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乌珠穆沁羊生长过程中食肉营养成分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自然放牧乌珠穆沁羊的不同月龄和不同部位骨骼肌的营养成分,选取1、3、6、9、12月龄和18月龄的乌珠穆沁羊,测定其股二头肌、背最长肌、肱三头肌部位的水分、粗蛋白、脂肪和灰分含量.结果表明:随着月龄的增加,水分和灰分含量呈显著性下降趋势(P<0.05);粗蛋白含量在3月龄时较低,其他月龄间无明显差异;脂肪含量9月龄和18月龄时较高,3月龄和12月龄时较低.可以看出脂肪含量随着月龄及季节环境的改变其含量也随着变化,其他水分、粗蛋白、灰分含量不易跟季节环境因素而变化.不同部位间水分、蛋白、脂肪、灰分含量的显著性差异各月龄间无规律性,但从大体上部位因素对灰分和脂肪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选择5月龄苏尼特羊各5只,取股二头肌、背最长肌和臂三头肌三个部位,分别测定其色泽、嫩度、pH、熟肉率以及脂肪酸含量并进行比较,确定最佳部位。结果表明背最长肌色差优于股二头肌和臂三头肌,背最长肌的蒸煮损失率显著小于肱二头肌和臂三头肌(p0.05);背最长肌的嫩度显著小于股二头肌,与臂三头肌没有显著性差异;苏尼特羊三个部位的饱和脂肪酸与多不饱和脂肪酸差异不大,背最长肌的单不饱和脂肪酸高于股二头肌和臂三头肌。因此,苏尼特羊的背最长肌肉质较好,脂肪酸分布合理,为最佳部位。  相似文献   

3.
试验选用4,5,6,8月龄巴寒F2肉羊的股二头肌、背最长肌和臂三头肌为试验肉样,通过测定其常规理化指标(水分、灰分、粗蛋白和粗脂肪)来分析研究不同月龄巴寒肉羊的不同部位营养品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整体来看,巴寒F2肉羊背最长肌(B)的水分含量高于臂三头肌(L)和股二头肌(G),其股二头肌相对其他两个部位的肌内脂肪含量最少,且6月龄成为巴寒肉羊水分和脂肪含量先增长后减小的拐点;而灰分和蛋白质均随着月龄的变化处于不断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取5、6、8三个月龄的苏尼特羊背最长肌(M.Longissimus dorsi,LD)、股二头肌(M.Biceps femoris,BF)和臂三头肌(M.Triceps brachii,TB)为实验材料,采用ATP酶组织化学染色法染色分型。分析不同部位、不同月龄对苏尼特羊肉肌纤维特性的影响,为通过调控肌纤维类型转化从而改善肉质建立一定的理论基础。结果显示,三个部位均以糖酵解型肌纤维(ⅡB型)为主。苏尼特羊Ⅰ型肌纤维的数量比例为臂三头肌和股二头肌显著大于背最长肌(p0.05),而Ⅰ型肌纤维的面积比例、ⅡA型肌纤维的数量比例和面积比例、ⅡA型和ⅡB型肌纤维的直径和横截面积均为臂三头肌显著大于股二头肌(p0.05),而股二头肌又显著大于背最长肌(p0.05);苏尼特羊背最长肌中Ⅰ型肌纤维的数量比例5月龄显著高于6、8月龄(p0.05),ⅡA型肌纤维的数量比例8月龄显著高于5、6月龄(p0.05)。Ⅰ型肌纤维直径,ⅡA型的面积比例、ⅡA型肌纤维直径和横截面积均为5月龄显著小于6、8月龄(p0.05)。  相似文献   

5.
《肉类研究》2015,(7):25-29
为研究自然放牧条件下不同月龄乌珠穆沁肉羊的股二头肌、肱三头肌、背最长肌3个部位骨骼肌肌内脂肪相关基因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测定肉羊生长过程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γ亚型(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s,PPARγ)和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相关基因(PPARγ、FAS)表达量。结果表明:两种基因表达量在各部位骨骼肌上的趋势相近。PPARγ基因的表达量在1月龄和12月龄较高,9月龄和18月龄较低;FAS基因的表达量在3月龄和12月龄较高,9月龄和18月龄较低。通过对基因表达量与肌内脂肪的相关性分析可以得出,PPARγ基因和FAS基因的表达量与肌内脂肪含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选择4,5,6和8月龄小尾寒羊各10只进行屠宰试验,通过测定不同月龄小尾寒羊不同部位的水分、灰分、蛋白质和粗脂肪等化学常规成分,探究不同月龄对各部位化学成分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5月龄成为小尾寒羊水分含量先升高后降低的拐点,且背最长肌水分含量显著(p0.05)低于股二头肌和臂三头肌;而不同部位脂肪也随着月龄增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且脂肪和灰分均在6月龄时含量达到最高,而8月龄脂肪含量却最低;蛋白质随着月龄变化含量在不断增长,8月龄含量最高,并且背最长肌是部位中含量最高的。综上表明,8月龄的小尾寒羊拥有低脂肪高蛋白的优质营养特点。  相似文献   

