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8例重症RDS病例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高频振荡通气(研究组,54例)和常频机械通气(对照组,34例),统计治疗后患儿的吸氧浓度(FiO2)、动脉氧分压(PaO2)、肺泡动脉氧分压比值(a/APO2)、呼吸指数(OI)及治疗后的疾病转归、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儿上机后PaO2均显著改善;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治疗12、24、48小时后FiO2、OI显著下降,a/APO2显著上升(P<0.05);研究组上机时间、氧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两组患儿的存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频振荡通气能更好地改善高重症RDS患儿的氧合,缩短病程,同时不增加死亡率、并发症,是治疗重症RDS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高频振荡通气治疗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31例选择传统常频机械通气治疗者定为常频组;38例选择高频震荡通气治疗者定为高频组,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48h以上与同组0h各项(氧浓度、平均气道压、动脉血氧分压、动脉二氧化碳分压、经皮血氧饱和度及氧和指数)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常频组χ2值依次为8.68、4.30、9.18、5.62、7.09、2.61;高频组χ2值依次为12.74、10.56、14.43、7.55、5.89、3.07,均P〈0.05;高频组治疗25~48h与0h各项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χ2值依次为5.31、6.94、9.92、4.96、4.45、2.04,均P〈0.05。两组其它时间段各项指标与0h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常频组总有效率为87.10%,高频组总有效率为94.74%;无效病例均为出现严重并发症,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患儿;两组总治愈率与死亡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高频振荡通气治疗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明显优于常频通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临床医学工程》2016,(3):351-352
目的比较常频通气和高频震荡通气治疗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NICU使用过常频通气或高频震荡通气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113例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机械通气的治疗效果。结果与通气前比较,两组患儿通气后的氧合指数均有显著提升(P<0.05),且高频振荡通气组治疗后的氧合指数均显著高于常频通气组(P<0.05)。两组的上机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死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频震荡通气可以有效改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预后,但不能有效降低病死率,及时调整机械通气参数和规范医学操作对减少并发症有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频振荡通气与常频机械通气在早期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效果比较.方法 将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66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早产儿,采用随机方法分为高频振荡通气(HFOV)组和常频机械通气(CMV)组,两组均予固尔苏替代治疗,比较两组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肺泡氧分压(a/APO2)、氧合指数(OI)、吸入氧浓度(FiO2).结果 ①HFOV组在2 h PaO2、A-aDO2、OI均较CMV组改善快,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2小时及6小时HFOV组PaCO2下降与CMV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余各项指标两组无差异.结论 ①对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HFOV较CMV能更快地改善氧合及低氧血症,促进二氧化碳的排出,防止二氧化碳储留.②HFOV易导致过度通气,需密切监测动脉血气,若不能做到,CMV更适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频震荡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2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使用常频振荡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观察组实施高频震荡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 O)[(62.362±15.96)、(53.31±13.57)mm Hg(1 mm Hg=0.133 k Pa)]、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4.65±2.31)、(7.86±4.26)mm Hg]、动脉/肺泡血氧分压比值(artery/alveolus pulmonis partial pressure of blood oxygen,a/A PO2)[(0.32±0.12)、(0.23±0.1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出现肺部感染、肺气漏、肺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为11.67%(7/60),对照组为26.67%(16/60),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7,P0.05)。结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实施高频震荡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疗效显著,能促进病情改善,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鼻无创高频振荡通气(NHFOV),在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初始呼吸支持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20年4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治疗的92例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NHFOV组(n=48,采取NHFOV治疗)及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组(n=44,采取NCPAP治疗)。对2组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一般临床资料,无创通气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疗效,呼吸支持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患儿死亡率,采用成组t检验、χ2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本研究经徐州市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审批文号:XZXY-LJ-20170328-006),并且与患儿监护人均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一般临床资料比较:2组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性别、出生胎龄与体重及生后1、5 min Apgar评分,入院日龄及分娩前24 h母亲糖皮质激素使用率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 2组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组间比较:NHFOV组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无创通气治疗后1 h、24 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分别为(45.8±6.5) mmHg(1 mmHg=0.133 kPa)及(40.8±4.7) mmHg,均显著低于NCPAP组的(49.3±5.7) mmHg及(44.2±5.2) mmHg;治疗后1 h、24 h动脉血氧分压(PaO2)与吸入氧浓度分数(FiO2)比值(P/F)分别为(198.8±30.5) mmHg及(215.1±32.1) mmHg,均显著高于NCPAP组的(176.4±28.1) mmHg及(190.0±29.7) mmHg,并且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09、3.301、3.663、3.881,P=0.003、<0.001、<0.001、<0.001)。