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对医院感染认识的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问题越来越受剑国内外同行的关注.由于护士工作的特殊性,其职业危害因素广泛存在于日常临床工作中.护士应提高对自身职业的防护意识,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护措施,这样不仪可以避免自身遭受疾病的侵袭,同时避免了医院感染给病人带来的痛苦.  相似文献   

2.
感染科是医院传染病患者的重要场所,由于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决定感染护士必须要面对各种职业危害,往往在治疗和抢救过程中,忽略了对自身的职业安全及自我防护意识.现对感染科护士在工作中存在的职业危险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口腔科特殊的工作环境中护士的职业危害与职业防护。方法:使口腔科护士充分了解在工作中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护,最大限度地控制其危害。将标准预防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当中。结果:口腔科护士必须加强自身的职业防护意识,自觉遵守规范化操作规程,将医院内交叉感染造成的职业危险降到最低。结论:在口腔科诊疗过程中加强自身防护,有效减少职业危险因素损害,保障职业安全,对于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预防和控制口腔疾病诊疗过程中的交叉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针对门诊护士工作的特点,门诊兼管的专科多,接触的病种多。往往在患者未确诊前就必须为患者做诊治处理,使护士暴露于多种职业性危害因素中,影响着护士的身心健康,本文探讨如何提高门诊护士对职业危害因素的认识,提高对职业暴露的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技能。保证护士的职业安全和身心健康。方法通过临床观察及查阅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门诊护士的职业安全危险因素共有4个方面:生物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心理性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及管理方法:(1)提高门诊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辨别传染性疾病的能力,做好消毒隔离等防范措施;(2)提高化学性因素对人体危害的认识,自觉做好自身防护措施;(3)加强预防尖锐器械损伤的职业安全教育,注重培训护士的防范技术及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流程,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管理;(4)注重培养和提高护士自身心理调节能力,进行心理健康培训,培养护士学会自我心理疏导,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医疗环境;丰富业余生活。营造一个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保持良好的心境投入工作。结论门诊护士只有加强职业防护知识和技巧的学习。充分认识到职业危害因素可能带来的严重不良后果,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规范操作,才能确保职业安全,保证工作有效运行,促进医院工作正常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手术室特殊工作环境中常见的职业安全危险因素,探讨防护措施。方法通过临床实践、现察思考及查阅文献,针对手术室常见的危害因素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结果增强手术室医护人员的自身保护意识,充分认识职业危害的严重性,力求将职业危害降至最低限度。结论手术室护士是可以通过行之有效的防护措施减少甚至避免职业危害,提高自身保健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手术室护士工作环境中的危害因素及自我防护措施.方法 通过对各种危害因素的分析,认识到个人防护意识薄弱,空气中化学消毒剂、麻醉药物等不良气体污染,生物感染,电离辐射,心理疲惫等环境中,采用了强化手术室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规范护士操作行为,加强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生物感染,电离辐射,防止身体疲劳等一系列防护措施.结论 减少和消除手术室工作环境中的危害因素,提高护士的防护意识,是手术室护士自我防护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职业危害是工作人员在履行职业工作过程中由于自身防护不当或工作环境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造成的职业损伤危害了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导致了与职业有关的疾病[1]。采血护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经常接触各种类型的献血人群及采血针(据统计80%的护士有被针尖刺伤的经历),存在着被感染的高度危险,此外护士本身对职业危害认识不足或心存侥幸心理,各种理化因素也对护士的健康造成潜在的影响。因此,采血护士必须增强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对各种危害有足够认识,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最大限度的保护自身健康安全。1职业危害因素1.1认识不足或…  相似文献   

8.
毛嘉容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1):115-116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护士安全存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方法完善防护措施,防止医源性感染,规范洗手,预防针刺伤,防止烦躁患者的意外伤害,合理配备人力,减轻心理压力。结果严格执行安全防护措施,保证工作安全。结论充分认识神经内科监护室护士安全存在的危险因素,增强自身的防护意识,是保证工作中自身安全的前提,严格执行安全防护措施,避免职业伤害,是保证神经内科监护室护士安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肝病科是医院的高危科室,是一个具有潜在职业危险的工作环境,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人们逐步重视对心理护理的主体- 护士的职业安全因素的研究.患者需要一个良好的医疗护理环境,同样医护人员也是存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才能全身心地工作.职业安全因素对护士健康的潜在威胁 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为了不断提高护士的防护意识,努力减少职业性损伤,保障护士的自身安全和健康,将影响肝病科护士职业安全因素及防护对策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提高回收间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减少职业性感染的发生.方法 对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职业防护对策.结果 通过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教育及锐利器械损伤的防护和处理,可减少职业伤害,避免院内感染的发生.结论 减少造成职业危害的各种因素,是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确保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由于护士工作的特殊性,面临着多种职业危害.实习护士由于环境生疏、经验不足、技术欠熟练以及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缺乏相应的职业防护意识,工作中更容易受到伤害.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以及自身防护问题已经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1].在我国,职业危害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实习护士本身认识不够,自我防护意识差,同时医院管理者职业防护与暴露后预防意识低,暴露后预防费用太高[2].医院也未把职业防护内容列为护生必须培训的内容[3].而且管理部门重视不够,缺少相关法规.因此,实习护士的职业防护仍然有现存和潜在的危害.如物理、化学、生物、心理因素等[4].  相似文献   

