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孙翠华表示,建设全国碳市场最核心的是需要明确分配方法和标准,以及管理办法、报告制度和交易规则的制定等等,同时最重要的是需要有法律体系的支撑。加强法律保障力度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总经理王靖认为,建立全国碳市场,不管是直接整体设计还是现有试点整体融合、扩大试点等等,最重要的都是加强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2.
王祺 《中国能源》2022,(8):47-54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的实施将对我国出口欧盟的钢铁、铝等产品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ESG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和普及,我国出口企业可通过实践ESG体系来披露碳边境调节机制中所要求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等重要环境相关信息。当前我国内地的ESG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政府监管部门和企业已经逐渐重视ESG信息披露的作用,但在政府、机制建设、企业三个层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从强化信息披露义务、制定中国特色的信息披露标准指引、营造良性信息披露环境和推动ESG数字化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企业ESG信息披露机制。  相似文献   

3.
2021年中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江西省作为非试点地区首次参与全国碳市场,通过分析江西省参与全国碳市场现状情况,发现存在重点排放单位认识不够、缺乏碳市场经验,核查技术服务机构服务水平和主管部门参与全国碳市场能力有待加强等问题,建议:1)重点排放单位应重视碳排放数据管理,增强碳资产管理意识,及时跟踪最新碳市场相关政策.2)主管部门要强化对参与全国碳市场各个主体的监督管理.3)全方位有针对性的大力开展全国碳市场能力建设培训.  相似文献   

4.
电力行业作为典型的能源密集型行业,是全世界各地碳市场的重点管控对象。本文对国内外电力市场、碳市场及碳价传导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欧洲、美国的电力市场更趋近于买方市场,碳价对终端电价的影响较小。而由于中国电力体制的特殊性,电价由政府主管部门进行管控,因而在政府不通过行政手段调节碳成本传递机制的情况下,碳成本将无法向发电企业下游传导,使得发电企业暴露在碳成本波动的风险下。同时,在对碳成本传导机制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5.
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表示,由于政策和技术方面的诸多复杂问题,短期内不同省市之间很难实现互连,继续增加试点省市,只会形成更多独立分散的小市场,对建立全国性的碳市场意义不大,势必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6.
中外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都议定书》的生效,标志着国际社会开始以法律手段来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其中采取的重要机制之一就是碳排放权交易。清洁发展机制(CDM)、联合实施机制(JI)、国际排放权交易体系(IET)三种灵活机制作为碳金融工具,在关键国家和地区实施并迅速发展。CDM和JI是基于项目的市场,IET是基于配额的市场。目前国际碳交易市场以配额为主体,以项目交易为补充。西方发达国家已建成了全球性的碳交易市场,其中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排放交易体系。近年全球碳交易量及交易额迅速增长,预计2020年有望分别达到440×108t和5799亿美元,国际金融机构也积极参与碳交易市场。我国碳交易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还只有CDM一种交易机制,国家已批准在7省市成立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签发的CDM项目数占到世界总量的61.76%。针对目前国内存在的问题,建议国家应设法扩大碳金融的影响力,建立统一的排放权交易平台,加强金融业对CDM项目的支持,完善碳金融法律框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同时要大力发展中介市场。  相似文献   

7.
当前,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热议的话题。作为全球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国家,中国一直负责任地履行在此问题上所做出的承诺,并在"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强制性指标。虽然全社会已就碳减排的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达成共识,但面对碳排放行业的诸多实际困难,我国在碳减排领域依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本文基于我国现行CCER交易的法律法规和公开二级市场交易信息,提出了控排企业以地方二级市场为平台进行CCER掉期交易的操作方法,并对其进行了风险和价值分析,为企业节能减排、降低合规成本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8.
杨静 《中国能源》2008,30(6):45
<正>2008年5月8日,"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机遇与挑战高层论坛"在北京召开。此次论坛由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节能信息传播中心共同主办,并得到了汇丰气候伙伴同行项目、碳信息披露项目、商道纵横及搜狐绿色科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