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最近一项回顾性研究表明,雷帕霉素联合他克莫司并不优于霉酚酸酯联合他克莫司改善移植肾远期预后,这一研究结果刊登在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plantation杂志上。该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00~2004年44915例肾移植患者,所有患者术后应用的免疫抑制方案共分为4种:①霉酚酸酯+他克莫司,27007例;②霉酚酸酯+环孢素,12515例;③雷帕霉素+他克莫司,3524例;④环孢素  相似文献   

2.
我院近2年对肾脏移植手术后,部分病人应用免疫三联药物环孢素A(CsA)、激素(Pred)、霉酚酸酯(MMF),进行抗排斥反应治疗。现将24例出现谷丙转氨酶升高,通过切换他克莫司(FK506)药物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依维莫司等免疫抑制剂对大鼠胰岛瘤细胞(INS-1)和SD大鼠正常胰岛细胞代谢活性和功能的影响,旨在探讨依维莫司在胰岛移植免疫抑制治疗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不同浓度梯度免疫抑制剂依维莫司、西罗莫司、环胞霉素A和霉酚酸酯处理INS-1和正常胰岛细胞,用MTT法检测细胞的代谢活性;用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实验检测胰岛细胞的胰岛素分泌功能.结果 临床血药浓度以上的依维莫司和西罗莫司高浓度组胰岛细胞增殖抑制率低于环胞霉素A和霉酚酸酯(P<0.05);依维莫司在临床血药浓度范围和其它免疫抑制剂一样可以抑制胰岛细胞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各组间的刺激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依维莫司和西罗莫司对INS-1细胞及SD大鼠胰岛的毒性作用较小,环胞霉素A和霉酚酸酯对INS-1和SD大鼠胰岛具有较为明显的毒性作用,依维莫司有望作为新型免疫抑制剂应用于临床胰岛移植.  相似文献   

4.
肝、胰、肾一期联合移植一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Wang H  Dou KF  Yang XJ  Qin WJ  Zhang G  Yu L  Kang FX  Chen SY  Xiong LZ  Song ZS  Liu ZC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34):2421-2424
目的 研究肝、胰、十二指肠及。肾脏一期联合移植治疗肝炎后肝硬化并发尿毒症伴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外科技术和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1月对1例肝炎后肝硬化并发尿毒症伴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患者进行了肝、胰、十二指肠及。肾一期联合移植,采用原位背驮式方法进行肝移植,移植胰的外分泌采用空肠内引流,移植肾脏置于左髂窝。应用抗CD25单克隆抗体诱导免疫抑制,抗胸腺球蛋白(ATG)+他克莫司(FK506)+霉酚酸酯(MMF)+激素的四联免疫抑制。结果 移植肝脏及胰腺功能10d内恢复,。肾脏功能延迟恢复,于术后第16天因肾皮质血流突然下降,切除移植肾脏,进行第二次肾移植,肾功能3d恢复正常。无外科并发症,未发生排斥反应,患者目前移植肝、胰、。肾功能均正常,一般情况良好。结论 原位背驮式及胰液空肠引流式肝、胰、十二指肠及肾同期联合移植的技术安全,是治疗肝硬化并发尿毒症伴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较好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常用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霉酚酸酯、他克莫司、雷帕霉素)对人膀胱癌细胞系T24和5637的体外抑制作用,并比较其作用强弱. 方法 MTT法测定各实验组细胞吸光度值,以观察不同药物对两种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侵袭小室法测定经药物处理后穿透生物膜的细胞数,以观察药物对细胞侵袭力的抑制效应. 结果 对T24细胞24 h抑制率(%)分别为:环孢素A 33.66±2.08,霉酚酸酯25.13±1.15,他克莫司41.16±2.23,雷帕霉素41.79±3.55.对5637细胞24 h抑制率(%)分别为:环孢素A39.00±1.30,霉酚酸酯25.25±4.58,他克莫司32.38 2.34,雷帕霉素39.89±1.07.T24细胞经各药物处理后穿透生物膜的细胞数分别为:环孢素A 13.25±1.88,霉酚酸酯18.31±2.41、他克莫司11.44±2.10、雷帕霉素11.50±1.93.5637细胞经各药物处理后穿透生物膜的细胞数分别为:环孢素A8.31±1.85,霉酚酸酯11.19±1.83、他克莫司10.19 1.22、雷帕霉素7.38±2.09. 