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丝状噬菌体表面呈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丝状噬菌体的结构、基因组及生命周期的深入认识,是丝状噬菌体表面呈现技术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可将外源基因片段插入噬菌体的基因Ⅲ(g3)或基因Ⅷ(g8)的先导序列的紧下游,使外源基因表达的多肽以融合蛋白的形式呈现有噬菌体表面外壳蛋白gp3或gp8的N端,这样的呈现常能使表达的多肽保持生物活笥,据此可用活的噬菌体直接方便,高效率地筛选目的基因或检测该基因产物的活性,这技术已被用于抗体基因库,CDNA  相似文献   

2.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阚劲松 《生物技术》2003,13(1):43-44
抗体研究可分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和基因工程抗体三个阶段。特别是噬菌体抗体库 (phageantibodylibrary)技术[1 ]可达到不经免疫制备人源性小型化基因工程抗体。这一技术将抗体基因的克隆与表达融为一体 ,是一种新的基因操作技术 ;同时将识别抗原与再扩增能力结合在一起 ,是一种高效的表达和筛选抗体的新一代技术。1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的基本原理[2 ,3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是将抗体VH和VL基因与噬菌体的外壳蛋白Ⅲ (cpⅢ )或Ⅷ (cpⅧ )基因随机重组 ,继而感染大肠杆菌 ,经增殖并在噬菌体表面以抗体片段Fab…  相似文献   

3.
T4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phage display)是由Smith于1985年首先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生物技术[1],它能将表达的外源多肽或蛋白以融合蛋白的形式展示在噬菌体的表面,保持相对独立的空间构象和原有的生物活性[2].常用的噬菌体表面展示系统主要有丝状噬菌体、λ噬菌体及T4噬菌体展示系统等.虽然它们都具有噬菌体展示系统的优点,但对于丝状噬菌体来说,它不能展示那些难以分泌的肽和蛋白质,而且它的N端可融合外源多肽的容量有限,较大蛋白的融合会造成空间障碍,影响噬菌体的装配,使其失去感染力.而对于λ噬菌体,大分子蛋白的融合会抑制噬菌体的组装,使其生长受到影响,因此这两种噬菌体更适用于构建短肽库和cDNA表达文库[3],而不适于构建重组疫苗和表达分子量大具有完整结构域的蛋白质[4,5].  相似文献   

4.
蔡学忠  田锷 《微生物与感染》1998,21(1):18-19,23
噬菌体展示是指将外源基因克隆到丝状噬菌体fd染色体DNA上,然后以融合白 形式展示了于噬菌体衣壳蛋白表面的技术。本文将概述丝状噬菌体展示技术的最新进展,特别是表位定位的原理及其应用,可包括以下三部分:1.比较几种不同噬菌体展示策略的技术原理;2.展示表位的重组噬菌体在诊断试剂上的开发价值;3.展示表位的重组噬菌体在疫备研究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噬菌体肽库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80年代中期,George P.Smith在前人对丝状噬菌体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噬菌体展示技术(Phage Display),其核心就是将蛋白质分子的表型和基因型巧妙地结合于丝状噬菌体这样一个便于对其进行一系列生化和遗传操作的载体上,从而大大简化了蛋白质分子表达库的筛选和鉴定。基于这一优点,噬菌  相似文献   

