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性,60岁.因"上腹胀痛1月"于2011年3月2日入院.患者于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胀痛,呈阵发性,无右肩背部放射痛;无反酸、嗳气和呕血、黑粪,症状与进食、体位无明显关系,能自行缓解.渐出现吞咽硬食困难,遂至我院就诊.自起病来,患者精神、睡眠可,进食半流质,体质量下降不明显.入院查体:腹平软,腹壁未见静脉曲张,剑突下有压痛,无明显反跳痛,腹部未触及明显包块.肝、脾肋下未及,墨菲征(-).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58岁,主因“突发上腹部疼痛1d”入院。无恶心、呕吐,无停止排气、排便,无腹泻、黑便,否认溃疡病史,腹腔穿刺出不凝血性液体。T:37.5℃,R:197欠/分,P:137次/分,BP:148/90mmHg。神清,痛苦面容。腹平坦,未见胃肠型、蠕动波;左中上腹可触及约23cm×20em左右肿物,边缘欠清晰,未触及肝脾,未触及腹部肿物;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弱。血常规:WBC:14.3×10^9/L,Hb:160g/L;血尿淀粉酶正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胃底贲门癌术后腹腔温热灌注化疗对胃底贲门癌术后腹膜转移和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胃底贲门癌患者对照组25例单纯手术,化疗组46例手术加术后腹腔温热灌注化疗。结果 化疗组2年及3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腹腔2年及3年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结论 胃底贲门癌术后腹腔温热灌注疗,对于防治肿瘤腹膜转移、提高患者生存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病例资料患者,男,64岁。主因上腹部胀满不适伴恶心、呕吐20+d入院。既往体健,患者1年前曾因"黑便"以"上消化道出血"在外院治疗,当时行胃镜检查,未见占位性病变。20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剑突下饱胀不适,进食量过多或者进食速度过快时上述症状加重,伴恶心、呕吐,无呕血、黑便等。行胃镜及病理检查提示:距门齿42~50 cm胃底低分化腺癌。心电图、心脏彩超均提示心包转位。上消化道造影显示:胃底贲门癌,内脏转位(图1、2)。胸腹部CT:贲门胃底壁增厚,考虑胃底贲门癌,  相似文献   

5.
病历介绍 本例患者女性,41岁。主诉:间断便血4个月,腹痛1个月。现病史:4个月前出现间断便血,为便后排少量暗红色血液.于当地医院诊断“内痔”并行手术治疗.术后仍有间断便血。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恶心、呕吐,每次呕吐多发生在餐后半小时.呕吐物为所进食物,伴有上腹部胀痛不适,于当地医院治疗无效.腹痛进行性加重并逐渐出现双侧下腹部隐痛不适。  相似文献   

6.
例1,男,40岁,因发现上腹部肿块1个月余,伴黑便3d,于1997年4月入院。入院前曾先后在外院作CT检查诊断为“巨大肝癌”、“假性胰腺囊肿”。体检:消瘦,贫血貌,浅表淋巴结无肿大,上腹部膨隆,巨大包块约20cm×20cm,质硬,下界脐下2cm,境不清,无触痛。检查:AFP<20μg/L;B超示上腹部巨大包块25cm×20cm,与肝脏关系欠清,内有液性暗区;胃镜示食管下段胃底静脉曲张,条索状,贲门部局部破裂出血。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肝下紧贴一25cm×25cm×16cm灰白色肿物,形如巨脾,表面光滑,包膜完整,局部呈半球状隆起分叶,上界与肝、左腹壁粘连,…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胃底折叠术联合胃袖状切除术(LFDSG)治疗肥胖合并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分析自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腹腔镜、腹壁疝外科收治的60例符合减重手术适应证的肥胖病人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分为LSG组(30例)和LFDSG组(30例)。两组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病人术后减重和抗反流效果。结果 两组术后12个月的BMI和多余体重减少百分比(%EWL)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SG组相比,LFDSG组GERD症状缓解评分(8~13分及14~18分)分布以及术后12个月酸反流(pH≤4)次数、食管近端酸反流(%)、DeMeester评分、食管下段括约肌残余压、食管远端收缩积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FDSG组治疗后抗反流有效率显著高于LSG组[28例(93.3%) vs. 21例(70.0%),P<0.05]。LFDSG组病人无并发症发生,LSG组病人住院期间1例发生并发症,出院后3例发生并发症。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 LFDSG治疗肥胖合并GERD的效果较好,可达到抗反流与减重的双重目的,有效防治GERD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胃窦癌合并胃间质瘤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人男性 ,6 1岁。以反复上腹隐痛 2年余于 2 0 0 4年 8月 18日入院。查体 :一般情况好 ,全身浅表淋巴结不肿大 ,心肺 (- ) ,上腹部轻度压痛 ,余无阳性体征。上消化道钡透示 :胃外观呈“鱼钩型” ,张力略高 ,胃体部及窦部黏膜明显增粗、紊乱 ,部分黏膜略似中断样改变 ,以窦部改变显著 ,胃壁示毛糙不光滑 ,呈“双边”状改变 ,十二指肠未见异常。印象 :糜烂性胃炎 ,不除外恶性变。纤维胃镜检查 :胃窦可见一 2cm× 2cm大小的溃疡 ,附白苔 ,周边呈菜花样隆起 ,质脆易出血。活检 :胃窦溃疡型腺癌。全麻下经腹手术探查 :胃窦小弯侧可触及一包块 ,…  相似文献   