7.
选取巴寒杂交一代肉羊5月龄、6月龄、8月龄和12月龄不同部位骨骼肌,分别测定它们的一磷酸腺苷激活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活性、糖酵解指标和肉质指标,研究不同月龄不同部位三者的差异,以探讨AMPK与宰后肌肉品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AMPK活性随着月龄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p<0.05),不同部位间背最长肌AMPK活性显著大于股二头肌和臂三头肌(p<0.05);AMPK活性与pH24值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肌糖元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L*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熟肉率呈显著正相关(p<0.5).实验表明AMPK活性与pH24值、肌糖元含量、L*值和熟肉率具有显著相关性,AMPK可能通过调节糖酵解进程进而影响肉品质.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分别选取1、3、6、9、12、18月龄的乌珠穆沁羊不同部位的股二头肌,测定并比较它们的肌纤维类型以及肉质指标,探讨肌纤维类型与宰后动物肌肉品质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股二头肌中I型肌纤维随着月龄的增加百分比呈下降的趋势(P<0.05),IIa型肌纤维百分比含量在1月~9月龄之间百分比含量逐步增加(P>0.05),IIb型肌纤维百分比含量在6月~18月龄之间差异均显著(P<0.05)。肌纤维百分比与y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L值、r值、剪切力和熟肉率呈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9.
选取40只苏尼特羊为研究对象,采用相对定量PCR技术对不同月龄苏尼特羊背最长肌、臂三头肌、股二头肌中CAST基因的表达规律与肉质相关性进行研究,分析基因表达量与肉质指标的关联。结果表明:CAST在三个实验部位中的表达规律相同,5、6、8月龄有不同程度的增高,12月龄降到最低。4个月龄中,CAST基因的表达量为臂三头肌(Q)股二头肌(H)背最长肌(B)。5月龄时股二头肌(H)和背最长肌(B)表达量基本相同,8月龄时,臂三头肌(Q)和股二头肌(H)表达量基本相同。在8、12月龄时,臂三头肌(Q)中CAST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背最长肌(B)。在背最长肌中,CAST基因表达量与剪切力(r=-0.449)、黄度值(r=-0.753)、p H2(r=-0.245)呈负相关;与红度值呈显著负相关(r=-0.950,p=0.050);与亮度值(r=0.171)、p H1(r=0.387)呈正相关;在股二头肌中,CAST基因表达量与剪切力(r=0.520)、黄度值(r=0.846)呈正相关;与红度值(r=-0.091)、亮度值(r=-0.193)、p H1(r=-0.446)、p H2(r=-0.446)呈负相关。在臂三头肌中,CAST基因表达量与剪切力(r=0.333)呈正相关;与红度值(r=-0.494)、黄度值(r=-0.465)、亮度值(r=-0.317)、p H1(r=-0.814)、p H2(r=-0.629)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乌珠穆沁羊不同生长阶段、不同骨骼肌一磷酸腺苷激活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kinase,AMPK)活性、糖酵解相关指标和肉质相关指标的内在变化规律,选取3、6、9月龄乌珠穆沁羊背最长肌、股二头肌和腰大肌,分别测定其AMPK活性、肌糖原含量、乳酸含量、己糖激酶(hexokinase,HK)活性、pH值、剪切力和色泽等指标。结果表明:AMPK活性升高时pH24 h值、红度值(a*)明显下降,并呈显著负相关(P<0.05);剪切力随着月龄增大而降低(P<0.05),腰大肌黄度值(b*)最大,背最长肌b*最小,腰大肌a*变化规律与b*相同,股二头肌与背最长肌a*变化规律与b*相反;同一部位肌糖原含量与月龄呈显著正相关(P<0.05),背最长肌最大,股二头肌最小(P<0.05),乳酸含量变化规律与肌糖原含量总体相同;HK活性与月龄呈正相关(P<0.05),腰大肌最大,股二头肌最小(P<0.05),AMPK活性随着b*、肌糖原总体含量、6月龄与9月龄乳酸和HK活性升高呈现显著上升趋势(P&l...  相似文献   

