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面对我国历史文化景观的旅游开发现状,提出以文化游憩为导向的历史文化景观研究方法,提出从文化、游憩及其时空布局来进行历史文化景观发展策划与规划的理论方法,着重论述了文化、景观、游憩的三元关系以及传统文化在景观中的物化。以玄武湖景观区总体规划为例,论述了其文化游憩定性、定位、文化景观的发掘及其传统文化的景观物化。  相似文献   

2.
乡愁是对故乡的情感,是记忆与场所相碰撞的精神,是建立在实质性乡土文化景观上的情感。在乡愁被高频提及的当今,柳林县明清街历史文化街区之所以引人入胜,依托于它所提供的可展示性景观,和她所包容的乡情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有机更新"理论,我们对柳林县明清街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更新修复设计。  相似文献   

3.
情感是人作为生活主体所具有的独特态度与感知,是人们因环境或是事件所充盈身心的真实感受。正因为情感化的融入,景观设计所展示出的人性与交流更加突出了景观的“场所精神”。城市广场作为公共文化生活的承载空间所要展现与表达的不仅是多元与积极的情感,更是场所自身厚重的文化历史与记忆的积淀。  相似文献   

4.
场所是一个充满经济社会文化意义的空间.是构成城市空间结构体系的微观认知单元。场所精神的回归是后现代建筑学、城市学地理学以及社会学研究人本主义空间观的焦点与趋势。场所理论从人的行为认知角度来认识人与居住环境之间的关系。城市景观是一个被赋予多重行为(文化)意义的地理外观场所的差异性彰显出人的场所感。场所理论在地域文化建筑与本土化城市设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以及城市景观环境认知与形态塑造等空间设计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文章试图从人本主义空间观——场所理论的研究视角出发.从场所的行为文化认知规律切入,结合国外场所理论应用城市空间设计研究的价值取向及研究趋势.探讨场所理论架构下的城市空间设计的本质与方法论体系。从而为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研究的微观原理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及其实践应用可能。  相似文献   

5.
“新制宜主义”的建筑观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新制宜主义”主张将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建筑风格手法都包容进去,都为我所用,以创造一个丰富的含有“多义性”的人造环境。建筑除了反映高科技的时代精神,还要彰显一个民族在文化上的历史连续性。“新制宜主义”强调城市设计和场所精神,认为城市是逐渐形成的,新设计的建筑要与原有建筑融为一体,要为原有环境增色,而不能破坏原有的文脉与历史连续性;建筑与城市都是为人创造生活和交往的“场所”,建筑创作与城市设计是为表现一定的“场所精神”服务的,而“场所精神”离不开特色,其特色要借助于建筑形象及其环境所蕴含的情调、神韵、气氛、节奏、尺度、风格等显现出来。新制宜主义运用的设计思路概括为:“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得体切题,兼容并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三句话,并强调细部设计。  相似文献   

6.
以城市文化遗产和历史景观的整体遗产观为理论基 础,通过对城市型历史文化步径理论渊源、概念特点的解析及 国内外相关实践案例的互鉴,系统梳理了城市型历史文化步径 作为城市视野下遗产整体性保护利用创新模式的研究现状及发 展动态。提出了“摸家底-寻脉络-定区划-评价值-联骨架-塑 空间”的城市历史文化步径构建主体框架,并进一步通过福州 实证研究的开展,探究了符合中国城市文化遗产和历史景观整 体性保护利用实践的可行路径。初步构建了城市历史文化步径 研究设计的系统方法,其开放性的理论框架和可操作性的指导 路径有益于补位中国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及空间规划模式缺项, 延伸整体性遗产观的理论脉络,为同类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文化景观是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在客观环境基础上,通过叠加文化特质而形成的景观,文化性是文化景观的核心表征。然而,当前文化景观的设计普遍文化性不足。通过对场地与场所的解析,得出场所是人化(文化)了的场地,从物化“场地”转变为人化“场所”,是一种解决文化景观设计中文化性不足的重要路径的结论。进一步提出在文化的场所驱动下,文化性设计的方法包括意向文化选择、场所要素控制(时间物、氛围感与事件)、场所空间表达(人的位置与景的布置)3个层面,并以营口楞严寺西路的4个院子为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例证。  相似文献   