9.
肝癌合并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栓塞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所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癌患者常见并发症 ,由于出血量大、出血速度快 ,因而死亡率高 ,预后差 ,约占肝癌死因的15 %左右。目前除了传统的手术、药物治疗、三腔二囊管压迫 ,尚有内镜下的血管硬化和套扎 ,都有一定的疗效 ,但也有各自的缺点。介入治疗是一门新兴的治疗技术 ,目前许多医院已经开展。其中经皮经肝胃食道曲张静脉栓塞术 (PTE)和部分性脾栓塞术(PSE)是主要的栓塞治疗方法。一、经皮经肝胃食道曲张静脉栓塞术 (PTE)1974年由Landerquist和Vang首先报道了PTE技术 ,以后相继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行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合并食管裂孔疝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2月在我院进行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胃底折叠术的58例胃食管反流病合并食管裂孔疝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6例在腹腔镜下行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胃底折叠术(观察组),22例患者行开腹手术(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及手术后4个月进行反流性疾病问卷(RDQ)调查结果。 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RDQ评分显示术后4个月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观察组患者症状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患者(均P<0.05)。 结论:腹腔镜下行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合并食管裂孔疝,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可积极应用于临床上胃食管反流病合并食管裂孔疝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治疗合并焦虑和(或)抑郁的胃食管反流病( GERD)的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9月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86例,根据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 SAS/SDS)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单纯GERD组,B组为合并焦虑和(或)抑郁的GERD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 LF)治疗,术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分析比较两组反流症状缓解以及B组患者精神心理改善情况。使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同一患者术前术后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正态数据采用t检验,非正态数据采用秩和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后6个月,A组和B组GERD症状评分分别显著下降了(89.6±19.7)%和(68.3±27.8)%(ta =9.97, Pa <0.001;tb=5.47, Pb <0.001),A组症状缓解率更显著(P=0.019)。B组SAS评分由(52.78±4.83)显著降至(40.59±9.69)(t=7.12, P<0.001);SDS评分由(57.70±6.29)显著降至(39.57±5.62)(t=8.74, P<0.001)。结论手术治疗对于合并或不合并精神症状的两组患者的反流症状均有效,同时还可改善部分患者的焦虑和抑郁评分;明显的焦虑和抑郁可以负面影响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干燥综合征合并严重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临床特点和腹腔镜Toupet胃底折叠术应用于此类患者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干燥综合征所致严重GERD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经过。结果 2例患者均为女性,确诊为干燥综合征1年以上,均有严重的反酸、烧心等症状数年。入院后行胃镜、胃肠功能动力测压和24小时反流监测等检查均发现LA-C级食管炎、严重食管功能障碍和异常酸暴露。诊断为干燥综合征继发性GERD,反流性食管炎(LA-C)。行腹腔镜Toupet胃底折叠术治疗,术后分别随访23个月和14个月。2例患者的GERD症状均明显缓解,术后1例出现吞咽困难,1个月后自行缓解。结论腹腔镜下Toupet胃底折叠术对于无法停用抗反流药物的合并严重GERD可能是安全并且有效的,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腹腔内金属异物遗留20余年经腹腔镜取出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患者,男,39岁,自述十余岁时曾因进香肠致食道损伤,并在乡卫生院住院治疗1周。考虑香肠内含有异物,但具体异物不详,亦未行X线检查。此次因"间歇性右上腹部胀痛不适5年余",诊断为"胆囊炎,胆结石",于2010年12月27日入院。生命体征平稳,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腹平软,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Murphy征阴性。肝脾肋下未触及,全腹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腹腔镜疝修补术结合Nissen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合并食管裂孔疝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方法选择内蒙古包钢医院2019年7月至2020年5月就诊的80例胃食管反流合并食管裂孔疝患者,按不同手术方式分为A组和B组,每组患者40例。A组采用腹腔镜疝修补术+Nissen胃底折叠术,B组采用腹腔镜疝修补术+Dor胃底折叠术。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食管反流情况、食管压力、消化病生存质量指数(GLQI)评分、胃食管反流病疗效评分(GERD-Q)、复发率以及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2组患者手术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反流时间、次数,长反流次数、酸反流时间百分比明显改善,且A组改善幅度更明显(P<0.05);食管残余压平均值、下段括约肌压力、松弛率和无效吞咽率均明显改善,且A组改善情况优于B组(P<0.05);2组患者GLQI与GERD-Q评分均有所改善,且A组GLQI评分高于B组,GERD-Q评分低于B组(P<0.05);2组不良反应和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疝修补术联合Nissen胃底折叠术对抗反流,减轻术后吞咽困难具有明显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Toupet胃底折叠术治疗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80例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具体状况行不同类型的疝修补术,所有患者均行腹腔镜Toupet胃底折叠术。于术后统计患者手术效果及反流情况,观察手术前后食管压变化。 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患者反流时间显著缩短、反流次数与长反流次数显著减少、酸反流时间百分比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患者DeMeester及GERDQ评分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患者LES压力、残余压均显著升高,松弛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Toupet胃底折叠术治疗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病可有效增加食管压力,抑制患者反流症状,疗效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Bougie管支撑下行腹腔镜Nissen胃底折叠术治疗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21年10月我科手术治疗的70例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分别行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Nissen胃底折叠术(Nissen组,35例)和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Bougie管支撑下胃底Nissen折叠术(Bougie组,35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后1月内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半年胃食管反流指标。结果 Bougie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饮水时间、术后恢复半流质饮食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Nissen组,术后第1、2、3周胸腹部疼痛、腹胀不适发生率及术后1、2、3、4周吞咽困难发生率均低于Nisse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1月内便秘与腹泻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月两组患者食管pH值<4的次数、反流次数、反流时间、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DeMeester评分、GERD-Q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性.71岁。因“无诱因剑突下隐痛不适半个月余”于2011年6月2213人院。疼痛时出现反酸、嗳气,排少量黑粪,量不多,无鲜血粪便:近几个月来食欲略减退.体质量减轻约6kg。入院检查:心肺未见异常:剑突下轻度压痛.余腹部体检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58岁,因反复上腹部胀痛5个月余入院。患者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胀痛,呈持续性发作,无明显放射痛、无哽咽、反酸,无呃逆、头晕乏力,无恶心、呕吐,无腹泻便秘,无畏寒发热,发病后在当地县医院B超检查提示:胆囊结石,胆囊占位性病变不排外,胆囊炎;CT提示:胆囊慢性炎症,胆囊恶性肿瘤不排外。给予消炎治疗未见好转而来我院就诊,CT提示:  相似文献   

