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春 《家庭医学》2007,(8):27-28
病案 张某,女,65岁,糖尿病病史10年,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空腹血糖在9~10mmol/L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2~15mmol/L之间。糖化血红蛋白8.7%。两年前,张某出现双下肢水肿,到医院就诊发现,尿常规:尿蛋白++.诊断为:糖尿病肾病。  相似文献   

2.
病案:吴某,男,56岁,五年前发现糖尿病.平时用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一般空腹血糖在7~8 mmol/L之间,餐后血糖在10~12 mmol/L之间.近期,吴某感到手脚怕冷、发凉、发麻,总有戴手套、袜套样感觉,有时还会出现便秘或腹泻的现象.后来吴某去医院就诊,医生诊断为糖尿病神经病变.  相似文献   

3.
<正>妊娠期糖尿病与普通糖尿病不同,是指妇女本无糖尿病史,而是在妊娠期间初次出现的糖耐量异常。此类患者必须将血糖控制在正常值7.0mmol/L以下才能受孕。而妊娠期糖尿病两次或两次以上空腹血糖≥5.8mmol/L者,可诊断为糖尿病。所以,孕妇空腹血糖值应控制在3.3-5.6mmol/L范围内;餐前30min:应在3.3-5.8mmo1/L之间;餐后2h:应在4.4-6.7mmol/L之间;夜间:应在4.4-6.7mmol/L之间。为了减低妊娠期糖尿病的临床危害,现其预防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病案:吴某,男,55岁,五年前发现糖尿病。平时用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一般空腹血糖在7-8mmol/L之间,餐后血糖在10~12mmol/L之间。近期,吴某感到手脚怕冷、发凉、发麻,总有戴手套、袜套样感觉,有时还会出现便秘或腹泻的现象。后来吴某去医院就诊,医生诊断为糖尿病神径病变。  相似文献   

5.
Q 糖尿病仅用饮食治疗可以控制血糖吗? A: 2型糖尿病发病早期或轻型糖尿病,空腹血糖增高不明显,主要表现是餐后高血糖.若餐后血糖在10mmol/L以下,空腹血糖在7mmol/L以下者,可先用饮食控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糖尿病的降糖治疗方法,为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1例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进行分析,监测血糖并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入院后予“三餐前短效胰岛素(优泌林R)+睡前中效胰岛素(优泌林N)”方案强化治疗,监测空腹血糖9~10 mmol/L,餐后2h血糖11~13 mmol/L,控制欠佳,更换方案为“门冬胰岛素,胰岛素泵泵入”治疗.治疗6d后,血糖得到较好控制,空腹血糖6~7 mmol/L,餐后2h血糖7~8 mmol/L.后停用胰岛素泵,更换为“门冬胰岛素(诺和锐)三餐前皮下注射+精蛋白锌人胰岛素(优泌林N)晚上睡前皮下注射”,为患者院外继续治疗做准备.监测空腹血糖波动于5.7~6.3 mmol/L,餐后血糖波动于6.7~7.8 mmol/L.虽暂未达到理想目标,但血糖在较短时间内安全、平稳下降,得到良好控制.患者入院第15天,血糖平稳,出院.结论 对于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应根据血糖特点合理选择胰岛素种类及胰岛素治疗方案,对此类患者的用药应给予密切监护,以提高用药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糖尿病肾病的影响因素,探讨不并发糖尿病肾病的空腹血糖控制水平.[方法]运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病人进行相关资料收集,对数据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糖尿病发展到糖尿病肾病阶段的危险因素,并结合有序回归、ROC曲线的分析方法,确定糖尿病肾病的空腹血糖控制水平.[结果]糖尿病发展到糖尿病肾病阶段的危险因素为收缩压、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空腹C肽.预防糖尿病肾病的血糖安全参考值为8.4 mmol/L,95%可信区间为8.1~8.8 mmol/L.[结论]通过建立ROC曲线方程,就可得到相应的血糖安全参考值,进而判断出在该安全参考值下,判定为阴性的患者真正不并发糖尿病肾病的可能性.高血糖是导致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根本原因,血糖的严格控制,是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最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肝硬化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特征和临床治疗的方法、效果.方法:选取180例肝硬化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均给予患者保肝、降黄及支持治疗,并严密观察血糖及尿糖变化,或应用小剂量的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对于血糖持续升高及饮食控制不理想的予短效胰岛素治疗.结果:治疗后180例患者入院时平均的空腹血糖水平为5.2~13.6mmol/L,平均(6.1±1.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为6.78~18.56mmol/L,平均(15.45±2.63)mmol/L;治疗后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时,以肝病治疗为主,糖尿病治疗为辅,重视肝脏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1.有糖尿病症状的病人 (1) 以下血糖结果可以肯定诊断(成人):不拘时间静脉血浆糖值>1mmol/L(2.0g/L).空腹静脉血浆糖值>Smmol/L(1.4g/L)。 (2) 下列血糖值可以否定诊断:不拘时间静脉血浆糖值<8mmol/L,空腹静脉血浆糖值<6mmol/L(1.0g/L)。 2.如结果不肯定。可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试验前一夜不进食,空腹10~14小时后,取75克葡萄糖溶于250~350ml水中5分钟内饮完,2小时静脉血浆糖值>11mol/L可诊断糖尿病。<8mmol/L为正常。在8~11mmol/L之间,诊断为“糖耐量减低”。 3.在无糖尿病症状的病人,除上述OGTT要求外,至少要另有一次不正常血糖值方可诊断:如服  相似文献   

