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脱脂花生粉中利用硫酸铵沉淀法分别提取花生球蛋白及伴花生球蛋白,比较两者与花生粗蛋白的乳化性质差异。实验结果表明,花生蛋白粗乳液的最佳制备条件为蛋白质量分数0.5%、油体积分数为15%、剪切时间为2 min,在此条件下乳化活性指数为218 m~2/g。与花生蛋白及球蛋白组分相比较,碱性条件下伴球蛋白的乳化活性指数更高,界面吸附蛋白浓度更大;伴球蛋白乳液短期内的絮凝和聚结指数更低,乳液稳定性更高。  相似文献   

2.
低钠条件下肌原纤维蛋白(myofibrillar protein,MP)作为乳化剂制备的乳液稳定性差,本实验采用高强度超声波(high intensity ultrasound,HIU)(频率20 kHz、功率450 W)对低钠条件下(0.15 mol/L NaCl)MP进行不同时间(0、3、6、9、12 min)处理,测定处理后MP乳液乳化活性指数(emulsifying activity index,EAI)、乳液稳定性指数(emulsion stability index,ESI)、Turbiscan稳定性指数(turbiscan stability index,TSI)和平均粒径等,并进行微观结构观察和流变性分析等,研究低钠条件下超声处理对鸡肉MP乳化特性及其乳液稳定性和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随着超声处理时间延长,MP的EAI和ESI显著增加(P<0.05),MP制备乳液的TSI和粒径随着超声处理时间的延长明显减小,且乳液液滴分布均匀,乳液Zeta-电位的绝对值显著增加(P<0.05)。乳液的流变学特性分析结果表明超声波明显提高了MP乳液的黏弹性。MP乳液的油-水界面张力分析结果显示超声处理有效增强了MP的移动性,使界面张力迅速降低,同时超声处理显著增加了MP乳液吸附蛋白相对含量(P<0.05),这表明超声处理MP有助于稳定乳液。通过冷场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进一步证实了超声处理12 min MP制备的乳液液滴体积最小。综上,超声波能够有效提高低钠条件下MP的乳液稳定性,本实验可为超声处理在减盐乳化型肉制品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乳化条件对用大豆卵磷脂配制的乳液稳定性、微滴的直径(粒度)和乳液粘性的影响。将卵磷脂用(A)Hansen分散器、(B)加热和(C)超声处理三种方法分散在水中制成乳液,比较了乳液的稳定性,结果表明,A的稳定性最好,C最差。微滴的直径髓卵磷脂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将乳化剂分散在油里制成的乳液,其粒度小于将乳化剂分散在水中制成的乳液。乳化温度和乳化后的存放温度升高时,乳液变得不稳定,乳液的粘性随卵磷脂含量的升高而上升,将卵磷脂分散在油里制成的乳液,其粘性高于将卵磷脂分散在水中制成的乳液。存放温度升高,乳液的粘性降低,粘性取决于乳化方法和卵磷脂的含量。试验结果表明,由较小的微滴构成的乳液粘性大,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4.
以高酰基结冷胶(HA)、低酰基结冷胶(LA)为乳化剂,以中链甘油酸酯(MCT)为油相,通过超声乳化法制备水包油(O/W)乳液。以阿拉伯胶(GA)为对照,考察添加不同浓度、类型结冷胶条件下乳液的外观变化、界面张力、Zeta-电位和粒径分布等,比较高、低酰基结冷胶的乳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以HA为乳化剂制备的O/W乳液平均粒径略大于以GA制备的乳液,而LA乳液粒径最大;HA乳液-电位绝对值整体显著大于GA乳液(P0.05),且在最优浓度条件下HA乳液界面张力小于GA乳液,因此HA乳液乳化稳定性优于GA乳液。而LA乳液ζ-电位绝对值最小,界面张力最大,其乳液稳定性最差。储藏试验表明,HA乳液稳定性高于GA乳液,且在60℃储藏条件下的粒径变化率显著小于GA乳液。LA乳液极不稳定,制备当天即出现分层现象。本文着重研究不同酰基结冷胶在乳化性能方面的应用差异,结果为高酰基结冷胶具有良好的乳化活性和稳定性。此结果对高酰基结冷胶的品质提升和应用推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茶多酚(TP)添加量、pH值、油添加量、大豆分离蛋白(SPI)浓度对TP-SPI复合乳液的乳化活性、稳定性和抗氧化性等性质的影响,为制备不同需求的复合乳化体系条件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随着TP添加量的增加,复合乳液的乳化稳定性和抗氧化性增强,对乳化活性影响不显著;随着油量的增加,复合乳液的乳化活性和抗氧化性降低,乳化稳定性先增强后降低;随着pH值的增加,复合乳液的乳化活性和稳定性先降低后增强,其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在碱性条件下比在酸性条件下强,抗氧化能力变化则与之相反;随着SPI的浓度增大,复合乳液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增强,对抗氧化性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超声处理大豆分离蛋白-壳聚糖(soybean protein isolate-chitosan,SPI-CS)复合物对形成O/W型乳 液性质的影响,主要研究了复合物表面疏水性、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与油-水界面张力、乳液粒径、乳液稳定性 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未经超声处理的SPI-CS复合物表面疏水性、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和界面吸附性较低,形 成的O/W型乳液粒径相对较大,约100 μm,乳液Zeta电位较低,乳滴有发生聚集的倾向。乳液贮存7 d后乳层析指数 最高。经超声处理后SPI-CS复合物形成的乳状液性质发生明显变化,随着超声功率的增加,形成的O/W型乳液的稳 定性有所增加:超声功率为400 W时SPI-CS复合物形成的乳液最为稳定,乳层析指数最低;当超声功率超过400 W 时,乳液的光学显微镜观察显示其粒径有所增大,同时乳液的Zeta电位、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明显下降,界面张 力降低缓慢。超声处理暴露了蛋白质分子的内部结构,使部分结构展开、柔性增加,促进了其与壳聚糖之间的静电 相互作用,说明超声处理的大豆分离蛋白与壳聚糖形成的复合物影响了O/W型乳液的稳定性及相关性质。  相似文献   

