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轴索导向分子Semaphorin3A(Sema3A)、4C(Sema4C)对癫大鼠海马苔藓纤维重建的调控作用及对皮层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大鼠侧脑室内注射红藻氨酸制备颞叶癫模型,原位杂交法检测致痫间后1d,1、2、3、4周大鼠脑内Sema3A/Sema4C mRNA表达。结果致痫间后1周Sema3A、Sema4CmRNA分别在齿状回(DG),CA3区表达明显下降(P<0.01),持续至3、4周时恢复至正常(P>0.05);致痫间后1d Sema3A mRNA在皮层表达明显下降(P<0.01),持续至1、2周后恢复至正常(P>0.05)。结论红藻氨酸致痫间后DG及CA3区神经元分别下调Sema3A/Sema4C mRNA的表达,促进癫大鼠苔藓纤维重建;皮层神经元通过下调Sema3A mRNA的表达来维持自身存活。  相似文献   

2.
多巴胺D4受体基因及其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巴胺功能亢进是解释精神分裂症病因机制的主要生化假说。近年来发现,多巴胺D4受体在精神分裂症病因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编码D4受体的基因与精神分裂症间可能也有着重要的联系。一、关于多巴胺D4受体根据多巴胺受体对腺耷酸环化酶(AC)活性的不同影响,多巴胺受体可分为多巴胺D1类受体和D2类受体,D1类受体可激活AC的活性,D2类受体则抑制或不影响AC的活性。由于这两类受体对不同的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拈抗剂的选择性及亲合力不同,D1类受体又可分成D1受体和D5受体,D2类受体则可分成D2、D3和D4受体。1.D4受体的结构特征:D4…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海马Semaphorin-3A(Sema3A)与苔藓纤维出芽(MFS)在癫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小剂量多次腹腔注射氯化锂-毛果芸香碱建立癫痫大鼠模型,随机将大鼠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和痫性发作组。痫性发作组分别于药物注射后1、5、7d及3、4周时间点,应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海马Sema3A的表达,同时采用neo-Timm银染观察海马MFS情况。结果生理盐水对照组Sema3A仅有少量表达,痫性发作组1、5d无表达,7d表达明显,3周后亦无表达;痫性发作组1、5d未见MFS,7d可见MFS至齿状回内分子层,3周后明显可见MFS至齿状回分子层。痫性发作组Timm评分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海马区Sema3A表达变化伴有MFS可能是癫痫发病机制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原位杂交检测Sema4C基因在胚胎和成年小鼠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Sema4C基因在小鼠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情况,为探讨其生物学功能提供相关线索。方法用地高辛进行标记并制备Sema4C特异性RNA探针。对于不同胎龄的胎鼠,用胚胎整体原位杂交(Wholemount)的方法检测Sema4C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用组织芯片结合原位杂交的方法对Sema4C在成年小鼠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Sema4C基因在E11.5小鼠胚胎的前脑,眼原基,背根神经节,动脉弓中均有表达,E13.5小鼠胚胎除以上部位以外在上肢肢芽中也有部分表达。在成年小鼠的大脑皮层,小脑蒲肯野纤维层,视网膜视神经节细胞层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层中均有较高表达,而在肌肉,心脏,肺,脾脏,肝脏等组织中表达量比较低或未检测到表达。结论小鼠Sema4C基因除了在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持续高表达外,还在成年小鼠肾小管上皮中高表达,提示其可能在神经系统和肾脏生理功能方面发挥某种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分子遗传学技术的发展 ,近年来在分子水平对抽动秽语综合征 (TS)的遗传基础进行了很多研究 ,现将多巴胺受体系统基因与 TS的关系综述如下。根据对胞苷酸环化酶活力的不同影响和受体识别的特性 ,多巴胺受体可分为 D1和 D2 两个家族。其中 D1家族包括 D1和 D52个亚型 ,其可激活腺苷酸环化酶 ;D2 家族包括 D2 、D3和 D43个亚型 ,对腺苷酸环化酶有抑制作用 ,还与细胞内其它第 2信使系统相关联。1 D1受体基因D1受体基因定位于第 5号染色体长臂 3 5区 1带。Oharal等发现 D1受体基因至少有 3种多态性 :1 40位上碱基 A被 G置换 ;2 90位…  相似文献   

6.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一家系(SPG4)的临床与遗传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4型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基因突变. 方法观察HSP4型患者1个家系4例患者的临床特点,抽取家系5个成员的外周血,选择与已知HSP致病基因位点在物理距离上紧密连锁的微卫星分子STR进行标记.连锁分析并构建其单体型后进行突变筛选.结果 基因分型结果显示了D2S2351与D2S2255与致病基因不排除连锁.其他位点LOD值为负值排除连锁,因此初步定位于HSP致病基因(SPG)4,所对应的候选基因是spastin基因.突变筛查发现患者spastin基因第8外显子1168位置碱基A/G杂合突变.结论该HSP家系患者具有典型临床表现,为spastin基因第8外显子1168核苷酸的位置上A/G杂合突变所致.  相似文献   

