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HFS)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3年6月运用神经内镜辅助MVD治疗108例HFS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显微镜下经乙状窦后入路行MVD,在垫入Teflon垫片前后均置入30°神经内镜多角度观察。结果 术后随访12~18个月,103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无复发;仅3例有Cohen 1级症状;2例有Cohen 2级症状(术前Cohen 4级)。结论 神经内镜辅助MVD避免遗漏责任血管,协助调整Teflon垫片,可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神经内镜辅助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6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神经内镜辅助MVD治疗.结果 术后完全愈合61例,显效5例.随访66例,时间6~40个月,复发2例,再次手术后治愈.结论 MVD是目前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最有效方式,神经内镜是理想的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3.
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下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ITN)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采用神经内镜辅助下MVD治疗24例ITN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4例ITN患者中,术后22例(91.7%)疼痛完全消失;1例(4.2%)疼痛明显缓解;1例(4.2%)并发面部麻木、感觉减退,6个月后完全消失。本组无术后感染、脑出血、脑梗死、死亡。结论神经内镜辅助下MVD治疗ITN,可以消除桥小脑角区显微手术的解剖死角,避免遗漏责任血管、协助调整Teflon垫片位置,能提高手术有效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方法及『腼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神经内镜辅助MVD治疗24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及随访结果。结果23例在显微镜下发现责任血管23根,运用内镜观察,发现2根遗漏责任血管;1例在内镜及显微镜下均未发现责任血管,为蛛网膜囊牵拉神经所致。24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术后疼痛完全消失22例;疼痛明显缓解1例;疼痛较术前缓解1例,术后并发面部麻木、感觉减退,6个月后完全消失。随访1~1.5年,无死亡及复发病例。结论运用神经内镜辅助下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可以消除桥小脑角Ⅸ显微手术的解剖死角,避免遗漏责任血管,协助调整Teflon垫片位置,能提高手术有效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阴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运用神经内镜辅助MVD治疗的27例MRTA阴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资料。结果 27例中,术中显微镜下可确认责任血管19例,神经内镜确认责任血管6例,全程探查三叉神经脑池段后未见明确责任血管2例。25例可明确责任血管中,9例责任血管为动脉,15例责任血管为静脉,1例为动静脉同时压迫。显微镜难以观察责任动脉时,神经内镜可以清楚显示三叉神经根部解剖情况,明确责任动脉。术后疼痛完全缓解23例,明显缓解3例,部分缓解1例。随访4~43个月,27例症状无加重或复发。3例术后出现面部麻木,经营养神经等治疗后缓解。结论 神经内镜可提供更多的观察角度,辅助MVD治疗MRTA阴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神经内镜在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内镜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一种有效的工具,它可以减少手术带来的创伤,在保护脑组织的同时,能观察到显微镜难以发现的死角,避免遗漏责任血管,且能提高MVD的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目前神经内镜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方式可分为神经内镜辅助下微血管减压术和单独神经内镜下微血管减压术,前者已经在临床上已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后者亦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神经内镜辅助的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在神经内镜辅助下,对68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施行锁孔入路MVD,术中通过神经内镜观察面神经根出脑干部位及局部血管的分布和走行情况,确认责任血管,并对手术入路及神经减压方式进行改良,实施减压后观察神经根的松解以及责任血管移位后的状态,术后进行追踪随访。结果手术有效率94.12%(64/68);术后无1例发生脑脊液漏、颅内感染、出血等并发症;术后随访11个月~4年,仅1例复发。结论神经内镜辅助的锁孔入路MVD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是一种创伤小、并发症少、临床效果理想的手术方法。目的评价神经内镜辅助的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在神经内镜辅助下,对68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施行锁孔入路MVD,术中通过神经内镜观察面神经根出脑干部位及局部血管的分布和走行情况,确认责任血管,并对手术入路及神经减压方式进行改良,实施减压后观察神经根的松解以及责任血管移位后的状态,术后进行追踪随访。结果手术有效率94.12%(64/68);术后无1例发生脑脊液漏、颅内感染、出血等并发症;术后随访11个月~4年,仅1例复发。结论神经内镜辅助的锁孔入路MVD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是一种创伤小、并发症少、临床效果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辅助技术,在三叉神经显微镜微血管减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我科三叉神经痛手术患者共72人,其中采用神经内镜辅助MVD治疗的患者38人,其余采用常规显微镜下MVD手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疗效,术后并发症和随访结果.结果 使用神经内镜辅助手术用时(165.26±22.62) min,与常规手术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1年后随访完全缓解36例(94.7%),疼痛减轻2例,优于常规组(P<0.05).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6例(15.79%),于2周内缓解,无严重并发症,无患者死亡.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 使用神经内镜可以更广泛清晰地显示桥小脑角区间解剖结构,全程观察三叉神经从REZ区至Meekel囊,有助于精确定位责任血管压迫点,并可了解置入Teflon棉后的减压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系统评价神经内镜下与显微镜下微血管性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IN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CENTRAL、Med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MVD治疗INT的随机对照试验和临床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到2018年7月。试验组采用神经内镜下MVD治疗,对照组采用显微镜下MVD治疗。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7项研究,包括966例INT,试验组487例,对照组479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具有更好的治愈率(OR=1.43,95%CI 1.04~1.95,P=0.03)和有效率(OR=3.89,95%CI 1.17~12.97,P=0.03);同时,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明显降低(OR=0.47,95% CI 0.34~0.65,P<0.00001)。