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燥证是一类以津液减少,甚则枯涸为主要病机,以干燥症状如"口干"、"唇干"、"鼻干"、"咽干"、"皮肤脱屑"等为临床表现的一类中医证候。早在《内经》中就指出"燥胜则干"为燥邪致病的特点;并提出"燥者濡之"的治疗法则。历代医家继承了《内经》对燥证认识的学术思想,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从燥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用药等方  相似文献   

2.
“湿胜则濡泻”语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原文系“风胜则动 ,热胜则肿 ,寒胜则浮 ,燥胜则干 ,湿胜则濡泻”。本意是描述六淫之邪侵入人体后典型的症状特征 ,被称之为“五胜为病” ,但后世医家认为其意义不仅限于外邪侵入人体 ,凡人体脏腑功能失常 ,出现“内生五邪” ,其病机与症状特征之间均存在以上密切联系。因此 ,五胜为病的理论首先用于临床病因病机的分析 ,同时 ,又被应用于指导临床治疗。以湿胜则濡泻为例 ,本句经文既可理解为湿邪是导致泻泄的重要因素 ,又可理解为濡泻是湿邪的典型症状特点 ,因此 ,湿邪成为后世医家分析泻泄的…  相似文献   

3.
<正> 吴氏《温病条辨》,于上焦篇秋燥门之末,附上《补秋燥胜气论》,自言“详言正化、对化、胜气、复气”,并引沈目南先生《医征温热病论》,将秋燥分为凉燥、热燥。谓燥即“次寒”,“秋燥之气,轻则为燥,重则为寒,化气为湿,复气为火”,  相似文献   

4.
燥与湿反映了自然界气候的变化,于人体而言,则可概指津液盛衰的两种状态。两者看似相反、互制,实则相关、共存,并能够相互转化。临床上,鱼鳞病的鳞屑颜色和部位可以反映燥极似湿、湿极似燥的皮损特点,此为“燥湿同形”;鱼鳞病的临床特征可以反映燥湿夹杂的病理状态,此为“燥湿同病”。从“燥湿同形同病”论治鱼鳞病,认为鱼鳞病核心病机为外燥内湿,或湿郁燥生,或燥壅湿阻,或燥湿互化。治法上若单纯养阴则碍湿,若过用温燥则阴亏更胜,必润燥相济,相反相成,方可奏效。故内湿以运脾调气祛湿,斡旋中焦;外燥以开玄养阴润燥,布散津液。本文从“燥湿同形同病”论治鱼鳞病,临证予以润肤饮合化裁异功散加减治之,以期为临床治疗鱼鳞病提供又一思路。  相似文献   

5.
燥为自然界六气之一,属于常气,禀“肃降收敛”特性,秋天为其所主。燥气起于秋,燥气有余或停留时间过长就会出现“岁阳明在泉,燥淫所胜,则雾霿(天色昏暗)清瞑”。肾气通于冬天,又在时刻维持着全身的活动。当冬天收敛过度,肾气就会内敛内郁,达到极点就会出现病理表现使人难以忍受。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化成肾中阳气阴津升腾滋润于上下内外。一旦燥邪侵袭于肾,或肺气肃降收敛太过,导致肾中阳气和津液内收而郁滞不能正常宣发,造成内蓄于水外现皮肤皴揭之燥象。治疗方法要运用辛以宣通气机,透达三焦腠理。  相似文献   

6.
燥证可用辛温通散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燥证可用辛温通散法鲁兆麟(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关键词:燥证;辛温通散法;阳郁“燥胜则干”,故治宣滋阴润燥,药用甘凉儒润之品,古人已有常方常法,如治肺燥之桑吉汤、清燥救肺汤,治肠燥无水行舟之便秘用增液汤等。然燥证之出现,有属阴亏水少之病机者...  相似文献   