结论 现有的常用免疫抑制剂对人膀胱肿瘤细胞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以雷帕霉素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肾联合移植的手术技术、围手术期处理、感染及排斥等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对1例66岁酒精性肝硬化终末期并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患者施行一期肝肾联合移植。供体器官采用UW液联合原位灌洗、整块切取,肝移植采用原位非转流移植技术,肾移植采用常规方法置于右髂窝。术后免疫抑制剂采用普乐可复、霉酚酸酯、抗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和皮质类固醇激素联合应用,行免疫指标及移植肝、肾多普勒超声监测。结果移植后肝、肾立即发挥作用,术后24 h胆汁380 ml,尿量8 500 ml,第3天肝、肾功化验指标正常,术后第10天移植肝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经调整普乐可复浓度并行甲基强地松龙冲击治疗后控制。术后第29天康复出院。随访1年肝肾功能正常,日常生活自理。结论肝肾联合移植是治疗肝、肾同时衰竭的有效方法,良好的组织配型、娴熟的技术、免疫抑制剂的合理应用、术后并发症的正确处理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旨在观察五酯胶囊对肾移植术后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肾移植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患者早上和晚上口服他克莫司胶囊同时加服五酯胶囊,对照组则仅口服他克莫司胶囊,调整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在正常范围内.4周后,他克莫司剂量和肝肾功能的变化在两组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体...  相似文献   

8.
亲属活体肾脏移植117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117例亲属活体肾移植临床经验.方法 全部供、受者为3代以内血缘关系;供肾均采用开放式手术取肾;全部受者术后采用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霉酚酸酯(或硫唑嘌呤或咪唑立宾或雷帕霉素)及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结果 术后2例发生肾功能延迟恢复;18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经甲泼尼龙或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治疗后逆转.术后随访1~44个月.所有受者人肾存活率100%.117名供者术后安返社会;生活、工作未受明显影响,肾脏功能正常;2名供者术后2年内出现高血压,1名出现隐性糖尿病,目前病情平稳.结论 术前对供者身、心健康充分评估和积极调节受者身体状况是亲属活体肾脏移植成功的保障.减少移植肾受损、术后早期足量应用免疫抑制剂是减少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肝胰联合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合并糖尿病的效果,探讨其最佳术式。方法对1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施行同期原位肝-异位胰十二指肠联合移植,术后早期采用皮质激素、霉酚酸酯、他克莫司、舒莱四联用药,监测肝功能、血淀粉酶、脂肪酶、血糖、胰岛素C肽变化及免疫指标。结果患者术后5 d后停用胰岛素,移植肝功能恢复正常,没有发生移植胰胰腺炎、血管栓赛、胰漏、局部感染等并发症。结论1、终末期肝病合并糖尿病,特别是需要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是肝胰联合移植的适应证;2、同期原位肝-异位胰十二指肠联合移植优于其他肝胰联合移植术式,可以作为肝胰联合移植的常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肝胰联合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合并糖尿病的效果,探讨其最佳术式。方法 对1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施行同期原位肝-异位胰十二指肠联合移植,术后早期采用皮质激素、霉酚酸酯、他克莫司、舒莱四联用药,监测肝功能、血淀粉酶、脂肪酶、血糖、胰岛素C肽变化及免疫指标。结果 患者术后5d后停用胰岛素,移植肝功能恢复正常,没有发生移植胰胰腺炎、血管栓赛、胰漏、局部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1、终末期肝病合并糖尿病,特别是需要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是肝胰联合移植的适应证;2、同期原位肝-异位胰十二指肠联合移植优于其他肝胰联合移植术式,可以作为肝胰联合移植的常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1.
