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初诊伴弥漫大B细胞成分的滤泡淋巴瘤(F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生存.方法纳入国内11个医学中心2000-2020年间分级1-3a级、年龄≥18岁初诊FL患者1845例,筛选伴弥漫大B细胞成分的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生存数据,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146例(7.9%)初诊FL患者病理伴弥漫大B细胞成分,中位年龄56(25~83)岁,男79例(54.1%).127例患者病理提示弥漫大B细胞成分比例,依据弥漫大B细胞比例是否≥50%将患者分为2组.研究发现,弥漫大B细胞成分≥50%患者较弥漫大B细胞成分<50%患者有更高的3级比例(94.3%对91.9%,P=0.010)、Ki-67指数≥70%比例(58.5%对32.9%,P=0.013)及PET-CT的SUVmax≥13比例(72.4%对46.3%,P=0.030).所有患者均接受CHOP或CHOP样±利妥昔单抗方案化疗,总反应率(ORR)为88.2%,完全缓解(CR)率为76.4%.在不同比例弥漫大B细胞成分组中,诱导治疗后缓解率及治疗后2年内疾病进展(POD24)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总体预计5年无进展生存(PFS)率为58.9%,5年总生存(OS)率为90.4%,POD24患者的5年OS率较非POD24患者下降(70.3%对98.5%,P<0.001).与利妥昔单抗不维持治疗相比,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不能使患者的5年PFS率获益(57.7%对58.8%,P=0.543),5年OS率具有获益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对87.8%,P=0.082).多因素分析显示,诱导治疗后未达到CR是影响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6),而LDH高于正常值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1).结论伴弥漫大B细胞成分≥50%的FL患者,临床及病理特征更具侵袭性,CHOP/CHOP样±利妥昔单抗方案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疗效,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不能使患者的PFS和OS获益,诱导治疗后未达到CR是影响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结和其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是淋巴瘤的一大类型.NHL包括B细胞、T细胞及NK细胞来源,其中B细胞来源占绝大多数.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是B细胞来源的NHL中两大类型.套细胞淋巴瘤占NHL的8%,进展迅速,化疗完全缓解率低,对于其治疗的研究也逐渐增多.造血干细胞移植是20世纪人类在恶性肿瘤治疗领域取得的重要突破之一,其在复发难治恶性淋巴瘤中的治疗作用也得到了肯定,本文就造血干细胞移植在上述三种B细胞来源的NHL治疗中的地位作一简单概述.  相似文献   

3.
<正>患者女性,38岁。左颈部、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1个月,超声检查最大3cm×2.5cm×2cm,最小1.5cm×1cm×0.5cm。在当地医院切除右侧腹股沟淋巴结活检,复查诊断为滤泡性淋巴瘤(滤泡型,2级)。采用COP方案化疗4个疗程后,淋巴结缩小出院。同年因左颈部、双侧腹股沟及双侧腋  相似文献   

4.
