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以来,西方意识形态学说逐渐渗入中国文学理论,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形成深刻影响。人们在理解文学现象、建构文论体系、寻找话语方式的过程中不断从意识形态学说中获得启示,拓展了新的理论视域;但同时,也不断因为这种影响而形成偏向,甚至进入理论误区。文学与意识形态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意识形态”能否通过“审美”的限定而获得对文学本质的界定力量?将文学定位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对中国文学的历史状况和现实发展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无论它们是否在历史上出现过,甚至被讨论过,在21世纪初中国新的文化环境中,对它们进行探讨,其意义依然是十分重要而急迫的。因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着化变,新的困惑与挑战不断产生。一方面,西方后现代主义和商业文化的浮泛正在使中国文学理论更多地离开它本应深深植根的中国现实,从而导致对中国文论传统和文学现象的进一步疏离。另一方面,理论方法的游移不定,话语方式的奥涩难解,阐述分析的疲软无力,这些十分明显的弊病的形成,又不能简单归结于文学理论所受到的外部影响。就其自身而言,经历了百年历史过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是否真正获得了作为理论的“自律性”与“自治性”,它在基本范畴的确定和本质问题的阐述中是否存在逻辑的不周圆,甚至逻辑的混乱,这是我们更加应该反思的。从这个起点出发,可以肯定地说,进一步考辨“文学审美意识形态”问题,由此展开更为深入而广泛的关于文学理论问题的讨论,乃是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一种必要行为,它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不会停留在概念与范畴辨析本身,而会逐渐在文学理论的基本姿态、思维方式和学科理路等更为深刻的层面上显示出来。这里辑发的7篇文章,紧扣“文学审美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了多角度思考分析。我们的希望是,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回到文学理论建设的基本问题上来,使中国当代日渐繁复的文论状态,在严谨的心态与缜密的思维逻辑中获得更多的纯化与升华。(张永刚)  相似文献   

2.
钱中文和童庆炳等提出的"审美意识形态"论对中国文艺学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在阐释过程中又彰显出共同的思维模式与话语方式.本论文试图梳理其对这一命题的论证思路,指出其论证过程中的得与失以及在当下语境下这一理论的可行性举动化与拓展.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以来,西方意识形态学说逐渐渗入中国文学理论,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形成深刻影响。人们在理解文学现象、建构文论体系、寻找话语方式的过程中不断从意识形态学说中获得启示,拓展了新的理论视域;但同时,也不断因为这种影响而形成偏向,甚至进入理论误区。文学与意识形态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意识形态”能否通过“审美”的限定而获得对文学本质的界定力量?将文学定位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对中国文学的历史状况和现实发展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无论它们是否在历史上出现过,甚至被讨论过,在21世纪初中国新的文化环境中,对它们进行探讨,其意义依然是十分重要而急迫的。因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着化变,新的困惑与挑战不断产生。一方面,西方后现代主义和商业文化的浮泛正在使中国文学理论更多地离开它本应深深植根的中国现实,从而导致对中国文论传统和文学现象的进一步疏离。另一方面,理论方法的游移不定,话语方式的奥涩难解,阐述分析的疲软无力,这些十分明显的弊病的形成,又不能简单归结于文学理论所受到的外部影响。就其自身而言,经历了百年历史过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是否真正获得了作为理论的“自律性”与“自治性”,它在基本范畴的确定和本质问题的阐述中是否存在逻辑的不周圆,甚至逻辑的混乱,这是我们更加应该反思的。从这个起点出发,可以肯定地说,进一步考辨“文学审美意识形态”问题,由此展开更为深入而广泛的关于文学理论问题的讨论,乃是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一种必要行为,它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不会停留在概念与范畴辨析本身,而会逐渐在文学理论的基本姿态、思维方式和学科理路等更为深刻的层面上显示出来。这里辑发的7篇文章,紧扣“文学审美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了多角度思考分析。我们的希望是,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回到文学理论建设的基本问题上来,使中国当代日渐繁复的文论状态,在严谨的心态与缜密的思维逻辑中获得更多的纯化与升华。(张永刚)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以来,西方意识形态学说逐渐渗入中国文学理论,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形成深刻影响。人们在理解文学现象、建构文论体系、寻找话语方式的过程中不断从意识形态学说中获得启示,拓展了新的理论视域;但同时,也不断因为这种影响而形成偏向,甚至进入理论误区。文学与意识形态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意识形态”能否通过“审美”的限定而获得对文学本质的界定力量?将文学定位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对中国文学的历史状况和现实发展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无论它们是否在历史上出现过,甚至被讨论过,在21世纪初中国新的文化环境中,对它们进行探讨,其意义依然是十分重要而急迫的。因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着化变,新的困惑与挑战不断产生。一方面,西方后现代主义和商业文化的浮泛正在使中国文学理论更多地离开它本应深深植根的中国现实,从而导致对中国文论传统和文学现象的进一步疏离。另一方面,理论方法的游移不定,话语方式的奥涩难解,阐述分析的疲软无力,这些十分明显的弊病的形成,又不能简单归结于文学理论所受到的外部影响。就其自身而言,经历了百年历史过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是否真正获得了作为理论的“自律性”与“自治性”,它在基本范畴的确定和本质问题的阐述中是否存在逻辑的不周圆,甚至逻辑的混乱,这是我们更加应该反思的。从这个起点出发,可以肯定地说,进一步考辨“文学审美意识形态”问题,由此展开更为深入而广泛的关于文学理论问题的讨论,乃是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一种必要行为,它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不会停留在概念与范畴辨析本身,而会逐渐在文学理论的基本姿态、思维方式和学科理路等更为深刻的层面上显示出来。这里辑发的7篇文章,紧扣“文学审美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了多角度思考分析。我们的希望是,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回到文学理论建设的基本问题上来,使中国当代日渐繁复的文论状态,在严谨的心态与缜密的思维逻辑中获得更多的纯化与升华。(张永刚)  相似文献   

