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温钢 《电信科学》2005,21(9):75-77
1引入HSDPA系统的必要性 随着语音通信的不断普及和电信竞争的加剧,全球运营商都面临着增量不增收的难题.特别在国内,随着GSM、CDMA和PHS网络的不断建设和发展,语音资费的下降速度已远远超过了运营商新增用户的速度,每个运营商都不得不面对单用户的语音ARPU值不断下降的局面.单靠语音通信的增长已经很难满足运营商对盈利增长的要求了,因此中国的运营商开始把目光聚焦到数据业务上,希望能够通过大力发展无线数据业务来扭转现有用户ARPU值不断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随着语音资费的逐步下滑和用户规模的逐渐饱和,电信数据业务成为电信运营商收入的新增长点,而用户体验对于电信数据业务发展至关重要。从用户角度从发,通过质量、使用、资费、功能、终端等多维度提升用户体验,才能吸引和留住用户,增加业务收入。  相似文献   

3.
1引入H S D PA系统的必要性随着语音通信的不断普及和电信竞争的加剧,全球运营商都面临着增量不增收的难题。特别在国内,随着G SM、CDM A和PH S网络的不断建设和发展,语音资费的下降速度已远远超过了运营商新增用户的速度,每个运营商都不得不面对单用户的语音ARPU值不断下降的局面。单靠语音通信的增长已经很难满足运营商对盈利增长的要求了,因此中国的运营商开始把目光聚焦到数据业务上,希望能够通过大力发展无线数据业务来扭转现有用户A RPU值不断下降的趋势。但是由于现有GSM、CDM A和PH S等2G系统的技术限制,使得无线分组…  相似文献   

4.
胡珊 《世界电信》2008,(2):32-33
KDDI于2002年4月推出3G业务,同年8月,其3G用户已经达到214万户。到2003年3月KDDI的3G用户已经接近700万户大关,在2004年7月底其3G用户已达到1513.5万户。KDDI 3G用户的迅猛增长固然与其网络优势和业务提供策略有很大关系,但是,灵活多变的资费形式也是其获取用户的一个关键因素。KDDI采用了语音与数据业务双包月的资费形式,并结合了多种优惠折扣,这种组合模式提供给了用户一个变动的“月基本消费额”:固定月租的语音通话加固定或变动的数据通信费用。  相似文献   

5.
主编寄语     
《电信科学》2005,21(10):I0001-I0001
综观国内外通信市场,语音业务需求都在逐渐趋向饱和.而用户对数据业务尤其是移动宽带多媒体业务的需求却雪崩式地增长,现有的2G移动通信同远远无法满足这方面的需求,于是众多运营商争先恐后地向3G方面投入巨资,希望能在移动多媒体业务方面形成新的增长点。然而3G系统在带宽、速率、覆盖、灵活性等方面并不适应突发式IP数据业务的需求,以WCDMA为例,  相似文献   

6.
1 前言 3G不仅要面向高速移动数据业务的需求,也要面向只有语音和简单数据业务需求的普通大众.3G的频谱效率更高,用户容量也可以做得更大,能够大幅度降低数据通信的单位成本,可以解决2G频谱紧张的问题,提供比2G更经济、更有竞争力的语音解决方案.一方面,可以低成本满足大量的普通移动语音用户的需求,另一方面,又能很好地满足移动数据、多媒体通信新需求的潜在发展,保护运营商的长远投资.  相似文献   

7.
随着通信政策监管不断变化和民众要求降低通信资费的呼声日益增强,资费一轮轮下调以及众多套餐送终端、话费营销活动的盛行,使得通信语音市场的竞争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加上语音业务的扩展性和应用性的局限,在不远的将来,语音产业的竞争势必成为一片“红海”。相对的,移动数据业务能广范应用到移动炒股、即时信息、移动办公、移动娱乐等,具有应用广泛化、终端丰富化、娱乐多媒体化等特点,必将掀起数据产业“蓝海”的巨大浪潮。  相似文献   

8.
为了实现移动IP和内容计费,近年来中国电信大力部署HA/CCG。HA满足了用户移动过程中不问断使用数据业务的需求;CCG实现了内容计费,使得套餐和资费更加灵活和个性化。本文重点分析了移动IP和内容计费的需求、关键技术,以及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9.
黄钦泓 《电信科学》2005,21(6):50-53
数据业务已成为仅次于语音业务的第二大电信业务,用户对其服务质量和保障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本文以中国联通福建泉州分公司的业务维护为例,介绍了CDMA数据业务流程,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以提高CDMA数据业务寻呼成功,率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姚群峰 《电信科学》2003,19(10):1-4
中国3G业务的市场需求有两个方面:一是迅猛增长、规模庞大的用户群对移动语音业务的需求;二是较高收入用户群对移动数据业务的需求。3G运营商的目标市场包括大众用户对移动语音的需求、大众用户对移动数据业务的需求、企业用户对移动数据业务的需求以及批发型用户的需求等。本结合国内外移动运营商的数据业务开展状况,初步探讨了中国3G运营商的移动数据业务模式和3G业务的收入模式。  相似文献   

