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少辉  刘玉英  曾艳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6):4164-4166
目的 探讨转运交接班在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09年1~12月行院内转运急诊危重症患者793例设为对照组,按照常规院内转运方式进行;将2010年1月~2010年12月同类患者812例设为观察组,采取转运交接单监控模式,比较两组转运途中意外发生率、交接班遗漏率和物资不及时归位率.结果 实验组意外事件发生率、交接班遗漏率及物资不及时归位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转运交接单的应用不仅能有效降低转运意外事件发生率、交接班遗漏率及物资不及时归位率,同时还明确了职责,确保患者的转运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院内转运单在危重症患儿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2020年10月收治的64例危重症患儿作为观察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32)和对照组(n=32),观察组患儿在转运前应用院内转运单进行核查,对存在问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工作流程。对两组患儿比较院内转运时长(CT室、ICU、普通病房),转运过程中意外事件、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对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院内转运时长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意外事件总发生率、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意外事件总发生率、不良事件总发生率;观察组患儿家属总满意度与对照组家属总满意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内转运单在危重症患儿院内转运中能够有效提升患儿转运过程中的整体效率,降低意外事件发生的不良影响,提高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科危重症院内转运的护理干预措施,以促进儿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医疗安全,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提高病人满意度。方法选取2012年1月1日—9月30日该院急诊科接诊并进行了院内转运的危重患者6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0例,其中对照组实行传统的转运,观察组实施转运前、中、后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转运中并发症、护理投诉及病人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转运并发症发生率1.30%、护理纠纷发生率0.67%低于对照组的4.70%、3.30%;观察组病人家属的满意度92%高于对照组的8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施转运前、中、后护理干预可以促进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提高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院内护理转运改良流程应用于急性胸痛患者护理转运过程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200例急性胸痛患者,按照急诊护理转运过程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转运流程,观察组采用院内护理转运改良流程。观察两组患者的转运成功率、猝死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转运成功率为9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0%(P<0.05)。观察组的猝死发生率为1.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0%(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0.0%(P<0.05)。结论院内护理转运改良流程应用于急性胸痛患者护理转运过程中效果显著,可提高急性胸痛患者转运成功率,降低猝死发生率,促进护患关系和谐,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交接转运的风险管理。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本院急诊科收治的危重患者220例,根据随机性原则将220例患者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1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转运方式,研究组采取安全转运干预。结果两组院内转运的风险主要为患者静脉通路脱落、呼吸或心脏骤停、医务人员不知病情、送错科室、未接收到通知;其中研究组意外情况的发生率为2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00%(P0.05)。结论针对急诊院内交接转运的危重患者进行安全转运干预,并对风险给予有效管理可以保证转运的安全性,提升患者的就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急诊院内转运护理质量监测指标,通过对护理质量的量化监控和管理,提升急诊院内转运的护理质量。 方法根据文献检索和专家小组讨论结果选定"急诊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急诊院内转运护理合格率"为急诊院内转运护理质量监测指标,并制定具体评定细则。对全科护士进行针对性培训考核,并应用于临床。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经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急诊科抢救后转运的5 958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男性2 850例,女性3 108例;年龄14~99岁,平均(51.97±10.15)岁。以2016年7至12月实施的2 650例次院内转运患者为对照组(未采用任何护理质量监测指标);2017年1至6月实施的3 308例次院内转运患者为观察组(采用了上述急诊院内转运护理质量监测指标)。对比两组在急诊院内转运过程中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具体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转运护理合格率差异;再分别以随机数字表法对两组患者资料进行抽样调查,对比其患者及相关科室满意度、措施执行规范性的差异,以评价急诊院内转运护理质量监测指标的临床应用效果。 结果观察组在转运过程中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2%(105/3 308),低于对照组15.5%(412/2 650),且仪器设备故障、氧气及药物维持不足、管路异常及患者生命体征急剧变化等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抽查结果显示,观察组的院内转运护理合格率[90.13%(137/152)比75.17%(112/149)]、患者(家属)及[93.42%(142/152)比84.56%(126/149)]相关转运科室[90.79%(138/152)比71.17%(106/149)]对转运护理的满意度均得到提高;但转运护理措施的执行规范性中,仅在"物品准备不完备"[1.32%(2/152)比9.39%(14/149)]以及"终末处理不到位"[1.97%(3/152)比4.03%(6/149)]的发生率有所降低,其余4项(未通知目的科室、未做好医患沟通、管道护理不到位、护理交接不清楚)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建立急诊转运护理质量监测指标,能体现急诊专科特色,可有效评价和提升急诊院内转运的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7.
