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62例。根据3D-CTA结果决定直接手术者51例,进一步行三维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3D-DSA)检查11例(5例诊断为颅内动脉瘤者接受了手术治疗)。术后复查3D-DSA56例。结果62例患者中,6例经3D-CTA及3D-DSA检查均未发现动脉瘤,56例依3D-DSA检查及手术所见,共发现68个颅内动脉瘤。3D-CTA在显示动脉瘤大小及形态方面与术中所见及3D-DSA检查发现相类似。3D-CTA和3D-DSA测得的颅内动脉瘤瘤体纵径、颈宽等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尽管3D-DSA目前仍然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但3D-CTA也是诊治颅内动脉瘤的一种快捷、安全、操作简便的方法,亦可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详细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急性颅内动脉瘤破裂颅内血肿脑疝的手术治疗体会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一般首先行脑血管造影(DSA)或CT脑血管造影(CTA)检查,确定诊断后再行手术治疗。而有一部分病人急诊来院时已经出现脑疝或者人院后还没来得及DSA或CTA检查就二次出血脑疝,这部分患者的死亡率很高。笔者2002年6月至2005年9月共做该类手术13例,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治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对5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CTA检查,分析动脉瘤显示情况,并将结果与DSA和/或手术所见比较。部分动脉瘤病例术后行CTA和DSA复查。结果 DSA确诊56例动脉瘤患者,发现68个动脉瘤。CTA显示51例(63个)动脉瘤,敏感性为91.07%(51/56),特异性为100%。CTA能明确动脉瘤的部位、大小、瘤颈及瘤体与载瘤动脉的空间关系,但不能很好地反映动脉瘤夹闭情况。结论 DSA目前仍然是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及术后随访检查的"金标准"。CTA对于临床疑诊为颅内动脉瘤患者可作为一种筛选方法,但不适合动脉瘤术后的复查。  相似文献   

15.
旋转DSA及三维重建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三维旋转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荷兰PHILIPS公司数字减影机.对20例疑有动脉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旋转DSA检查.并行三维重建,再与常规DSA检查比较.得到关于动脉瘤的定位、动脉瘤清晰度、瘤颈及血管分支的解剖图像。结果常规DSA检查发现16例16个动脉瘤.其中3例3个动脉瘤的方向和载瘤动脉及周围血管解剖关系显示不清,1例1个动脉瘤的颈部显示不清;4例阴性。加摄旋转DSA检查并行三维重建后,明确诊断颅内动脉瘤的18例18个.2例未见动脉瘤;且动脉瘤的全貌.瘤颈的位置与结构及周围血管分支的解剖关系显示清晰.避免了因血管重叠而产生的对动脉瘤的遮挡。结论旋转DSA可更好、更清晰的连续显示动脉瘤的颈部及周围的血管解剖结构,加三维重建后动脉瘤的大小、方向、与载瘤动脉周围血管的关系成立体解剖结构.即提高了动脉瘤的血管造影诊断准确性.又为手术和介入治疗提供更为准确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CT血管造影、DSA在脑动脉瘤诊断治疗中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 CT血管造影 (CTA)在脑动脉瘤诊断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 2 1例可疑动脉瘤患者进行 CTA检查 ,8例同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检查 ,与 CTA检查结果比较 ,并与术中所见进行对照。结果 2 1例患者共检出 2 3个动脉瘤并经手术证实 ,其中假阳性动脉瘤 1个。 CTA可以显示动脉瘤的三维解剖结构 ,为手术提供便利。结论  CTA可以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可疑动脉瘤患者的初选检查方法。但不能连续观测脑循环过程及进行血管内操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原理、方法、优势、不足以及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从2004-2009年经过3D-CTA、3.0T MRA、DSA以及外科手术确诊的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回顾分析DSA的检查结果,判断 DSA诊断的准确率.结果 DSA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准确率为92%,相比3D-CTA、3.0T MRA有其不可取代的优势.结论 DSA能准确诊断颅内动脉瘤,是金标准.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分析双源CT血管成像(CTA)及DSA对颅内动脉瘤的检测效果,评估双源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0例,均在入院1周内完善头部双源CTA及DSA检查。结果双源CTA及DSA均检出动脉瘤44个,两种方法显示动脉瘤部位一致,两种检查方法显示动脉瘤大小无统计学差异(P0.05)。DSA显示微小动脉瘤5个,接近颅底部位的颈内动脉C3~C5段动脉瘤4个;双源CTA对颈内动脉C3~C5段动脉瘤的检出率为100%,对微小动脉瘤的检出率为100%。结论双源CTA检查快捷、简单、准确,为颅内动脉瘤的一种快速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根据临床体会探讨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3D-DSA脑血管造影检查疑似颅内动脉瘤的患者56例,根据造影结果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结果 共发现32人37个颅内动脉瘤,分别采取了血管内治疗、手术夹闭等不同的治疗方案。结论 3D-DSA极大提高了脑血管造影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为动脉瘤的栓塞治疗、手术夹闭提供了可靠保障。具有准确、安全和操作方便的特点,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