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索临床治疗相关针灸歌赋中腰部病证的治疗用穴规律,以指导腰部病证的临床治疗。方法:选择治疗类相关的17首针灸歌赋,建立了"临床治疗相关的针灸歌赋数据库",以"腰"为检索词进行病位检索,并对检索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数据库纳入的针灸治疗相关的歌赋中,涉及腰部病证治疗的歌赋为13首,涉及处方36张,去其重复,共有处方30张,涉及穴位31个(58穴次,包括1个经外奇穴),涉及经脉11条,涉及病证名称主要为腰痛、腰腿痛、腰痠、腰背痛、少腹痛连及腰部、腰软等。结论:在临床治疗相关的针灸歌赋中,腰部病证针灸用穴有循经取穴、远道取穴、阳经取穴的特点;环跳、委中、足三里为治疗腰部病证的常用穴,并可根据不同兼证辨证选用肾俞、昆仑、身柱、水沟、风市、行间、大都、地五会等穴。  相似文献   

2.
刘占文  张翠红  纪军  洪珏 《河南中医》2016,(12):2096-2098
目的:分析针灸歌赋中"心病"治疗的用穴规律。方法:选择治疗疾病相关的17首针灸歌赋,建立了"临床治疗相关的针灸歌赋数据库",以"心"为检索词,利用"疾病名称"字段进行数据检索,根据检索所得文献进行归纳分析。结果:在针灸治疗相关的歌赋中,与"心病"治疗相关的歌赋12首,涉及处方26张,去其重复,共有处方22张,涉及穴位24个(34穴次,包括一个经外奇穴),涉及经脉11条,涉及病证名称主要有心痛、心胸热、肾气冲心、心悸、心痛翻胃、心胆虚、烦心等。结论:针灸治疗"心病"的用穴,有循经取穴、远道取穴、阴经取穴为主的特点;通里、少海、大陵、少冲、劳宫、心俞、足三里组合应用,可作为治疗现代心脏病的基础取穴。  相似文献   

3.
对《新针灸学》治疗篇全部治疗处方用穴,逐一编号并输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并按照治疗系统,分别输出处方用穴的穴位和频次数、各经脉分布的穴位和频次数等。结果统计出处方用穴306个,计2313次;使用频次较高的有足三里、三阴交等35个“核心穴位”;在十四经脉中,膀胱经、胃经、胆经、大肠经、心包经与处方用穴的关系最为密切。在361个经穴中,使用频次较低的穴位有176个。并有108个穴位为处方的主要穴位。随着系统疾病的不同,“核心穴位”等可有所变动,但均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相似文献   

4.
李素云 《中国针灸》2022,(8):949-955
收集整理《黄帝内经》以来至清代针刺治疗头痛的处方,开展文献溯源研究,确定其现存首见文献,辨识后世重复文献,再将首见针方条文与针治歌赋中的用穴频次分别进行统计,发现两种文献频次靠前的腧穴有很多是重叠的。将头痛与偏头痛相同或相近内容的针方条文整合归类,提取其共性特征与共同选穴,获得病因、兼症、部位与选穴的规律性认识,并对首见针方中选穴所属的十四经脉进行统计,获得针刺治疗头痛的古代医家经验。  相似文献   

5.
<正> 在针灸资料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以歌赋形式写成的。这些歌赋,便于背诵记忆,它对针灸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记载歌赋最早,资料较多的是《针灸聚英》,共载65篇,其中属于经络俞穴4篇,杂病治疗29篇,刺灸法、配穴、流注等综合歌赋32篇。此后就算是《针灸大成》,载歌赋28篇,部分内容与上相同,但特点是,杨继洲根据临床经验加注阐发,使之内容更为丰富。明以后的针灸资料亦多以歌赋编写,诸如《针灸大全》、《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等,内容  相似文献   

6.
Analysis of acupoints for treating nasal conditions in acupuncture verses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索治疗类针灸歌赋中鼻部疾病治疗用穴规律。方法:选择治疗类相关的20首针灸歌赋,建立了“治疗类针灸歌赋数据库”,以“鼻”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对检索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治疗类针灸歌赋中,涉及鼻部疾病治疗的有12首,涉及处方22张,去其重复,共有处方14张;涉及穴位12个;涉及经脉5条;涉及疾病主要是鼻出血、鼻息肉、鼻流涕、鼻塞。结论:在治疗类针灸歌赋中,鼻部疾病治疗主要是循经取穴、局部取穴、阳经取穴,上星、迎香、合谷三穴组合应用,可作为治疗鼻部疾病的基础取穴。  相似文献   