10.
宋素珍 《工企医刊》2001,14(3):37-38
近10年中我科共收治糖尿病肾病所致的肾功能衰竭20例,现就其透析治疗的体会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对象糖尿病肾病并肾衰20例,男性16例,女性4例,年龄26岁~68岁,平均年龄56岁。Ⅰ型糖尿病1例,Ⅱ型糖尿病19例。病程6年~18年,平均在12年。冠心病和心肌病变12例,心力衰竭6例,胸腔积液8例,腹腔积液3例,视网膜病变者15例。 1.2 首次透析前实验室检查 (1)空腹血糖≤6.5mmol/L8例,≥6.5mmol/L12例,空腹血溏波动于3.2mmol/L~14.6mmol/L。(2)血尿素氮:20例均升高,在15mmol/L~  相似文献   

11.
短期强化胰岛素治疗对重症病人应激性高血糖的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飞舸  江华  康焰 《肠外与肠内营养》2006,13(5):299-301,304
目的:研究短期强化胰岛素治疗(SCIIT)对重症病人应激性高血糖的调控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在排除糖尿病及其他直接影响糖代谢的疾病条件下,治疗组在纳入研究的前7d,严格控制血糖于4.4~6.1 mmol/L,7d以后的血糖控制及其他处理均同对照组.对照组病人的血糖按常规控制在3.9~10 mmol/L.结果:41例病人入选,30例进入研究.在强化胰岛素治疗停止后第8~14天内,治疗组平均血糖为(5.92±1.24)mmol/L,明显较对照组(9.22±2.51)mmol/L低,同血糖正常值等效,同期每天胰岛素用量也明显比对照组低;两组30 d病死率无明显差异,但死亡风险倾向于对照组;治疗组低血糖发生例数多于对照组.结论:在危重症病人中,采用短期强化胰岛素治疗方案,能达到同强化胰岛素治疗方案相同或者相似的控制目的,减少了低血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健康问与答     
《健康》2003,(9)
A 尿糖定性是筛选糖尿病的方法之一,但是尿糖阴性并不能排除糖尿病。下列情况下的尿糖阴性就是糖尿病:①肾糖阈升高,正常的肾糖阈值是8.9~10mmol/L,血糖不超过8.9mmol/L时,尿糖阴性。有肾病的人或老人肾小管功能低下而又发生糖尿病时,肾糖阈值可升高为13.9~16.6mmol/L,此时尿糖也是阴性;②糖尿病发现较  相似文献   

13.
对于慢性病代表的糖尿病,除了规范的临床治疗外,康复治疗应该伴随治疗的整个过程. 有一位50岁男性患者,其空腹血糖为10.8mmol/L,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患者身高165cm,体重80Kg,血压140/85mmHg.餐后2小时血糖为13.8mmol/L,糖化血红蛋白9.8%,血胆固醇5.6mmol/L,甘油三酯3.5mmol/L.心电图显示有心肌轻度缺血表现.医生为患者制定了一套综合的康复治疗方案,首先指导患者进行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以控制血糖,并定期检测血糖和尿糖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张国英 《家庭医学》2006,(12):17-19
病案:李某,男,50岁,突发心前区疼痛2小时,伴胸闷、气短、出大汗,含服硝酸甘油后疼痛无明显好转.到医院就诊,做心电图显示心脏下壁急性心肌梗塞.既往患糖尿病五年,一直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9~11mmol/L之间.平时喜欢饮酒和吸烟.医生诊断:冠心病--急性下壁心肌梗塞; 2型糖尿病.予以收入监护病房治疗.  相似文献   