6.
水蛭素在噬菌体表面的展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水蛭素是凝血酶强有力的天然抑制剂。通过改造噬菌质粒并构建水蛭素表达载体pCANTAB 5G8Hir,使水蛭素基因通过接头与噬菌体M13的gp3(197~406)基因片段融合。表达产物在gp8信号肽的引导下到达大肠杆菌周质,在辅助噬菌体M13KO7的帮助下组装到丝状噬菌体外壳上。展示在噬菌体表面的水蛭素仍然具有与凝血酶结合并抑制酶活性的作用,说明展示的水蛭素保持了正确的空间构象和生物学活性。水蛭素在噬菌体表面的功成展示为进一步开展其实验定向进化以及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7.
抗体可变区的重键基因及轻链基因与线性噬菌体的包膜蛋白蛋白基因重组后,可以在噬菌体表面表达形成具有活性的抗体片段。通过抗原的直接筛选,可以分离得到特异性强,亲和力高的抗体分子,包括人抗体。本文就噬菌体抗体文库的构建,噬菌体抗体的分离及其应用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8.
[目的]将T4噬菌体WG01宿主决定区的gp37基因片段,与另一株T4噬菌体QL01的相应基因进行同源重组,从而获得嵌合噬菌体并进行宿主谱分析,为阐明T4噬菌体的宿主谱形成机制以及快速筛选针对特定病原菌的噬菌体奠定了基础。[方法]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将WG01 gp37上的8个基因片段分别替换给QL01,用沙门氏菌作为宿主菌筛选嵌合噬菌体,并对嵌合噬菌体进行宿主谱、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和遗传稳定性测定。[结果]本研究共获得了5株嵌合噬菌体(QWA、QWC、QWF、QWG、QWFG)。宿主谱试验结果表明,与噬菌体QL01相比,嵌合噬菌体对21株沙门宿主菌分别可以多裂解7、8、4、10和9株菌,即嵌合噬菌体都获得了相对较宽的宿主谱,其中QWG的沙门氏菌宿主菌拓宽最多。生物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嵌合噬菌体QWG生物学特性稳定。嵌合噬菌体QWG经连续传代培养20代,测序分析第1代和第20代嵌合噬菌体尾丝蛋白基因在传代过程中的稳定性,测序结果表明,嵌合噬菌体改造部分的基因能稳定遗传。[结论]用基因改造的方法可以产生宿主谱拓宽且能稳定遗传的嵌合噬菌体,为快速筛选针对特定病原菌的噬菌体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预测并分析82株全基因组测序的鲍曼不动杆菌前噬菌体的携带情况,鉴定前噬菌体编码的抗生素耐药基因和毒力因子。[方法] 利用PHASTER (Phage Search Tool Enhanced Release)软件预测鲍曼不动杆菌携带的前噬菌体,采用CARD (The Comprehensive Antibiotic Research Database)和VFDB (Virulence Factors Database)在线分析软件预测前噬菌体编码的抗生素耐药基因和毒力因子。[结果] 预测到472条鲍曼不动杆菌前噬菌体,其中完整型前噬菌体201条,疑似型前噬菌体91条,缺陷型前噬菌体180条。平均每株鲍曼不动杆菌基因组中可携带至少2条完整型前噬菌体。每株鲍曼不动杆菌所携带的全部前噬菌体占其基因组比例约为4%-6%。29条前噬菌体携带77个耐药基因,耐药表型共有14种,分别来自15个不同的家族,涵盖6种抗生素耐药的作用机制。132条前噬菌体编码毒力基因,归类为38种毒力基因和34种毒力因子。不同类型的前噬菌体普遍携带1-2种毒力因子,少数前噬菌体携带3种及以上毒力因子。分析毒力因子可能的宿主来源构成比发现,除鲍曼不动杆菌外,脑膜炎奈瑟菌、痢疾志贺氏菌、嗜肺军团菌及其亚种等也有较高的结构比例,是可能的宿主来源。[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普遍携带前噬菌体,但前噬菌体基因在鲍曼不动杆菌基因组中所占比例不高。部分前噬菌体携带抗生素耐药基因,以氨基糖苷类、磺胺类及β-内酰胺类耐药为主。约30%的前噬菌体携带毒力基因。前噬菌体可能在鲍曼不动杆菌抗生素耐药性的获得、传播及致病性演变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噬菌体表面显示肽库研究进展韩照中苏国富黄翠芬(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北京100071)关键词噬菌体表面显示肽库1990年,Scot首次将随机序列肽与丝状噬菌体的表面蛋白gll融合,并呈现在噬菌体表面,建立噬菌体表面显示肽库(pep-tides...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离喜马拉雅旱獭肠内容物样本中的噬菌体,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基因组特征。[方法]以大肠杆菌为宿主菌,利用双层琼脂平板法从喜马拉雅旱獭肠内容物样本中分离噬菌体;用透射电镜观察形态特征;测定其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酸碱耐受度及宿主裂解谱等生物学特性,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结果]从喜马拉雅旱獭肠内容物样本中分离得到一株裂解性大肠杆菌噬菌体,命名为vB_EcoM_TH18,其噬菌斑呈无晕环的透亮圆形,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该噬菌体头部直径为(90±5) nm,尾部长度为(115±5) nm;最佳感染复数为1;一步生长曲线显示其潜伏期为10 min,110 min后进入平台期,平均裂解量为15 PFU/mL;在pH 4.5-9.5的范围内具有稳定活性;可裂解多种致病型和血清型大肠杆菌和宋内志贺氏菌,无法裂解沙门氏菌、屎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及鲍曼不动杆菌;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其基因组长度为133 882 bp,GC含量为39.95%。基因组共注释到210个编码序列(CDS)和13个tRNAs,不含毒力基因及耐药基因。BLASTn比对结果表明该基因组与Avunavirus属噬菌体Av-05同源性为95.17%。基于噬菌体全基因组、主要衣壳蛋白和终止酶大亚基分别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vB_EcoM_TH18是一株肌尾噬菌体科(Myoviridae) Avunavirus属的新型噬菌体。[结论]从喜马拉雅旱獭肠内容物中成功分离并鉴定了一株新型宽谱大肠杆菌噬菌体vB_EcoM_TH18,可裂解多种致病型和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及宋内志贺菌。  相似文献   

