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赵宝成  谢建磊  李晓  陈勇  张婧斐 《地质论评》2023,69(4):1398-1414
上海是典型的大河口特大城市,具有全球独特的新构造沉降和河海相互作用及人地相互作用产生的河口海岸地貌遗迹和地面沉降灾害遗迹。基于文献资料、遥感影像和地面调查,笔者等筛选确立了上海市12处地质遗迹集中区,系统阐明了上海境内地质遗迹特征及地学意义。按照产生的时代顺序,上海市地质遗迹类型可划分为火山地貌、海岸地貌、水体地貌和地质灾害4种类型,分别命名为火山岩残丘遗迹、古海岸遗迹、河口三角洲遗迹和地面沉降遗迹。在补充AMS14C测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古岸线遗迹的年代,并根据松散沉积物地质构造剖面,揭示了具有明显年代跨度的3种类型地貌遗迹的演化关系。上海市地质遗迹整体表达了长江河口区0.12 Ga来地貌格局演化,6 ka以来海陆变迁与文明演替,1.5 ka以来长江河口演化以及0.1 ka以来地面沉降灾害的产生与防治。总体而言,上海市地质遗迹蕴含着中国乃至世界大河口区独特的地质演化史和人地关系史。本次研究提出的上海市地质遗迹点多分布在典型、稀有的生态景观区与人文景观区。这样,各类地质遗迹景观及相应的科学解说对于提升区域生态和文化景观价值及地学旅游路线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甘肃洮河大峪沟地质公园考察和区域地质构造资料综合分析,划分出地质遗迹资源基本类型,探讨了主要地质遗迹资源特征.结果表明,洮河大峪沟地质公园属秦岭东西向褶皱带南亚带西段发展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岩溶地貌、流水侵蚀地貌、丹霞地貌和构造地貌景观资源为主体,包括6个大类、10个类、13个亚类,共70处地质遗迹景点.大峪沟完整的三叠系地层是岩溶地貌景观的物质条件,新生代以来强烈构造运动为丹霞地貌、构造地貌、水体景观等提供了外动力条件.大峪沟的地质遗迹研究在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甘南山地形成演化与地质灾害等方面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地震是一种对人类造成难以抗拒危害的自然灾害,也留下了珍贵的地震遗迹景观。对四川叠溪地震遗迹系统调查,明确以串珠状堰塞湖、半埋状蚕陵重镇遗址等保存系统完整,类型典型多样的地震遗迹景观,分为地质剖面、地质构造、地貌景观、水体景观和环境地质遗迹景观5大类。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典型和宏大的地震遗址之一。通过地震遗迹国内外对比分析,在构造地质学、地貌学、地震学、次生地质灾害与防治学以及经济地质学方面,具有极高的地学意义。为研究青藏高原东缘地震活动规律、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现场证据。  相似文献   

4.
雷彬  李江风  周学武  赵栋  汪樱 《地球学报》2015,36(3):377-384
湖北大别山(黄冈)国家地质公园是以大陆造山带地质地貌景观和亚热带森林生态景观为主体,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猎奇探险和科学研究、环境保护为一体的大型科学公园。公园所在区域是秦岭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典型,主要分为地质剖面、地质构造、地质地貌、水体景观4个大类,11个类,共100余处地质遗迹景点,其中一部分地质遗迹具有重要的全球典型意义。大别山地质遗迹为探索地球早期演化、开展造山带研究及进行全球对比分析提供了关键证据,在地层学、岩石学、变质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地貌学、水文地质学等各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研究结果对于系统认识公园地质遗迹状况、建立地质科普示范基地、地质遗迹保护和开发等具有一定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地震是一种对人类造成难以抗拒危害的自然灾害,也留下了珍贵的地震遗迹景观。对四川叠溪地震遗迹系统调查,明确以串珠状堰塞湖、半埋状蚕陵重镇遗址等保存系统完整,类型典型多样的地震遗迹景观,分为地质剖面、地质构造、地貌景观、水体景观和环境地质遗迹景观5大类。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典型和宏大的地震遗址之一。通过地震遗迹国内外对比分析,在构造地质学、地貌学、地震学、次生地质灾害与防治学以及经济地质学方面,具有极高的地学意义。为研究青藏高原东缘地震活动规律、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现场证据。  相似文献   

6.
地震是一种对人类造成难以抗拒危害的自然灾害,也留下了珍贵的地震遗迹景观。对四川叠溪地震遗迹系统调查,明确以串珠状堰塞湖、半埋状蚕陵重镇遗址等保存系统完整,类型典型多样的地震遗迹景观,分为地质剖面、地质构造、地貌景观、水体景观和环境地质遗迹景观5大类。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典型和宏大的地震遗址之一。通过地震遗迹国内外对比分析,在构造地质学、地貌学、地震学、次生地质灾害与防治学以及经济地质学方面,具有极高的地学意义。为研究青藏高原东缘地震活动规律、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现场证据。  相似文献   