护理程序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芳  张蕻  陈英 《医疗保健器具》2010,17(9):105-106
目的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应用护理程序管理,以减少意外事故、保障患者安全。方法回顾分析从急诊科转运至病房或检查的危重患,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采取护理程序管理措施转运患者286例,观察预后和并发症。结果院内转运需要机械通气支持者38例,需2个通路以上静脉输液者77例,24例在转运过程中病情加重,2例在转运过程中突发呼吸心搏骤停,3例在手术台上呼吸心搏骤停,5例在入院后1h内死亡。结论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实施护理程序管理可提高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在急诊重症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采用安全转运护理方案,对患者的实际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19—2020年收治的急诊重症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双数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23例。其中,观察组患者在院内转运时采用安全转运护理方案,常规组患者在院内转运时则采用常规护理方案。在完成患者的院内转运后,分别对患者的服务满意率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和运转时间、医疗纠纷发生率进行分析比较。通过比较两组的实际护理效果,从而得到患者在院内转运时安全转运护理是否能够发挥其应有作用。结果观察组安全转运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1.30%,高于常规组的56.52%;观察组转运时间为(19.54±3.28)min,短于常规组的(34.36±4.54)min;观察组在转运过程中医疗投诉事件发生率为4.35%,低于常规组的30.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35%,低于常规组的26.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传统转运护理而言,安全转运护理方案能提高患者护理满意率,缩短转运时间,降低投诉事件发生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转运方式在主动脉夹层(aorticdissection ,AD)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方法回顾18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采取传统转运方式90例,设为对照组;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采用预见性护理转运方式90例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转运过程中心率、血压、血氧、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死亡、管道脱落、仪器故障)。结果观察组患者转运过程心率、血压、血氧波动小、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转运方式可有效地降低主动脉夹层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的生命体征波动、不良事件发生率,保障患者转运过程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我院急诊科2012年10至2013年10按急诊科常规监护的8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选取我院急诊科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8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应用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风险发生率为3.75%,低于对照组的13.75%;观察组抢救物品完好率高达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5.25±2.5)分,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89.72±3.6)分。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并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诊危重患者应用风险管理策略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医院2012年3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148例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74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74例患者采用风险管理策略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差错率、护理缺陷发生率、急诊停留时间、抢救成功率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且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患者满意度等指标也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诊危重症患者实施风险管理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有效降低护理差错和护理缺陷的发生率,缩短急诊停留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有利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郭莹 《药物与人》2014,(9):256-256
目的:分析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科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患者100例,给予护理风险管理。同时选择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前患者100例,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对两组患者治疗期间风险事件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护理人员风险管理能力进行对比,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75.0%,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3.0%。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医院》2019,(9):1318-1320
目的分析多学科联动机制在危重症患者跨院区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7月入住赣州市人民医院且需要进行跨院区转运的102例危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按常规方式进行转运,观察组采用多学科联动机制进行转运。对比安全转运质量、医护满意度、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转运准备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P <0. 05);观察组记录漏项、药品检查缺项、物品检查缺项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医患沟通、转运途中照护、转回医院处理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转运前漏评、意外拔管、管道脱落或阻塞、仪器故障及NEWS≥4分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多学科联动机制能有效提高危重患者跨院区转运质量及降低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分析急诊病房危重症患者护理管理中实时护理质控模式对护理管理质量的效果及影响。