③2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分别进行组内比较均为:无创通气治疗后24 h的pH值及治疗后1、24 h的PaCO2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而且治疗后24 h的P/F值高于治疗后1 h,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无创通气疗效比较:NHFOV组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无创通气治疗后,肺表面活性剂(PS)使用率及有创机械通气率(22.9%、6.3%),均显著低于NCPAP组(45.5%、20.5%),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219、4.084,P=0.022、0.043)。2组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无创通气时间、柠檬酸咖啡因使用率、频繁呼吸暂停发生率及总用氧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2组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鼻损伤、肺气漏、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Ⅲ~Ⅳ级脑室内出血(IVH)、早产儿视网膜病(ROP)(≥Ⅱ期)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以及患儿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NCPAP比较,NHFOV用于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初始呼吸支持治疗,能改善氧合、减少二氧化碳(CO2)潴留、减少有创机械通气及PS使用,同时不增加呼吸支持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频机械通气模式治疗,治疗组采用高频振荡通气模式治疗,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血气分析结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4.0%)明显高于对照组(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7,P0.05)。治疗组患儿p H值、Pa O[(7.672±0.06)、(89±19)mm Hg(1 mm Hg=0.133 k Pa)]明显高于对照组[(7.32±0.09)、(40±10)mm Hg];治疗组Pa CO2和氧合指数(oxygen index,OI)[(41±9)mm Hg、(16±4)]明显低于对照组[(54±12)mm Hg、(2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并发气胸、肺气漏及慢性肺疾病5例,占2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例(4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67,P0.05)。结论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临床疗效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呼吸机机械通气对双胎儿肺透明膜病的治疗作用与护理方法。方法肺透明膜病应用固尔苏时,采用仰卧位经气管匀速注入,注入后用气囊加压给氧2min,再连接呼吸机,并在用药前后进行摄胸片对比观察。结果双胎儿用药后2h内呼吸困难均改善,SPO2升高达90%以上,胸片示肺野透亮度明显转归。结论控制好给药时间,给药前的准备工作尤为重要。给药时确认患儿气管插管位置,让药物在肺部均匀分布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同时要注意加强呼吸道管理,严格无菌操作,这也是是减少感染和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赵真  王新芳  芦惠 《中国妇幼保健》2023,(23):4598-4601
目的 探讨猪肺磷脂注射液联合无创高频通气治疗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22年8月于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的患儿59例。将选取的59例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为无创高频通气组28例、联合组31例。无创高频通气组给予无创高频通气治疗;联合组给予猪肺磷脂注射液联合无创高频通气共同治疗。血气分析仪检测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水平;英国SLE5000呼吸机检测吸入氧浓度(FiO2)、平均气道压(MAP)水平;统计住院时间、撤机时间及胸片恢复时间。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与无创高频通气组[PaCO2(51.37±6.47)、FiO2(0.68±0.18)、MAP(10.92±3.14)水平、住院时间(61.15±5.93)、撤机时间(6.24±1.41)、胸片恢复时间(3.45±1.32)、PaO2(79.28±6.57)及氧合指数(25...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方法分别用高频振荡通气(HFOV)和常频机械通气(CMV)治疗NRDS新生儿,比较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治愈率情况。结果HFOV组患儿在治疗后6h、12h氧浓度(Fi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明显下降,氧分压(PaO2)、PaO2/FiO2比值上升明显升高,与CMV对比差异有统计学件意义(P〈0.05);HFOV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缩短,治愈率增加,与CMV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性意义(P〈0.05)。结论高频振荡通气能改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肺氧合功能,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较常频机械通气使用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及同步间隙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SIMV+PSV) 2种机械通气模式,对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呼吸支持作用及安全性。 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进行气管插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拔管(InSurE)治疗失败的50例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按照机械通气治疗方法,将其分别纳入观察组(n=25,采用HFOV通气模式治疗)和对照组(n=25,采用SIMV+PSV通气模式治疗)。对2组受试儿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OI)、机械通气治疗时间、不同分级RDS受试儿机械通气治疗时间、住院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对2组受试儿颅内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肺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等RDS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学比较。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所有受试儿监护人签署参加本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2组受试儿性别构成比、胎龄、出生体重、生后时间、分娩方式构成比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机械通气治疗24 h后,观察组受试儿PaO2、PaCO2水平及OI明显高于、低于及低于对照组,分别为(90.2±13.8) mmHg (1 mmHg=0.133 kPa)与(82.6±11.5) mmHg, (38.1±5.2) mmHg与(46.5±6.1) mmHg及10.6±2.7与17.3±3.9,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15、P=0.040,t=5.240、P<0.001,t=7.484、P<0.001)。