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是脑血管病主要并发症之一,主要是由于牵张反射亢进所致,属于中医学“痉证”范畴。临床治疗中应积极改善瘫痪肢体的肌肉痉挛状态,这样才有利于患肢的功能恢复,从而降低脑血管意外的致残率。近年来中医学者对本病进行了大量科学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成果。现将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对近年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中西医治疗研究报道进行综述,指出针灸、推拿、中药及物理疗法在本病治疗中有独特优势,建议采取量化指标和设定标准化对照,以增加研究的可信度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针药结合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针药结合疗法对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患者的改善作用。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患者随机分为单纯药物治疗组和针药结合治疗组,前者单用巴氯芬治疗,后者在服用巴氯芬的基础上结合抗痉挛针法治疗,用改良Ashworth法评定肌张力的程度和临床疗效。结果:针药结合治疗组肌张力分级与单纯药物治疗组比较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药结合治疗方法在改善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方面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观察火针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效果。方法:将89例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体针治疗,治疗组予火针治疗,两组所选穴位相同,疗程相同,观察两组患者的Ashworth痉挛等级、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指数,并进行疗效判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9%(34/41),高于对照组的56.1%(23/41)(P <0.05);治疗后治疗组Ashworth痉挛等级下降幅度、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各炎性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火针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优于常规体针治疗,患者的Ashworth痉挛等级、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指数均得到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针灸治疗脑卒中肌张力增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沈甜 《西部中医药》2003,16(10):5-7
为了解针灸治疗脑卒中肌张力增高在临床中的研究进展情况,本文对近10年来文献有关资料进行了归纳总结,从体针、电针、体针配合皮肢针及体针配合头皮针等不同方面分别阐述,可见选取不同的疗法,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故认为针灸治疗本病具有疗效肯定、副作用小的优点。并对今后的临床研究方向也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肌张力增高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后遗症,在我国,约有80%的脑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肌张力增高[1],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和今后的生活质量.西医对本病尚无有效治疗办法,同时西药又有较多副作用.中医针刺不仅能有效缓解脑卒中后异常增高的肌张力,还能改善患肢的运动功能.笔者收集整理了近年来关于针刺治疗该病的相关文献,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针刺治疗脑卒中下肢肌张力增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甜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5,23(11):2089-2090
目的:探讨针刺对脑卒中下肢肌张力增高的康复作用.方法:将40例脑卒中下肢肌张力增高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针刺治疗,对照组应用康复运动疗法,两组病例数及用药均相同.在临床上观察肌张力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CN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积分(即巴氏指数MBI)、下肢运动功能积分(Fugle-Meyer)的变化来评定疗效.结果:针刺对脑卒中下肢肌张力增高是有效的,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对脑卒中下肢肌张力增高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肢运动功能等方面的改善亦是有效的,但治疗组与对照组效果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是治疗脑卒中下肢肌张力增高的有效方法之一.其疗效与康复运动疗法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针刺拮抗肌治疗脑卒中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外周刺激,反射性诱发拮抗肌肌张力的产生和增强,以抑制主动肌过高的肌张力,使二者趋于协调.  相似文献   

8.
针刺治疗脑卒中下肢肌张力增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甜 《中医药学刊》2005,23(11):2089-2090
目的:探讨针刺对脑卒中下肢肌张力增高的康复作用.方法:将40例脑卒中下肢肌张力增高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针刺治疗,对照组应用康复运动疗法,两组病例数及用药均相同.在临床上观察肌张力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CN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积分(即巴氏指数MBI)、下肢运动功能积分(Fugle-Meyer)的变化来评定疗效.结果:针刺对脑卒中下肢肌张力增高是有效的,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对脑卒中下肢肌张力增高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肢运动功能等方面的改善亦是有效的,但治疗组与对照组效果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是治疗脑卒中下肢肌张力增高的有效方法之一.其疗效与康复运动疗法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针刺拮抗肌治疗脑卒中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外周刺激,反射性诱发拮抗肌肌张力的产生和增强,以抑制主动肌过高的肌张力,使二者趋于协调.  相似文献   

9.
