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自嵌式植生挡土墙是一种新型挡土墙结构技术,具有质量可靠、生态环保、节约土地、自然和谐等优点。本文将自嵌式植生挡土墙与传统混凝土挡墙、浆砌石挡墙进行了技术及经济分析及对比。与传统混凝土挡墙、浆砌石挡墙相比,自嵌式植生挡土墙环保生态优势明显,施工便捷;造价费用处于合理水平,会因挡墙高度和地区材料差异会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
以植生混凝土为研究对象,采用离散单元法,通过Fish语言编写了二维不规则骨料的植生混凝土虚拟试件开发程序,建立了植生混凝土的数值模型,分析了数值试验中的应力-应变、体应变、裂纹数以及能量响应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基于离散元理论和PFC2D程序能够有效地模拟植生混凝土在单轴压缩状态下裂纹的生成、扩展以及破坏的全过程,为进一步研究植生混凝土的破裂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植生混凝土作为一种新型护坡材料,具有结构稳定和生态绿色的特点。植生混凝土初期强度对其在边坡的自身稳定和植被生长有重要影响。基于正交试验,以植生混凝土28 d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作为初期强度,通过方差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水胶比、骨料掺量、水泥掺量下植生混凝土初期抗压强度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3个影响因素的主次显著性为水泥掺量>骨料掺量>水胶比。植生混凝土初期抗压强度与水泥掺量成正比,与骨料掺量成反比,水胶比对其影响较小,且植生混凝土初期抗压强度与水泥掺量、骨料掺量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4.
植生混凝土是一种生态友好型工程材料。是采用特殊工艺由水泥、粗骨料和水拌制而成的,可适应植物生长的混凝土。其技术特点为具有较大的空隙率,经过碱性改良,并填充了适生材料。植生混凝土应用在水利护坡工程中,不仅能提高坡面稳定性,而且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5.
以巢湖示范工程为例给出了一种新型的生态堤岸的设计和施工方法,即基于现浇透水·植生生态混凝土技术的生态堤岸。其中,包括生态堤岸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生态混凝土的配比、施工工艺以及该方法所具有的优点。相对于传统的堤岸防护技术,该技术是一种更为主动和可持续的堤岸防护技术。生态混凝土堤岸具有良好的植生功能,可提供一种可持续性的生态防护;同时,还有助于改善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景观。  相似文献   

6.
植生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植生混凝土的特殊功能,已成为保护环境及解决水土流失、水质净化、退化生态环境的修复和重建的理想材料。该文在收集国内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介绍植生混凝土的概念、技术特点、研究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7.
喷植混凝土技术在三峡船闸环境绿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邹俊 《人民长江》2003,34(9):15-16
植生混凝土绿化护坡技术是对边坡进行绿化和浅层防护的新技术,利用客土掺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合粘结剂和固网技术,使客土物料紧贴坡面,创造草类与灌木生存的良好环境,以恢复坡面生态复合功能.具体介绍了喷植混凝土的技术要求、配合比、以及施工工艺.喷植混凝土已在三峡船闸下游引航道的回填边坡及强风化岩边坡上进行了试用,取得了良好的环境与生态效果.  相似文献   

8.
浅谈植生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植生混凝土的特殊功能,已成为保护环境,解决水土流失、水质净化、退化生态环境的修复和重建的理想材 .料.本文作者在收集国内现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系统地介绍了植生混凝土的概念、技术特点、研究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9.
多孔混凝土多作为植生混凝土的骨架,在其孔隙中由于胶凝材料层会释放大量的碱性物质,p H值高达13左右,远高于南方土壤的p H,会导致植物不适合在植生混凝土上顺利生长,为此,开展了降低多孔混凝土孔隙水环境碱性的研究。分析了骨料粒径、减水剂、掺合料以及蜡封法处理对多孔生态混凝土孔隙水环境碱性降低的效果。研究表明,降低多孔混凝土中孔隙平均孔径有利于降低混凝土孔隙水环境的碱性,适当增大高效减水剂的掺量以及在水泥中掺入一定掺量的矿物掺合料,可有效降低多孔混凝土孔隙水环境的p H,采用蜡封法可简单有效地抑制多孔混凝土中的碱性。经过选择适当的粗骨料、掺入高效减水剂与矿物掺合料以及蜡封处理后的多孔混凝土,其孔隙状态和孔隙水环境能满足多孔植生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选取灰集比、水灰比、掺合料和植生植物等影响植生多孔混凝土植生性能的相关因素,设计正交试验,进行植生和耐淹试验。通过试验结果及分析研究,得出植生多孔混凝土最优的植生组合方案。研究结果显示,当水灰比为38%,灰集比为1/9,复合双掺22.5%粉煤灰和矿渣微粉时,植生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绿化混凝土的概念及其基本工程特性,结合丽水瓯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示范段工程,主要对绿化混凝土生态护坡技术进行了应用研究。根据本次示范应用成果,分析绿化混凝土护坡在丽水瓯江生态保护示范段植物生长情况及原因。  相似文献   