③观察组受试儿机械通气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82.6±7.3) h vs (93.7±8.9) h,(27.5±2.5) h vs (31.5±3.0) h],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22、5.121,P<0.05)。④观察组Ⅱ、Ⅲ、Ⅳ级RDS受试儿的机械通气治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且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⑤观察组受试儿机械通气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4.0%(1/25),低于对照组的32.0%(8/25),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78, P<0.05)。 结论对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采取SIMV+PSV通气模式治疗,较HFOV能显著改善其临床症状,减少机械通气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SIMV+PSV通气模式治疗,是该类受试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高频振荡通气(HFOV)对比常频机械通气(CMV)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和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I)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万方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文献起止时间均从建库起至2019年12月。纳入试验组采用HFOV、对照组采用CMV的对VLBWI和ELBWI影响的随机及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 Man 5.2.7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2篇文献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CMV组比较,HFOV组通气时间更短(MD=-32.27,P=0.001),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下降(RR=0.74,P<0.05),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2期)的发生率下降(RR=0.80,P<0.05);且气漏综合征(RR=1,P=0.97)、脑室内出血(3级或4级)(RR=1,P=0.98)、脑室周围白质软化(RR=0.79,P=0.16)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FOV可降低VLBWI和ELBWI的BPD、ROP的发生率,不影响脑室内出血(3级或4级)、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发生,但对长期的肺功能及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倪艳  于鸿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5):5079-5080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极低出生体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预防价值。方法:将2005年1月~2007年12月收住医院的极低出生体重儿73例按是否早期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分为预防组(33例)和对照组(40例),比较其NRDS及并发症的发病率。结果:预防组的NRDS发病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早期使用PS并联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可有效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NRDS的发病率,并改善NRDS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产儿预防性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效果,为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广州市两家三甲医院,选取91例早产儿预防性使用牛肺磷脂针(珂立苏),90例早产儿作为对照组,开展干预研究。调查两组早产儿干预前后不同时段的氧分压(PO2)、二氧化碳分压(PCO2)、血氧饱和度(SPO2)等指标及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早产儿性别、母亲基础疾病和新生儿疾病等因素分布均衡,干预前PO2、PCO2和SP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用珂立苏1、6、12、24h后干预组的PO2、PCO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组NRDS的发生率(20%)亦显著低于对照组(60%),干预组呼吸机使用时间低于对照组。干预组早产儿使用牛肺磷脂针1、6、12、24h后的PO2均显著高于用药前,PCO2均显著低于用药前。30周以上早产儿预防性使用牛肺磷脂针后SPO2和PCO2改善更好。结论预防性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可有效改善肺通气情况和氧合能力,降低NRDS的发生率,减少呼吸机使用时间。对30周以后的早产儿预防使用珂立苏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5.
李丽君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8):1930-1931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预防极低体重早产儿发生肺透明膜病的效果。方法符合标准的肺透明膜病高危患儿95例分为两组。预防组53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其余42例为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发病率、死亡率以及机械通气率,比较两组患儿的pH值以及PCO2、PO2值。结果预防组的发病率13.21%、机械通气率3.77%以及死亡率1.89%均低于对照组的50%、38.1%、14.29%,P﹤0.05;预防组的pH值7.452±0.091、PCO2(44.72±12.15)mmHg、PO2(85.23±32.74)mmHg优于对照组的pH值7.125±0.064、PCO2(51.62±10.37)mmHg、PO2(41.23±9.71)mmHg,P﹤0.05。结论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能够有效地预防肺透明膜病,尤其是在极低体重的早产儿中,预防性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能够降低发病率以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和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效果。方法:将14例ARDS患儿随机分为A、B两组:A组7例,采用保护性通气治疗;B组7例,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基础上经气管插管应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转归,并监测PaO2、氧合指数(O I)。结果:与以往同类疾病的治疗结果相比,患儿的死亡率和并发症显著降低;在治疗后各个时点,B组PaO2、氧合指数(O I)均高于A组(P<0.05)。结论:外源性PS与肺保护性通气具有协同作用,两者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ARDS患儿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无创正压通气(NIPPV)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功能及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8年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平阳医院接诊的63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NIPPV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均连续治疗1周,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