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9 毫秒
1.
亚洲金融危机引发了国际和国内学者对东亚模式的重新思考与深入探讨。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粉碎了“亚洲模式”。美国《外交》月刊说得更加明确:“亚洲金融危机证明美国经济模式正确”。在国内,尽管对东亚模式支持者居多,但也有较大争议。无非三种论调:一、否定论,认为东亚金融危机进一步证明了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克鲁格曼早已预见的东亚奇迹和东亚模式的终结或破  相似文献   

2.
赵清 《工会博览》2009,(2):35-35
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裁员风潮袭来,那些裁员时遵循“后进先出”原则的公司真的能够给员工带来安全感吗?瑞典劳工保障法中明确规定公司裁员需要遵循“后进先出”原则,这样就能够给员工安全感吗?真正的就业安全感到底是什么?  相似文献   

3.
《法制博览》2010,(3):49-49
林忠泉先生曾在凤凰博报里写了一篇文章,叫《大学排名与国家软实力——中国的教育缺什么?》 文中提到:“亚洲拥有最多诺贝尔奖得主的国家是日本,多达15位,而亚洲人口最多的中国则几乎数不出来。究竟中国缺乏什么?”  相似文献   

4.
信息全接触     
《南风窗》1999,(4)
尽管亚洲的金融风暴已告一段落,但作为亚洲“经济奇迹”的见证之一,同时也是在风暴中受打击最深的亚洲中产阶级,至今仍未缓过劲来。他们的人数在急剧减少,薪水越来越低,破灭的希望越来越多。金融危机对亚洲人的影响很像30年代“大萧条”对那代美国人和欧洲人的影响。当年的“大萧条”播下了欧洲政冶动荡的种子,最终导致二战的爆发。而亚洲金融危机也孕育着爆炸性后果。这场危机正改变人们的行为、政治信仰和人生抱负,将抵消亚洲20多年来取得的成就。世界银行估计,受影响最大的5个国家(泰国、韩国、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中将有5000万人陷入贫困,使得这些国家的穷人增加一  相似文献   

5.
当世界从近几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巴西金融危机等等危机中刚刚趋于平静时。保罗·克鲁格曼这位自称有“危机癖”的专家在接受美国《领导者》杂志采访时,仍然对短期内的世界经济形势表示悲观(虽然他表示最终趋势“仍然看  相似文献   

6.
“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及对两岸关系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香港在1997年7月1日回归中国后,立即受到亚洲金融危机急风暴雨般的洗礼。《基本法》所确定的“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基本方针,几乎是在“极限状态”的条件下,受到了全面的检验。本文拟以新闻自由、人权与法制、对外事务、港台关系以及特区与中...  相似文献   

7.
始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巨大,并引发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学者反思当前金融体制的弊端和改革方向。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高级顾问汪道涵认为,“金融结构的严重缺陷是导致危机的根本原因。”这种缺陷表现在金融体制和资本市场存在缺陷,缺少风险防范和金融监管机制,一旦贸易赤字剧增,外汇储备不足,就会引发金融危机。本文的目的,是考察在此次亚洲金融危机中表现较好的祖国大陆与台湾  相似文献   

8.
1998年两岸经贸关系发展评析与1999年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8年,两岸经贸关系发展虽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但影响相对较小,保持了较为平稳的发展态势。海峡两岸贸易在整个东亚地区贸易中表现较佳,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与两岸经贸合作出现一些新的发展动向,两岸海上通航也取得一定进展。1999年,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将...  相似文献   

9.
林涛 《台湾研究》2006,(4):38-42
1998年亚洲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东盟的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香港、韩国、台湾都受到程度不同的冲击。有些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70—80年代发展起来的经济受到此次金融危机严重的冲击而大幅衰退,危机过后,它们都致力于恢复和发展自己的经济,但是效果有所不同。本文拟就“四小龙”中的韩国和台湾进行比较,分析其不同效果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咱中国人     
哈,乔治,听说你要到亚洲来啦。 要是你在飞机上碰到一个黑头发黄皮肤、深棕眼珠和塌鼻梁的人,你友善地走过去:“嗨,你是日本人吗?”  相似文献   

11.
四、地区合作中的共同利益 21世纪世界经济将形成美、欧、亚“三足鼎立”格局,而要使亚洲真正成为可与美、欧并立的世界经济的一极,还需要作出巨大努力。为了实现亚洲的复兴和“作为世界经济的一极化”,我们需要加快推进亚洲地区合作机制的形成,特别需要建立防范1997年下半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再发的有效机制。加快亚洲合作、复兴和崛起的进程,也是中日两国的共同利益之所在。  相似文献   

