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意义]对高校专利技术转移转化价值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帮助技术转移人员对专利技术转移转化价值形成更加客观的认识,提高专利交易效率,促进高校专利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方法/过程]以我国11所一流高校专利转移转化数据为研究对象,从法律、技术、市场、转移转化方式四个层面设计解释变量,通过多元线性回归研究高校专利技术转移转化价值影响因素。[结果/结论]转移转化方式这一因素对高校专利转移价值的影响程度要显著强于技术、市场和法律因素;同族专利数、发明人数、文献页数对高校专利技术转移转化价值有显著正向影响,申请人数对高校专利技术转移转化价值有显著负向影响,且这四个变量回归系数显著性不受市场、转移转化方式因素的影响,是评价高校专利技术转移转化价值较为稳定的指标;不同转移转化类型、不同定价形式、不同组合交易方式的专利,其转移转化金额的影响因素差异较大;从法律、技术、市场、转移转化方式四个层面对高校专利转移技术转化价值进行评价的可靠程度在逐年提升。  相似文献   

2.
以中国知识产权局1985年至2004年间授权的发明专利为研究对象,选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维持时间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专利维持量随时间先增后减,在3年这一时间点达到顶峰后呈类指数分布变化。专利申请人类型、专利申请人国别、授权时间、申请人数量对专利维持时间的影响依次递减。应从提升本土专利申请质量和促进高校及科研机构专利成果产业化等多个角度促进专利维持时长的提升,推进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3.
从专利情报视角,运用SPSS软件,对国家知识产权局1994年全年授权的3838件发明专利中因未交专利年费而被终止的2921件进行多元线型回归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发明专利平均维持时间短,被终止速度快;外国申请人获得的发明专利维持时间比国内申请人获得的发明专利维持时间长;申请人的国别、从申请到授权所需时间、权利主体类型、发明人数和权利要求数对发明专利的维持时间影响依次减弱。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专利战略研究中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分离的问题,首先利用SWOT分析方法对专利战略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其次通过AHP法量化各专利战略因素,计算出各因素的权重值并对其排序,实现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的有机结合,使得专利战略因素的分析更为科学、合理;最后基于分析结果,给出专利战略选择:SO战略和WO战略,以期为科学构建专利战略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专利价值视角研究技术领域发展成熟度测度分析方法,以提升方法普适性、评价多维性以及分析结果客观性。基于专利价值构建出四个维度的技术成熟度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进行自动赋权,进而通过曲线拟合和发展阶段分界点计算,分析该领域技术发展成熟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运用本文模型对缓控释肥技术领域(由5299条专利数据构成)进行多维度技术成熟度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该技术领域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预计在2024年进入技术发展成熟阶段。基于专利价值的技术成熟度分析方法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单一指标评价和单一维度分析的片面性,相对客观全面地揭示了特定领域技术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6.
7.
针对我国专利数量庞大但专利公信力偏低的问题,在系统理论指导下,结合专利制度作用机理,构建专利公信力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并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进行实证研究。同时,借鉴因子分析思想,提炼出专利公信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政策引导、专利维权、专利素养和专利质量。依据因素分析结果,对有效提升专利公信力给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8.
探讨将生存分析应用至专利维持研究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运用生存分析中的生存函数和cox分层回归模型,针对中国1985-2009年间信息技术领域发明专利数据,确定领域专利维持时间分布、比较不同国别申请人维持状况,并量化影响专利维持的风险因素。研究发现:信息技术领域专利的中位生存期约为10.5年,仅有接近1%的专利维持到届满;美国申请人专利维持情况最好,中国申请人的维持时长总体偏低,但有部分专利始终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申请授权时间、发明人数量、申请人数量、申请书页数对专利维持的影响依次降低。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辨析专利与企业技术竞争力关系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目前常见的基于专利的企业技术竞争力评价方法,包括基于单一指标的评价方法、基于多指标的评价方法、基于专利组合分析的评价方法、基于综合加权指标的评价方法以及基于专利网络与专利矩阵的评价方法,并且对每种方法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了阐述,最后分析总结了基于专利评价企业技术竞争力的基本流程。  相似文献   