7.
用电子计算机统计分析了《针灸大成》的主要针灸处方,共用经穴228个计3069次。较高频次的有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等36个“核心穴位”;较低频次的有侠白、孔最、偏历等204穴。对各经脉及各类特定穴的使用情况,也作了比较分析。疾病分类统计结果还显示,随着系统疾病的不同,处方用穴的规律随之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分析《针灸大成》治疗眼病的针灸选穴及其组方规律,以期为临床针灸治疗眼病提供选穴参考。方法以《针灸大成》一书中所载治疗眼病的针灸选穴及处方为研究对象,整理归纳其用穴数目、常用穴位、穴位归经、穴位分布及特定穴应用,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以上资料进行频次分析。结果纳入针灸处方共118个,穴位162个,累计用穴频次共444次。选穴数目1~2穴的处方最多,频次高达76次,频率为64.4%;穴位使用频次前十的穴位依次为合谷、攒竹、睛明、头临泣、太阳、肝俞、风池、丝竹空、小骨空、上星;经脉应用频次最多的为足太阳膀胱经,用穴频次为95次,占腧穴总频次的21.4%;头面部的腧穴数量及运用频次均居首位,共计54个穴位,使用频次达194次,频率为43.7%;治疗眼病的162个穴位中,属于特定穴的有109个,频率为67.3%,其中交会穴的使用频次最多,为117次,频率为26.4%。结论《针灸大成》治疗眼病,用穴少而精;多取阳经腧穴;选穴多归膀胱经;以局部选穴与循经选穴为主;多用特定穴。  相似文献   

