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不同的耕作方式和微生物菌剂施用下土壤化学性状的动态变化特征,在玉米秸秆还田的基础上,于冬小麦季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旋耕和深耕2种耕作方式以及添加不同外源微生物菌剂条件下,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种耕作方式下对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差异不显著,但小麦季不同生育期对这些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旋耕方式下,施用(沼液+根际促生菌)和EM菌分别对土壤速效磷、土壤速效钾效果最明显;深耕方式下,施用(沼液 根际促生菌)和沼液分别对土壤速效磷、土壤速效钾效果最好;2种耕作方式下施用根际促生菌降低了土壤碳氮比值,有利于秸秆的腐解。土壤速效钾在小麦季收获期根区较非根区含量分别增加了44.31%(旋耕)和32.61%(深耕)。2种耕作方式下的根区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显著高于非根区,且添加EM菌均能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不同雪被处理下土壤温度变化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动态贡献,采集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原状土样品,通过室内模拟实验对4个雪被处理W0 (31.05%)、W1200 (42.66%)、W3000 (51.21%)和W6000 (76.66%)下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检测。结果表明:W6000处理显著的增加了土壤pH;3个雪被添加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W3000和W6000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土壤铵态氮含量;W6000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硝态氮含量;不同雪被处理对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均未产生显著影响;W1200处理显著的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碳,而W6000处理显著的降低了土壤微生物量碳;W1200处理显著的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氮,W3000处理显著的降低了土壤微生物量氮。不同雪被处理下土壤温度是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不同雪被处理会改变冻融期土壤理化性质,进而对湿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华南丘陵果园种植阔叶丰花草(Borreria latifolia)对土壤的生态效应,以清耕和自然生草为对照,研究了丘陵荔枝园种植阔叶丰花草对土壤基本理化指标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自然生草和清耕对照,阔叶丰花草处理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含量。与清耕对照相比,阔叶丰花草和自然生草处理显著提高土壤细菌香农和辛普森指数多样性指数,但对真菌的α多样性影响不显著。细菌Chao1和谱系多样性指数与土壤速效钾呈正相关,而真菌香农指数与土壤有机质呈正相关。荔枝园土壤检测到44个细菌门类,其中酸杆菌门(23.63%~34.87%)、变形菌门(20.62%~28.57%)、绿弯菌门(9.64%~23.85%)为优势细菌门;检测到13个真菌门类,其中子囊菌门(55.97%~69.67%)、担子菌门(7.28%~10.94%)、球囊菌门(1.15%~3.41%)为优势真菌门。从真菌属水平来看,阔叶丰花草处理土壤古根菌属相对丰度占20.91%,与自然生草和清耕对照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优势微生物类群相对丰度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速效氮和速效钾对细菌和真菌群落结...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蔬菜残株还田对生姜栽培和根区土壤环境的改良效果,以常规施肥(CK)为对照,研究比较了生姜残株堆肥(T1)和番茄残株堆肥(T2)对生姜产量及根区土壤养分含量、理化性质、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根区施用蔬菜残株堆肥可以提高土壤酶活性、增加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进而促进生姜的生长,提高产量。其中T2处理的促进效果更显著,处理可使生姜根区土壤有机质、水解性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17.35%、19.75%、21.66%、19.54%和37.20%,土壤脲酶、蔗糖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提高55.89%、57.21%和35.60%;生姜的株高、分枝数、根系活力和叶片色素含量也显著提升,并增产30.53%。因此,施用蔬菜残株堆肥有利于改善生姜根区土壤环境,从而促进生姜生长,提高产量,维持生姜根际土壤的健康。  相似文献   

5.
利用韭菜生境能释放挥发性物质,抑制根区病原真菌作用效果,研究间作韭菜模式下番木瓜根区微生物群落变化特征。在不同的间作时间提取土壤微生物DNA,应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根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1)根区土壤细菌归属于27门64纲146目272科437属,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优势菌,分别占比18.15%、22.33%、19.11%和25.53%,占全部细菌组成的85.12%;其中随着间作韭菜时间的推移,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的优势表现明显。(2)根区土壤真菌归属于7门24纲64目126科239属,子囊菌门(Ascomycota)、接合菌门(Zyg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为优势菌,所占比例分别为93.71%、3.94%和1.18%,占全部细菌组成的98.83%,其中子囊菌门占主导地位。(3)在细菌属水平,间作韭菜30、60、120天,酸杆菌门的Subgroup_6_norank相对丰度最高,90天时硝化螺菌门的一个分属硝化螺菌属(Nitrospira)相对丰度最高;然而在真菌属水平,无论间作韭菜与否子囊菌门下的分属相对丰度均为最高。(4)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磷是影响番木瓜韭菜间作系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6.