7.
尹祝  黄鸿新  罗平  魏昌盛 《西北地质》2018,51(4):276-283
对地质遗迹进行科学分类是科学利用、保护地质遗迹的前提与基础。三清山世界地质公园内具有特色鲜明、极为丰富的地质遗迹,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对其研究具有一定的美学和地学意义。笔者在对地质遗迹调查的基础上,依据有关技术要求,将三清山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划分为基础地质、地貌景观、地质灾害3大类、7类、16亚类,共计93处地质遗迹景点,分析了典型地质遗迹的地质学意义,以指导园区景点保护及旅游线路的规划,促进地质科学研究、地质遗迹开发与保护以及地学科普及地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董茜  李江风  方世明  马筱 《地球学报》2015,36(6):799-806
湖北神农架世界地质公园是以(秦岭)造山带地质构造为特征的构造地貌及山地生态综合性地质公园。公园内地质遗迹和景观类型多样,共包括地质(体、层)剖面、地质构造、古生物、矿物与矿床、地貌景观、水体景观和环境地质遗迹景观7个大类、20个类共100多处地质遗迹景点,其中世界级地质遗迹景观共计5处。在前人研究总结的基础上,就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的地貌学、构造地质学、地层岩石学、化石及古生物等方面的地学意义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湖北神农架世界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种类丰富,具有较高的科研、科普价值,园内多处地质遗迹具有全球对比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璐琳  武法东 《地球学报》2012,33(5):835-842
青海省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是以湖泊水体景观为代表的地质公园,公园内地质遗迹和景观类型多样,集湖泊、河流、湿地、沙漠于一体,是一个地质科学内涵丰富、旅游资源多样的地质公园。长期的地质作用形成了复杂的构造、重要的地层记录,特别是新生代以来伴随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形成的多级夷平面、青海湖以及古湖岸线,对人类活动和环境的影响有着重要的地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四川地质学报》2015,(3):476-480
石渠长须贡马利山巨石群地质遗迹区是以典型的高原剥蚀地貌,处于松潘—甘孜褶皱系、巴颜喀拉褶皱带内。构建马利山巨石群地质遗迹区地质遗迹资源体系,包括地质剖面、地质构造、地貌景观、水体景观4个大类、6个类和8个亚类,共88个地质遗迹景点。通过介绍该地质遗迹资源区地质构造、地层、地貌特征,阐述了其重要的地学意义和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曾献群 《福建地质》2014,(2):127-133
龙岩地区有温泉及地热点共31处,总流量为260.9L/s,已探明有7处,可采热水量112.59L/s。预测全区可采热水量380L/s以上,可采热量58 963kW,年可利用热能量3.05×109(MJ/a),相当于10.4万t/a标准煤中型煤矿的年采煤量。水质类型为HCO3—Na或HCO3—Ca型,部分达理疗热矿水命名标准。均属低温地热资源,热源主要为深部岩浆余热和花岗岩体中放射性元素衰变。可分为带状和层状2种热储类型:带状热储主要沿北西构造贮存于侵入岩和火山岩的构造破碎带中;层状热储主要贮存于沉积岩中。  相似文献   

12.
张鑫刚  曾国平  贾儒雅 《地质科学》2023,58(4):1554-1570

北非地处冈瓦纳与特提斯两大构造域的交汇部位,经历了泛非、海西和阿尔卑斯等多期造山运动,构造、岩浆、变质、热液活动剧烈,为成矿作用创造了优越的地质条件,形成了丰富的金、铜、磷、铁、铬、铅锌、银、铌钽等矿产资源。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总结,发现北非地区最重要且最集中的矿床类型为花岗伟晶岩型矿床、造山带型金银多金属矿床、沉积型磷矿床、MVT型铅锌矿床以及VMS型铜锌金矿床。空间上分布阿特拉斯褶皱带和努比亚造山带,呈现聚集分布的特征。除沉积型矿床成矿时代集中在中生代以外,其他类型矿床主要形成于新元古代。区内典型矿床中,造山型金矿主要与泛非构造运动有关,沉积型磷矿主要受控于海相沉积环境,锡铌钽等稀有金属成矿主要与新元古代晚期花岗伟晶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李如满  刘峰  柳凤娟 《矿产与地质》2010,24(3):210-212,240
康尼玛拉金矿床的形成与太古宙绿岩带、前寒武系变质岩关系密切,矿体、矿化蚀变体主要受NNW向断裂构造控制,属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围岩蚀变发育,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与矿化关系密切,该矿区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83、1997、2002和2009年四个典型年份的岸线和水下地形数据,按阶段综合分析了上海近岸海域(含长江口和杭州湾北岸,东至-10m水深线附近)近30年来岸线和水下地形演变的特点,并尝试探讨了不同阶段的主导动力机制。结果表明:上海海岸带总体向海淤进,不同阶段的冲淤规律和主导机制不同。其中,1983~1997年冲淤相对稳定,主导动力机制为规律性自然条件;1997~2002年冲淤形式发生突变,主导动力机制为1998年长江流域大洪水事件;2002~2009年继承了上阶段模式区别于一阶段发展,以"北淤南冲"为特征,主导动力机制为流域和研究区的重大工程活动。近年重大工程活动的影响日益凸显,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通水,推测未来数年内研究区海岸侵蚀程度趋于增强,需密切关注其可能导致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薛卫冲  徐强  柯霖 《江苏地质》2014,38(2):314-318
卢瓦斯砂金矿位于印度尼西亚共和国苏门答腊岛东南部卢瓦斯河道及一侧阶地。矿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属喜马拉雅—马来西亚—苏门答腊火山活动带之东段。依据该砂金矿床的成矿地貌特征、地质特征、重砂矿物组合,初步认定该矿属近源型冲积型砂金矿,其砂金的物质来源于萨温河上游含金地质体,特别是火山碎屑岩中的含金石英脉和硅化脉。该砂金矿聚集于河道河漫滩及一级、二级河谷阶地中的泥、砂、砾等现代沉积物中。矿体产状受河流及两侧地形、地貌控制。  相似文献   

