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宋·庞安时《伤寒总病论》(约撰于公元 110 0年 )一书中包括了伤寒和温病两方面的内容。前 3卷论述伤寒 ,卷 1为六经分证 ,卷 2以法类证 ,卷 3以病名证。主要列举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条文加以论述 ,也收入部分非仲景方。书中在论述仲景伤寒病证之后 ,还提出个人的学术思想 :认为温病与伤寒的病因病机有较大差异 ,温病的病因病机有寒毒变病说、伏热温毒说、脏腑温毒传变说、异气说的不同 ,并指出温病有脏腑传变 ,且说明了传变的途径及时间。书中特立一章论述天行温病 ,认为其病因为感受异气 ,病机为“冬月温暖之时 ,人感乖候之气 …  相似文献   

2.
庞安时,字安常。宋代蕲州蕲水(今湖北省浠水县)人。约生活于公元1042~1099年间。以善治伤寒名闻当世。与庞安时同时的杰出文学家苏武称他“精于伤寒,妙得长沙遗旨。”宋·张耒《柯山集》记:“淮南人谓庞安常能与伤寒说话。”晚年所撰《伤寒总病论》(以下简称《总病论》)一书,内容丰富,议论宏博,独树一帜。现将其中阐发伤寒,开拓湿病的学术思想归纳于下。  相似文献   

3.
汪宗沂遵从方有执的"错简重订说",将《伤寒杂病论》中关于伤寒和温病的条文进行重新梳理,并结合自己的观点编纂了《伤寒杂病论合编》,从遵循"邪伏少阴"说,温疫内蕴三焦、主治在中焦,寒温异治三方面研究汪宗沂的温病论治思想,为现代传染病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黄元御论伤寒、温病,从六气出发,以六经论病,统治伤寒、温病,不为王叔和《伤寒例》所束缚,也不与叶天士、吴鞠通的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同,具有明显的学术特色.  相似文献   

5.
6.
《难经.第五十八难》:“伤寒有几?其脉有变不?然: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湿温之脉,阳浮而弱,阴小而急;热病之脉,阴阳俱浮,浮之而滑,  相似文献   

7.
伤寒与温病都源自于《内经》,本文通过对《内经》中关于伤寒、温病的内容的探究,希望更好地了解伤寒与温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相似文献   

8.
探究《时病论》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的思路,对雷丰《时病论》中伤寒、温病、瘟疫等疾病的概念及治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雷丰注意辨析各类外感时病,从发病时令、病机方面辨别了伤寒和温病,从症状、严重性、流行性、传染性等角度区别了温病与瘟疫,区分一季之中相似疾病的轻重,其对各类外感时病的发病季节、病因、病机、症状、严重性等的区分,对今天中医治疗外感病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浅谈伤寒和温病学说形成的气候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伤寒瘟疫条辨》论治温病的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伤寒瘟疫条辨》所论述的温病病因,病机,治则,方药的辨析,认为杨氏认论治温病以重视“郁热”为特色。  相似文献   

11.
探讨外感热病相关的病名,寒温始终是思考和理解的两条主线。外感热病的病名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演变。通过病名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古代医家对疾病各自独到的认识,而且还是当今学者认识古代临床问题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2.
伏邪致病说在非典、乙肝、艾滋病、免疫系统等疑难病领域具有重要的治疗价值.伏气温病说的争议必有个前提,就是不能脱离临床证候学.伏邪的病位与现代医学人体形态结构、病理定位完全不同,它是机体受病后,表现于临床证候学主客交浑状态;具有非实非虚的连续流动态实存性.  相似文献   

13.
论温病辨舌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舌诊是望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诊断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温病的辨证中,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舌象能及时反映温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杂病重脉,温病重舌,所以,舌象与温病的关系十分密切。  相似文献   

14.
中医舌诊是望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诊断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温病的辨证中,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舌象能及时反映温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杂病重脉,温病重舌,所以,舌象与温病的关系十分密切。  相似文献   

15.
在温病发展过程中,化燥伤阴贯穿始终,并直接影响到疾病的发展、转归、预后.津液固存对温病的治疗和预后有决定性作用.因此,保护阴津是温病治疗之关键.温病发展的阶段不同,伤津情况不同,养阴保津的方法也各有所异.临床共有保肺胃之津、勿过汗伤津、清热保津、急下存阴、壮水增液、增水行舟、以及保津配合现代医学的补液疗法等7种保护阴津...  相似文献   

16.
总结了古代防疫经验,对中医在重大疫病预防方面的经验、理论和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预防各种传染病应强调综合预防和注重预防传变的原则,运用药物和非药物预防相结合的方法,选择适用面广、高效且价廉、简单易行、副作用小的预防方法,表明中医的防疫理论和方法在今后传染病的预防中仍将发挥着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疫毒多为温毒,但亦有寒毒之说,治疗疫病也应有清解和温解之分.病机复杂时也常辛温、辛寒、咸寒、苦寒并投,区别寒热,分清阶段,辛勿矫,清勿遏,寒勿过.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第六条论述的"温病"与"伤寒"所感邪气相同,均为寒邪。二者发病形式不同,后者感而即发,前者感而不发,至春才病发诸证。温病的发病因春升之阳触动伏寒,邪正交争于外,故而"发热",少阴乏源于内,出现"虚故饮水自救"之象,故"渴";太阳病极轻,为区别中风、伤寒之恶寒较重,故言"不恶寒"。临证诊断温病应从发病时间、发病的气候特点、症状特点着眼。对于温病的治疗,应通过症状判断太阳之实与少阴之虚孰轻孰重,再定发汗解表与温阳补肾孰先孰后,或如何相兼而行,方可效如桴鼓,不至"变证"迭起。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温针灸至阳穴对寒性胃脘痛的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2例)用温针灸至阳穴进行治疗;对照组(58例)用针刺至阳穴配合TDP照射加针刺足三里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9%,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温针灸至阳穴治疗寒性胃脘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