秸秆生物炭对亚热带葡萄园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是中国长江以南重要葡萄产地,以红壤为主的葡萄园土壤出现酸、粘等退化现象,导致葡萄产量和品质下降,因此改良退化的葡萄园土壤就成为发展葡萄及葡萄酒生产的关键。笔者以生物炭为土壤改良材料,设计了常规施肥、生物炭+常规施肥、高肥+生物炭3个处理的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施用生物炭能显著提高土壤中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2)施用生物炭显著提高微生物和解磷菌、解钾菌的数量。(3)施用生物炭同时可提高土壤中过氧化氢酶和磷酸酶的活性。因此,秸秆生物炭能显著提高土壤中速效养分的含量,改善亚热带葡萄园土壤的理化性质。  相似文献   

7.
以耐盐碱性不同的燕麦品种内燕5号和白燕2号为材料,研究施菌肥和不施菌肥(对照)两种措施对盐碱地土壤理化、生物学指标和燕麦根系分泌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菌肥可以提高燕麦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可溶性糖和草酸含量,根际土壤中可溶性糖、草酸、苹果酸含量均高于非根际土壤;各处理有机酸含量与根区(水平0~5cm、垂直0~10cm)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蔗糖酶活性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施菌肥可降低两个燕麦品种根区土壤pH和电导率,也可有效提高土壤含水量、微生物生物量及土壤酶活性;各处理间燕麦根区土壤pH和电导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及土壤酶活性间均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甜菜抗病品种产生抗性的土壤微生物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以甜菜和根腐病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品种以及不同发病程度甜菜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构以及功能的变化,以期获得抗性品种、发病程度和根际微生物相互间的关系,揭示抗病品种的土壤微生物机制。利用抗病型和感病型两种甜菜品种作为研究对象,并从2种品种中分别选取了发病轻和发病重的甜菜根际土壤样品,通过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进行测定。结果发现:发病较轻的甜菜根际土壤微生物(细菌和真菌)和抗病型甜菜根际土壤真菌的多样性相对较高。NMDS分析表明甜菜品种能显著影响土壤真菌的群落结构,而发病程度则能同时明显改变细菌与真菌的群落结构。在根际微生物富集方面,抗病型甜菜根际富集了假单胞菌(Pseudomonas)、节杆菌(Arthrobacter)、芽孢杆菌(Bacillus)等有益细菌,而感病型甜菜中则富集了较多的病原微生物-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另外,发病较轻样品中富集了较多的未分类的酸杆菌纲属、芽孢杆菌(Bacillus)、红色杆菌属(Rubrobacter)、未分类的放线菌纲属、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类诺卡氏属(Nocardioides)等有益细菌。除此以外,FUNGuild功能预测表明,感病型甜菜和发病较重样品中检测到更多的植物病原菌。抗病品种和健康植株根际微生物虽然在种类上不同,但是其根际均聚集了大量的有益微生物,而感病型品种和发病严重植株则更容易在根围定殖病原微生物。抗病品种的抗病机理之一是植物生长过程中招募了更多的有益细菌作为抵御病原菌的侵染第一道防线。本研究从土壤微生物组的角度对抗病品种抗性机制进行了阐明,充实了抗病品种抗性产生的理论机制。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连作地健康株与病株根区土壤微生态特性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甘肃省连作马铃薯健康生长的微生态机制,采用常规养分分析法测定了健康株与病株根区土壤中速效氮磷钾含量,稀释平皿涂抹法测定土壤放线菌数量,琼脂块法筛选拮抗放线菌;16S rRNA序列分析法鉴定优势放线菌,发酵液抑菌试验检测优势放线菌灭癌素链霉菌(S. gancidicus)对马铃薯病原真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在连作4年的田中:马铃薯病株根区土壤的速效P、K含量分别较健株低29.9%、12.5%,铵态氮含量较健株高24.1%。在高氏1号培养基上,病株根区土壤中放线菌总数、小单孢菌及未鉴定放线菌数量较健株分别减少51.1%、83.0%及53.9%;腐植酸琼脂培养基上,病株根区土壤中放线菌总数、链霉菌数量较健株分别减少46.0%、46.7%。在病、健株根区土壤中,对4株靶标真菌的拮抗潜势SAAP值均病株小于健株。健株根区土壤中的优势放线菌为灭癌素链霉菌(S. gancidicus),该菌对4株马铃薯常见土传病原真菌立枯丝核菌(R. solani)、茄病镰刀菌(F. solani)、硫色镰刀菌(F. sulphureum)及大丽轮枝菌(V. dahliae)均有抑制作用;病株根区土壤中的优势放线菌为加利利链霉菌(S. galilaeus),该菌为马铃薯疮痂病致病菌。由此可知,保持连作马铃薯健康生长的根区土壤微生态特征是,高量磷钾及低量氮的速效养分组合,较多放线菌且拮抗放线菌的拮抗潜势较大,优势放线菌为有益菌。  相似文献   

10.