5.
“审美意识形态论”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后,便逐步成为阐释文学本质特性的主流话语。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这一理论被再一次强调,甚至被一些学者推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对该理论的质疑遂成为文艺学界论争的一个焦点。然而,由于对“意识形态”范畴的阐释与接受的多元特征,使得论争本身具有了一定的复杂性。而以非对即错的否定性判断方式展开的质疑论争,似乎也很难获得一个圆满的答案。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相似文献   

6.
波斯彼洛夫的艺术意识形态本质论认为,文学艺术的本质在于其意识形态属性而非审美属性,艺术是意识形态的特殊部门,对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的理解应从现实生活出发,意识形态作为艺术本质体现于艺术的本体、功能和起源三个层面。正确性是文学意识形态本质的内在诉求。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以来,西方意识形态学说逐渐渗入中国文学理论,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形成深刻影响。人们在理解文学现象、建构文论体系、寻找话语方式的过程中不断从意识形态学说中获得启示,拓展了新的理论视域;但同时,也不断因为这种影响而形成偏向,甚至进入理论误区。文学与意识形态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意识形态”能否通过“审美”的限定而获得对文学本质的界定力量?将文学定位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对中国文学的历史状况和现实发展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无论它们是否在历史上出现过,甚至被讨论过,在21世纪初中国新的文化环境中,对它们进行探讨,其意义依然是十分重要而急迫的。因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着化变,新的困惑与挑战不断产生。一方面,西方后现代主义和商业文化的浮泛正在使中国文学理论更多地离开它本应深深植根的中国现实,从而导致对中国文论传统和文学现象的进一步疏离。另一方面,理论方法的游移不定,话语方式的奥涩难解,阐述分析的疲软无力,这些十分明显的弊病的形成,又不能简单归结于文学理论所受到的外部影响。就其自身而言,经历了百年历史过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是否真正获得了作为理论的“自律性”与“自治性”,它在基本范畴的确定和本质问题的阐述中是否存在逻辑的不周圆,甚至逻辑的混乱,这是我们更加应该反思的。从这个起点出发,可以肯定地说,进一步考辨“文学审美意识形态”问题,由此展开更为深入而广泛的关于文学理论问题的讨论,乃是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一种必要行为,它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不会停留在概念与范畴辨析本身,而会逐渐在文学理论的基本姿态、思维方式和学科理路等更为深刻的层面上显示出来。这里辑发的7篇文章,紧扣“文学审美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了多角度思考分析。我们的希望是,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回到文学理论建设的基本问题上来,使中国当代日渐繁复的文论状态,在严谨的心态与缜密的思维逻辑中获得更多的纯化与升华。(张永刚)  相似文献   

