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透射电镜下观察了延髓背角胶状质亚核内突触形式,结果表明:在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胶状质亚核内存在着大量以树突为中心、少量以轴突为中心的突触复合体。前者依据参与构成复合体神经终末内含突触小泡的形态,可将复合体再分为圆形透明小泡、椭圆形和扁平状透明小泡及含大致密核心小泡(LDV)三个亚型,后者仅分为扇贝型和普通型二型。本文详细描述了各型复合体的形态特征,并对其功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冯宇鹏  杨鲲  李云庆 《医学争鸣》2002,23(8):721-724
目的 观察大鼠延髓背角(MDH,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浅层(Ⅰ,Ⅱ层)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阳性终末与γ-氨基丁酸(GABA)能和甘氨酸(Gly)能神经元的突触联系。方法 包埋前GABA或Gly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结合包埋前CGRP免疫金标记电镜技术。结果 GABA或Gly阳性产物广泛分布于神经元胞体、胞突和树突内,CGRP阳性标记主要见于无髓和薄髓轴突内。约53%和51%的CGRP阳性轴突终末分别与GABA和Gly阳性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形成非对称性突触,其中的多数为轴-树突触,轴-体突触较少。结论 含CGRP的初级传入纤维直接与MDH浅层内的GABA能及Gly能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  相似文献   

3.
王丹  李云庆 《医学争鸣》2002,23(24):2213-2216
目的 观察蛋白激酶Cγ亚单位(PKCγ)阳性超微结构在大鼠延髓背角内的定位分布及其突触联系。方法 用PKCγ的特异性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在电镜下观察。结果 PKCγ阳性胞体和突起密集地分布于延髓背角的Ⅱ层内侧部,Ⅱ层与Ⅲ层交界部内呈中等密度,Ⅰ层,Ⅱ层外侧部和Ⅲ层深部的阳性胞体和树突较少见;PKCγ的阳性反应产物主要聚集于胞膜和树突膜的内侧,其他部位较稀疏;PKCγ阳性胞体和树突多与阴性轴突终末形成非对称性轴-体和轴-树突触联系。结论 大鼠延髓背角内有PKCγ阳性胞体和树突,它们与阴性轴突终末形成突触联系。本研究的结果为PKCγ参与外周伤害性信号的处理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大鼠延髓背角和脊髓背角浅层内蛋白激酶Cγ亚单位(PKCγ)阳性神经元向中缝大核(NRM)的投射。方法 荧光金(FG)逆行追踪和PKCγ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双标记方法。结果 将FG注入NRM,在延髓和脊髓背角的Ⅰ-Ⅲ层内可见FG逆标神经元;PKCγ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延髓和脊髓背角的Ⅱ层内侧部及Ⅱ、Ⅲ层交界处,Ⅰ、Ⅲ层内较少;延髓背角Ⅰ层和脊髓背角Ⅰ-Ⅲ层可观察到FG逆标并呈PKCγ阳性的双标神经元。结论 延髓和脊髓背角浅层向NRM投射的神经元含PKCγ,提示PKCγ在向NRM传递痛信息的通路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研究正常大鼠延髓网状背侧亚核内的μ阿片肽受体、、L-ENK M-ENK阳性结构的分布。结果显示(1)该核内有较丰富的MOR阳性胞体和树突样结构分布;(2)SRD内L-ENK阳性胸体的分布密度为中等,主要由中小型的神经元构成,并见有较多的L-ENK阳性终末;(3)SRD内M-ENK阳性终末的分布很密集,偶见少量胞体。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大鼠延髓背角和脊髓背角浅层内蛋白激酶Cγ亚单位(PKCγ)阳性神经元向中缝隐核(NRO)的投射。方法应用荧光金(FG)逆行追踪和PKCγ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双标记方法,观察大鼠延髓背角和脊髓背角内PKCγ阳性神经元向中缝隐核的投射。