12.
霍乱由霍乱弧菌 (Vibriocholerae)菌株感染人体所引起 ,可导致重度脱水性腹泻 ,死亡率高。霍乱弧菌存在于水生环境中 ,人类因食用被污染的水或食物而受到感染 ,暴发流行。VPIΦ CTXΦ TCP体系是决定该菌侵染力和毒力的关键 ,它集中体现了有关噬菌体———噬菌体———宿主细菌多元作用 ,阐释其分子机制是目前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1,2 ] 。作为典型示例 ,这个体系突出了噬菌体介导的病原细菌毒力溶源转变、毒力基因水平转移和进化等问题[3] ,开创了在分子水平上研究流行病学、预防医学的新领域[4~ 6 ] 。1 霍乱弧菌…  相似文献   

13.
噬菌体表面呈现技术是1985年建立的一种将外源基因表达呈现在噬菌体颗粒表面的方法,可用于建立随机多肽文库、抗体文库等。经特定配基的筛选,可获得与其特异结合的配体分子。通过改构,还可将cDNA产物表达于噬菌体颗粒的尾部构建cDNA文库。SIP技术通过将配体和配基分别与基因Ⅲ蛋白的C末端和N末端融合表达,基因Ⅲ的C-末端参与噬菌体颗粒的组装,配基与配体的结合能够重建基因Ⅲ蛋白的功能,才能形成有感染能力的噬菌体,这样就大大提高了筛选效率。  相似文献   

14.
阪崎肠杆菌噬菌体的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贵明  仉庆文  姚李四  陈颖 《微生物学报》2008,48(10):1373-1377
[目的]以阪崎肠杆菌模式菌株及分离菌株为指示菌,从污水中分离出该菌噬菌体,并对其基本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方法]以双层琼脂法从污水中分离噬菌体,通过同属和同科参考菌株测定噬菌体的特异性和宿主谱;电镜观察噬菌体颗粒形态;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实验分析噬菌体的分子生物学特性.[结果]从污水中分离得到5株噬菌体,表现出较窄的宿主范围,仅裂解阪崎肠杆菌,以ATCC 51329分离的噬菌体SK2可裂解27株阪崎肠杆菌中的24株(89%),负染经电镜观察,5株噬菌体都是由多面体头部和尾部组成;随机引物(5′-GAAACGGGTG-3′)扩增DNA分析,5株噬菌体DNA明显不同.[结论]分离出的5株噬菌体仅对阪崎肠杆菌敏感,在阪崎肠杆菌的分型、预防、治疗、以及生态环境的净化等方面具有潜在用途.  相似文献   