  方法  以某医院急诊病房2018年1—12月收治的9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回顾性研究分析。急诊病房自2018年7月起开始实施实时护理质控模式,故将2018年1—6月收治的49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8年7—12月收治的48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接受传统护理管理,观察组接受实时护理质控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家属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评分及预后情况。
  结果  相较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生理、心理、社会、情感职能及精神健康评分均有明显提升,观察组基础护理、用药护理、专科护理、护理服务态度及急救护理质量评分均有显著改善,观察组家属护理满意度(97.92%)高于对照组(89.80%),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结论  急诊病房危重症患者护理管理中应用实时护理质控措施,可有效改善科室护理质量,提升患者疗护安全性,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急诊危重症患者安全院内转运过程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天津市南开医院2017年1-4月院内转运的85例急诊危重症患者,做好转运前患者病情的详细评估,转运设备及人员的充分准备,以及转运中对患者病情的观察和有效的护理措施,转运后对病情交接和仪器设备的维护。结果实施安全有效的转运保证了患者进一步得到生命支持和取得良好的预后效果。结论制订科学合理的转运计划,进行有效的医患沟通,规范转运交接流程,优化转运路线,转运前做好充分准备,包括转运中所需的药品物品,转运途中连续为患者提供专业、优质的护理,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从而降低转运风险,杜绝不良事件发生,提高转运成功率,使患者得到更多的医疗资源,同时更加优化医院的医疗资源的分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危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我科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将80例危重症患者列为观察组,并根据具体病情实施个体化的风险管理预案.选择未实施风险管理前的80例患者列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非计划拔管、护患纠纷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等指标变化.结果:实施风险管理的观察组患者中非计划拔管率、护患纠纷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依次为1.25%、0%和97.50%.对照组患者依次为8.75%、5.00和86.25%.各个指标比较,各个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危重症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能有效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提高危重症患者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便携式呼吸机联合细节护理在急诊危重病人院内转运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2021年2月收治的110例急诊危重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55例)和观察组(n=55例)。对照组予以传统人工气囊,观察组采用便携式呼吸机联合细节护理。比较两组院前生命体征、两组救治效率、两组转运成功率。结果:观察组心率、呼吸频率均低于对照组,SpO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分诊时间、确诊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急诊转ICU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转运成功率100.00%高于对照组90.91%(P<0.05);两组院内救治成功率、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诊危重病人院内转运的临床护理中,便携式呼吸机联合细节护理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有效辅助患者恢复呼吸,改善生命体征,提高转运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精神科住院患者中的应用及其实施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12月未实施风险管理之前护理工作情况设为对照组,期间住院患者2 186例,予以病种相应的常规护理措施;选取2012年1月-12月实施风险管理之后期间护理工作情况设为观察组,期间住院患者2 300例,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予以风险管理措施.比较两组的护理质量评分、缺陷事件发生率、健康知识知晓率以及患者(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包括基础护理、病房管理、感染控制、护理安全评分,以及健康知识知晓率、患者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护理缺陷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在精神科病房住院患者中通过实施风险管理,不仅提高了综合护理工作质量,降低了护理缺陷事件的发生率,也进一步融洽了护患关系,满足了患者及其家属个体化的护理需求,对其临床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危重症专职护理在急诊ICU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效果。方法108例急诊ICU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危重症专职护理,比较两组的康复效果、血气分析指标及并发症。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ICU入住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aCO_(2)低于对照组,PaO_(2)、pH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危重症专职护理能够改善急诊ICU呼吸衰竭患者的血气分析指标,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康勉利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5):2471-2471
目的 探讨在急诊重症患者转运途中护理风险管理措施的应用效果,降低转运过程中患者意外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转运的600例患者,将这600例患者分成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转运方式,实验组采用风险管理和护理,对比这两组患者在转运过程中意外发生的情况.结果 对照组发生意外30例,实验组发生意外7例,对照组发生意外率10%明显高于实验组.结论 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和护理措施能有效提高患者转运过程中的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