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HGBL)是2016年WHO淋巴瘤分类中一类介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和伯基特淋巴瘤(BL)之间的B细胞淋巴瘤,具有高度侵袭性。包括伴MYC和BCL-2和(或)BCL-6重排的淋巴瘤和不伴MYC和BCL-2或MYC和BCL-6基因合并易位的非特指型(NOS)淋巴瘤两种类型[1-2]。国内外报道均表明HGBL患者的预后较差[3-4],且治疗方案尚不统一,而儿童及青少年群体中HGBL相关研究更少。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11例儿童及青少年HGBL患者的病例资料,探讨其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和生存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滤泡淋巴瘤(FL)转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疗效及预后的特点。方法:选择并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1月符合条件的45例FL转化为DLBCL的患者,总结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和疗效。结果:45例患者中,诊断时即发生转化的27例,选择观察等待之后发生转化的7例,FL治疗后发生转化的11例;男23例,女22例;中位年龄56(27-76)岁。低级别转化8例,高级别转化37例,26例出现结外侵犯,骨髓累及16例,贫血17例,高肿瘤负荷(GELF标准)32例,伴B症状12例,Ki-67≥50%患者38例。43例转化为GCB型DLBCL。45例患者可评价疗效,所有患者初始化疗疗效评估总有效率(ORR)为80.0%,完全缓解(CR)率为60.0%,部分缓解(PR)率20%;R-CHOP和其他方案组患者ORR分别是86.11%和55.55%(P=0.063),CR率分别是66.67%和33.33%(P=0.126)。诊断时即转化组患者ORR(85.18%)及CR率(74.07%)最高。全部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6(4-120)个月,中位PFS未达到...  相似文献   

6.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疗法是治疗淋巴瘤、白血病和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液肿瘤重要的新方法。目前已有多款CAR-T细胞产品在美国、中国等多个国家获批上市,用于治疗难治、复发B细胞淋巴瘤[1-4]。与传统化疗、靶向药等疗法不同,CAR-T细胞疗法具有独特的毒副作用,包括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和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等。作为新型"活"的细胞药物,在CAR-T细胞治疗之前如何评估入选患者、是否需要桥接细胞治疗;在治疗期间如何管理包括CRS等在内的早期不良反应;治疗后如何规范随访并管理中、远期不良反应以及CAR-T细胞治疗后再次复发、难治的患者如何处理等问题有待进一步厘清。CAR-T细胞治疗的全程管理对提高疗效和安全性至关重要。本文以一例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接受CAR-T细胞治疗的整个过程为例,阐述和讨论笔者如何开展CD19 CAR-T细胞治疗难治复发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全程管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白血病样非淋巴结性套细胞淋巴瘤(LNNMCL)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2例LNNMCL患者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取骨髓或脾脏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利用HE染色、免疫组化等方法明确诊断后治疗并随访,结合文献分析疾病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2例均为老年患者,实验室检查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计数显著增高,影像学检查脾大,未检测到肿大淋巴结,血涂片内检测到小到中等大淋巴细胞,核圆或椭圆,深染,可见凹陷及小核仁,流式检测提示肿瘤细胞表达B系表型;病理检查肿瘤淋巴细胞免疫组化阳性表达CD20、CD79a、PAX-5、CD5、CD43、CyclinD1,阴性表达SOX11、Bcl-6、CD10,细胞增殖活性较低,Ki-67增殖指数约5%;一例患者外周血肿瘤细胞核型分析染色体为非复合核型伴t(11;14)(q13;q32)染色体易位,另一例患者在脾脏组织中用二代测序检测出IgH/CylinD1基因易位,2例基因检测均显示IgHV及P53突变。综合临床、形态、免疫表型及基因检测结果,诊断为白血病样非淋巴结性套细胞淋巴瘤。采用化疗和靶向治疗后,分别随访69、12个月,患者病情稳定,健康状况良好。结论 白血...  相似文献   

8.
CD45RO阳性的B细胞性淋巴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免疫表型异常淋巴瘤的起源。方法 从48例B细胞淋巴瘤中筛选出3例CD45RO、CD20和CD79a( ),CD3(-)的淋巴瘤。采用免疫组化、PCR和基因扫描技术对其免疫表型,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重排(IgH)和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TCR)进行深入研究。结果 3例淋巴瘤均为结外淋巴瘤。1例为滤泡性淋巴瘤,2例为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PCR和基因扫描显示3例均有IgH克隆性扩增;PCR未显示TCR扩增;高敏感性基因扫描显示低峰值TCR克隆性扩增,提示可能为背景T细胞扩增。结论 CD45RO不是T细胞特异性抗原,CD45RO阳性细胞不能完全等同于T细胞,因此,在研究和临床病理诊断中应选用多种抗体配合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脾弥漫性红髓小B细胞淋巴瘤(SDRPL)患者的临床特征、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2年4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诊治的8例SDRPL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骨髓和脾脏病理、疗效与预后进行分析及总结。结果8例患者中位年龄54(42~69)岁。确诊时均表现为明显的脾脏肿大,多有淋巴细胞升高,PET/CT显示脾脏代谢不高或轻度增高。临床分期均为Ⅳ期,累及脾脏、外周血和骨髓,未见外周淋巴结受累。肿瘤细胞胞质丰富,易见短毛刺状突起。脾脏病理可见形态均一的小淋巴细胞弥漫浸润脾窦及脾索,白髓萎缩。免疫表型缺乏特异性,多表达CD19、CD20、CD79α等B细胞抗原。中位随访35.5(4~60)个月,脾切除术联合或不联合免疫化疗可使7例患者获得长期生存,1例伴CCND3 P284A和MYC S146L突变的患者在脾切除术后1个月进展为B细胞幼淋巴细胞白血病(B-PLL),在随访16个月时死亡。结论SDRPL患者以中老年为主,临床呈惰性病程。患者大多可获得长期生存,但进展为B-PLL的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0.