7.
杨蕾  刘温霞 《中华纸业》2010,31(18):32-35
以氧化淀粉为乳化剂乳化ASA。研究了转速、乳化时间、油水比、用量对ASA的乳化效果,以及ASA用量和乳液水解程度对ASA施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适当的乳化条件下,氧化淀粉可将ASA乳化成稳定且粒径大小合适的乳液。浆内施胶过程中,在适宜的时间内,ASA用量越高施胶度越好,最大施胶度可超过600s。  相似文献   

8.
通过酶解法获得低分子质量铁皮石斛多糖,并通过添加该多糖,用于改善乳清蛋白稳定的姜黄素乳液的功能性质。以铁皮石斛酶解多糖/乳清蛋白作为乳化系统制备荷载姜黄素的乳液,评估乳液的物理稳定性和乳液对姜黄素的保护作用;探讨荷载姜黄素的乳液抑制癌细胞的效果及乳液中的姜黄素在模拟胃肠道环境中的释放情况。结果表明,酶解降低了多糖的黏性,增强了多糖的弹性;酶解后的多糖界面压力在1800 s后可增加至11.43 mN/m,能够显著改善其乳化活性;铁皮石斛酶解多糖比酶解前稳定乳液的能力更强;含有铁皮石斛酶解多糖的乳液在紫外照射4 h后,姜黄素含量仅下降了18.4%,氧化实验17 h后,姜黄素保留率为76.9%;乳液处理72 h后,Caco-2细胞活力为27.4%,显著低于只采用乳清蛋白稳定的姜黄素乳液处理的细胞组;体外模拟消化实验表明,乳液包封使得姜黄素仅在胃部少量释放,而在进入肠道后释放率达到63%,表明铁皮石斛酶解多糖的加入不会影响姜黄素在肠道中的吸收利用,而且可以保护姜黄素免受胃部的消化影响。因此,铁皮石斛酶解多糖可提高乳清蛋白稳定的荷载姜黄素的乳液的稳定性及抗癌活性,该乳液体系具有输送疏水性药物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以大豆蛋白(SPI)、卵磷脂为研究对象,采用碱性蛋白酶作为水解大豆蛋白的酶制剂,对大豆蛋白进行酶解试验。用水解得到的低酶解度的大豆蛋白水解物与磷脂制备复合乳液,测定复合乳液的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ζ-电位、粒径(D43)的变化和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限制性水解后的大豆蛋白-磷脂复合乳液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明显增强,ζ-电位值增大,乳液乳滴直径减小,其中SPI水解度为3.04%时的样品乳化稳定性最好。过度水解时,复合乳液出现絮凝现象,乳化稳定性较差。  相似文献   

