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解广州市中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及心血管相关因素的情况 ,我们于 2 0 0 0年 5~ 10月在对广州市高血压、糖尿病流行病调查基础上 ,对 6 5 34名 4 5岁以上中老年人的高血压患病率及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和方法   1.对象 :荔湾区是广州市老城区 ,人口 4 7万。我们采用整群抽样 ,以荔湾区所属 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辖居委会、政府机关、学校及医院等 6 5 34名 4 5岁以上居民为调查对象。年龄 4 5~ 98岁 ,男 2 5 0 5名 ,女 4 0 2 9名 ;其中 6 0岁以上老年人为 30 2 7名。   2 .方法 :调查内容包括一…  相似文献   

2.
袁昊  杜亚平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1):2352-2353
目的探讨杭州市下城区长庆街道王马社区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随机抽取杭州市下城区长庆街道王马社区居民400例,所有受试者均为≥60岁的老年人群,详细记录所有受试者的基本信息、高血压患病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70岁、男性、糖尿病史、冠心病史、高血脂病史、教育程度(≥12年)、锻炼史、生活规律、高血压家族史、糖尿病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均与高血压的发生存在相关性(P<0.05);其中教育程度(≥12年)、锻炼史及生活规律与高血压的发生呈负相关(P<0.05);年龄≥70岁、男性、糖尿病史、冠心病史、高血脂病史、高血压家族史、糖尿病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均与高血压的发生呈正相关(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70岁、男性、糖尿病史、高血压家族史、高血脂病史及吸烟史是高血压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70岁、男性、糖尿病史、高血压家族史、高血脂病史及吸烟史是高血压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上述危险因素进行必要的干预可以降低高血压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中青年军人高血压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高血压病分布存在城乡、职业、性别、地区、种族、年龄等差异,总体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以往有关军队高血压流行病调查很少,或因地理空间的差异,或因时间和方法的差异,很难反映军队总体患病率。我们采用统一行动和标准化方法,对海军某部队进行高血压横断面调查,以了解高血压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由于海军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江苏省南京市省级机关、市级机关人群高血压流行水平及其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采用问卷等方式对2622名机关干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是否发生高血压为因变量,按所得数据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在2622名调查者中,高血压患者827例,患病率为31.5%,男性患病率(36.3%)高于女性患病率(24.1%)(P〈0.01)。随年龄增加患病率明显增加,影响我省机关人群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体质量指数、腰围、空腹胰岛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结论改变生活方式,有效预防和控制包括超重和肥胖等在内的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是目前急需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5.
绍兴市人群高血压危险因素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据全国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表明 ,高血压患病率已由 1 959年的 5.8%上升到 1 991年的1 1 .8% ,目前高血压病人已超过 1亿 [1]。高血压患病率和发病危险因素持续上升 ,可能与近二十年来社会环境 ,生活方式的明显变化有关。为了解我市人群高血压危险因素水平及其与高血压患病率之间的关系 ,并为心脑血管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我们于 1 998年 1 1月对市区人群作了抽样调查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 :选自绍兴市区塔山、北海两街道内2 5— 74岁常住 5年及以上居民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在自然人群中抽取 1 993人 ,应答者 1 6 1 9人 …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糖耐量受损(IGT)人群高血压(HP)状况及相关因素。方法通过横断面调查筛查出586例IGT者,分析其血压异常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结果在该人群中,HP的患病率为36%,女性(36.83%)高于男性(34.92%)(P0.05)。血压升高的危险因素为年龄、HP家族史、腰围、总胆固醇和空腹血糖。结论 IGT阶段HP患病率为36%,其可控危险因素主要是中心性肥胖和糖、脂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农村高血压患病率及发病危险因素的抽样调查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福建农村地区高血压和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以福建省参加1991年高血压抽样调查的一个农村点共4000人为研究对象,进行高血压及相关危险因素抽样调查。按随机、年龄组和性别分层抽样的方法选择1000人进行随访复查。结果(1)实际调查806人,应答率80·6%。(2)确诊高血压204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17例。高血压患病率25·31%。(3)高血压知晓率19·61%,治疗率12·25%,高血压的有效控制率4·90%。(4)高血压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存在聚集现象。(5)调查发现,一家族中双亲高血压患病家系。结论高血压农民群体患病率高,知晓率低,有效治疗率更低,其相关性疾病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高血压双亲家系的发现有重要临床研究意义。农村高血压防治问题严峻,有关部门应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高血压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我国目前高血压的患病率已超过1亿人,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2006年1月-2006年3月对大同市某煤矿职工进行了高血压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以了解高血压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在职工中的分布情况,以便进行积极的健康干预。  相似文献   