12.
闫晓华 《包头医学》2009,33(3):165-166
目的:探讨急诊科护士安全存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方法:完善防护措施,防止医源性感染,规范洗手,预防针刺伤,防止烦躁患者的意外伤害,合理配备人力,减轻心理压力。结果:严格执行安全防范措施,保证工作安全。结论:充分认识急诊科护士安全存在的危险因素,增强自身的防护意识,是保证工作中自身安全的前提,严格执行安全防范措施,避免职业伤害,是保证急诊科护士安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分析外科护士常见职业危害因素,认为强化职业安全教育,提高防护措施,预防感染及针对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的防护,同时加强心理调节,提高适应能力,可减少职业危害因素的损伤,最大限度地保护外科护士和患者的安全,真正达到职业安全防护。  相似文献   

14.
分析外科护士常见职业危害因素,认为强化职业安全教育,提高防护措施,预防感染及针对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的防护,同时加强心理调节,提高适应能力,可减少职业危害因素的损伤,最大限度地保护外科护士和患者的安全,真正达到职业安全防护.  相似文献   

15.
目的讨论分析本院消毒供应室职业危害和防护措施。方法分析本院消毒供应室护士经常出现的职业危害因素,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物理性因素(包括环境因素、针刺伤和刀割伤、烧伤、烫伤、噪音、粉尘、紫外线)、化学性因素、生物性因素、心理因素、职业安全意识淡薄,给予相应的防护对策,包括物理因素的防护、改善工作环境和方式、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学习、预防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措施、使用化学消毒剂的防护措施。结果通过对消毒供应室职业危害与防护对策进行深入地分析,护士对产生职业危害的危险因素重视程度加深了,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大大提升了,不但保证了工作的顺利进行,还维护了护士的安全。结论医院供应室护士产生职业危害的概率很高,造成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是很复杂的,长期处于这种职业环境中护士容易发生思想懈怠,对此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对供应室工作人员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让他们树立较强的安全意识,在工作中要注意规避产生职业危害的因素,掌握具体的防护措施,在不断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确保自身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手术室工作环境对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方法 通过对手术室环境的评估及分析认为,手术室工作存在空气污染、生物感染、电离辐射等,是一个职业危害较为严重的工作场所之一.结果 通过加强手术室工作人员自身保护意识的培训,同时采用加强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生物感染、避免电离辐射、防止身体疲劳等一系列防范措施,降低了环境污染,降低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使工作人员健康素质有了很大提高.结论 减少或消除造成职业危害的各种因素,加强工作人员防护意识是降低职业危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人类的文明程度也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安全生产在各个领域得到了高度重视,医院的安全包括患者的医疗安全与医护人员的自身防护。近年来,艾滋病、梅毒、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的流行,再加之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使医院成为耐药菌的集散地。医院供应室是传染性物品及医疗器械回收处理的集中场所,供应室护士在工作时不可避免要回收和处理污染的医疗器械与物品,存在着许多不安全因素。因此,加强消毒供应室护士的职业防护,是医院感染控制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保障护理安全、切断传播途径、降低院内感染的有效措施。供应室护士的职业危害防护也得到了医院及各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1]。  相似文献   

18.
陆容华 《西部医学》2009,21(9):1624-1624,1627
本文分析了外科护士常见职业危害因素,认为强化职业安全教育,提高防护措施,预防感染及针对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的防护,同时加强心理调节,提高适应能力,可减少职业危害因素的损伤,最大限度地保护外科护士和患者的安全,真正达到职业安全防护。  相似文献   

19.
金春莲 《甘肃医药》2012,(10):789-791
护士因职业特殊性,工作环境是病人高度聚集、各种病原体相对集中的医院;加上各种诊疗技术的应用,使医院存在大量危及护士身心健康的有害因素,使护士经常处于心理学和工效学的高度应激状态;每天又不得不面对这些危害因素的威胁,严重损害了身心健康,也严重影响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我院护理工作特点,客观分析潜在危险因素,加强护理职业安全教育并采取防护措施,减少和避免危害因素的损伤,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0.
手术室是医院感染的重点部门,也是各种病原体比较集中的场所。手术室工作紧张繁忙,所以存在许多不利于手术室护士身心健康的生理、心理、生物、理化及社会因素,如果防护不当容易造成职业损伤。为了提高防护意识,减少手术室护士的职业伤害,在实际工作中应加强自身防护,将危害降低至最低,最大限度地保障手术室护士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