7.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对抑郁大鼠行为和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观察中枢给予外源性睫状神经营养因子 (CNTF)对抑郁大鼠行为和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 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NC组 )、生理盐水 +抑郁组 (S +D组 )、CNTF 3 0 0 0U +抑郁组 (Ch+D组 )和CNTF 30 0U +抑郁组 (Cl+D组 ) ,每组 1 5只。采用长期不可预见性中等强度应激造成大鼠抑郁模型 ,于实验开始前 1天和实验第 7,1 4 ,2 2天用Openfield法测定大鼠行为 ,于应激第 2 2天将其处死 ,固定脑组织 ,用组织化学、光镜和电镜等技术观察海马CA1、CA3及齿状回神经元的数目和形态。结果  (1 )应激第 2 2天 ,S +D组体重增长的g数 [(2 8 2 2± 4 2 2 )g]和蔗糖溶液消耗量 [(7 33± 2 43)g]均低于NC组 [分别为 (1 2 4 95± 6 44)g和 (2 0 50± 4 80 )g;P <0 0 1 ] ;而Ch+D组 [分别为 (64 72± 1 5 69)g和 (1 5 56± 3 48)g]均高于S +D组 (P <0 0 1 )。 (2 )Ch+D组的抑郁行为 [水平运动为 (9 80± 1 2 3)次 / 3min ,垂直运动中位数为 3次 / 3min]较S +D组 [水平运动为(1 1 6± 0 41 )次 / 3min ,垂直运动中位数为 0次 / 3min]有显著改善 (P <0 0 1 )。 (3)S +D组和Cl+D组各脑区神经元的丢失均多于NC组 (P <0 0 5和P <0 0 1 ) ,而Ch+D组神经元的丢失则少于S +D组和Cl+D组 (P <0 0  相似文献   

8.
虽已明确载脂蛋白E (ApoE) ε4等位基因是晚发性阿尔茨海默病(LOAD)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但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有42% - 68%的LOAD不携带ApoE ε4等位基因,提示还有其他因素在LOAD的发病中发挥作用。2008年,Philippe Marambaud的研究小组在距离LOAD标志区域D10S1671 1.6 Mb处发现了一个与AD发病有关的新基因,即钙稳态调节蛋白1基因(CALHM1),其表达产物CALHM1是一个多重跨膜糖蛋白。研究显示CALHM1能促进钙离子进入胞质,其突变体CALHMl-P86L会引起质膜对钙离子的通透性改变,使胞质内钙离子浓度降低,伴有β淀粉样蛋白(Aβ)水平上升及分泌型淀粉样前体蛋白α(sAPPα)下降。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高免疫原性即膜型热休克蛋白70(HSP70)及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体Ⅰ类分子(MHC-Ⅰ)双高表达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U251(GBM U251)细胞疫苗在体外诱导Th-1漂移现象.方法 GBM U251分别以500 U/mL IFN-γ诱导48 h、43℃热休克2 h、500 U/mLIFN-γ诱导48 h+43℃热休克2 h诱导其MHC-Ⅰ类分子、膜型HSP70高表达,随后经丝裂霉素(MMC)灭活制成细胞疫苗.体外刺激健康捐献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作为效应细胞,进行肿瘤特异性杀伤试验;FCM检测疫苗刺激前后PBMCs CD4<'+>、CD8<'+>T淋巴细胞比例变化;ELISA法检测效应细胞攻击靶细胞后的IFN-γ、IL-2的分泌情况.结果 体外刺激后,HSP70和MHC-Ⅰ类分子双高表达的U251细胞疫苗CD4<'+>、CD8<'+>比例相对于MHC-Ⅰ类分子单高表达或HSP70分子单高表达细胞疫苗组明显增加,体外IFN-γ和IL-2分泌量亦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免疫原性即HSP70和MHC-Ⅰ类分子双高表达U251细胞疫苗体外诱导产生Th-1漂移现象,推测是其体外抗瘤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正>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又称胱抑素C(cystatin C,CysC),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较低的蛋白质,约13 k D,由人体内几乎所有的有核细胞持续分泌,并广泛存在于血液、唾液、脑脊液、精液等细胞外液中,其分泌及排泄恒定,不易受性别、年龄、饮食、感染等外来因素的影响。CysC经过肾小球滤过膜后,完全被肾脏近曲小管重吸收及分解代谢,而肾小管本身不能分泌CysC,肾脏是清除体内CysC的唯一器官,基于以  相似文献   