9.
嘉兴农村人群高血压危险因素调查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为了解嘉兴市农村人群高血压患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水平 ,我们于 1 999年开展了农村人群抽样调查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按整群随机抽样的原则 ,抽取二个行政村年龄 2 5~ 74岁农民 1 5 94人 ,男女性别比为 1∶ 1 .2 4。1 .2 方法 :调查人员培训上岗 ,按中国 MONICA方法和标准 ,对应答者询问病史 ,体格检查 ,并测量血压、身高、体重、腰围、臀围。采血检测血胆固醇 ( TC)、甘油三脂( TG)、高密度胆固醇脂蛋白 ( HDL-C)、空腹血糖 ( FBG) ,测量方法和质量控制按《心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手册》[1] 操作。1 .…  相似文献   

10.
蒙古族人群高血压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已经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蒙古族高血压患病率总体有上升趋势。虽然目前引起高血压病确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高血压患病可能与地理环境、年龄、摄入盐过多、吸烟、饮酒及遗传因素等有关。了解蒙古族地区高血压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对制定正确的防治措施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长期服用氨氯地平对动脉弹性及左心室肥大的影响。方法观察76例坚持服用氨氯地平治疗36月高血压病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用动脉弹性功能测定仪检测动脉弹性,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质量指数。结果治疗后小动脉弹性指数(3.80±2.09mL/Pa)较治疗前(2.60±0.77mL/Pa)显著增加(P<0.01);治疗后左心室质量指数(131.7±24.3g/m2)较治疗前(147.3±26.8g/m2)明显降低(P<0.01)。结论钙通道阻滞剂氨氯地平在平稳降压的同时,能恢复受损的动脉血管弹性,改善血管功能,减轻甚至逆转左心室肥大。  相似文献   

12.
辛伐他汀对高血压左室重构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高血压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选择 1级、2级高血压病患者6 2例 ,随机分成辛伐他汀组 ( 32例 )和对照组 ( 30例 )。均以卡托普利 ( 2 5mg ,Tid)和双克 ( 12 5~ 2 5mg ,Qd)控制血压。辛伐他汀组加用辛伐他汀 2 0mg ,Qd。观察治疗 12周。分别于药物治疗前后测定左室重量指数 (LVMI)和血清Ⅲ型前胶原 (PCⅢ )浓度。结果 两组患者药物治疗后在血压降低的同时LVMI及血清PCⅢ浓度也较治疗前降低 (P <0 0 5或P <0 0 1)。辛伐他汀组对血清PCⅢ浓度的降低较对照组更明显 (P <0 0 5 ) ,而对LVMI的降低两组间则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辛伐他汀可能具有逆转高血压心肌纤维化改善左室重构的作用 ,这些治疗引起的变化可能发生于左室重构逆转之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孤立性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ILVN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左室收缩功能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连续入选自2006年1月至2010年9月经超声心动图确诊为ILVNC的患者共41例,总结其临床资料,并对可能影响该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41例患者(男性35例)LVEF均值为31.41±11.21%;最常受累的心肌节段是心尖部(100%受累),其次是心尖段外侧壁(92.7%受累)、心尖段下壁(82.9%受累)和心尖段前壁(70.7%受累)。相关性分析表明,LogNT-proBNP、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室壁运动评分指数(WMSI)与LVEF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441(P=0.007)、-0.357(P=0.022)以及-0.714(P=0.000),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受累节段数目和NC/C比值则与LVEF无显著相关性;WMSI与受累节段数目呈正相关(r=0.362,P=0.020),与NC/C比值无显著相关性(P=0.254)。结论 ILVNC患者LVEF左室整体收缩功能与NT-proBNP及LVEDD呈负相关,而与受累心肌节段数目、NC/C比值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网膜素1水平与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5例,分为高血压无LVH组30例,高血压伴LVH组25例,并随机选取3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对照组和高血压患者血浆网膜素1、一氧化氮(NO)水平。对上述87例研究对象行心脏彩色超声检查,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 高血压患者血浆网膜素1、NO水平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且高血压伴LVH组血浆网膜素1、NO水平低于高血压无LVH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网膜素1与NO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565,P<0.01),与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脉压、LVMI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713、-0.699、-0.788、-0.311、-0.675,P<0.05或P<0.0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网膜素1与收缩压呈独立相关(b网膜素1=-2.140,P<0.05),与舒张压也呈独立相关(b网膜素1=-1.382,P<0.05);网膜素1、高血压病程分别与LVMI呈独立相关(b网膜素1=-5.980,P<0.05;b高血压病程=0.103,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网膜素1水平显著降低,网膜素1与NO呈显著正相关,与LVMI呈显著负相关。网膜素1可能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一个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有效控制血压对高危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长期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1999WHO/ISH高血压防治指南”危险分层为高危和极高危组的患者单用或联合使用指南推荐的一线降压药,以血压<140/90mmHg作为目标血压,观察有效控制血压对高危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长期影响。方法763例患者确定危险分层入选后,随机进入目标治疗组(n=382)和对照组(n=381)。目标治疗组在高血压专科门诊定期随访,按5步法治疗方案,直到达到或接近目标血压为止。对照组在普通门诊治疗。测定基线和治疗后的超声心动图。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无明显差异。在平均4.4年随访期间,目标治疗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为(133.8±6.6/79.7±5.5)mmHg,明显低于对照组(151.7±12.7/87.7±8.0)mmHg,P<0.0001)。共有437例患者复查超声心动图1次以上。目标治疗组(n=270)左室重量指数由124.9降至119.7g/m2,下降4.2%(P=0.007);对照组由131.0增至136.9g/m2,增加4.5%(P=0.05)。233例患者在基线时患有左室肥厚,目标治疗组142例;对照组91例。最后1次测量与基线相比,目标治疗组左室重量指数降低14.8g/m2(10.1%,P<0.0001);对照组下降2.9g/m2(1.8%,P=0.53)。目标治疗组66例左室肥厚消失,左心室肥厚逆转率为46.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1.9%(91例中29例左室肥厚消失,P=0.03)。在基线没有左室肥厚的204例患者中,目标治疗组(n=128)左室重量指数增加5.3g/m2(5.3%,P=0.03);对照组(n=76)增加16.4g/m2(16.8%,P<0.0001)。复查达到左室肥厚标准者,目标治疗组34例(26.6%);对照组27例(35.5%),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12)。结论与一般治疗相比,长期严格控制血压能降低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的左心室重量,并显著提高左室肥厚逆转率。  相似文献   