以2年生红富士/平邑甜茶为试材,利用15N同位素标记,研究了不同微生物菌肥对苹果生长及15N-氮素吸收利用和损失的影响。试验设4个处理:T1(微生物菌肥)、T2(不添加微生物菌的载体)、T3(与微生物菌肥等N、P、K含量的化肥)及CK(空白对照)。结果表明:T1处理植株总鲜重、新梢长度、根冠比、根系活力及根表面积最高,其次为T2处理,其他两个处理差异不显著。不同处理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差异显著,均以T1处理最高,T2处理次之,随后为T3处理,CK最小。不同处理各类微生物数量表现一致,微生物数量均以细菌最多,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土壤酶活性、15N利用率以及土壤中的15N残留率均以T1处理最高,T2处理次之,T3和CK显著不差异。  相似文献   

11.
旨为研究Phyto-CatTM土壤调理剂对土壤理化性状改良效果以及不结球白菜生理特性的影响,探索其对传统化肥的替代效果.以不结球白菜植株为试验对象,采用多因素单水平方法:研究只施加基肥(CK)、基肥+Phyto-CatTM土壤调理剂(T1)、基肥+常规施肥(T2)、基肥+常规施肥+Phyto-CatTM土壤调理剂(T3)4种处理对不结球白菜的生理特性和土壤理化性质及肥力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T1、T2、T3处理均可显著提高不结球白菜产量、叶绿素含量、叶片可溶性糖以及植株根系活力,其中3个处理各指标分别提升了11.5% ~27.9%,9.8% ~22.7%,7.8% ~16.3%,12.4% ~24.8%;与CK处理相比,T1处理使试验土壤的pH值、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田间持水量、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5.9%,5.3%,2.1%,18.42%,7.32%,29.89%,33.97%,而土壤容重却下降了9.5%.结果表明,Phyto-CatTM土壤调理剂对不结球白菜的生理特性及土壤性状改良效果明显.在不施化肥的条件下,其在修复土壤、提高作物产量方面作用明显,可在保证作物产量的前提下替代化肥施用,为农业无公害生产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大庆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理化性质及肥力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大庆地区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理化性质及肥力变化趋势,选择杨树林地、草甸地、农田地3类典型植被样地土壤进行野外采样,分析不同植被类型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差异及肥力变化。结果表明:(1)草甸地土壤速效钾、有机质、含水率显著高于杨树林地和农田地,杨树林地土壤容重显著高于草甸地和农田地(P<0.05);(2)草甸、农田、杨树林地的土壤含水率、速效钾依次呈下降趋势,而土壤容重呈上升趋势,其中杨树林地理化性质随着龄级的增加,其变异系数呈下降趋势;(3)草甸(1.94)、农田(1.87)、杨树林(1.69)综合肥力呈中下水平,且依次呈下降趋势;建议土地管理中,多关注土壤物理结构的调整和改善。  相似文献   

13.
天然物质对切割蔬菜中常见微生物抑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正离子水和姜黄、虎杖、艾叶、丁香提取物对切割蔬菜中常见微生物(大肠杆菌、荧光假单胞菌、啤酒酵母)的抑制作用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正离子水对大肠杆菌、荧光假单胞菌、啤酒酵母抵制率均为零;而姜黄、虎杖、艾叶、丁香提取物对3种微生物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强筋小麦高效营养调控措施,以郑麦366为试材,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植株生理特征以及土壤理化和生化性质的影响。田间试验共计4个处理:不施肥(CK)、单施化肥(CF)、鸡粪和化肥配施(CF+CM)、豆秸和化肥配施(CF+SS)。结果表明,施肥处理较不施肥籽粒产量显著增加20.90%~28.36%,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较单施化肥相比籽粒产量无显著差异。在产量构成要素上,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较单施化肥处理均无显著变化。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较单施化肥处理灌浆期旗叶叶绿素含量显著增加8.19%~10.86%,但在净光合速率上无显著差异。同不施肥和单施化肥处理相比,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下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以及碳氮比均无显著变化,但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有显著增加。此外,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较不施肥和单施化肥处理相比,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和细菌/真菌显著增加。整体来看,有机无机肥配施能够改善冬小麦植株生长发育,增加土壤养分供应,也能够显著改善土壤微生物区系特征,对于豫北地区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利用根箱法对棉花根部土壤进行分区采集,并采用传统平板培养和DGGE克隆测序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转双价基因棉和常规棉3个生长时期(播种后40 d、50 d和60 d)不同根区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及细菌多样性进行对比分析。平板培养结果表明,与常规棉相比,转双价基因棉S1根区土壤细菌、放线菌的数量显著降低,而S2根区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和S3根区土壤细菌、真菌的数量显著增加(P<0.05);DGGE图谱分析表明,在棉花生长的3个时期内,转双价基因棉和常规棉根区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条带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2种棉花处理间有着很强的相似性,不受转双价基因棉种植的影响。转双价基因棉种植仅改变了根区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对细菌多样性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不同施氮量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氮影响着烟株的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形成,烟株生长所需的氮肥绝大部分是从土壤中吸收的,而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又会因为不同的施氮量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直接影响烟株的生长发育。