套细胞淋巴瘤(MCL)是一种具有独特病理学特征和高度异质性的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较其他NHL更具侵袭性,虽然MCL患者对一线治疗有效,但是大多数患者易复发,预后差,是生存期最短的淋巴瘤亚型之一,且目前没有标准的治疗方案.故人们一直在需要寻找新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硼替佐米作为全世界第一个靶向型抑制肿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7年1月该院诊治的118例DLBCL患者作为观察组,118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对比2组研究对象TLR4、NF-κB蛋白的表达水平及与不同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并分析与DLBCL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观察组的TLR4、NF-κB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DLBCL患者的临床分期、乳酸脱氢酶(LDH)及国际预后指数(IPI)与TLR4及NF-κB蛋白阳性表达率有关(P<0.05),年龄、性别、结外累及、B症状等指标均与TLR4、NF-κB蛋白阳性表达率无关(P>0.05);TLR4、NF-κB蛋白表达为阳性的患者生存率显著低于阴性表达的患者(P<0.05)。结论TLR4及NF-κB蛋白在DLBCL患者中高表达,且与DLBCL患者的临床分期、LDH及IPI相关,可作为DLBCL发展及预后的评定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老年(≥65岁)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探讨基础营养和疾病状态对老年MC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21年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11个中心收治的255例老年MCL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指标包括年龄、性别、MIPI评分、治疗方案及疗效,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模型进行预后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对50例有白蛋白水平及基础疾病资料的老年MCL患者进行老年综合疾病评估,分析老年患者基础疾病和基础营养状态,以及老年综合疾病状态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在纳入的795例MCL患者中,老年MCL患者255例(32.1%)。老年MCL好发于男性(78.4%),中位年龄69(65~88)岁,初诊时多为晚期(88.6%)。老年MCL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7.3%,完全缓解率为33.3%。3年总生存(OS)率为42.0%,3年无进展生存(PFS)率为21.2%。老年MCL患者相较年轻患者更易合并高血压等慢性基础疾病。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PFS期相关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包括高龄(P=0.021)、Ann Arbor分期Ⅲ~Ⅳ期(P=0.003)、高LDH水平(P=0.003)、骨髓受累(P=0.014);与OS期相关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包括高龄(P=0.001)、高LDH水平(P=0.003)。老年综合疾病评估提示肾功能不全为与OS相关的预后不良因素(P=0.047)。结论老年MCL患者合并基础疾病更多;高龄、高LDH水平、肾功能不全、骨髓受累、Ann Arbor分期Ⅲ~Ⅳ期为老年M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国产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一线治疗惰性B细胞淋巴瘤(B-iNHL)和老年套细胞淋巴瘤(MCL)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于2020年12月1日至2022年9月10日在山东省内10家三甲医院多中心前瞻性研究国产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初诊B-iNHL和老年MCL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所有患者均已完成至少4个周期诱导治疗。