11.
背景:利用牙周膜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修复牙周缺损是近来研究的热点课题。 目的:探讨利用可吸收生物材料冻干胶原膜和犬牙周膜干细胞在体外构建组织工程牙周膜的可行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于2003-11/2004-10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组织工程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生物膜为冻干胶原膜由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组织工程实验中心提供。从4只1周岁犬的下颌前牙中分离培养牙周膜干细胞。 方法:取第3代犬牙周膜干细胞扩增至1×107数量级,种植在冻干胶原膜的表面,形成细胞-生物材料复合物,每日更换培养液,倒置相差显微镜动态观察细胞形态和黏附生长状况,体外培养1周左右,组织做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细胞在冻干胶原膜材料中的生长、增殖以及基质分泌情况。 主要观察指标:①光镜观察细胞接种后生长状况。②电镜和组织学观察细胞支架复合结果。 结果:培养6 d后,犬牙周膜干细胞分泌的基质与支架材料形成网状结构。复合物体外培养1周,细胞黏附在生物支架上,细胞增殖和生长良好,分泌大量基质并形成纤维状结构,细胞复层生长,伸入膜的内部,增殖的细胞和分泌的基质与膜交接成一整体,复合物成为纤维网状组织,基本具备牙周膜的纤维状结构。 结论:利用冻干胶原膜为支架,犬牙周膜干细胞为种子细胞,可在体外成功构建组织工程化牙周膜。  相似文献   

12.
正水通道蛋白(aquaporins,AQPs)是近年来发现的一小型跨膜蛋白家族,它们广泛表达于众多类型细胞的质膜上,参与膜内外液体转运途径。目前在哺乳动物细胞膜上共发现13种AQPs(AQP0~AQP12),在啮齿类动物及人类有7个分布于脑内,分别为AQP1、AQP3、AQP4、AQP5、AQP8、AQP9和AQP11,其中AQP4((aquaporin-4))是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寻找胶质母细胞瘤 (GBM) 4号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肿瘤抑制基因的杂合性丢失 (LOH)区域 ,为发现和定位肿瘤抑制基因 (TSG)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方法 ,采用荧光标记引物和 337型DNA序列自动分析仪 ,分析了2 0例GBM 4号染色体上 2 2个微卫星多态性标记的LOH。结果 在 2 0例GBM中 ,8例存在 4号染色体的LOH ,在 2 1 8% ( 6 1/2 80 )可提供信息位点存在LOH。其中 4q和 4p的LOH分别出现 8例和 5例。GBM中在 4q上的下列位点检测到较高的LOH率 :4q35上的D4s4 2 6 ( 55 6 % ) ,4q31 1- 33上的D4s4 13( 41 6 % )~D4s1597( 40 0 % ) ,4q2 4 - 2 8上的D4s4 0 2 ( 38 5% )~D4s1575( 33 3% )。结论  4号染色体可能在GBM的分子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 4q35上的D4s4 2 6位点、4q31 1- 33上的D4s4 13~D4s1597、4q2 4 -2 8上的D4s4 0 2~D4s1575间区域可能存在多个与GBM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  相似文献   