本试验以西南地区广泛种植的烤烟品种云烟87为材料,在重庆市彭水县烟区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了118.5kg/hm2(处理一,常规施氮水平)和155.6kg/hm2(处理二)两种氮素水平下,土壤微生物及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二的实施使得土壤的理化性质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有助于土壤中有机质、速效钾、速效磷含量的提高,但速效氮的含量较低,此外,在烟株移栽后的第75天处理二显著降低了土壤的pH值;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使得土壤中的细菌、硝化细菌、放线菌等的数量有所提高,便于充分发挥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提高土壤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草海缓冲区土壤微生物的变化,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可培养土壤微生物分布与土壤理化性质做相应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显著,白菜、芦苇细菌数量极显著低于其他3种,白菜地放线菌数量最高,玉米地的真菌数量最高,草地氨化细菌的数量最高,桃树固氮菌的数量最高,玉米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最高,白菜无机磷细菌的数量最高;(2)土壤理化性质对微生物的影响不同,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与真菌和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和组成显著正相关,有机质和全氮却与放线菌和无机磷细菌的数量和组成呈显著负相关。综合考虑不同利用方式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营养状况,桃树更适宜于在草海黑色沼泽土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常压杀菌方式对红肠在冷藏过程中理化及微生物指标变化的影响,将加工好的红肠真空包装后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CK)、一次杀菌组和二次杀菌组。将3组红肠置于0~4℃条件下冷藏9周,分别在0、3、5、7、9周取样分析各组的理化指标(pH、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值、水分迁移变化、亚硝酸盐残留量)和微生物指标(细菌总数、肠杆菌科菌、假单胞菌、乳酸菌)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冷藏时间的延长,各组红肠样品中微生物数量、TBARs值和pH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趋势,亚硝酸盐残留量呈降低趋势;与CK组相比,各冷藏时间点的一次杀菌组和二次杀菌组红肠中的细菌总数、肠杆菌科菌、假单胞菌、乳酸菌数量和TBARs值、亚硝酸盐残留量均显著低于CK组(P<0.05),且二次杀菌组显著低于一次杀菌组(P<0.05);从水分迁移的变化来看,二次杀菌的红肠,初始横向驰豫时间T22由CK组的37.649 ms升至41.408 ms,说明不易流动水向右发生了微弱的迁移现象,肌肉蛋白对水分约束力略有下降。由此说明,常压杀菌尤其是经过二次杀菌的红肠,其微生物指标、脂肪氧化程度、亚硝酸盐残留量显著降低,呈现出显著的优势,提高了红肠的食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分析甘蔗间作西瓜对甘蔗产量、总经济效益、根际土壤生态及理化性质的影响,旨在探究甘蔗间作西瓜模式的生态效应,为进一步推广及应用甘蔗间作西瓜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基于传统和现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间作和单作甘蔗产量、总经济效益、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及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变化。与甘蔗单作(CK)相比,甘蔗间作西瓜(TM)具有提高甘蔗产量和总经济效益的效果;对甘蔗根际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无显著影响;同时,甘蔗间作西瓜对甘蔗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和丰富度亦无显著影响。另一方面,门分类水平,甘蔗间作西瓜虽然增加了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其他(others)门类优势细菌的相对丰度占比,但亦缺失了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等门类优势细菌的富集;属分类水平,热酸菌属(Acidothermus)、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norank_o__SC-I-84、Bryobacter、链霉菌属(Streptomyces)、norank_f__DA111、Candidatus_Soliba...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木醋液改良再植病土壤的作用机理,以苹果砧木—八棱海棠为试材,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木醋液处理对植株生长的影响以及7月和10月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基于Illumina高通量测序分析植株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100倍木醋液灌根后,八棱海棠幼苗株高、地径和叶面积年增长量均有显著提高。木醋液灌根处理显著提高了再植病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其中7月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分别为CK1的1.31,1.38,1.20,1.60,1.65倍,10月分别为CK2的1.12,1.03,1.58,1.40,1.25倍,且均有显著差异;7月和10月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均显著增加。木醋液提高了夏秋两季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7月和10月对照和木醋液处理,根际细菌前5优势门均为变形菌门、酸杆菌门、芽单胞菌门、绿弯菌门和棒状杆菌门;在属水平上主要为uncultured_bacterium_c_Subgroup_6、uncultured_bacterium_f_Gemmatimonadaceae、uncultured_bacterium_o_Rokubacter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