何剑炜  白慧梅 《中医杂志》2012,53(16):1401-1403,1415
目的观察颈腰夹脊刺配合温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92例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96例,均采用体针针刺治疗,治疗组加用颈腰夹脊刺配温针灸,两组均每日1次,14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评分以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左椎动脉舒张末期流速(EDV)、右椎动脉EDV、右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左椎动脉血管搏动指数(PI)、右椎动脉P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腰夹脊刺配合温针灸治疗可改善瘫痪肢体的肌肉痉挛状态,改善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在降低中风后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头脊电针方法治疗中风偏瘫肌张力增高的疗效.方法:60例中风偏瘫肌张力增高患者随机分成电针组(头脊电针组)30例、对照组(常规针刺组)30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肌张力改善情况及Ashworth分级的变化.结果:电针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hworth分级比较结果显示电针组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P<0.05,而对照组则无显著差异.结论:头脊电针治疗方法能显著降低肌张力,其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11.
醒脑解痉针法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机理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节  奎瑜  蔡雪梅 《四川中医》2005,23(3):12-13
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治疗是目前医学界的一大难点和热点。作者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根据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发病机制,紧扣“脑”这一病理关键环节,提出“脑——跷脉——十二经脉——经筋”四位一体的整体治疗思路及以该思路为核心的“醒脑解痉”针法这一全新的治疗模式。该法临床疗效显著,为临床治疗卒中后肌张力升高给出了一条系统、条理清晰的治疗思路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任督二脉穴位埋线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疗效。方法:6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于督脉和任脉相应穴位进行埋线,每15天1次,4次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结果。对照组于同样穴位处摩揉。两组均配合常规康复治疗。结果:缓解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疗效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任督二脉穴位埋线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陈秀娟 《新中医》2021,53(3):140-143
目的:观察平衡针灸法联合中药熏蒸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中药熏蒸治疗,观察组给予平衡针灸法联合中药熏蒸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运动能力、自理能力、肌电图差异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92.50%高于对...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及对照组40例,两组均按脑卒中内科常规进行治疗,对照组予口服巴氯芬(宁波天衡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19980103),初始剂量5mg,日3次,3天后调为10mg,日3次。治疗组予补阳还五汤加减组方,水煎取汁300ml,早晚分服,每日1剂,4周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5%,对照组总有效率70.0%,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程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双针并刺治疗中风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症状的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上肢肌张力增高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取双针并刺患侧肢体拮抗1穴、拮抗2穴、拮抗3穴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6.7%,对照组为5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针并刺是一种治疗中风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范魏魏  王晓颖  张海峰 《新中医》2019,51(1):178-181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锥体交叉投影区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电针刺激锥体交叉投影区;2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后上下肢改良Ashworth量表法(MAS)评分,并评价上、下肢肌张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上、下肢肌张力改善的有效率分别为75.00%、68.75%,对照组分别为50.00%、43.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上、下肢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0.05),且治疗组上、下肢MAS评分下降较对照组更显著(P 0.05)。结论:电针刺激椎体交叉投影区对改善卒中后肌张力增高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临床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肌张力增高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并发症,发病率达 80% [1],以肢体痉挛为主要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自理能力.深入研究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发生机理,探寻有效的抗痉挛疗法和药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目前医学领域中所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现就本方面研究的现状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降低脑卒中肌张力水平对患者康复及生活质量提高将起到很大作用。针刺治疗方式多样,但疗程较长,对患者耐受性及对医师专业水平有一定要求,有局限性;中药治疗自古已有,目前并未发扬光大,仍无法改变西药为主的局面;其他如拔罐、推拿、梅花针放血、针刀、埋线等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肌张力增高,不能作为主要治疗手段。西医药治疗方法虽多,但副作用也很明显,如嗜睡、消化道反应、乏力、精神病等;手术成功率以及费用问题仍是此方法不能很好开展的重要原因;康复治疗虽被广大患者认同,但对专业性要求较高,治疗时间较久,花费大,患者容易中途放弃。应扬长避短,充分利用中西医优点,研究经济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托哌酮与电针补泻法治疗脑卒中后早期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偏瘫伴有肌张力增高的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予一般康复治疗和托哌酮口服,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组予电针补泻法治疗。6周后对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肢体痉挛情况、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进行观察。结果:CNS评分、MAS积分、FMA评分、MBI指数,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P0.01),而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5或P0.01)。结论:托哌酮和电针补泻法对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有改善作用,有利于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可作为综合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针灸联合中药熏蒸治疗脑梗死后肌张力增高的疗效.方法 选取124例脑梗死后肌张力增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药熏蒸联合针灸治疗,对比2组的临床疗效、NIHSS评分及BI指数变化、CSI评分、FMA评分及Ashworth评分变化、血清因子水平变化、中医证候积分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