16.
用尼群地平、卡托普利治疗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逆转其左室肥厚,比较左室肥厚消退前后心电活动变化。结果发现,两药均可使左室肥厚消退,与同周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相比,两药物治疗组单相动作电位复极化90%时程(ms)缩短(分别为87±9VS104±14;90±9VS104±14,P均<0.05),室颤阈值(mA)提高(分别为16.75±4.43VS8.75±3.88;20.00±5.40VS8.75±3.88,P均<0.05),氯化铯诱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降低,各指标值与同周龄WKy鼠相近。表明随着左室肥厚消退,心电活动异常也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简易心电图电压标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寻找心电图 (ECG)诊断左心室肥厚 (LVH)的较好电压标准。方法 以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目前ECG诊断LVH的各种电压标准与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心肌重量 (LVM )及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 (LVMI)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 一项新的电压指标 ,即胸导联最大QRS电压 (简称Vmax)与超声心动图LVMI相关最为密切 (r =0 5 45 ,P <0 0 0 1)。结论 Vmax有希望成为ECG诊断LVH的有效实用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8.
对129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结果表明:伴左室肥厚高血压组(n=48)复杂室性心律失常(按Lown分级≥III级)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无左室肥厚的高血压组(n=81),70.8%VS13.6%,P<0.005;复杂室性心律失常昼夜变化以晨6时至正午12时发生率较高。提示高血压病左室肥厚存在复杂室性心律失常易发性及致心律失常源的基础。积极逆转左室肥厚、改善心肌缺血及抗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氢氯噻嗪(HCTZ)与螺内酯或卡托普利长期联用对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质量参数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研究设计。选择9所开滦矿区医院,筛选出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人选患者经安慰剂洗脱2周后随机分为螺内酯组(HCTZ 12.5 mg,1次/d+螺内酯20 mg,1次/d,n=112)和卡托普利组(HCTZ 12.5mg,1次/d+卡托普利25 mg,2次/d,n=109)。共服药36月。治疗期间每月随访1次,监测血压。洗脱期末和治疗12、24、36月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 或 LVMIh),采静脉血进行生化检查。结果 1)治疗12个月末,两组患者的 LVMI 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螺内酯组-8.9%,P<0.05;卡托普利组-12.6%,P<0.01);随治疗时间延长,两组患者的 LVMI 进一步下降(36月末与12月末比较,螺内酯组:-8.9%vs-17.5%,P<0.05;卡托普利组:-12.6%vs-19.2%,P>0.05),下降幅度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12、24、36月末两组患者血压均显著下降(P<0.01),下降幅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各种心电图改变的预后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高血压左室肥厚病人不同心电图改变的预后价值。 方法:对126 例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的20 多项心电图改变进行预后追踪14 年,以性别、年龄、职业、地区配对的正常高血压275 人,无左室肥厚高血压患者163 人做为非暴露组进行队列研究,观察各种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评价各项心电图改变的相对危险度( R R)。 结果:高血压和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心脑血管意外(56.8% )。单纯左室高电压不是高血压患者独立的危险因子。不对称倒置 T波、左室劳损、 V1 Ptf异常、 Q V5≥2 m m 及多项心电图指标异常者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明显升高,分别为正常人的30.67,14.75,14.73,12.48,和11.24 倍。矫正血压和电压因素后这些心电图异常的危险性仍高,其 R R分别为6.55,2.99,3.19,2.32,和2.26。 结论:不对称倒置 T波、左室劳损、 V1 Ptf异常、 Q V5 ≥2 m m 及多项心电图指标异常是既独立于血压因素又独立于电压因素之外的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