12.
地理上的板块漂移在一千年内也许只移动若干公尺,而政治地理上的“板块漂移”则要迅速得多、明显得多。近年来澳大利亚向亚洲“靠扰”的迹象就十分明显。 澳大利亚是西太平洋地区的少数白人国家之一,也是西太平洋地区重要的工业强国之一。80年代后期以来,澳大利亚的对外政策进入了一个变革时期,即进入了“朝向东方”、“朝向亚洲”时期。亚洲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最大的投资场所。这一重  相似文献   

13.
序言 进入90年代遭到泡沫经济崩溃后的日本,以及陷入发端于1997年7月泰国的货币金融危机并进一步正在扩大为深刻经济危机的东亚和东南亚各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何在,以及如何发展,这些问题值得思考。“日本与亚洲发展顺利,欧美则处境艰难”的说法昙花一现,亚洲遇到了极其严峻的形势。这是否仅仅是暂时的现象,“21世纪是亚洲世纪”的说法是否会很快再现?  相似文献   

14.
转轨的核心是摈弃原社会主义制度 人们普遍认为,中东欧国家后社会主义转轨始于1989年,首先出现在波兰。随后“现实社会主义的衰落”,或者有些人认为是“共产主义的垮台”遍及整个地区。随之而来的问题便由此产生。在欧洲及亚洲广大地区上运转了几十年的体制是因为自身运转不利而轻而易举地衰落,还是被外力推翻?如果是被推翻,是谁一手造成的,是内因,还是迫于外界压力?  相似文献   

15.
陈凤英 《当代世界》2013,(10):10-14
二十国集团(G20)成立于亚洲金融危机中的1999年,华尔街金融海啸将其由央行行长和财长会议升格为领导人峰会,迄今已过去近五年。期间,G20机制强化合作于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16.
王双 《国际展望》2010,(6):63-80
亚洲金融危机过后,危机诱发机制下的东亚区域一体化合作进程一度进展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处于核心地位的东盟无论从自身能力和意愿上,都无法为东亚区域提供有效的区域性公共产品,为区域合作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日韩三国合作出现重大进展,三国之间紧密的经济合作可以发挥提供区域性公共产品的作用,成为区域合作的新动力。本文试图阐述金融危机下中日韩三国经济合作的新进展,以及中日韩三国在金融、贸易、能源、环保等经济领域的合作可以为东亚提供区域性公共产品的可能性及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地区)产业联系加强主要是通过垂直一体化和产业内分工实现的。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亚洲内部之间已经形成一体化的生产网络,亚洲经济体内部贸易很大程度上是中间品贸易,而亚洲与北美、欧洲的贸易则主要是最终品贸易。但以往研究往往集中在中国、日本、韩国等之间产业经济联系,而对越来越重要的中国大陆与台湾的产业联系未引起足够的关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与台湾产业与经济互动频繁,那么中国大陆产业发展将对台湾经济增长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以及台湾产业发展对中国大陆经济增长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理应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试图对中国大陆与台湾产业关联程度进行分析,所选取的指标主要是垂直专门化率和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8.
赵明昊 《当代世界》2010,(12):55-58
从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的“前位外交”讲话到总统奥巴马的亚洲四国之行,美高层近期高频度、高姿态涉足亚太,加紧推进其“重返亚洲”战略。某种程度上,“重返亚洲”这一概念并不准确,因为美国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亚洲,美国当下的种种努力应是整合旧资源、运用新方式、施展巧实力来“重现凸显”美国在该地区的战略存在及主导优势,通过“重构”亚太地区的安全(同盟)体系、经济体系和多边机制确保美国在该地区的领导地位。面对当前国际体系的变局和变数,有必要全面、深入地审视美国亚太战略调整的“大棋局”。  相似文献   

19.
杨明华  李晨 《当代世界》2009,(10):37-39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受到现存国际金融体系的影响和欧元诞生的启示,十几年来,东亚地区各国均致力于金融市场的改革和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寻求推动和完善东亚地区金融合作的途径。时隔11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并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东亚地区的金融安全再次面临着巨大威胁。只有进一步推动和完善东亚地区的金融合作,才能最大限度降低金融危机对东亚地区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现阶段台湾贸易政策及其影响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于2002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意味着台湾作为WTO成员,必须积极调整其贸易及其相关政策,减少、消除贸易与投资的障碍,进一步开放市场,在WTO的国际经贸规范下进行公平的经济竞争。现在5年过去了,台湾总体贸易政策调整情况如何?台湾长期实行的限制性两岸贸易政策有何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