8.
无论传统理论还是现代派理论对文学语言的研究,都局限于语言表面而没有深入到文学本质之中,因此往往难以自圆其说。其实文学语言是文学审美本质决定的意象语言。它的根本特点是能够唤起人们对具象的直感,同时又使语义不断拓展。共时的具体化和多义性使之与非文学语言区别明显。  相似文献   

9.
在新时期的中国话剧史上,高行健是不可忽略的戏剧艺术探索者。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高行健在戏剧艺术的道路上探索出一条与众不同的新路,他的戏剧创作和戏剧美学往往带给人惊艳的感觉,但有时也会让人感到难以理解。他的创作和理论是一次对传统戏剧关学和政治秩序的挑战,他的坚持成就了他后来的地位和影响,但其中透露出来的审美意识形态意义却是值得深思的。  相似文献   

10.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是因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这一灵魂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指导思想的一元性;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一主题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作用和强大功能;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一精髓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民族特性和时代特色;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基础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道德领域的基本要求.为此,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推进和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以来,西方意识形态学说逐渐渗入中国文学理论,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形成深刻影响。人们在理解文学现象、建构文论体系、寻找话语方式的过程中不断从意识形态学说中获得启示,拓展了新的理论视域;但同时,也不断因为这种影响而形成偏向,甚至进入理论误区。文学与意识形态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意识形态”能否通过“审美”的限定而获得对文学本质的界定力量?将文学定位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对中国文学的历史状况和现实发展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无论它们是否在历史上出现过,甚至被讨论过,在21世纪初中国新的文化环境中,对它们进行探讨,其意义依然是十分重要而急迫的。因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着化变,新的困惑与挑战不断产生。一方面,西方后现代主义和商业文化的浮泛正在使中国文学理论更多地离开它本应深深植根的中国现实,从而导致对中国文论传统和文学现象的进一步疏离。另一方面,理论方法的游移不定,话语方式的奥涩难解,阐述分析的疲软无力,这些十分明显的弊病的形成,又不能简单归结于文学理论所受到的外部影响。就其自身而言,经历了百年历史过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是否真正获得了作为理论的“自律性”与“自治性”,它在基本范畴的确定和本质问题的阐述中是否存在逻辑的不周圆,甚至逻辑的混乱,这是我们更加应该反思的。从这个起点出发,可以肯定地说,进一步考辨“文学审美意识形态”问题,由此展开更为深入而广泛的关于文学理论问题的讨论,乃是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一种必要行为,它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不会停留在概念与范畴辨析本身,而会逐渐在文学理论的基本姿态、思维方式和学科理路等更为深刻的层面上显示出来。这里辑发的7篇文章,紧扣“文学审美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了多角度思考分析。我们的希望是,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回到文学理论建设的基本问题上来,使中国当代日渐繁复的文论状态,在严谨的心态与缜密的思维逻辑中获得更多的纯化与升华。(张永刚)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化的时代,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建筑工程必定需要考虑现代性和本土性的关系.文章以安徽芜湖小九华商业街为例,探讨了在一个受到文化语境约束的区域中如何进行建筑创作,并总结出一定的创作方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3.
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是个极为重要的文学理论问题。它不仅涉及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而且涉及对文学本质的认识。自从唯物史观学说传人中国以来,文学理论界多次重大的理论论争大都是围绕这一问题进行和展开的。时至今日,该不该用某种“意识形态”的全称来界定文学的本质,仍是有严重分歧和争议的话题。  相似文献   

