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抗磷酸化和抗非磷酸化神经丝单克隆抗体(SMI31和SMI32)以及免疫胶体金(ICG)为探针,对经神经外科手术取材的2例无痴呆老年人和3例青年人相对正常的颞叶大脑皮层神经元,进行了电镜免疫细胞化学(EMICC)研究。结果发现,除了光镜免疫细胞化学(LMICC)已经证明的磷酸化神经丝(PNF)主要分布在神经元核周质外侧部、轴突以及非磷酸化神经丝(NPNF)主要分布在神经元核周质内侧部、树突外,在神  相似文献   

2.
Alzheimer病及老年脑神经丝蛋白磷酸化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定量免疫电镜法、PAP法和免疫金银法,对15例非痴呆患者手术取材的颞皮层进行低温包理免疫胶体金定量分析,并对4例Alzheimer病及6例非痴呆患者颞皮层神经丝蛋白进行光镜免疫组化研究。发现Alzheimer病患者颞皮层磷酸化神经丝在神经元核周体内有堆积,而老年脑轴突中磷酸化神经丝蛋白较中青年对照组明显减少(P<0.001),但非磷酸化神经丝在老年和青年组间无明显改变(P>0.05)。磷酸化神经丝在Alzheimer病和老年脑中的不同分布,可能由两种情况下特异性蛋白激酶/磷酸酶系统不同的功能紊乱所致。  相似文献   

3.
依据国内外现有文献报道的肝硬化存在脊髓外侧索损伤的现象,实验对肝硬化与非肝硬化尸体的胸、腰髓形态、功能蛋白表达及其相关血管变化等进行了解剖观察与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与非肝硬化尸体相比,肝硬化患者尸体的肝门静脉管径增粗,全胃肠管腔阶段性积血;椎管内静脉丛和腰髓明显淤血;胸、腰髓前角神经元胞体变小;少数神经元固缩;Nissel体密集细小,呈脱颗粒样改变,胞核不清晰;前角神经元胞体和白质侧索纤维束神经丝蛋白和突触素含量减少。提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的椎管和脊髓血循环异常可能是肝性脊髓病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灰质病模型中上、下运动神经元磷酸化神经丝表达的特征。方法首先建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灰质病模型,然后,通过免疫组化方法研究免疫介导的神经元损伤过程中运动神经元磷酸化神经丝(SMI-31)表达的变化。结果在免疫介导的神经元损伤过程中,大脑皮层及脊髓前角SMI-31免疫反应阳性的神经元数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P=0.000)。结论神经丝重链的异常磷酸化可能在在免疫介导的神经元损伤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一种累及上、下运动神经元的致死性神经变性疾病。从发病至诊断普遍延迟1年左右,这与其发病机制不明、异质性高、缺乏特异性生物标志物相关。神经丝蛋白轻链(NFL)和磷酸化的神经丝蛋白重链(p-NFH)是神经元特异性细胞骨架蛋白,其在CSF和血液中的水平会随着神经轴突的损伤而升高,是一些神经系统疾病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众多研究表明,ALS患者的CSF和血液NFL和p-NFH水平较健康者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显著升高,具有高度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同时,NFs与其他生物标志物的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不仅如此,它们还与ALS的疾病进展和预后密切相关。NFL和p-NFH是目前ALS最有前景的生物标志物。本文主要从CSF和血液NFL和p-NFH在ALS诊断、监测疾病进展和判断预后等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三类主要细胞骨架相关蛋白在小鼠神经系统中表达和分布。方法以1.5个月龄C57BL/6J野生型小鼠为材料,使用蛋白印迹法检测微管、微丝和神经丝相关蛋白在小鼠眼、脑、脊髓、坐骨神经和肌肉中表达情况。以6个月龄小鼠脊髓切片为材料,使用免疫荧光和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检测细胞骨架蛋白的表达和定位情况。结果微管、微丝和神经丝相关蛋白在小鼠神经系统中表达广泛,且具有差异性。与脊髓相比,坐骨神经中大部分细胞骨架蛋白含量相对下降(P0.05)。结论微管、微丝和神经丝相关蛋白是神经元主要细胞骨架蛋白,在神经系统广泛表达,但具有组织和亚组织差异化表达和分布,这可能与神经元结构和功能特异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癫痫是常见的一种难治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伴运动及其他感觉障碍的短暂性、反复性大脑功能紊乱,发病机制涉及范围较广,包括神经递质信号、突触结构、离子通道、炎症基因表达、神经元死亡等。神经丝蛋白轻链(NfL)被认为是神经丝三联蛋白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轴突损伤评估的敏感标志物之一。在各种神经系统疾病中,识别患者轴突损伤情况,并对疾病情况和治疗效果进行量化评估,对患者预后改善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探讨癫痫发生机制,检测患者NfL表达水平,分析其与癫痫发生、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应用脂质体将外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导入弥漫性轴突损伤模型大鼠脑内,力图通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促进神经元再生及修复的作用,促进损伤大鼠的形态功能恢复。结果显示基因转染后弥漫性轴突损伤额叶皮质神经元的形态得到改善,额叶皮质组织神经丝蛋白表达增加,证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促进弥漫性轴突损伤后神经元的修复及轴突的再生。  相似文献   