10.
胶体颗粒的润湿性决定Pickering乳液的形成及稳定性。小麦醇溶蛋白胶体颗粒在酸性(~pH 3.0)条件下具有较强的亲水性,制约稳定的Pickering乳液形成。本研究采用超声乳化制备得到稳定的小麦醇溶蛋白稳定的无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free)的食品级Pickering乳液。实验结果表明,剪切乳化的Pickering乳液只能稳定3 d,超声处理的Pickering乳液稳定性明显增强,当超声功率超过40%时,Pickering乳液的平均粒径小于5μm,形成具有强粘弹性的乳液凝胶,能够稳定5个月以上。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研究了乳液的界面结构、蛋白胶体颗粒分布及乳滴的聚集行为,明确了超声处理乳液的稳定机理。本研究制备得到的蛋白基Pickering乳液(surfactant-free),在新型营养物质输送等方面极具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研究温度、pH值、金属离子和不同浓度的糖、盐对酪蛋白酶解产物羟自由基清除活性和ACE抑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酪蛋白酶解产物的羟自由基清除活性对热不稳定,而ACE抑制活性对热稳定;在酸性条件下羟自由基清除活性和ACE抑制活性略有下降,在碱性条件下,活性丧失较多;金属离子能降低羟自由基清除活性,其影响大小顺序为Mg2+>Cu2+>Zn2+>K+>Ca2+,而对ACE抑制活性影响不大;在加热条件下,葡萄糖能增强羟自由基清除活性,而蔗糖和NaCl对其影响不大,葡萄糖和蔗糖对ACE抑制活性的影响均不显著,而质量分数为2%以上的NaCl可使ACE抑制活性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2.
肌原纤维蛋白含量是影响低脂乳化型肉制品保油性的重要因素,作用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通过建立肌原纤维蛋白-橄榄油乳化体系,探究不同体积分数下(1%,5%,10%)肌原纤维蛋白稳定油/水乳液的具体途径。结果表明:肌原纤维蛋白体积分数较低时(1%)乳液稳定性较差,乳析指数显著高于其它两组(P0.05),乳液黏性及界面蛋白吸附量较低,保油性差;蛋白质体积分数为5%、10%时乳液稳定性显著提高(P0.05),粒径为1~10μm,并且呈单峰分布,界面蛋白吸附量和保油性显著提高(P0.05),此外,新鲜乳液(1%,5%,10%)中形成的界面蛋白膜可以有效抑制乳液氧化。界面蛋白膜是低体积分数条件下乳液实现保油性的重要途径,然而,高体积分数条件下(5%,10%),界面蛋白膜需要协同乳液中的肌原纤维蛋白凝胶基质共同提高乳液保油性。这对完善肉糜稳定理论及实际生产中指导配方设计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采用糖基化反应制备绿豆分离蛋白(MBPI)-葡聚糖(DX)接枝物,研究MBPI-DX接枝物的乳化性质。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糖基化反应的接枝度先迅速增加而后增速变缓。糖基化反应使MBPI的乳化活性及乳化稳定性显著提高,反应2 h得到的接枝物乳化活性最高且乳化体系最稳定。糖基化反应使MBPI乳液的界面蛋白吸附率显著增加,有利于乳化能力的提升。因多糖的共价结合屏蔽蛋白质的电荷,故使MBPI-DX接枝物乳液的Zeta电位绝对值显著降低。电荷不是决定接枝产物乳液体系稳定性的主要因素,稳定性的改善更有赖于亲水性多糖链的共价结合。在显微结构中MBPI-DX接枝物乳液粒径显著减小,有利于乳液稳定性的改善。当反应超过2 h后,乳液粒径变大,这可能与过多亲水性多糖的引入破坏油-水界面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14.
研究60、100、140 MPa高压处理对0.5%大豆亲脂蛋白(lipophilic protein,LP)与0%、0.01%、0.05%、0.1%、0.2%的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ydroxypropylmethylcellulose,HPMC)复合乳液形成的影响,揭示蛋白质结构变化与乳液稳定性的关系,采用动态激光散射、接触角测量仪和红外光谱研究不同压力处理LP与可溶性HPMC复合物形成乳液的流体动力学半径、界面吸附特性和LP的二级结构变化。结果表明,60?MPa处理下的乳液其乳化性、贮藏稳定性和界面吸附能力较低,随着压力的增加乳液粒径变小,乳滴形状规则、分布均匀,乳液表面负电荷增加;均质压力在140?MPa、纤维素质量分数0.1%时,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分别高达223.05?m2/g和290.5?min;不同压力处理改变了LP二级结构,影响了与可溶性HPMC的结合,进而影响所形成乳液在油-水界面吸附特性,结果证明HPMC质量分数为0.1%时其亲水性最好。  相似文献   