7.
所谓“使志安宁”、“收敛神气”和“无外其志”,其总的原则是要休心养性,思绪宁静,不让意志外驰,以适应秋季寒凉肃杀的气候。对房事而言,具体的养生方法就是性欲要有所收敛,房事应有所减少。一般来说,人们的阳气不足,可以借助春天生发之性、夏天阳热之气以温养生发阳气,而阴精不足的人,则可借助秋冬收藏之性以涵养阴精,故保精的观念虽然是冬天的必修课,实则秋天就已开始起步。秋季对女性来说,会出现性欲减退的现象,常常表现在性交时出现阴道干燥的现象,这是秋季燥气正盛所致。因为燥气干涩易于伤津,故有“燥胜则干”之说。秋令之际,阴道干…  相似文献   

8.
秋燥与秋湿是 2个不同的概念。《内经》云“秋伤于湿” ,有人认为是错简误字。或释为长夏之延续。明末医家喻嘉言创秋燥论 ,是以秋燥之说盛行。笔者认为秋燥与秋湿因时、因地、因人在临床上同时并行。因时者 ,因时令气燥 ,干旱少雨 ,特别是反秋燥气偏重 ,则秋为燥气所主 ,天干气燥 ,地干水少 ,则秋多燥病 ,多发热不退 ,干咳少痰 ,唇舌皮肤干燥 ,咽痛声嘶。若因秋雨绵绵 ,天阴气湿 ,顺秋凉气早袭 ,地湿雾浓 ,则秋多湿病 ,多泄泻、痢疾、呕吐之病。因地者 ,因地处平原城廓 ,秃山荒丘之地 ,则燥热气盛 ,则秋多燥病 ,多鼻干咽燥、发热少汗、干渴…  相似文献   

9.
阴阳双补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是一种及全身外分泌腺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常侵犯泪腺和唾液腺,表现为眼和口的干燥;但腺体外的系统如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神经、肌肉、关节等均可受损.此病西医治疗效果不尽如意,并且副作用大.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始于<内经>,有"燥胜则干""燥者濡之"之论述.中医认为干燥综合征的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辨证施治,能有效缓解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燥证及西北燥证病因病机研究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燥为六淫之一,五行属金,在季为秋,五脏关肺。以其自然性质而言,金本燥,为涸。性质类别属于秋阴,却异于寒湿,反同于风热火。自《内经》将燥邪为病的特点概括为“燥胜则干”,提出“燥者濡之”的治疗原则后,后世医家对燥证理论多有阐发,逐步发展完善了燥证理论。燥证是一类以津液减少,甚则枯涸为主要病理机制,以各种干燥性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中医证候。由于燥证在临床上极为常见,尤其我国西北地区更为突出,故对燥证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周铭心在多年研究燥证的基础上,对燥邪及燥证的认识较前人有所深入,从论燥证转入到论西北燥证,再次强调将燥邪作为独立病因,与风、热、火、湿、寒并列论述,是《内经》的基本宗旨。在确立西北燥证理论体系后,认为燥邪的阴阳属性为阴,本阴而标阳,以阳明燥金为名,与风相对而立,于寒热之性而属凉。其气化属性凡八:一为干燥,二为清冷,三为收敛,四为滞涩,五为外坚,六为急切,七为肃杀,八为皴揭。  相似文献   

11.
正六气淫胜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亢盛。六气有司天、在泉的不同,司天之气主司上半年的气候变化,在泉之气主司下半年的气候变化,即《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岁半之后,地气主之"。由于每年六气的盛衰不同,所以每年的气候、物候及疾病各具特点,故治亦不同。现将少阳火气、阳明燥气、太阳寒气淫胜的用药规律浅析如下。1少阳火气《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岁少阳在泉,火淫所  相似文献   