9.
自噬通过形成自噬小体,对细胞内一些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和受损的细胞器降解,以保持细胞内环境的动态稳定。神经细胞内蛋白质的异常堆积是大多数神经变性病最常见的病态产物。神经元树突和轴突是神经元胞体的延伸及形成突触的基础,对细胞的信号传导起关键作用。神经元轴突和树突变性常出现在神经变性病的早期,对内外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而自噬是清除神经变性病中异常蛋白质的关键途径,对保持内环境稳态有不可替代作用。因此,通过激活神经元自噬可以缓解神经元树突与轴突变性。本文将从自噬在轴突与树突中的合成与转运,自噬对轴突与树突变性的调控作用以及自噬与突触形成的相关性等方面阐述自噬在神经元轴突与树突变性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探索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at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神经诱导分化的内在分子机制。方法:体外贴壁法培养MSCs,纯化培养传至3代后,诱导组采用含有表皮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脑源性神经神经生长因子(BDNF)的L-DMEM作为神经诱导培养基,诱导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含AG490组采用含有AG490(JAK-STAT3通路抑制剂)5uM的诱导组神经诱导培养基,同等条件下诱导MSCs神经分化。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微管相关蛋白2(MAP2),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率。Western blot检测JAK-STAT3通路中总STAT3蛋白和酪氨酸(Tyr705) STAT3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神经诱导培养基可以诱导MSCs向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转分化,诱导5天后细胞轴突逐渐变长,呈典型神经细胞样形态,并且细胞轴突间相互接触。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在神经诱导过程中酪氨酸(Tyr705)STAT3磷酸化逐渐增强,JAK-STAT3信号通路被激活。而JAK-STAT3通路特异性抑制剂AG490处理后,再经神经诱导培养基诱导后,MSCs向神经胶质细胞分化比例明显下降,而MSCs向神经元分化没有受到影响, 从而提高了 MSCs向神经元分化的比例。 结论 JAK2/STAT3信号通路参与了MSCs神经定向分化的调节,抑制此信号通路可以减少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的比例,提高了MSCs向神经元分化的比例。  相似文献   

11.
神经营养因子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应用,是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白血病抑制因子(LIF)是一种对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元都敏感的神经营养因子,周围神经损伤后其在损伤处的表达上调且逆行运输至神经元胞体的量增加,通过与相应受体结合后,起着维持损伤后神经元的存活;促进神经轴突的生长;参与神经损伤后的炎性反应;调节神经元基因和多种神经肽的表达;促进其它神经营养因子的分泌等生物效应,在周围神经修复再生过程的多个方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大鼠局部脑缺血灶,观察了细胞骨架神经丝蛋白200的变化。结果表明:缺血10分钟神经丝蛋白变化不明显;缺血30分钟,缺血灶内的染色变浅甚至部分染色缺失,并随缺血时间的延长,染色改变的程度愈重。在缺血早期细胞骨架神经丝蛋白200的改变,可能是脑缺血后神经元不可逆损伤的一个重要病理变化过程。此方法对脑缺血早期诊断优于常规的HE法,为脑保护药物的筛选提供了新的客观的形态学指标。  相似文献   