结论 本文结果表明,与显微镜下MVD比较,神经内镜下MVD治疗INT具有更好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神经内镜辅助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是治疗面肌痉挛最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1].但桥小脑角(cerebellopontine angle,CPA)区是后颅窝中非常重要的解剖区域,该区域神经及血管密布,由于术者操作不当、显露不良及责任血管复杂等原而影响手术治疗效果,传统的操作技术常可造成小脑肿胀、听力减退或丧失、面瘴、脑脊液漏等并发症.随着神经内镜的不断普及神经内镜辅助下MVD开展得越来越多,使面肌痉挛的治愈率明显提高,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在微血管减压术(MVD)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应用神经内镜辅助MVD病人的临床资料,面肌痉挛5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43例,舌咽神经痛3例。病人均经乙状窦后入路行MVD,垫入Teflon垫片前后均置入30°神经内镜多角度观察。结果 1面肌痉挛56例,显微镜下发现责任血管51例,神经内镜下发现责任血管4例,显微镜与神经内镜下均未发现责任血管1例。2原发性三叉神经痛43例,显微镜下发现责任血管37例,神经内镜下发现责任血管4例,显微镜与神经内镜下均未发现责任血管2例。3舌咽神经痛3例,显微镜与神经内镜下均发现责任血管。随访12~18个月,疗效确切,并发症低。结论神经内镜辅助MVD既可消除桥小脑角区解剖死角,避免遗漏责任血管,又可协助调整Teflon垫片,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神经内镜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运用神经内镜辅助MVD治疗面肌痉挛病例资料,术中运用神经内镜观察术野中面神经走行并辨认其周围责任血管,对受压面神经进行减压。结果术后面肌痉挛症状消失44例,症状减轻6例。术后面瘫3例,听力下降1例。没有无效或复发病例。结论面肌痉挛MVD应用神经内镜能有效避免遗漏责任血管,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神经内镜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神经内镜辅助MVD治疗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乙状窦后入路手术。结果 37例病人发现责任血管,其中4例经内镜辅助得以发现,12例利用内镜进一步调整垫片位置。1例病人未发现责任血管。术后疼痛消失30例,疼痛减轻8例。随访6~24个月,无复发及加重。结论神经内镜辅助MVD手术能够有效避免遗漏责任血管,有助于垫片的置入位置更加合理和牢固,减少术后复发,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2007年5月9日~12日,2007巴黎国际神经内镜学术大会暨第4届国际神经内镜学组会议,第2届脑、颅底和脊柱神经内镜国际会议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召开。会议由国际神经内镜学组(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of Neuroendoscopy)主办.每4年举办1次。这次大会共收集学术论文300余篇,近59个国家411名神经外科医师参加了大会。[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神经内镜与神经导航辅助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瘤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自2016年1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160例垂体瘤患者,用硬币投掷法随机将患者分为神经内镜组(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瘤)和神经导航组(神经导航辅助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瘤),每组80例。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催乳素(PRL)、生长激素(G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含量,观察2组患者手术指标、临床疗效、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神经内镜组手术时间短于神经导航组患者,神经内镜组术中出血量少于神经导航组,神经内镜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神经导航组。治疗后比较,神经导航组患者PRL、GH、ACTH含量显著高于神经内镜组。神经内镜组患者有效率(92.50%)高于神经导航组(81.25%)。神经内镜组的尿崩症、视力障碍、鼻腔出血发生率均显著低于神经导航组(P<0.05)。 结论神经内镜相较于神经导航辅助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瘤,临床疗效更佳,并发症少,患者垂体功能恢复情况更好。  相似文献   

16.
神经内镜应用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10余年来,得益于光导纤维技术及计算机影像技术的发展,神经内镜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且与各种神经外科新技术、新工具,包括神经导航技术、市体定向技术、超声、激光等日益融合,其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基本覆盖了神经外科的各个领域,神经内镜已经成为许多神经外科医师的有力工具.目前我同已有200余家医疗机构购置了神经内镜设备,积累了数千例神经内镜手术经验,一些神经内镜培训基地开始逐步对一些神经外科医师进行规范化的培训,神经内镜技术的理论和临床应用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微侵袭内镜神经外科在我同已成规模.现回顾近年来神经内镜技术在我同的发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下神经内镜手术治疗脑脓肿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脑脓肿病人的临床资料,采取神经导航下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结果无死亡病例。术后3周复查 MRI,其中脓腔消失6例,明显缩小的2例,残留病灶1例。随访6个月,MRI 证实脓肿已完全吸收6例,其中2例遗有明显的脑软化灶。失访3例。结论神经导航下神经内镜手术治疗脑脓肿具有定位精确、损伤小、术后康复快的特点,将成为神经外科医师治疗脑脓肿的一个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神经源性高血压的手术适应症、疗效等进行分析。方法 选择1例单纯性神经源性高血压患者,符合手术入选标准,术前MRI影像支持,在全麻下行左侧延髓腹外侧(VLM)和后组颅神经MVD。结果 患者MVD术后血压与术前血压对比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选择合适的患者,左侧VLM和后组颅神经MVD治疗神经源性高血压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随着神经内镜器械的不断完善,手术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创新以及手术经验的逐渐积累,神经内镜在神经微创外科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成熟,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神经内镜手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展得较早,研究得也比较多,我国起步则较晚,但发展较快,有部分市级医院也开始了这项技术,并取得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为让更多医疗工作者了解神经内镜手术的治疗效果,帮助更多患者获得神经内镜手术良好的疗效,现将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一些优势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1神经内镜治疗脑积水的优势神经内镜在脑积水的治疗中可充分施展自身优势,目前,神经内镜的仪器设备和手术技术已相当成熟,其广泛应用于脑室、脑池外科,颅底外科、脊柱和脊髓外科等[1],几乎涉及神经外科的各个领域,但脑积水始终是神经内镜手术的最佳适应证,这主要由以下3个因素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