14.
氯氮平对离体大鼠胰岛分泌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氯氮平及其主要代谢产物对胰岛素分泌功能的影响 ,探讨其在诱发血糖代谢障碍中所起的作用。 方法 :分离培养大鼠胰岛 ,以氯氮平、去甲基氯氮平 (DCLO)和N 氧化氯氮平 (CNO)分别作用于胰岛 1h或 4h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基础胰岛素分泌量和糖刺激后胰岛素分泌量 (GSIS) ,并与对照组比较。 结果 :氯氮平作用 1h不影响基础胰岛素分泌和GSIS ;作用 4h抑制基础胰岛素分泌。CNO作用 1h或 4h均不影响基础胰岛素分泌和GSIS。DCLO作用 1h抑制GSIS ,作用 4h明显抑制GSIS(P <0 .0 1)。 结论 :氯氮平和其代谢产物从不同途径抑制胰岛素分泌 ;胰岛素分泌受抑制是氯氮平诱发血糖代谢障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我科从 2 0 0 2年 5月至 2 0 0 4年 5月对 8例颅脑损伤或脑出血发生脑疝者行去骨瓣减压术后 ,将带膜骨瓣埋藏于腹壁或胸壁下 ,择期将自体带膜骨瓣用丝线缝合固定于骨窗修补颅骨缺损。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男 5例 ,女 3例 ,年龄 1 9~ 4 3岁 ,平均 38 9岁。外伤 6例 ,脑出血 2例。骨瓣成形情况 :额颞顶大骨瓣 5例 ,颞顶骨瓣 3例 ,大小约 1 4cm× 1 0cm~ 1 2cm× 8cm。1 2 手术方法 :急诊骨瓣成形开颅 ,术毕将骨瓣凸面向上埋藏于腹壁或胸壁下 ,最好带大于 1 / 2骨瓣面积的骨膜。骨瓣为大骨片离断者 ,将其用生物胶粘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OH)2D3]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建立Lewis大鼠主动免疫EAE实验动物模型,分别于致敏当天(预防组)及EAE症状出现当天给药(治疗组),并设立相应对照组。动态观察各组大鼠的临床评分,于致敏第13天处死,测定其引流淋巴结中细胞总数,单个核细胞(MNC)中CD 4CD 25T细胞含量、CD 86干细胞含量及MNC培养上清中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IL)4含量。结果预防组1,25(OH)2D3使EAE发病高峰延迟,治疗组显示1,25(OH)2D3能减轻EAE的病情,使高峰期评分[(3.3±0.6)分]比对照组[(4.0±0.3)分]降低(P<0.05);1,25(OH)2D3干预后EAE大鼠高峰期发现淋巴结中CD 4CD 25T细胞、引流淋巴结的细胞总数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预防组CD 4CD 25/CD 4T细胞比值(15.1±3.3)高于其对照组(12.3±2.6,P<0.05);预防组、治疗组CD 86细胞明显降低(P<0.05)。1,25(OH)2D3干预后预防组及治疗组中淋巴结MNC培养上清中IFNγ无明显改变,而IL4显著增多(P<0.01)。结论应用1,25(OH)2D3治疗EAE大鼠,可通过改变共刺激分子表达、调节性T细胞比例以及不同细胞因子的分泌能力使EAE症状缓解。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颞叶癫(癎)大鼠海马轴突导向分子Sema3F及其受体Np2表达的变化.方法 给SD大鼠腹腔注射匹罗卡品、氯化锂制作颞叶癫(癎)模型.用免疫组化法和原位杂交技术对致(癎)后不同时间点大鼠海马CA1区、CA3区、齿状回的Sema3F mRNA、Np2 mRNA和蛋白表达进行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颞叶癫(癎)大鼠致(癎)后7 d、15 d,海马CA1区、CA3区Sema3F mRNA、Np2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 致(癎)后30 d、60 d表达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齿状回Sema3F mRNA、Np2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颞叶癫(癎)大鼠海马CA1区、CA3区Sema3F、Np2表达在致(癎)后早期明显下调,而在慢性期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8.
胸腺切除术的MG患者,分成AChRab阳性和阴性两组。发现在阳性组中,其外周血和骨髓中IL-4和IFN-γ分泌细胞数量均高于AChRab阴性组,(P<0.05)。而胸腺中两组差异无显著性。AChRab阳性的MG病人IL-4分泌细胞和IFN-γ分泌细胞的水平异常增高显示IL-4和IFN-γ在MG自身抗体的产生中均有重要作用,T细胞的不同亚类都参与了MG的免疫调节。  相似文献   

19.
背景:研究表明降钙素具有抗骨吸收作用,对软骨有保护作用,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目的:探讨降钙素是否通过Wnt/β信号通路对关节软骨细胞起保护作用。 方法:分离培养雄性日本大耳白兔关节软骨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白细胞介素1β组和降钙素组,后两组细胞于传代后的第2天加入白细胞介素1β (1×10-5 g/L)模拟骨关节炎发生,降钙素组第4天换成含有降钙素的完全培养基。第6天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β连环蛋白的表达,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β连环蛋白与分泌型frizzled相关蛋白1 mRNA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降钙素组β连环蛋白和mRNA的表达显著低于白细胞介素1β组 (P < 0.05);白细胞介素1β组β连环蛋白和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 (P < 0.05)。降钙素组分泌型frizzled相关蛋白1的mRNA表达显著高于白细胞介素1β组(P < 0.05),白细胞介素1β组分泌型frizzled相关蛋白1 mRNA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这些结果说明降钙素能抑制关节软骨细胞的进一步损伤,可能是通过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对关节软骨细胞起保护作用。 关键词:降钙素;骨性关节炎;白细胞介素1β;β连环蛋白;分泌型frizzled相关蛋白1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动态观察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 (RHRSP)血液中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的活性改变。方法 双肾双夹法制作RHRSP模型 ,分别于术后 2、4、6、8、1 0、1 2、1 4周取血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法检测凝血酶原片段 1 2 (F1 2 )和D 二聚体 (D dimer)含量。结果  8周始RHRSP血浆中F1 2和D dimer含量逐渐增高 ,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且F1 2与D dimer呈正相关 ,F1 2和D dimer均与大鼠收缩压密切相关。结论 血液中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活性增高可能是RHRSP出现脑梗死或脑出血 ,甚至是混合性中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