15.
大豆分离蛋白(SPI)用木瓜蛋白酶适度水解再与氨基葡萄糖在转谷氨酰胺酶的作用下进行糖基化交联改性,制备高乳化性能SPI。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氨基葡萄糖与SPI质量比、SPI水解度和交联反应时间为自变量,以乳化活性为响应值,利用响应面法对SPI糖基化改性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条件为氨基葡萄糖与SPI质量比0.96∶1、SPI水解度0.64%、交联反应时间3.29 h。在最佳反应条件下,改性SPI乳化活性为16.97 m2/g,是未改性SPI乳化活性的3.25倍,乳化稳定性提高了35个百分点,达到96%。  相似文献   

16.
紫苏籽油具有很好的食用及保健功能,将其制成稳定的可涂抹乳液可增加其应用的多样性。本文利用β-环糊精的乳化特性,通过高速均质法将紫苏籽油制成Pickering乳液,观察乳液的微观结构、测定其粒度和Zeta电位,研究体系添加糖、盐、黄原胶以及pH值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并对其黏度特性进行了初步测定。结果表明,紫苏籽油经β-环糊精乳化后可形成稳定的水包油型pickering乳液,油滴呈标准球形,粒径在数十纳米范围;外水相添加5%蔗糖或0.5%黄原胶可增加、添加食盐则降低乳液的黏度及稳定性,酸性条件不利于乳液的稳定;流变特性结果显示,环糊精稳定的紫苏籽油乳液为剪切变稀的假塑性流体,在25~80℃条件下乳液呈现类似奶油状特性。  相似文献   

17.
以超声技术处理糖基化米糠蛋白制备纳米乳液,通过优化确定纳米乳液制备基料米糠蛋白糖基化最优条件:米糠蛋白与葡聚糖蛋白比例1∶4,反应湿度69%,反应时间37.24 h,反应温度76℃,此条件下米糠蛋白乳化活性1.25,米糠蛋白乳化稳定性10.40 min。最优纳米乳液超声制备工艺:超声温度46℃,超声功率310 W,超声时间294 s,在此条件下制备的糖基化米糠蛋白纳米乳液平均粒径为255 nm,乳化产率为95.38%,贮藏稳定性强。  相似文献   

18.
针对大豆溶血磷脂添加量对大豆分离蛋白-溶血磷脂复合乳化体系乳化特性的影响进行探究。对复合乳化体系分别进行了界面蛋白吸附量、界面张力、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粒径分布、Zeta电位的测定,并采用光学显微镜对乳液中油滴分布及微观结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随着溶血磷脂添加量的增加,乳化特性指标均基本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当溶血磷脂添加量为10%时,乳液的乳化特性表现最佳,这表明添加适量溶血磷脂会促进其与大豆分离蛋白的相互作用,降低界面张力,在油-水界面上形成较稳定的界面膜,形成稳定的复合乳状液。  相似文献   

19.
采用正交试验得出干姜黄酮类化合物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85%,料液比1∶5(g/m L),浸提时间10h。通过DPPH法研究在不同温度、p H条件下,对干姜黄酮类化合物清除自由基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为50℃时,干姜黄酮类化合物清除自由基能力最高,抑制率为72.78%。p H 4时,干姜黄酮类化合物清除自由基能力最好,抑制率为69.15%。与其他抗氧化剂比较,抗氧化活性为:维生素E干姜黄酮类化合物维生素C。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究大米蛋白酶解产物中乳化性较好的关键组分,采用酸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和胰蛋白酶限制性酶解大米蛋白,分析表面疏水性、二级结构、乳化活性及乳液稳定性以探究不同酶解产物结构特性和乳化特性的关系;筛选最优乳化特性样品后对其超滤分离得到<5 kDa、5~10 kDa和>10 kDa组分,通过界面张力、耗散型石英晶体微天平、粒径、微观结构及贮藏稳定性等指标,探究不同分子量肽的界面特性和乳液稳定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胰蛋白酶酶解产物的得率最高;与大米蛋白相比,除水解度为6%的胰蛋白酶酶解产物外,其他酶解产物的表面疏水性均降低;酶解后β-折叠显著降低,蛋白结构更加舒展;胰2%具有较好的乳化性能;<5 kDa制备的乳液稳定性最差,贮存7 d后粒径由2.59 μm增加到7.82 μm;而>10 kDa组分界面张力较小,界面层较厚,具有较好的乳液贮藏稳定性,表明分子量较大的肽更能有效地稳定乳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