14.
曹金合 《菏泽学院学报》2015,(1):108-113,139
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语境的相互作用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正是不同的语境作为镜像的他者对讲述对象自身的参照,才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多重面孔。因此,运用语境教学法就要遵循既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的原则,才能在历史的语境中自由地穿梭和超越,从而为培养新世纪的创新型人才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帮助。  相似文献   

15.
美育就是通过美的具体的、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引起人的美感;美育也是通过美的事物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从而使人们心理上产生感受,情感上产生共鸣,性情上得到陶冶。总之,审美教育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并激励着人们去行动。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美育不仅能让人感受美,而且能驱使人去追求美,去创造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并坚强其克服困难的意志,实现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16.
自欧洲"奥斯维辛"以来,当代西方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促成了西方文论中富于学术价值的理论范式转向,包括哲学思维方式转向、认识论转向、语言论转向、文化转向、批评范式转向、人类学转向等,探讨这些发展与变化的因由,梳理其增殖、交叠与对话关系,论析其重要范畴的生成和理论话语的学术价值,进而选择其中国化的一些重要维度进行跨语境研究,对于理解西方文论的特质和建构当代文艺理论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世界性检讨殖民统治所带来的西方中心主义影响的情况下,东方主义的影响越来越大,后殖民语境逐渐形成。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文学既要保持高度的民族自信,又要避免情绪化言说。只有突破西方中心话语的历史阴影,寻求一种权威话语,中国文学才能实现真正走向世界的梦想。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以来,西方意识形态学说逐渐渗入中国文学理论,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形成深刻影响。人们在理解文学现象、建构文论体系、寻找话语方式的过程中不断从意识形态学说中获得启示,拓展了新的理论视域;但同时,也不断因为这种影响而形成偏向,甚至进入理论误区。文学与意识形态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意识形态”能否通过“审美”的限定而获得对文学本质的界定力量?将文学定位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对中国文学的历史状况和现实发展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无论它们是否在历史上出现过,甚至被讨论过,在21世纪初中国新的文化环境中,对它们进行探讨,其意义依然是十分重要而急迫的。因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着化变,新的困惑与挑战不断产生。一方面,西方后现代主义和商业文化的浮泛正在使中国文学理论更多地离开它本应深深植根的中国现实,从而导致对中国文论传统和文学现象的进一步疏离。另一方面,理论方法的游移不定,话语方式的奥涩难解,阐述分析的疲软无力,这些十分明显的弊病的形成,又不能简单归结于文学理论所受到的外部影响。就其自身而言,经历了百年历史过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是否真正获得了作为理论的“自律性”与“自治性”,它在基本范畴的确定和本质问题的阐述中是否存在逻辑的不周圆,甚至逻辑的混乱,这是我们更加应该反思的。从这个起点出发,可以肯定地说,进一步考辨“文学审美意识形态”问题,由此展开更为深入而广泛的关于文学理论问题的讨论,乃是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一种必要行为,它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不会停留在概念与范畴辨析本身,而会逐渐在文学理论的基本姿态、思维方式和学科理路等更为深刻的层面上显示出来。这里辑发的7篇文章,紧扣“文学审美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了多角度思考分析。我们的希望是,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回到文学理论建设的基本问题上来,使中国当代日渐繁复的文论状态,在严谨的心态与缜密的思维逻辑中获得更多的纯化与升华。(张永刚)  相似文献   

19.
消费时代的审美问题,是全球化语境下人类审美面临的新问题,也是美学研究史上出现的一个重要的学术命题。消费时代作为全球化过程中一种特殊的化语境,改变了人类审美既成的化背景与环境,形成新的消费意识形态,导致当代审美转向更广泛的化、生活领域;消费时代人类审美的重要表征是转向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其核心是人的日常生活质量及价值形态的重建。消费时代的审美观念与实践也呈现出诸多的矛盾与问题,需要美学研究中的深入思考与辨析。  相似文献   

20.
以审美特征论、审美反映论和审美意识形态论为主要观点的审美文论,是新时期国内学人的重大理论创新。审美文论的确立与逐步深化,使文学研究由外部转向内部,由“工具论”转向“审美论”,由“他律论”转向“自律论”。文学重新回归自身。为新时期文学理论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同时对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历史贡献与现实意义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