12.
管新竹  张伟  张宗学 《中医学报》2016,(9):1289-1292
干燥综合征相关性间质性肺病概因患者体内津液代谢紊乱,脏腑功能衰退,无法很好地输布津液与水谷精微,导致外自皮肤内至脏腑无法得到很好的濡润滋养,外则皮肤干燥,关节失去其滑利而变得僵直;内则肺脏受燥邪侵袭,肺为娇脏,不耐燥邪最终萎弱不用,同时伴随着燥邪致病常见的口干、咽干以及眼干的症状。临床以滋阴养血、温阳降火以及滋养肝肾阴液为治法,应用麦冬、石斛、石膏、当归等滋阴养血之中药组方配伍治疗干燥综合征相关性间质性肺病。  相似文献   

13.
木郁概念源于《内经》,出现在《黄帝内经·六元正纪大论篇》中,五运之气被胜制后,若抑郁过甚,则有复气发作,称为"郁发之气".依据五行、五运的太过提出五郁,"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并提出五郁的治则:"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之后开始在秦汉时期发展开来,后慢慢发展至金元时期,明清时期则更加丰富的发挥、发展.可见关于木郁证治,后世医家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对于"木郁达之"之法也有不同的理解.最终总结为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但凡能恢复肝生理功能的方法,肝得以疏泄、藏血均可为"达之"之法.  相似文献   

14.
应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皆若燥,急食辛以润之”,语出《素问·脏气法时论》系《内经》五脏若欲补泻理论之一.何谓肾燥?辛味药何以能润?这是一个千古以降,向有争论和难以理解的问题.大凡燥证,则有内、外之分,肾燥乃属内燥范畴.一般认为,内燥证是津伤液耗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5.
正中医认为,秋季是人体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秋季燥气当令,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由于燥邪伤人,容易耗人津液,必现一派"燥象":常见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燥甚至皲裂等症。如何避免因秋燥而伤肺,减少感染,使人们尤其是老年人可以安然过冬呢,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长征医院)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科主任医师韩旭建议:秋季防燥治燥养肺最为关键。  相似文献   

16.
肺脏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内脏。位于五脏之最高处,故有“华盖”之称。肺性娇嫩,喜润恶燥,不耐寒热,易受内外邪气侵害成病。陈修园氏说:“肺为脏腑之华盖……只受得本然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亦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外感内伤皆可引起肺脏功能失常而形成感冒  相似文献   

17.
湿证的概念 "湿",在祖国医学的病因中为一种病邪,由湿邪引起人体发生的一系列疾病,统称为"湿证".临床上根据湿邪的来源不同,有内湿与外湿之分.外湿为六气(风、寒、暑、湿、燥、火)中之一,是长夏的主气.多因地面湿气上蒸或淋雨雾露而成,正常对人无害.  相似文献   

18.
阴旺则多寒,能受热药; 阳旺则多火,能受凉药。阳虚则易生湿;阴虚则易交燥。《医门棒喝》此条言人体内的寒、热、燥、湿四气与阴阳盛衰的关系。人身阴湿之气偏盛,则阳气偏衰而多寒,故能受温热之药,以热药能益气而散寒;人体阳热之气偏旺,  相似文献   

19.
庄志薪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8):108-108
<正>杏苏散乃治疗咳嗽常用名方,在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中[1],吴氏为凉燥所设。吴鞠通《温病条辩·补秋燥胜气论》云:"燥伤本脏,头微痛,恶寒,咳嗽稀痰,鼻塞,嗌塞,脉弦,无汗,杏苏散主之"[1]。《方剂学》列为治燥剂[2]。笔者在临床上运用不独秋季,凡四  相似文献   

20.
“气”是中医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认为,天地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气”构成的。中医理论贯穿了这一观点,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并以气的运动变化来说明人的生命活动。 对人体来说,气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人体内的气,一是人体以外的气,即自然界之气。原气(元气、真气)、正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属于人体内之气;天气、地气、正气、六气(风、寒、暑、湿、燥、火)、邪气、岁气、春夏秋冬四时之气等,则是人体外之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