结果共入组B-iNHL与年MCL患者72例,中位年龄为55(24~74)岁,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能状态评分(ECOG评分)0~1分者占76.4%,ECOG 2分者占23.6%。滤泡淋巴瘤(FL)占51.4%,边缘区淋巴瘤(MZL)占33.3%,老年MCL占11.1%,不能分类占4.2%。Ann Arbor分期:Ⅲ期占16.7%、Ⅳ期占65.3%。4个周期诱导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8.6%,其中完全缓解(CR)率为83.3%,部分缓解(PR)率为15.3%。仅1例MCL患者治疗中进展,1例FL患者复发。考虑到PET/CT评估与CT评估的差异,即使按照CT评估,其CR率为63.9%。中位随访11(4~22)个月,无进展生存(PFS)率为96.8%,总生存(OS)率为100.0%。主要血液学不良反应包括:3~4级白细胞减少(27.8%,其中8.3%的患者出现粒细胞缺乏伴发热),3~4级淋巴细胞减少(23.6%),3~4级贫血(5.6%)及3~4级血小板减少(4.2%)。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为乏力、恶心/呕吐、皮疹、感染,发生率均低于20.0%。结论国产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一线治疗B-iNHL和老年MCL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患者, 男, 62岁, 因"发现淋巴结肿大21个月, 关节肿痛20个月, 皮疹、发热1个月"于2017年10月19日入院。入院前就诊于多家医院, 先后被诊断为慢性淋巴结炎并急性炎症、反应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类癌综合征等, 予对症治疗临床症状无缓解。入院查体:面部、双手、双小腿及足部散在大小不一淡红色皮疹, 部分皮肤破损、脱屑, 双手指关节粗大、握拳困难。颈部、腋窝、腹股沟触及多个肿大淋巴结, 大者约1.5 cm×1.0 cm, 质韧, 活动度差, 无压痛。腹软, 肝脏肋下未触及。脾脏甲乙线8 cm、甲丙线11 cm、丁戊线0 cm, 质韧, 表面光滑, 未触及包块。血常规:WBC 6.75×109/L, HGB 68 g/L、PLT 239×109/L。IgG 23.5 g/L, 血清免疫固定电泳IgG λ型, 蛋白电泳γ球蛋白38.6%。骨髓穿刺细胞形态学示继发性贫血。骨髓细胞免疫分型:B细胞及NK细胞未见明显异常表型, 可见T淋巴细胞群, 具体表型CD3dimCD4+CD8-CD7-CD2+CD5+TCRγ/δ-, 占淋巴细胞18.96%, CD7表达缺失, 表型异常。骨髓细胞TCRβ、TCRγ及TCRD基因重排均阳性, IgH基因重排阴性。染色体核型:46, XY[20]。行颈部左侧淋巴结活检, 可见被膜增厚, 未见明显淋巴滤泡, 小淋巴细胞增生, 结合免疫组化, 以T细胞增生为主。免疫组化:CD20(+), CD79α(+), CD3(+), CD5(+), CD10(+), BCL-2(部分+), CK-pan(-), CK5/6(-), Vimentin(+), Ki-67(30%~40%+)。病理送至天津某医院会诊示:结构破坏, 小淋巴细胞广泛增生, 胞核圆形或轻度不规则, 浆细胞和组织细胞散在分布, 可见一类大细胞, 胞质丰富, 胞核多不规则, 核仁明显, 可见双核和多核。免疫组化示大细胞CD30(+), CD15(少数+), CD45(-), PAX5(弱+), Fascin(+), MUM1(+);原单位免疫组化示大细胞CD20(-)。背景中的小淋巴细胞:CD2(较多+), CD4(较多+), CD8(少数+), CD7(-)。诊断:(左颈部淋巴结)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 淋巴细胞为主型。考虑会诊结果与临床不符, 标本送北京某医院淋巴瘤病理专家会诊, 镜下见:淋巴结被膜纤维化、增厚, 边缘窦开放, 窦组织增生, 淋巴滤泡不明显。血管增生明显, 内皮肥胖。淋巴样细胞弥漫增生, 部分似有结节状结构(图1A)。增生细胞体积中等偏小, 胞质丰富、淡染, 核略不规则、深染。散在大细胞, 单核或双核, 可见核仁, 部分呈R-S细胞样(图1B), 胞质丰富的组织细胞增生明显。加做免疫组化:CD4(+), CD21(FDC扩大), CXCL13(+), PAX5(大细胞+), PD1(+), CD30(散在+), BCL6(-), CD7(-), CD8(-), 原位杂交:EBV-EBER(散在大细胞+)。  相似文献   

15.