10.
针对国内专利维持时间短、市场激励属性难以充分发挥作用的现状,以燃料电池领域国内发明专利和日本在华发明专利为实验数据集,利用Cox生存模型对专利维持时间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权利要求项数和同族专利的增加以及IPC分类数量的减少可以降低国内专利的生存风险,发明人数量和同族专利的增加能够降低日本在华专利的生存风险。研究发现,宏观分析与领域分析获得的影响因素具有差异性,与宏观分析相比,对特定技术领域影响因素分析的思路和方法,能更为深入、客观地揭示问题的实质。  相似文献   

11.
论影响文献需求的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图书馆的价值在于满足社会对文献的需求,而文献需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自然条件、社会生产方式、国家政策、经济运行机制、公民文化素质、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生活方式、文献价值观念、图书馆发育水平以及社会发展等对人们的文献需求影响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2.
文章旨在再验证专利被引证数作为评估专利价值指标的准确性,并结合专利引文进行深入剖析。利用美国专利数据库检索中置式电动车电控辅助装置、亲水性医用脱脂纱布、军用紧急绷带技术领域的专利,统计专利的被引证数,并采用专家评估结果加以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仅有中置式电动车电控辅助装置专利,专家评估与被引证数指标评估的结果一致;而专利被引证次数因受时间因素影响,早期专利的被引证数较高,但不一定是高价值的专利;存在一些很少被引用,但根据专家评估原则及专利本身具备的特征,被评估为高价值的专利,即可能存在睡美人专利现象。对专利价值评估,不能仅从专利被引证数指标判断,还可应用其他评价方法,更客观反映专利价值,减少专利评价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以保护企业的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 专利技术相关性研究对专利分析、专利管理等意义重大。综述专利技术相关性研究的典型方法,并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过程] 在界定专利技术相关性概念的基础上,对专利技术相似性和专利技术互补性的研究方法进行调研、归纳与分析,评述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结果/结论] 专利技术相似性的研究方法可分为基于专利分类、专利引证和文本挖掘3种,且各自有其优势和局限;当前专利技术互补性研究比较薄弱,研究方法有待丰富;专利技术相似性和互补性的协同研究不足;专利技术相关性的应用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展。  相似文献   

14.
专利价值评估是近年来技术创新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专利被引用次数与专利的法律状态信息是专利价值评估中的两项重要评估指标。文章尝试将这两项指标进行整合分析,通过测度专利的权利维持状态与专利被引用之间的关系,从细致微观的角度来揭示专利价值的变化趋势。文章研究发现,专利的权利维持对专利获得引用有着积极的作用。在进行专利价值评估时,如同时考虑专利权利的维持与专利的被引两项评估指标,可有效提高评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生物技术领域发明专利授权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意义]发明专利申请公开后,实质审查决定作出前,一直处于悬而未决的法律状态,此阶段对发明专利授权前景的评估,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很有意义.[方法/过程]以1985-2014年国内申请人在生物技术领域向国家知识产权局(CNIPA)申请的88 304件发明专利为对象,构建基于专利文献的指标,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16.
从创新的概念出发,简要介绍技术创新的出现和发展,并从专利制度和专利信息两个视角对专利进行梳理。重点对技术创新和专利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专利制度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利用专利信息测度技术创新的优劣势和可靠性分析,以及从技术创新的四大维度(规模、质量、效率和环境)构建专利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7.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是主客观因素相互平衡、相互协调的结果,主客观因素在平台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共享平台的服务主体和利用主体相互影响和制约,技术平台、管理平台和标准规范平台在共享平台的构建中各自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存储、整合与获取技术的相互促进和发展,都影响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专利文献的引用行为表达的是技术之间的竞争关系,专利计量方法已经成为企业技术竞争情报研究的一种主要手段。本文选择《财富》杂志(Fortune)2009年评选的世界500强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德温特创新索引》数据库中2000~2009年的专利数据,基于社会网络分析中全网络方法的思想,从专利的前向引用分析角度构造企业的全域专利共被引矩阵,然后运用信息可视化技术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世界500强企业进行技术竞争的专利地图分析,包括聚类分布、Kernel插值分布、共被引网络分析,研究500强企业的技术群聚类、技术竞争结构,挖掘技术竞争网络中的关键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