19.
病人:女,5岁。因摔伤后上腹疼痛6 h入院。病人于6 h前从约3 m高处坠落,伤及腹部。上腹部疼痛明显,进食后引发全腹剧痛,不能平卧。体检:急性病容,被动屈曲体位,呼吸急促,烦躁不安。板状腹,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弱。腹部X线透视见膈下大量游离气体。腹腔穿刺抽出大量含有食物残渣和消化液成分的混浊液体。在积极抗休克的同时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腹腔大量食物残渣及胃液混合物。大网膜、腹膜及肠管广泛充血、水肿,附有大量脓苔及食物残渣。胃大弯侧有一约2 cm×1.5 cm之裂口,裂口处粘膜外翻。遂关闭裂口,冲洗腹腔。由于附着于大网膜的食物残渣…  相似文献   

20.
背景与目的 肥胖症患者常常合并食管裂孔疝并伴有胃食管反流症状,袖状胃切除术后可能造成严重的并发症。机器人辅助系统具有学习曲线短且平缓、手术视野清晰立体以及手术操作精确且稳定等优势,在外科领域得以广泛推广。本研究探究机器人辅助袖状胃切除联合胃底折叠手术的可行性,从而为肥胖症合并食管裂孔疝患者提供更佳的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1年12月期间49例肥胖症合并食管裂孔疝行袖状胃切除及胃底折叠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行机器人辅助袖状胃切除联合胃底折叠术(机器人组),27例行腹腔镜辅助袖状胃切除联合胃底折叠术(腹腔镜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临床指标的差异,并分析机器人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甘油三酯、术前空腹血糖、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腹腔镜组比较,机器人组平均手术时间延长(169.09 min vs. 143.33 min,P=0.023)、平均手术费增加(6.36万元vs. 5.40万元,P<0.001),但手术操作时间缩短(115.09 min vs. 134.19 min,P=0.047),出血量减少(25.45 mL vs. 40.00 mL,P=0.023)。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BMI、多余体质量减少百分比(%EWL)、甘油三酯、空腹血糖以及GERD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机器人组术后1个月的%EWL值(26.26%)达到了减重有效的水平,术后1个月的体质量、BMI、甘油三酯、空腹血糖以及GERD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 机器人辅助袖状胃切除联合胃底折叠手术能够使肥胖合并食管裂孔疝患者获得良好的减重效果,明显改善患者的代谢和胃食管反流症状,并且安全可靠,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手术费用较高的问题亟待解决,在选择手术方式时应充分考虑患者家庭经济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