结果将FG注入NRO,在延髓背角和脊髓背角的Ⅰ-Ⅲ层内可见FG逆标神经元;PKCγ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延髓背角和脊髓背角的Ⅱ层内侧部及Ⅱ、Ⅲ层交界处,Ⅰ、Ⅲ层内较少;延髓背角Ⅰ层和脊髓背角Ⅰ-Ⅲ层可观察到FG逆标并呈PKCγ阳性的双标神经元。结论延髓背角和脊髓背角浅层向NRO投射的神经元为PKCγ阳性神经元,其在向NRO传递信息的通路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鼠延髓和脊髓背角的RKCγ阳性神经元向孤束核投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利平  李辉等 《医学争鸣》2001,22(23):2171-2174
目的:观察延髓和脊髓背角内蛋白激酶Cγ亚单位(PKCγ)阳性神经元向孤束核的投射。方法:荧光金(FG)逆行追踪与PKCγ的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双标记技术。结果:PKCγ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延髓和脊髓背的Ⅰ,Ⅱ,Ⅲ层及脊髓的外侧脊核,将FG注入孤束核后,在延髓和背髓背角的Ⅰ,Ⅱ,Ⅲ层及脊髓的外侧脊核内可见FG标记神经元;部分FG标记神经元呈PKCγ阳性;FG/PKCγ双标神经元也主要见于延髓和脊髓背角的Ⅰ,Ⅱ,Ⅲ层及脊髓的外侧脊核。结论:延髓和脊髓背角的PKCγ阳性神经元可能参与将躯体和内脏伤害性刺激信息向孤束核的传递。  相似文献   

8.
大鼠延髓和脊髓背角的PKCγ阳性神经元向孤束核投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延髓和脊髓背角内蛋白激酶Cγ亚单位(PKCγ)阳性神经元向孤束核的投射. 方法荧光金(FG)逆行追踪与PKCγ的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双标记技术. 结果 PKCγ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延髓和脊髓背角的Ⅰ,Ⅱ,Ⅲ层及脊髓的外侧脊核;将FG注入孤束核后,在延髓和脊髓背角的Ⅰ,Ⅱ,Ⅲ层及脊髓的外侧脊核内可见FG标记神经元;部分FG标记神经元呈PKCγ阳性,FG/PKCγ双标神经元也主要见于延髓和脊髓背角的Ⅰ,Ⅱ,Ⅲ层及脊髓的外侧脊核. 结论延髓和脊髓背角的PKCγ阳性神经元可能参与将躯体和内脏伤害性刺激信息向孤束核的传递.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 (NO)神经元在杏仁体各核团中的形态、分布及其在基底外侧核 (BL)中的突触联系 ,以理解NO对杏仁体情绪性学习记忆的作用。方法 用兔抗一氧化氮合酶 (NOS)抗体对大鼠杏仁体的组织切片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制备免疫电镜标本 ,分别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 NOS免疫阳性神经元呈圆形或卵圆形 ,胞体直径为 15~ 2 5 μm ,呈现GA BA能神经元的形态特征。NOS免疫阳性神经元的数目以内侧核、基底外侧核及中央核为多。免疫电镜显示 ,NOS免疫阳性神经元的树突接受非对称性 (5 5 % )和对称性突触 (4 5 % )支配 ;而它们的轴突末梢与杏仁体的其它神经元形成对称性突触。结论 NOS免疫阳性神经元在杏仁体各核团间分布不均 ,功能上NO可能随神经元发挥作用 ;NOS免疫阳性神经元通过非对称性突触接受兴奋性神经信息为主 ,其轴突则以对称性突触对杏仁体中的其它神经元发挥抑制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大鼠延髓背角和脊髓背角浅层内蛋白激酶C的γ亚单位(PKCγ)阳性神经元向中缝苍白核(NRP)的投射。方法采用荧光金(FG)逆行追踪和PKCγ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双标记方法。结果将FG注入NRP,在延髓和脊髓背角的Ⅰ-Ⅲ层内可见FG逆标神经元;PKCγ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延髓和脊髓背角的Ⅱ层内侧部及Ⅱ、Ⅲ层交界处,Ⅰ、Ⅲ层内较少;延髓背角Ⅰ层和脊髓背角Ⅰ-Ⅲ层可观察到FG逆标并呈PKCγ阳性的双标神经元。结论延髓和脊髓背角浅层向NRP投射的神经元是PKCγ阳性神经元,提示其在向NRP传递的信息通路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研究正常大鼠延髓网状背侧亚核(SRD)内的μ阿片肽受体(MOR)、L-ENK和M-ENK阳性结构的分布。