13.
背景: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在神经系统发育、分化和损伤修复中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观察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对坐骨神经切断吻合后大鼠相应脊髓节段前角星形胶质细胞的特异标记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生理盐水组及药物组。除对照组外,对所有大鼠实施双侧坐骨神经切断吻合术,药物组手术区局部注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100 ng/kg,1次/d,生理盐水组局部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1,3,7,14,21,28 d取相应脊髓节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苏木精-伊红染色、TUNEL染色对脊髓前角神经元进行计数。 结果与结论: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吻合后相应脊髓节段星形胶质细胞胞体大,突起分枝多且粗大,神经元数目逐渐减少,凋亡神经元增多,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增高。与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比较,药物组神经元存活数目增多,凋亡减少,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 < 0.05或P < 0.01)。同时,药物组大鼠的运动功能障碍较轻,恢复较快。说明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可以通过促进大鼠脊髓前角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关键词: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睫状神经营养因子;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凋亡;周围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4.
背景: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脊髓功能修复具有保护作用,但具体机制不明。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组织神经丝蛋白质200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影响。 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治疗组。采用改良Allen氏打击法建立急性脊髓损伤大鼠模型。分别在建模后1,48和72 h获取损伤段8 mm脊髓标本。 结果和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治疗组神经丝蛋白质200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较假手术组和生理盐水组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可使急性脊髓损伤大鼠模型损伤段脊髓神经丝蛋白质200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增加,对急性脊髓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背景:近年来研究发现,神经营养因子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脑组织中具有再生能力的神经干细胞在体外是否具有直接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作用还未见报道。 目的:观察大鼠间充质干细胞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干细胞共培养两种诱导条件下体外分化成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能力。 方法:分离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3代细胞分2组培养,一组细胞应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单独诱导,另一组细胞与已培养成球的神经干细胞共培养进行诱导,共培养之前行Brdu标记。诱导3 d后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贴壁细胞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神经原纤维和多巴胺能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酪氨酸羟化酶的表达,观察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情况。 结果与结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单独诱导组间充质干细胞在诱导24 h后胞体回缩呈锥形,突起延长且数量增多,有神经元样形态,且细胞间相互连接成网络状,3 d后部分细胞表达神经原纤维,其中少部分同时表达酪氨酸羟化酶。与神经干细胞共培养组神经干细胞球很快解离,迅速贴壁,共培养的贴壁细胞大量增殖且多呈神经元样,胞体细长多突起,相互间连接成网,多数贴壁细胞分别单独表达神经原纤维和酪氨酸羟化酶,少数细胞可见Brdu/神经原纤维,Brdu/胶质纤维酸性蛋白,Brdu/酪氨酸羟化酶双标阳性。提示间充质干细胞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干细胞存在的情况下可定向转化为神经元,并有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的可能。在该实验条件下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效果好于神经干细胞。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大鼠局部脑缺血灶,观察了细胞骨架神经丝蛋白200的变化。结果表明:缺血10分钟神经丝蛋白变化不明显;缺血30分钟,缺血灶内的染色变浅甚至部分染色缺失,并随缺血时间的延长,染色改变的程度愈重。在缺血早期细胞骨架神经丝蛋白200的改变,可能是脑缺血后神经元不可逆损伤的一个重要病理变化过程。此方法对脑缺血早期诊断优于常规的HE法,为脑保护药物的筛选提供了新的客观的形态学指标。  相似文献   

17.
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主要神经病理学特征表现为细胞外神经炎性斑[NPs,又称老年斑(SPs)]、细胞内神经原纤维缠结(NFTs)以及神经元和神经突触的缺失。老年斑主要由含有40~42个氨基酸残基的β-淀粉样蛋白(A13)多肽构成,是β-淀粉样蛋白前体(APP)的蛋白水解产物,而神经原纤维缠结则由神经元内高度磷酸化的细胞骨架相关蛋白tau蛋白聚集形成。  相似文献   

18.
脑损伤生物学指标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近年来颅脑损伤研究中应用了许多新的生物学指标,主要有微管相关蛋白(MAPs,脑缺血标志),髓鞘碱性蛋白(MBP,髓鞘损伤标志),β淀粉样肽前体蛋白(βAPP,轴突转运损伤标志),神经丝蛋白(NF,亚临床神经毒性标志),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元损伤特异性标志),S-100β蛋白(脑缺血标志)等。文章就各指标的概念、结构和功能以及临床应用等进行分类比较,以便合理取舍。  相似文献   

19.
应用160~200KD磷酸化神经丝(PNF)和双螺旋丝(PHF)单克隆抗体建立竞争抑制ELISA。并检测了21例Alzheimer病(AD)、17例多发梗塞性痴呆、33例其他神经疾病、33例精神分裂症及40例正常人的CSF中PNF和PHF抗原活性。结果AD组CSF中PHF抗原活性明显高于其他各组;而其PNF/PHF比值明显低于其他各组。本法有可能成为诊断AD的实验室方法。  相似文献   

20.
背景:体外培养条件下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可向神经样细胞诱导分化,一定浓度范围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联合体外诱导可获得较高的神经元分化比例。 目的: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单独或联合体外诱导人脐带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成神经样细胞的可行性。 方法:取第5代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别用5,10,20 μg/L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5,10,20 μg/L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单独或联合诱导脐血源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另设空白对照组无任何干预措施。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于实验第1,3,6天分别进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并计数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的比例。 结果与结论:①向神经细胞诱导后,人脐血源间充质干细胞形态明显改变,胞体收缩,胞核部分折光性增强,出现类似于树突及轴突样结构。②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能显著提高人脐血源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其中20 μg/L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合20 μg/L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诱导人脐血源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比例最高。提示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经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体外诱导,均能够分化为神经样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