16.
上海长江隧道工程岩土地质与施工沉降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上海长江隧道工程穿越长江河口,工程施工面临诸多技术难关。分析评价了所在区域的水文与岩土地质特征,阐述了工程施工特点及地面沉降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17.
安徽铜陵矿集区斑岩型铜钼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背景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铜陵矿集区以发育大型和为数众多的矽卡岩型矿床而闻名于世,而近年来作为该区找矿的重要成果和突破则是斑岩型矿床和矿化的陆续发现。本文以铜陵矿集区3个代表性斑岩型矿床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显微观察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阐述了斑岩型矿床的地质特征,确定了含矿侵入岩体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了矿床蚀变特征和流体包裹体特征,探讨了成岩成矿的大地构造背景,并与世界典型斑岩型矿床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铜陵矿集区斑岩型铜钼金矿床通常发育于含矿岩体的围岩或盖层为砂岩、砂页岩或硅质岩的条件下,含矿岩体为富碱低镁高钾准铝质钙碱性系列中浅成侵入岩体,具有与埃达克岩一致的地球化学特征;与世界典型斑岩型矿床含矿岩体对比,岩体侵位较深,有些矿区多期多相特征不明显;含矿岩体发育钾硅酸盐化、黄铁绢英岩化、青磐岩化等热液蚀变且有一定的分带性,但各矿床蚀变特征略有不同;矿床矿石矿物中富气相、富液相和含子晶多相包裹体共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演化特征显示具有岩浆作用控制的高温热液型矿床特征。结合区域构造演化,作者确定铜陵矿集区斑岩型矿床属大陆环境斑岩型矿床,成矿作用发生于陆内造山作用由挤压向拉张转化的动力学背景之下,斑岩型矿床与矽卡岩型矿床及热液脉状矿床共同构成受统一的岩浆热液系统控制的矿床系列。  相似文献   

18.
安徽庐江—枞阳地区A型花岗岩的LA-ICP-MS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2,自引:54,他引:22  
本文对安徽庐江-枞阳地区产出的A型花岗岩体(碱性侵入岩体)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城山岩体、花山岩体、黄梅尖岩体和枞阳岩体的形成年龄分别为126.5±2.1Ma、126.2 ±0.8Ma、125.4±1.7Ma和124.8±2.2Ma,均形成于早白垩世126~124Ma之间.这些岩体的硅含量和全碱含量均较高,准铝质;稀土含量中等,强Eu亏损,呈略右倾的海鸥型稀土配分模式,均为A1型花岗岩.结合长江中下游地区高碱钙碱性侵入岩和盆地内火山岩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126~124Ma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壳伸展最强烈的阶段,这一研究成果时探讨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白垩世早期的动力学背景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大苏计和曹四夭大型钼矿床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大苏计矿床和曹四夭矿床是近几年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找到的2处大型特大型钼矿床,产出规模分别达到20万吨和200万吨.钼矿化主要在太古宙变质岩及中生代石英斑岩、正长斑岩和花岗斑岩体内呈浸染状、网脉状和脉状产出,并且构成筒状、倒扣“碗状”和囊状矿体.两处矿床无论在产出环境和地质特征上,还是在矿物种属、元素组合和热液蚀变方面,均与美国克莱麦克斯钼矿床和黑龙江岔路口钼矿床较为相似,是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属古大陆碰撞造山后伸展环境产出的斑岩型矿床.文章所提出的地壳4个演化阶段和3个成矿期次的成矿模式对于提高大苏计和曹四夭钼矿床理论研究水平,推动低山丘陵覆盖区大型隐伏钼矿床的找矿勘查工作深入进行,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