结果显示:(1)该核内有较丰富的MOR阳性胞体和树突样结构分布;(2)SRD内L-ENK阳性胞体的分布密度为中等,主要由中小型的神经元构成,并见有较多的L-ENK阳性终末;(3)SRD内M-ENK阳性终末的分布很密集,偶见少量胞体。上述结果说明和ENK在该核内的分布是相互匹配的,提示SRD是内源性阿片肽的作用靶区。另对SRD神经元内上述物质的功能和意义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神经痛(painful diabetic neuropathy,PDN)大鼠脊髓背角突触数量的变化。方法:1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n=5):PDN组和对照组(C组)。PDN组采用腹腔注射6%STZ 60 mg/kg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C组腹腔注射等容生理盐水。注射后72 h测定空腹血糖(FBG),以FBG>11.1 mmol/L为糖尿病建模成功。注射STZ前1 d及血糖升高后第4、7、14、28天分别测定大鼠的机械痛阈。第28天测痛后取L5段脊髓,进行突触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光学体视框交替计数一侧脊髓背角内突触的数量。结果:PDN组大鼠FBG均达糖尿病诊断标准,自FBG升高后4 d开始痛阈降低,至28 d时未恢复。与C组比较,PDN组L5节段脊髓背角内突触数量增加(P<0.05)。结论:PDN大鼠脊髓背角突触数量增加,突触数量增加可诱导PDN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外周伤害性刺激通常引起令人不愉快的感觉,例如疼痛和痒。这种伤害性信息的整合最早发生于脊髓背角浅层,因此,脊髓背角浅层对于阐明伤害性信息传递与调控机制以及开发有效镇痛药物都具有重要意义。脊髓背角浅层内神经元及其突起相互联系形成多个环路,目前认为,正是这些神经环路为伤害性信息的整合提供平台,而这些环路在炎性或神经病理性痛条件下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改变。  相似文献   

14.
2000年12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李云庆等8位科教人员完成了痛信息传递和调控机制的研究。 该研究的内容包括:(1)用细胞内记录和标记方法观察了延髓背角Ⅰ、Ⅱ、Ⅲ层神经元的电生理学和形态学特点,初步阐明了延髓背角的细胞构筑、局部环路及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并据此对神经元提出了新的分类方法;(2)对中枢内源性镇痛系统的神经活性物质、向内脏感觉信息传递和调控有关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星形胶质细胞激活是慢性疼痛中的重要环节,本研究旨在观察三叉神经痛大鼠模型中延髓背角A1型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情况,并探究其引起中枢敏化的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和眶下神经慢性缩窄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of infraorbital nerve,ION-CCI)组。分别于造模前1 d及造模后第1、3、7、10、14天进行大鼠面部机械痛阈、热敏潜伏期测定。疼痛行为学检测完成后,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大鼠延髓背角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表达,对GFAP、补体3(complement 3,C3)/S100A10、4’, 6-二脒基-2-苯基吲哚(4’, 6-diamidino-2-phenylindole,DAPI)进行免疫荧光共定位分析。取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培养,并将其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二氢红藻氨酸(dihydrokainic acid,DHK)组。DHK组加入1 mmol/L的星形胶质细胞激活抑制剂DHK,使用钙离子荧光探针Fura-2/AM对...  相似文献   

16.