12.
吴丹凤 《广东水利水电》2016,(5):120-122, 125
铰链式混凝土生态护坡作为一种新型的生态护坡技术,在构建和谐河道生态护坡系统和维持稳定的生态环境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该文探讨了铰链式生态护坡结构和施工工艺方面的优势,对比分析了生态护坡铰链矩阵、混凝土护坡的造价情况,并结合铰链式生态护坡的特点,对工程各阶段的造价控制进行了分析。该研究可为生态护坡技术造价控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为促进高原城镇可持续发展,改善传统硬质护岸破坏高原脆弱的水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城市景观环境现状,选取林芝市八一镇河道为研究对象,基于1970年、1982年、2009年、2014年地形图对尼洋河八一镇河段河道演变特征和生态护岸措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尼洋河八一镇河段河床具有明显的游荡特征,河道心滩发育、洲汊纵横、主流摆动频繁,致使堤防维护和加固难度凸显;结合林芝市八一镇硬质型护岸现状生态改造需要,应从尊重民族文化、遵守自然法则、采用原生材料、营造滨水景观、去直改缓、注重生物多样性的设计角度出发,综合采用植物护岸、松木桩-抛石生态护岸、生态格网挡墙、混凝土砌块护岸、生态混凝土护岸等生态护岸形式。  相似文献   

14.
将无沙大孔生态植被混凝土应用到水利护坡工程建设中,可以使混凝土与自然生态和谐相处.在无沙大孔生态混凝土配合技术试验的基础上,增加粉煤灰、减水剂等,研究其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粉煤灰掺量的增大,沉浆厚度和沉浆面积先增大后减小;减水剂掺量越大,混凝土沉浆面积和沉浆厚度相应增大;减水剂、粉煤灰对无沙大孔混凝土强度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生态护坡及其在城市河道整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简述传统混凝土护坡对河道生态环境的影响,介绍南京市秦淮新河生态护坡工程,该工程结构是在平台上坡铺设草皮,平台下坡采用多孔无砂混凝土预制块,多孔无砂混凝土预制块中预留供植物生长的小孔.从技术与经济两方面对生态护坡与传统混凝土护坡进行了比较,探讨生态护坡在城市河道整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三峡工程施工区环境质量监测及环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工程施工期间,由于大规模的土石方开挖和回填工程施工,以及混凝土骨料加工、拌和、浇筑和众多机械设备安装、运行,加之数万施工队伍生产,生活产生了大量的灰尘、浓烟等有害气体、噪音、弃碴和废水。对施工区生态和环境因子进行监测和分析,可为减轻工程施工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绿化混凝土护岸是将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护岸形式之一,具有固土护坡、保持水土、生态修复、美化景观等重要功能。简要综述了国内外护岸技术的研究历程,基于绿化混凝土的定义和内涵,分析了绿化混凝土的特点和优势。从绿化混凝土护岸的原理和发挥效益为出发点,探讨了其防治工程的安全性、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城市环境的美观性。根据不同的施工方式,对比研究了不同护岸型式在工程、经济、生态方面的优劣。结合实际工程应用,阐述了绿化混凝土技术在材料性能、工艺方式方面的改良。围绕现阶段护岸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对生态护岸的发展理念和绿化混凝土在生态护岸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A framework for urban storm‐water management that moves beyond flood control to improve societal and ecological services will maximize the functions and benefits of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Theoretical constructs for such work originate from the integration of ecological engineering, ecohydrology and service learning paradigms. Implementation consists of simulating, monitoring and reporting how storm‐water design decisions to infiltrate or directly discharge runoff result in a complex set of linked adjustments to the dynamics of the water table, soil chemistry concentrations, plant stress/viability, terrestrial habitat, river loads/flows, and aquatic habitat patterns. Coordination of a socio‐ecological‐based urban storm‐water management programme is discussed using a case study in the Onondaga Creek watershed that drains through the City of Syracuse, NY, USA. In Onondaga Creek, service learning‐directed research gathered findings on the geomorph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healthy stream, flood impacts of storm sewer separation, and channel stability with concrete removal. Unfortunately, linkages between systems will remain unexplored until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tightly coupled channel‐watershed simulation models.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目前常用的刚性护坡、柔性护坡在工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铰链式混凝土砌块生态护坡技术。设计了铰链式生态护坡的混凝土砌块形式,提出铰链式混凝土砌块生态护坡施工工艺,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实践表明铰链式混凝土砌块生态护坡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