高龄肝肾联合移植的基础及临床研究(附1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肝肾联合移植的手术技术、围手术期处理、感染及排斥等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 对l例66岁酒精性肝硬化终末期并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患者施行一期肝肾联合移植。供体器官采用UW液联合原位灌洗、整块切取。肝移植采用原位非转流移植技术,肾移植采用常规方法置于右髂窝。术后免疫抑制剂采用普乐可复、霉酚酸醋、抗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和皮质类固醇激素联合应用,行免疫指标及移植肝、肾多普勒超声监测。结果 移植后肝、肾立即发挥作用,术后24h胆汁380ml,尿量8500ml,第3天肝、肾功化验指标正常,术后第l0天移植肝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经调整普乐可复浓度并行甲基强地松龙冲击治疗后控制。术后第29天康复出院。随访1年肝肾功能正常,日常生活自理。结论 肝肾联合移植是治疗肝、肾同时衰竭的有效方法,良好的组织配型、娴熟的技术、免疫抑制剂的合理应用、术后并发症的正确处理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肝肾联合移植的临床研究(附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肾联合移植的手术技术和临床处理经验.方法给5例患者(2例为肝炎后肝硬化、肝功能不全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2例为原发性肝癌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1例为多囊肝、多囊肾)行一期肝肾联合移植.器官切取均采用原位灌注腹部多器官联合切取技术.4例采用改良背驮式(腔静脉成形)原位肝移植术,肾移植采用常规方法;1例采用器官串簇移植技术.结果术后移植肝功能均恢复良好,移植肾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次.术后并发ARDS 1例次,应激性溃疡1例次.1例患者术后7天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4例患者经相应治疗后恢复良好.随访13~17个月,4例患者存活.结论肝肾联合移植是治疗肝肾功能不全的有效方法.预防移植肾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和ARDS是肝肾联合移植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3.
多器官联合移植的免疫抑制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器官联合移植术后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法。方法 对 2例 1型糖尿病并发尿毒症患者施行改良式胰液肠腔引流式胰、十二指肠及肾一期联合移植 ;1例高龄酒精性肝硬化终末期并发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患者和 1例肝硬化肝功能衰竭肝移植术后移植肝、肾功能衰竭患者施行一期肝肾联合移植 ;1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合并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施行同期原位肝 -异位胰十二指肠联合移植术。术后采用抗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 (ATG)、抗CD2 5单克隆抗体诱导 ,他克莫司 (FK5 0 6 )、霉酚酸酯 (MMF)及激素三联维持治疗。结果  5例患者术后移植物功能恢复良好 ,其中 1例胰肾联合移植患者术后出现 1次FK5 0 6导致的肾中毒 ,1例肝肾联合移植患者和肝胰联合移植患者术后发生 1次急性排斥反应 ,分别经调整药物剂量和抗排斥治疗后逆转。目前 5例患者全部存活 ,移植物功能正常。结论 多器官联合移植术后采用ATG、抗CD2 5单克隆抗体诱导 ,FK5 0 6、MMF及激素三联维持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用药期间应监测移植物功能和FK5 0 6的血药浓度 ,防止排斥反应和FK5 0 6中毒。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腹部大器官联合移植治疗腹部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效果。方法 2例I型糖尿病并发尿毒症患者施行改良式胰液肠腔引流胰、十二指肠及肾一期联合移植,1例高龄酒精性肝硬化终末期并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患者施行一期肝肾联合移植,1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施行同期原位肝-异位胰十二指肠联合移植,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 2例胰肾联合移植患者术后第5天肾功能恢复正常,术后第10天停用胰岛素,2例均分别于术后20、22 d出现消化道出血,经止血治疗后痊愈;肝肾联合移植患者术后第3天移植肝肾功能正常,术后第10天移植肝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抗排斥治疗后逆转;肝胰联合移植患者术后第5天停用胰岛素,移植肝功能恢复正常。4例患者分别随访29、26、9、6月,移植物功能均正常。结论 腹部大器官联合移植是腹部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有效治疗方法,肝胰联合移植可减少胰腺的排斥反应,促进移植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腹部大器官联合移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腹部大器官联合移植治疗腹部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效果。方法 2例Ⅰ型糖尿病并发尿毒症患者施行改良式胰液肠腔引流胰、十二指肠及肾一期联合移植,1例高龄酒精性肝硬化终末期并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患者施行一期肝肾联合移植,1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施行同期原位肝-异位胰十二指肠联合移植,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 2例胰肾联合移植患者术后第5天肾功能恢复正常,术后第10天停用胰岛素,2例均分别于术后20、22d出现消化道出血,经止血治疗后痊愈;肝肾联合移植患者术后第3天移植肝肾功能正常,术后第10天移植肝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抗排斥治疗后逆转;肝胰联合移植患者术后第5天停用胰岛素,移植肝功能恢复正常。4例患者分别随访29、26、9、6月。移植物功能均正常。