15.
丝状噬菌体     
丝状噬菌体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应用是近年来发展较为突出的一个领域,它们具有丝杆状的形态,在分类中归属于丝杆噬菌体科(Inoviridae),内有两属,即丝状噬菌体属(Inovirus)和杆状噬菌体属(Plectrovirus)。这里所谈的丝状噬菌体隶属于丝状噬菌体属,包括感染大肠杆菌和其它肠道细菌、假单胞菌、弧菌和黄单胞菌的噬菌体。至今,研究较清楚  相似文献   

16.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显示在丝状噬菌体表面的重组抗体库中选择抗体的方法已成为获得试剂、诊断及治疗的重要手段。本文介绍该技术的原理、发展及运用,但着重描述如何利用细胞筛选、改进洗脱条件、增加库容及进一步筛选以获得高亲和力抗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是基于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发展起来的一项基因抗体工程新技术.它将含亿万种基因的抗体可变区基因库转化成展示在噬菌体表面的蛋白库,不仅使对于具备所需属性的单克隆抗体筛选能更方便、快速、高效地在体外进行,还开辟了单克隆抗体人源化的新途径,揭开了人类单克隆抗体生产的历史新篇章.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针对各种病毒的噬菌体抗体库的构建、筛选方法以及其在各种病毒性疾病研究中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从医院污水中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观察其形态,确证裂解谱特征并研究生物学和基因学特性,为噬菌体的临床应用奠定实验基础。[方法] 将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作为宿主菌,采用双层琼脂平板法从医院污水中分离纯化噬菌体,电镜下观察形态并测定其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及裂解谱;全基因组测序并进行基因结构分析和功能注释。[结果] 从4份医院污水中共分离到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命名为vB_SauH_SAP1),仅裂解10株临床分离的葡萄球菌属受试菌(共计37株),其余74株其他种属菌株不能被裂解;透射电镜观察具有正20面体头部和收缩性尾部,属于肌尾噬菌体;其最佳感染复数为0.1,潜伏期10 min,裂解期为20 min。vB_SauH_SAP1基因组全长143375 bp,G+C含量为30.2%,编码226个开放阅读框(ORF),未发现已知的毒力相关基因和抗生素抗性基因,基因组与Kayvirus属葡萄球菌噬菌体有较高的同源性。[结论] 分离到1株新的Kayvirus属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根据生物学特性和基因组研究,具有一定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噬菌体显示技术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技术、它是将外源蛋白通过与丝状噬菌体外壳蛋白融合而将外源蛋白表达于噬菌体颗粒的表达。该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噬菌体短肽库的构建。由于该表达的短肽可以与其相应的结合分子相识别而发挥其生物活性,因而,噬菌体短肽库技术在分子间识别机理的研究,蛋白工程的改造以及药物的筛选、疫苗的研制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前景。本综述了近年来噬菌体显示技术在短肽库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20.
噬菌体展示表达(Phage display expression)的主要特点是将特定分子的基因型和表型统一 在同一噬菌体颗粒内,其基因组中含有表达蛋白基因,在噬菌体表面进行特定的表达.该技 术为研制工程抗体提供一新的途径,在九十年代逐渐被人们认识并得到极其广泛的应用 [1,2].噬菌体表面表达技术适于表达Fv和Fab分子片段,当表达的抗体基因与噬菌 体外壳蛋白基因Ⅲ融合时,在噬菌体颗粒表面呈现单价表达,与噬菌体外壳蛋白基因Ⅷ融合时,呈现多价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