11.
《移动通信》2010,34(23):48-48
在3G商用之前,用户基于2G/2.5G网络使用的主要是语音和中低速的数据业务,业务类型以文字和图片等内容为主。随着3G的发展和普及,人们开始体验移动多媒体业务和移动互联网业务,激发了人们对于移动数据业务的需求。3G时代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业务体验,满足了用户娱乐化、信息化、个性化的业务需求。  相似文献   

12.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新业务的不断涌现,传统的移动用户已不满足于简单的语音、短信和低速数据业务。用户需求的变化推动了移动宽带化的迅速发展。目前,3GPP/3GPP2已经制定了1xEV—DO(Rev0、A、B)、HSDPA/HSUPA(统称HSPA)等技术标准,凭借这些标准,用户可在移动环境下实现宽带数据传输。  相似文献   

13.
叶惠 《通讯世界》2013,(12):9-9
消费者对数据业务的态度正发生变化,数据业务的使用趋向多业务化;对于一些用户来说,语音和短信甚至不再是必不可少的业务.日前,爱立信发布了2013年第3季度消费者通信行为研究报告,提出了3个消费者通信行为的主题:移动宽带成为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者对数据业务的依赖正在形成、用户通信满意度转向随时随地连接。  相似文献   

14.
以往的网络承载评估及扩容主要基于语音业务进行,对于复杂的数据业务多年来一直未有相应的用户模型,无法适应迅猛发展的数据业务的需求。文章主要根据用户感知速率和现网数据建立用户数据带宽需求模型,进一步得出TD小区的网络承载门限,实现数据业务的精确规划。  相似文献   

15.
多服务多用户OFDM系统资源分配算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思超  罗新民 《通信技术》2010,43(11):18-20
提出了一种正交频分复用(OFDM)系统的多服务多用户资源分配算法。与传统多用户OFDM系统资源分配算法只考虑一种类型的服务不同,提出的算法同时考虑了数据业务和语音业务,分析了两种业务不同的资源分配需求,对语音业务采用了时分多址(TDMA)的方式,并且加入了对每种数据业务最低传输速率的要求。仿真结果表明,新算法能够在满足语音用户固定传输容量的基础上,提升数据用户总的传输容量,同时保证每一个数据用户的最低传输容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Femtocell作为一种应用于家庭或办公室网络的微基站产品,能够提供室内高质量的语音通信服务、高速的数据业务,使用户可以享受更低廉的资费,从而提高运营商的用户粘性,增强竞争力。本文给出Femtocell的定义,分析了其具有的优势,并将Femtocell与Wi-Fi技术进行比较,说明了研究和发展Femtocell技术的必要性。对CDMA系统的Femtocell的架构以及存在的技术挑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3GPP2 Femtocell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刘旺 《电信科学》2007,23(3):104-106
1 引言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电信运营商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用户数量持续增长,而用户的ARPU值却不断降低.基本语音通信时代正在向消费通信时代过渡,个性化消费类通信需求越来越被重视,尤其是个性化业务体验及其满意程度,这使得数据业务的ARPU值处于稳步上升阶段.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移动数据业务计费的计费流程、流量统计原理进行分析,指出数据业务和传统语音通信业务的差异,针对目前常见的计费模式找出用户和运营商之间博弈的焦点,提出日益增多的移动数据业务计费问题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9.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新业务的不断涌现,传统的移动用户已不满足于简单的语音、短信和低速数据业务。用户需求的变化推动了移动宽带化的迅速发展。目前,3GPP/3GPP2已经制定T1xEV-DO(Rev 0、A、B)、HSDPA/HSUPA(统称HSPA)等技术标准,凭借这些标准,用户可在移动环境下实现宽带数据传输。[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WIMAX技术标准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概述 随着通信技术和新业务的部署,市场与技术的相互作用,未来通信领域一些新的特点逐渐显现出来。一方面。传统宽带固定接入用户已经不满足于仅仅在家庭和办公室等固定环境内使用宽带业务。希望使用宽带接入移动服务;另一方面,传统的移动用户也不满足于简单的语音、短信和低速数据业务,希望能使用更高数据速率的业务。用户需求的变化使固定宽带接入服务和移动服务在技术和业务上呈现融合的趋势。宽带移动化和移动宽带化逐渐成为两个领域技术发展的趋势。并互为补充、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