11.
选择5月龄巴寒杂交二代10只,与同月龄的小尾寒羊、苏尼特羊作对比,分别测定并计算其屠宰性能(屠宰率和净肉率),同时取巴寒杂交二代羊的股二头肌、背最长肌、臂三头肌三个部位,分别测定其色泽、嫩度、p H、熟肉率以及脂肪酸含量并进行比较,确定食用最佳部位。结果表明:巴寒杂交二代在屠宰性能上优于小尾寒羊、苏尼特羊;其屠宰率显著大于苏尼特羊,净肉率显著大于小尾寒羊(p0.05)。巴寒杂交二代背最长肌部位的色泽、嫩度、蒸煮损失率等食用品质指标较其他部位有一定的优势,并且背最长肌部位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高于股二头肌、臂三头肌。其脂肪酸分布合理,以脂肪酸作为评价指标,其背最长肌部位的肉质较好。  相似文献   

12.
以18头舍饲育肥牦牛的背阔肌、臂三头肌、腰大肌、背最长肌、臀股二头肌、半腱肌6个部位的肌肉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常规营养成分、矿物质元素及食用品质进行分析,研究牦牛不同肌肉部位的营养品质和食用品质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常规营养成分中,各部位除蛋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它指标均存在差异显著(P<0.05),其中背阔肌的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它部位(P<0.05);从矿物质元素来看,背阔肌的Ca、Na含量较其它部位高,半腱肌的K、Mg含量较高,臂三头肌的微量元素含量较丰富;从肉的食用品质上来看,腰大肌及背最长肌嫩度较好,臀股二头肌和背最长肌的持水力较其它部位强。结果表明,不同部位的肌肉在营养品质和食用品质方面均存在很大差异,综合看来,背最长肌的肉质较好,其次为臀股二头肌,为今后肉块分割增值技术及等级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不同月龄的乌珠穆沁羊骨骼肌中的股二头肌,采取组织化学染色法对肌纤维类型的变化进行研究,了解肉羊生长过程中肌纤维类型的变化规律.骨骼肌用多聚甲醛固定液固定、切薄片.在酸性和碱性孵育液中孵育后,巴比妥钠溶液中冲洗后硫化铵液中孵育.用乙醇脱水,中性树胶封片,显微镜下观察.结果表明,随着月龄的增加,股二头肌中Ⅱa型肌纤维百分含量在3、6月龄及12、18月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百分含量在12月龄时最高.Ⅱb型肌纤维的百分比在18月龄最高.Ⅰ型纤维在18月龄时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14.
苏尼特羊不同部位肌肉挥发性风味成分和脂肪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2月龄苏尼特羊不同部位的肌肉为实验材料,取股二头肌、背最长肌、臂三头肌3个部位肌肉进行挥发性成分和脂肪酸的测定。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苏尼特羊肌肉中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3个部位羊肉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共鉴定出44种,包括醛类17种、醇类11种、酮类3种、酸类3种、烃类6种、其他化合物4种,通过比较3个不同部位羊肉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筛选影响风味的物质为醛类和醇类,主要风味化合物为己醛、壬醛、1-辛烯-3-醇和2,3-辛二酮,背最长肌中的醛类和醇类含量高于臂三头肌和股二头肌;苏尼特羊3个部位的饱和脂肪酸与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差异不大,但背最长肌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要高于股二头肌与臂三头肌,肌肉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能对羊肉风味的产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苏尼特羊骨骼肌总胶原蛋白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晓波 《肉类研究》2009,(10):55-57
本试验通过对不同月龄苏尼特羊的不同部位的肌肉总胶原蛋白含量的测定与分析,其结果表明,随着月龄的增加,总胶原蛋白的含量呈增加的趋势,相关分析表明,同一月龄不同部位肌肉中总胶原蛋白含量依次为:斜方肌>股二头肌>背最长肌>半腱肌,1、2月龄间总胶原蛋白含量在半腱肌和背最长肌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月龄差异均显著(P<0.01),这些结果表明,通过测定肌肉总胶原蛋白的含量可以较客观的评价肉的嫩度。  相似文献   

16.
选取巴寒F_2羊和小尾寒羊不同生长阶段、不同部位的骨骼肌,分别测定其总脂肪含量和共轭亚油酸(CLA)含量,研究不同品种、月龄及部位肌肉中总脂肪含量和CLA含量的差异,探讨宰后羊肉营养价值。结果表明:在同一月龄的相应部位,巴寒F_2的总脂肪含量都略高于小尾寒羊(P0.05);巴寒F_23个部位肌肉和小尾寒羊的背最长肌中的总脂肪含量随着月龄的增加而增加;巴寒F_2和小尾寒羊3个部位肌肉中c9,t11-CLA含量、t10,c12-CLA含量都随着月龄的增大先升高后降低,在6月龄时显著高于其它月龄(P0.05)。通过计算各部位的均值得出,巴寒F_2和小尾寒羊背最长肌中c9,t11-CLA的含量都较高;在4月龄时,巴寒F_2背最长肌中t10,c12-CLA含量显著高于股二头(P0.05);在5、6、8月龄时,小尾寒羊背最长肌含有较高含量的t10,c12-CLA。试验结果表明CLA的含量与羊的品种、月龄、部位具有相关性,推断月龄对其影响较大,CLA通过影响肉的营养价值,进而影响优质羊肉制品的生产。  相似文献   