15.
口服非洛地平缓释片致血糖明显升高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83岁,患高血压60年,2型糖尿病10年,身高175 cm,体重70kg.给予降压治疗,口服吲达帕胺2.5 mg,1/d,硝苯地平5 mg.3/d,血压控制在130~110/80~60 mmHg.口服自购降糖药糖安平胶囊(降糖中成药.主要成分为松叶、乌梅、黄芪等)治疗糖尿病,0.5 g,3/d,餐后服.空腹血糖波动在4.2~5.0 mmol/L之间,餐后2 h血糖4.5~7.7 mmol/L,糖化血红蛋白4.5%~5.6%,空腹血浆胰岛素7~16 μU/ml,未服用其它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泵治疗的临床护理配合,提高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9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136例应用胰岛素泵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护理方法.结果:经2周的治疗后,空腹血糖<6.3mmol/L者48例,空腹血糖>6.3但≤7.4mm01/L者83例,总有效率为94.9%;治疗期间出现低血糖者2例,血糖控制无效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应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效果理想,可以有效控制血糖、降低临床死亡率,治疗期间配合以护理措施可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预防糖尿病肾病的空腹血糖安全参考值.方法 收集糖尿病患者311例,分为并发糖尿病肾病组和未并发糖尿病肾病组,检测2组空腹血糖水平;按不同血糖水平分为5个等级,采用有序回归分析方法获得是否并发糖尿病肾病的累积概率(P)及回归系数(J9);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方法中的灵敏度(TP)和假阳性率(FP),建立ROC曲线并绘制曲线图,获得糖尿病患者预防并发肾病的血糖安全参考值,计算某一安全参考值判定为阴性的糖尿病患者真正不并发肾病的阴性预测值.结果 预防糖尿病肾病的血糖安全参考值为8.4mmol/L,95%CI=8.1~8.8;空腹血糖控制在该范围内,患者不会并发糖尿病肾病的可能性即阴性预测值为71%~62%.结论 通过ROC曲线方程获得糖尿病患者不并发肾病的血糖安全参考值与阴性预测值,可作为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预防并发肾病的预后评价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正>糖尿病前期症状者是指血糖浓度介于糖尿病和正常血糖之间的一种状态,即餐后血糖为7.8 mmol/L~11.1 mmol/L,或空腹血糖为6.1 mmol/L~7.0mmol/L,前者为糖耐量低减(IGT),后者为空腹血糖受损(IFG)。发展成糖尿病前,往往都要经过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减低这一阶段,所以糖尿病前期被认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特殊临床重症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2017年3月8日我科收治的一名重症耱尿病高渗性昏迷快心室率心房纤颤患者用相同血气分析仪,血清检测仪,即时血糖检测仪检测(检测高限为33.3mmol/L)补液治疗过程中相同时间动脉血血糖,静脉血血糖,指尖血糖进行对比;用同一即时血糖仪在相同时间检测指尖与趾尖血糖进行对比.结果:患者入院时11:15分动脉血血糖27.8mmol/L,静脉血糖74.63mmol/L,指尖血糖Hi;13:32动脉血血糖24.7mmol/L,静脉血糖59.25mmol/L,指尖血糖为Hi;17:30静脉血糖为39.32mmol/L,指尖血糖Hi,趾间血糖17.8mmol/L;22:00动脉血血糖18.3mmol/L,静脉血糖17.31 mmol/L,指尖血糖为21.8mmol/L;23.:00动脉血血糖6.1 rmtmol/L,静脉血糖6.18mmol/L,指尖血糖为19.2mmol/L.3月9日17:00动脉血血糖23.5mmol/L,静脉血糖22.12mmol/L,指尖血糖为28.4mmol/L.3月10日7:00动脉血血糖12.6mmol/L,指尖血糖为15.3mmol/L.结论:治疗前静脉血明显浓缩静脉血糖值是动脉血糖值的2.68倍,随着补液,静脉血糖值与动脉血糖值差异逐渐减小维持在0.08-1.38;静脉血糖值均低于可测出的指尖血糖值,差值波动在4.49-13.02,与多数学者认为的毛细血管血血糖水平和静脉血血糖水平差异不明显[1],即时检验血糖仪检测糖尿病患者的指尖血与静脉全血的血糖结果并没有显著差别[2]的研究有差异;高渗时指尖与趾尖血糖差异明显,指尖血糖更接近静脉血糖.重症糖尿病高渗性昏迷患者在治疗中应结合动、静脉血血糖综合观察,不应只采用即时血糖仪监测指尖血糖.  相似文献   

20.
根据2019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的数据,我国20~79岁成人中约有1.16亿糖尿病患者,居世界首位.而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更是数不胜数.最令人担忧的是许多人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处于糖尿病前期. 不能仅用空腹血糖作参考指标 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在6.1mmol/L以下,如果大于7.0mmol/L,可确诊为糖尿病.而在6.1~7.0mmol/L之间的这个数值既不属于正常值,也不属于糖尿病,称为"糖尿病前期".正常的餐后2小时血糖值是在7.8mmol/L以下,如这个值高于11.1mmol/L则可视为糖尿病.那么7.8~11.1mmol/L也就属于糖尿病前期的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