9.
金美娜  刘超  王朝辉 《辽宁中医杂志》2019,46(10):2033-2035
目的:通过文献探讨分析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gfang Database)及维普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VIP database)以及Pubmed、Web of science、Scopus中2012年1月—2017年12月的所有中英文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文献,并加以筛选、研究、提取纳入文献信息,建立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文献数据库,分别统计患者一般资料、经穴、经外穴、十四经穴及特定穴使用情况。结果:纳入文献27篇,针刺处方27首,使用经穴21个,使用频次116次;经外穴9个,使用频次31次;特定穴8个,使用频次17次。经穴中使用频次最高的两个穴位为风池27次,百会19次;经外穴使用频次最高的前两个为颈夹脊穴17次,四神聪4次;十四经脉中使用频次最高的前两个为足少阳胆经42次,督脉36次;特定穴中使用频次最高的前两个为五腧穴中的输穴8次,络穴7次。结论: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基本方为风池、百会、颈夹脊,多从足少阳胆经、督脉等与颈项部联系密切的经脉论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疾病的取穴规律。方法:建立Excel数据库,整理关于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文献资料,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检索有1 086条记录,共筛选146篇文献,结果显示:使用频次最多的腧穴为三阴交、足三里、天枢等;胃经选用腧穴最多,达到20个,腧穴频次为728次,明显高于经络的腧穴频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腹部腧穴共选用30个,使用频次为851次,显著高于其他部位腧穴使用频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募穴选用最多,且频次为最高的398次,其次为合穴,共选用腧穴8个,频次为361次;两穴使用频次均显著高于其他特定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病主要以胃经、脾经、任脉、腧穴为主。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研究法,检索国内大型的中文文献数据库CNKI(1959-2019)、WF(2001-2019)和VIP(1989-2019)中与八邪穴相关的临床研究类文献。对文献中所涉及疾病进行统计汇总,记录每一种疾病出现的频次(即每一种疾病被报道采用八邪穴参与治疗的论文篇数),最后对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共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386篇。文献使用频次在5%以上的疾病有中风、类风湿性关节炎、毒蛇咬伤、颈椎病4种;文献使用频次在1%~5%的疾病有雷诺氏综合症、稅神经损伤等13种;文献使用频次在1%以下的疾病有颈部扭伤、周围神经炎、痛风性关节炎等44种。推荐使用八邪穴治疗的疾病有中风、类风湿性关节炎、毒蛇咬伤、颈椎病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穴位贴敷治疗肥胖症的选穴及用药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等数据库中穴位贴敷治疗肥胖症的临床疗效观察及经验总结等相关文献,将检索词设置为“肥胖”“贴敷”等进行检索,筛选有效选穴及用药处方,检索时间为自建库之日至2022年7月30日。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统计穴位及药物频次,分析穴位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和核心穴位及药物组合。结果:穴位贴敷治疗肥胖症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为神阙穴、中脘穴、天枢穴;任脉、胃经的使用频次最多;选穴部位以胸腹部为主;临床常用的穴位组合为中脘穴-关元穴、中脘穴-气海穴、中脘穴-天枢穴;以中脘穴为中心,联合关元穴、气海穴、水道穴、天枢穴是穴位贴敷治疗肥胖症的选穴组方核心;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为茯苓、大黄、白术;用药的四气五味中温、甘、苦、辛比例最高,药物归经以脾经、肝经、胃经居多;常用药物组合有白术-茯苓、陈皮-茯苓等;以白术为中心,联合茯苓、泽泻、大黄、莪术、山楂、陈皮是穴位贴敷治疗肥胖症组方用药的核心。结论:穴位贴敷治疗肥胖症选穴...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针灸大成》治疗膝关节炎的针灸处方及选穴规律进行整理分析,为临床针灸治疗该病提供选穴参考。方法:采用《中华医典》第5版《针灸大成》中所载治疗膝关节炎的针灸处方为研究对象,整理归纳其配穴处方、常用穴位、穴位归经及特定穴运用。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条文72条,穴位54个,共计用穴频次118次。其中,单穴处方最多,频次为55次,频率为76.4%,配穴处方频次17次,频率为23.6%;常用穴位(前8位)中使用频次最高的为阳陵泉,其次为足三里、委中、风市、膝关、阴市、三阴交、行间;经脉使用频次最高的为足少阳胆经;在治疗膝关节炎的54个穴位中,属于特定穴的有41个,频率为75.9%;五输穴使用频次最多,达到56次,频率为47.5%。结论:《针灸大成》治疗膝关节炎临床用穴少而精,选穴以足三阳经穴为主,主要为足少阳胆经经穴,以局部取穴和循经取穴为主,多运用特定穴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文献分析探讨针刺治疗神经性吞咽困难的临床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及Ovid gateway中1999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所有中英文针刺治疗神经性吞咽困难临床研究文献,提取纳入文献信息建立针刺治疗神经性吞咽困难文献数据库,分别统计患者一般资料,经穴、经外穴及特定穴使用情况,经脉取穴及腧穴配伍情况。结果纳入文献51篇,涉及患者4606例、针刺处方51首。使用经穴36个,使用频次215;经外穴20个,使用频次93;特定穴13个,使用频次50。经穴中使用频次最高的前2位为廉泉(41)、风池(39),经外穴中分别为金津(20)、玉液(19),特定穴中分别为合谷(5)、足三里(5)。经脉使用频次前3位分别是任脉(62)、足少阳胆经(47)、足阳明胃经(27),合计使用率达63.3%。统计分析使用频次5次及以上的腧穴配穴情况显示,针刺治疗神经性吞咽困难以廉泉加风池作基础治疗为主,其使用频次为34(77.3%)。