17.
《肉类研究》2017,(7):1-6
采用连续屠宰和色谱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月龄槟榔江公水牛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中的脂肪酸和胆固醇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月龄对胆固醇和脂肪酸含量有显著影响,哺乳期胆固醇含量最高,达(58.72±2.98)mg/100 g(股二头肌),成年期含量最低,为(22.65±3.70)mg/100 g(背最长肌),后备期含量为(31.36±3.10)mg/100 g(股二头肌),与成年期差异不显著(P0.05)。相同月龄段的槟榔江公水牛肉中,棕榈酸含量除了在犊牛期时背最长肌与股二头肌差异不显著(P0.05)外,后备期和成年期2个部位间的差异均显著(P0.05),其余脂肪酸含量、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UFA)/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FA)、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FA)/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UFA)/总脂肪酸(total fatty acid,TFA)值的差异在2个部位间均不显著(P0.05);哺乳期和断奶期的相同部位肌肉中,除癸酸、十七烷酸、亚油酸、花生酸和花生四烯酸含量差异显著(P0.05)外,其余脂肪酸含量及UFA/SFA、PFA/SFA和UFA/TFA值差异均不显著(P0.05);犊牛期、后备期和成年期的相同部位肌肉中,癸酸、十三烷酸、十七烷酸和油酸含量差异均显著(P0.05);后备期2个部位牛肉的硬脂酸含量与犊牛期和成年期均差异显著(P0.05),但犊牛期与成年期差异不显著(P0.05);对于相同部位的棕榈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酸、花生四烯酸、UFA含量及PFA/SFA和UFA/SFA值,犊牛期与后备期、成年期均差异显著(P0.05),但后备期与成年期差异不显著(P0.05)。从胆固醇与脂肪酸的含量及组成来看,后备期的槟榔江公水牛肉最佳,且背最长肌略优于股二头肌。  相似文献   

18.
苏尼特羊不同部位肌肉抗氧化系统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放牧条件下的苏尼特羊股二头肌、臂三头肌和背最长肌3个部位的肌肉为材料,测定其丙二醛(MDA)、氧合肌红蛋白(OMb)、高铁肌红蛋白(MMb)含量、抗氧化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抗氧化能力(降铜离子还原能力CUPRAC、自由基清除率RSA)、色差和pH值等指标,比较不同部位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抗氧化酶和抗氧化性能中,臂三头肌的SOD与GSH-Px活性最高,而背最长肌中的CAT活性、CUPRAC和RSA最高。背最长肌的pH值最高,而MDA、L*值、a*值和b*值均显著低于股二头肌和臂三头肌(P<0.05)。股二头肌中OMb显著高于臂三头肌和背最长肌(P<0.05),而MMb显著低于其它部位(P<0.05)。苏尼特羊肌肉中的抗氧化酶之间具有协同作用,且抗氧化酶活力的增强能提高机体抗氧化性能,降低氧化程度。整体上,苏尼特羊背最长肌中抗氧化物质含量较高,脂质氧化程度低于其它两个部位,抗氧化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9.
研究不同部位小尾寒羊的食用品质和脂肪酸组成的差异,以小尾寒羊的股二头肌、背最长肌和臂三头肌为原料,对比分析3个部位的色差、p H、蒸煮损失率、嫩度、脂肪含量以及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3个部位的色差、嫩度、p H等食用指标差异显著(p0.05),而蒸煮损失率、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大部分的脂肪酸在部位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而臂三头肌的U∶S值显著高于股二头肌和背最长肌(p0.05),以其作为评价指标,其臂三头肌部位的肉质较好。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内蒙古包头市草原戈壁短尾羊肉的营养品质,选取12 只6 月龄草原戈壁短尾羊,宰后分别取股二头肌、肱三头肌和背最长肌,进行理化指标、脂肪酸、氨基酸、矿物质元素等营养成分测定。结果表明:草原戈壁短尾羊肉pH24 h为5.66左右,水分含量达70.47%,粗脂肪含量为7.37%,粗蛋白含量达21.43%,矿物质含量为3.00%;骨骼肌脂肪酸中含量较高的脂肪酸有C6:0、C10:0、C16:1、C22:0;在测定的氨基酸中,谷氨酸含量最高,其次为天冬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精氨酸等,必需氨基酸中背最长肌苏氨酸含量显著高于股二头肌(P<0.05),肱三头肌中的含量介于二者之间,其他必需氨基酸含量在3 个部位中差异不显著;共检测了钾、钙、钠、镁、铜、锌、铁、锰8 种矿物质元素,其中除钾元素以外,其他元素在3 个部位中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