富于T细胞的B细胞淋巴瘤(T-cell rich Bcell lymphoma,TCRBCL)是B细胞淋巴瘤的罕见类型。1988年Ramsay等报道5例才确立本病名称。其最大的组织学特点是组成细胞以T小淋巴细胞占多数,而少量较大的B型淋巴瘤细胞则分散在上述背景细胞中。如果单纯依靠细胞形态学,不深入观察,当混杂有组织细胞、嗜酸性细胞和浆细胞时  相似文献   

16.
印戒样B细胞性淋巴瘤是滤泡型淋巴瘤的一种少见变型,最早由Kim等在1978年提出,国内外文献报道不多。印戒样B细胞性淋巴瘤分弥漫型和滤泡型两种,前者为中度恶性,后者为低度恶性,我们最近在会诊中遇到1例发生在肠系膜淋巴结的印戒样B细胞性淋巴瘤,报告如下并进行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17.
非霍奇金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以弥漫大B亚型占绝对多数,利妥昔单抗的应用使得弥漫大B的预后得到很大的提高。而其他类型,如套细胞淋巴瘤(MCL)、Burkitt淋巴瘤(BL)、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BL)、原发睾丸淋巴瘤(PTL)等肿瘤细胞均表达CD20( ),免疫化疗为这些患者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4例大B细胞淋巴瘤(LBCL)侵犯患者的骨髓细胞形态学特征。方法检测并分析LBCL骨髓细胞学和骨髓组织病理学的形态学特点与免疫表型特征以作出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 1例患者淋巴结病理学诊断4个月后发生骨髓浸润,结合病史诊断为LBCL。3例初诊患者根据骨髓细胞学特征作出提示性诊断,其中1例经骨髓活检、免疫组化、流式免疫表型检查确诊为LBCL,1例经淋巴结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确诊为LBCL,1例经骨髓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确诊为LBCL。结论LBCL细胞形态具有一定的特征,骨髓细胞学检出此类细胞可作提示性、方向性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转化淋巴瘤的预后差,主要发生在惰性B细胞淋巴瘤向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转化,应用美罗华治疗后可出现CD20抗原表达的丢失,造成耐药和肿瘤进展,文献仅见若干个案报道,笔者结合所复习的相关文献资料,报道1例滤泡性淋巴瘤经美罗华联合化疗治疗后转化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伴CD20抗原表达的丢失,旨在加深人们对此肿瘤的认识,从而有利于临床优选相应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骨髓细胞涂片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骨髓浸润诊断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化疗效果与骨髓浸润的关系。方法对60例初次确诊为DLBCL患者的骨髓细胞涂片进行分析,并对比骨髓组织活检、血象结果,并通过χ2检验单因素分析化疗效果与骨髓浸润的关系。结果 60例DLBCL患者中,4例骨髓取材欠佳,56例中有11例出现骨髓浸润,其中骨髓涂片检出7例,骨髓活检检出10例,6例涂片及活检均考虑淋巴瘤骨髓浸润,1例骨髓涂片检出,骨髓活检未检出,Kappa检验二者在诊断淋巴瘤骨髓浸润上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665,P=0.141),灵敏度为85.7%。11例骨髓浸润中仅2例出现白细胞减少或贫血。化疗效果与骨髓浸润相关(χ2=6.373,P〈0.05)。结论化疗效果与骨髓浸润有关,淋巴瘤化疗前需重视骨髓浸润的检查和诊断。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和骨髓活检相辅相成,二者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