结论针刺治疗神经性吞咽困难基本方为廉泉、风池、翳风,多从任脉、胆经及胃经等与咽喉项部联系密切的经脉论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和分析针灸治疗失眠的用穴规律.方法:检索重庆维普医药信息资源系统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针灸治疗失眠的随机对照研究文献,对筛选合格的文献中使用的腧穴提取并录入Excel电子表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58篇,腧穴118个,腧穴总使用频次1514次,其中主穴778次,配穴736次;主穴使用频次及主穴加配穴使用频次最高的腧穴均为手少阴心经的神门穴,该穴的使用频次为主穴92次,配穴14次.结论:失眠多从心论治,神门是最常用的镇心安神效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夜尿症的选穴思路与特点。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PubMed等数据库中关于针灸治疗夜尿症的临床文献,建立数据库,采用Excel统计腧穴频次、归经、特定穴及分布部位,并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3.0版对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63篇文献,87个选穴处方,涉及82个腧穴,腧穴总使用频次为506次。关元的使用频次居首位,其次为气海、肾俞;所选腧穴使用频次较高的经脉分别为任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使用频次居前3位的特定穴为交会穴、募穴和背俞穴;所选腧穴多分布于腹部、背部和下肢。关联规则中,气海-关元、气海-肾俞-关元与肾俞-中极-关元为核心腧穴组合,聚类分析中,关元、肾俞、气海、三阴交、中极为主要核心聚类群。结论 针灸治疗夜尿症多常用关元、气海、三阴交、中极、肾俞和足三里穴,以任脉、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主,多集中于腹部与背部,交会穴、募穴和背俞穴为常用特定穴,多采用经络与脏腑病位辨证相结合、局部选穴与远端选穴相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数据收集整理,探讨《普济方》针灸治疗中风的经穴使用特点和规律。方法:运用“中华医典”软件,统计《普济方》针灸治疗中风的经穴处方,采用Excel表格建立《普济方》针灸治疗中风经穴处方数据库,用SPSS26.0软件对处方中高频腧穴、经脉归属、腧穴部位、特定穴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收集针灸处方条文110条,涉及经络13条,穴位83个,总使用频次242次;使用频次较高的穴位依次为百会(17次)、曲池(14次)、肩髃(9次);阳经穴位的使用总频率为85.950%(208/242),使用频次较高的经脉依次是足少阳胆经(54次)、足阳明胃经(44次)、手阳明大肠经(35次)、督脉(35次);穴位主要集中于头面颈(39.759%)、下肢(26.506%)、上肢(20.482%)。83个穴位中特定穴72个,总出现频次231次,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特定穴种类依次为交会穴(96次)、五输穴(61次)。结论:《普济方》针灸治疗中风遵循对症选穴、近端选穴、远端选穴等原则,广泛使用交会穴与五输穴,选穴规律符合针灸治疗中风的治疗原则,可为现代临床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8.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6):217-220
目的通过检索古代文献中单穴治疗头痛的条文,揭示单穴及所属经络与头痛的经穴规律,为头痛的临床治疗提供文献依据。方法以《中华医典》为检索工具,头痛或者头痛的别名作为检索词,检索出治疗头痛的单穴文献条文,运用频数统计方法,制成原始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头痛的单穴共有135个,总频次共为1246次。结论古代医家对治疗头痛单穴的取穴涉及十四条经脉,以阳经的腧穴为主,主要分布在足太阳膀胱经、督脉、足少阳胆经。其中腧穴使用频次较高的特定穴类别有井穴、荥穴、合穴等12类。特定穴频次较高的有足窍阴、合谷、少海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腧穴统计分析,为临床治疗血管性痴呆选穴与腧穴配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临床试验注册中心、PubMed、Medline、EMBASE、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WF)等8个数据库,纳入建库至2018年10月1日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全部随机对照试验,对腧穴归经、使用频次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筛选出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文献共33篇,涉及经脉前3位(总占比10%以上)依次是督脉、胆经、胃经;主穴使用频次较高的腧穴位于头面部,配穴使用频次较高的腧穴位于四肢部;单穴中百会穴出现频次最高;特定穴多选用交会穴和五输穴。结论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循经取穴以督脉、胆经、胃经为主;穴位多集中于头面部,以百会穴、四神聪穴、神庭穴为主,同时根据兼加证配以四肢部的腧穴,以足三里穴为主;特定穴以交会穴和五输穴为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穴位敷贴治疗心绞痛的治疗特点。方法:电子检索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PUBMED中穴位敷贴治疗心绞痛的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总结穴位敷贴治疗该病的辨证特点、选穴特点、用药规律、治疗频次、疗程及疗效等。结果:共纳入64篇文献,其中49篇采用辨病选穴;使用频次5的腧穴有9个,其中最高为心俞与膻中,其次为内关;常用穴对组合为内关、膻中、心俞。使用频次5的中药有22味,使用频次较高的有川芎、冰片、细辛、丹参;中药贴剂常选用活血化瘀药及芳香开窍药。治疗频次多为每日1次,14次~15次为一疗程,一般为1个疗程且无疗程间隔。近期疗效较好,副作用主要为局部皮肤红痒。结论:临床上穴位敷贴治疗心绞痛以辨病选穴为主,俞募穴为常用穴位及常用穴对;中药以活血化瘀药(川芎、丹参)及芳香开窍药(冰片)为主。此外,穴位敷贴治疗心绞痛近期疗效较好,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但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