结论 腹部大器官联合移植是腹部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有效治疗方法,肝胰联合移植可减少胰腺的排斥反应,促进移植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ADPKD)患者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合理血药浓度。方法 收集2000年3月~2018年1月首次肾移植的68例ADPKD患者和68名性别、年龄和移植日期相匹配的其他肾移植受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分析两组患者人、肾存活率、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1年内不同时期免疫抑制剂浓度的差异。同时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泌尿道感染将ADPKD患者分为泌尿道感染组与非泌尿道感染组,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年内不同时期免疫抑制剂浓度的差异。结果 ADPKD组与对照组患者1、5、10年移植受者存活率分别为96.6%、94.1%、90.6%和96.0%、93.9%、93.9%;ADPKD组与对照组患者肾存活率分别为95.2%、90.8%、79.0%和96.0%、87.2%、8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急性排斥反应、胃肠道症状、心血管事件、肺部感染以及肿瘤的发生率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月,ADPKD组比对照组的他克莫司、霉酚酸血药谷浓度更低(P<0.05);ADPKD组比对照组更容易发生泌尿道感染,且在ADPKD中泌尿道感染组较非泌尿道感染组的霉酚酸血药谷浓度要高(P<0.05)。结论 ADPKD患者移植术后长期维持需要的免疫抑制浓度可能要低于其他肾移植患者,且较高剂量的霉酚酸血药谷浓度与泌尿道感染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7.
复杂终末期肝肾病肝肾联合移植术1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并探讨肝肾联合移植的手术技术、临床治疗经验及疗效。方法 患者因多囊肝并门脉主干先天性狭窄畸形、双侧多囊肾及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反复发作性肝性脑病 ,并伴有慢性肾功能衰竭而施行一期肝肾联合移植。供、受体血型不一致但相匹配 (O型 -B型 )。肝移植采用经典的原位肝移植技术 ,肾移植采用常规方法。术前 1h及术后 14d给予Daclizumab行免疫诱导治疗 ,术后免疫抑制治疗包括FK5 0 6、霉酚酸酯 (MMF)及激素。分别于术前 60d和术后 7d开始服用抗乙肝病毒药 (贺普丁、Laminvudine) ,并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结果 受者术后无手术并发症发生 ,移植肝、肾功能恢复良好 ,乙型肝炎再感染被控制 ,现已术后近 10个月。结论 完善的手术技巧、围手术期的严密监测及并发症的及时正确处理等是肝肾联合移植成功的重要条件 ;ABO血型不一致但符合输血原则的供受体间进行肝或肝肾联合移植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Daclizumab的免疫诱导加以FK5 0 6为主的三联治疗免疫抑制效果良好 ;联合应用Laminvudine和HBIg预防乙肝复发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肾移植术后肝功能损害时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43例肾移植术后发生肝功能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抗病毒药物(a)、护肝药物(b)以及调整免疫抑制剂(c)单独或联合治疗分组,监测肝肾功能、总治疗时间、排斥反应、感染发生.结果:随访6-36月,药物性肝损害或乙型肝炎(HBV)所致肝损害中经2种或3种治疗措施联用较1种或2种治疗1周后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下降明显(P<0.05),且可以明显缩短总体治疗时间(P<0.05).肝损害治疗期间2例发生排斥反应,无肝功能衰竭、感染发生.结论:肾移植术后肝功能损害患者治疗上应联合采用抗病毒治疗、护肝治疗、调整免疫抑制剂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feasibility of steroid or mycophenolate mofetil (MMF) withdrawal from tacrolimus-based immunosuppressant regimen in renal allograft recipients.
Methods A cohort of 45 patients following cadaveric renal allograft transplanta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3 groups based on the regimen of combination of tacrolimus, steroid, and MMF: triple therapy group, steroid withdrawal group, and MMF withdrawal group. During 2 years, survival of patients and allografts, clinical acute rejection, adverse events, hepatic and renal allograft function, and blood lipids were monitored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feasibility of steroid or MMF withdrawal after renal transplantation.
Results During two-year observation, steroid or MMF was successfully withdrawn from immunosuppressant regimen based on tacrolimus without any clinical acute rejection renal allografts kept excellent function. Some adverse events among groups. Patient and graft survival rates were 100% and all the occurred and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Conclusion Withdrawal of steroid or MMF in low-immunological-risk renal allografts treated with tacrolimus-based immunosuppressant regimen can be achieved with no increased risk of acute reje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