在电镜下对3个月、12个月和25个月三组大鼠孤束核内侧亚核(mNTS)内突触超微结构的变化进行了定量研究。发现25个月组内mNTS神经毡中的突触密度、突触前轴突终末密度均较3个月和12个月组明显降低,含清亮囊泡伴大颗粒囊泡的突触前终末的构成比逐渐变小,而单纯含清亮囊泡的突触前终末的构成比则增大;但神经毡内线粒体密度、单个突触前轴突终末内的囊泡数、各型突触的构成比并无明显的变化。结果表明老年期大鼠mNTS内的突触有明显的衰老变化,这种衰老始于鼠龄1年以后,与该核功能的衰退有关。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免疫细胞化学(PAP)方法对脑啡肽样免疫反应(ENK-LI)在脊髓背角的光镜及电镜定位,以及切断脊神经背根后背角内脑啡肽样免疫反应的光镜改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脊髓背角脑啡肽样免疫反应性以Ⅰ~Ⅲ层明显,特别是Ⅱ层。电镜下在含脑啡肽的轴突终末内,免疫反应产物主要位于小清亮囊泡以及线粒体的外表面,也见于大的致密囊泡内。此外,可见脑啡肽标记的轴突终末与未标记的轴突终末或树突相突触。切断脊神经背根后,该侧脑啡肽样免疫反应性较正常侧增高。上述结果提示胶状质内脑啡肽神经元与一级感觉传入纤维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董元祥  李云庆 《医学争鸣》2001,22(20):1825-1827
目的 观察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内γ-氨基丁酸(GABA)阳性神经元与甲硫氨酸-脑啡肽(Met-ENK)、亮氨酸-脑啡肽(Leu-ENK)、β-内啡肽(β-END)和强啡肽(Dyn)阳性终末的联系。方法 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染色结果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可见直径较小的GABA阳性神经元主要散在分布于PAG的内侧区和腹外侧区。GABA阳性终末在PAG各区的密度均较高。以小型为主的少量Met-ENK,Leu-ENK和Dyn阳性神经元见于PAG的各区,但未见β-END阳性胞体。Met-ENK,Leu-ENK,β-END和Dyn阳性终末也主要分布于PAG的内侧区和腹外侧区。Met-ENK,Leu-ENK,β-END和Dyn阳性终末围绕在GABA阳性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垢周围并形成密切接触。结论 PAG内含内源性阿片样物质Opiate-like substances,LOS)的阳性终末与GABA能神经元形成密切接触,提示可能对GABA能神经元的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大鼠延髓背角 (MDH)内向丘脑或臂旁核投射的Fos阳性神经元与γ 氨基丁酸 (GABA)或甘氨酸 (Gly)阳性终末的联系 .方法 四甲基罗达明 (TMR)逆行追踪结合TMR ,Fos,GABA或Gly的免疫荧光三重染色技术 .结果 GABA或Gly阳性终末主要分布于延髓背角浅层 (Ⅰ ,Ⅱ层 ) ;给予面口部痛刺激后 ,Fos阳性神经元也主要分布于浅层 ;TMR注入一侧丘脑或臂旁核 ,逆标神经元分别主要见于对侧或同侧MDH的浅层 ;部分逆标神经元呈Fos阳性 ;GABA或Gly阳性终末与Fos阳性投射神经元形成密切接触…  相似文献   

20.
大鼠坐骨神经切断模型脊髓背角内PKC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大鼠坐骨神经切断模型脊髓背角内PKC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建立大鼠坐骨神经切断模型,在坐骨神经切断后2、5、10、15、20、30、40、60d,取脊髓背角,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染色,图像分析软件测量并比较脊髓背角手术侧和对照侧的免疫强度。结果从第2天开始,手术侧脊髓背角L4~L5节段PKCγ免疫阳性反应较对照侧明显增强,差异有显著性(t=3.12,P<0.05);在第15天时免疫阳性反应最强,是对照组的1.89倍(t=4.85,P<0.01),然后逐渐减弱,2个月后恢复到正常水平(t=0.91,P>0.05)。结论PKCγ在由神经损伤引起的脊髓背角神经元兴奋性改变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