8.
文化遗产保护是动态发展的概念,总结了文化景观 的3类意义:1)文化景观作为物质实体;2)文化景观作为概念 和过程;3)文化景观作为方法和工具。指出当前世界遗产及 文化景观保护中存在的自然和文化分离现象,揭示了西方哲学 的二元两分法的背景根源。介绍了IUCN和ICOMOS为融合 自然与文化而进行的“连接实践项目”和“自然文化之旅”2 个项目,推广他们在不同地理和文化背景下,为更好地连接自 然与文化遗产的治理和管理实践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和引领作 用,主张非西方原住民社区、地方社区应该在推进“自然文化 之旅”工作中占有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9.
“红色文化”是我国革命时期产生的特有的历史文化形态。红色文化景观作为我国特殊文化的载体,需要结合景观设计学理论和文化背景来考虑。通过定义红色文化景观的性质,探究叙事性表现对红色文化景观设计的积极作用。由于红色文化景观性质特殊,其景观叙事性和受众情感互动相辅相成,所以对红色文化景观叙事性设计与受众的情感互动进行分析,再将其叙事性表现的设计思路及设计限制进行分类讨论,进一步了解红色文化景观叙事性表现对促进红色文化传播、革命精神传承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国文化景观的类型及其构成要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阐述了文化景观这一新的遗产类型的起源和概念;借鉴西方国家的类型划分标准,结合历史遗产的地域文化特性,将我国文化景观划分为设计景观、遗址景观、场所景观、聚落景观和区域景观5种类型;按照其物质载体和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将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划分为物质和价值两大系统,物质系统分为行为、建筑、空间、结构、环境5个要素,价值系统分为人居文化、产业文化、历史文化、精神文化4个要素;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文化景观类型与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1.
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   总被引:41,自引:3,他引:38  
该文探讨了乡土景观的含义,论述了解读乡土景观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提出乡土景观是指当地人为了生活而采取的对自然过程和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及格局的适应方式,是此时此地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大地上的投影。因此,乡土景观是包含土地及土地上的城镇、聚落、民居、寺庙等在内的地域综合体。这种乡土景观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乡土景观的这种理解包含几个核心的关键词:即,它是适应于当地自然和土地的,它是当地人的,它是为了生存和生活的,三者缺一不可。这可以从乡土景观的主体、客体及相互关系方面来理解解读乡土景观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在于理解景观是乡土经验的一种历史记载,帮助设计师用种新的、非自我的视角,设计内在人生活的景观,从种不自觉的、没有设计师的景观和唯设计师的景观,走向自觉的为使用者而设计的景观。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城市在基于城内外山系的择址和塑形过程中,形成了围绕"城-山"关系的特定审美意象、空间模式和营景经验,是中国人居环境"人与自然"内在关联的关键基因之一。结合文献史料整理,梳理了与城、山紧密相关的仙境、礼制、风水文化意象,总结了礼制求中、风水象形与仙境三山3类城市择址模式,以及中轴立向、经纬引秀、裁成增秀3种"城-山"塑形经验。探讨了楼阁布局与天际线、园林类型与社会秩序、山景游赏与交通设施的"城-山"景致营建,并分析了其对可望、可居、可游"城中园,园中城"的支撑作用。研究结果对于补充中国城市风景营建的历史理论、丰富城市风景重构的实践经验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桂林作为山水城市的典范,其独特的山水环境基底与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塑造出宝贵的山水城市历史景观。基于古籍文献和舆图信息分析,构建山水城市历史景观的“锚固-层积”分析模型,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角度解译唐代至今桂林城市“锚固-层积”景观结构的时空演变过程。研究发现:1)桂林山水城市历史景观“锚固-层积”结构经历了初生与形成(唐至宋元)、发展与成熟(明清至民国)、更新与重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3个阶段;2)历经由锚固原点到多核锚固的层积化空间形成、锚固点更新下的层积化空间扩张、多种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局重构3个层次的空间组构模式演变过程,最终呈现多种反向覆盖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局。对于“锚固-层积”理论的实践应用拓展,旨在为山水城市历史景观遗产的适应性保护与当代风景营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满足遗产地文化保护、社区生活质量提升与景区旅游发展等多维需求,传承和完善鼓浪屿遗产地社区景观风貌成为当下焦点。遵循"限定范围、分类人群、挖掘风貌体验需求与兴趣点、总结体验冲突点"的鼓浪屿遗产地社区景观风貌管理研究思路,首先以游客、本岛居民为研究对象,利用线下问卷和社交网络文本进行调研,挖掘人们对于鼓浪屿景观风貌现状的体验需求;其次,开展鼓浪屿POI、人流运动定位和空间热力分布研究,分析人们的活动行为与鼓浪屿景观风貌特色空间的联系;随后,在旅居体验与行为叠加影响下,总结出人们对于鼓浪屿遗产地社区景观风貌的关注兴趣点和体验冲突点;最后提出基于旅居兴趣的鼓浪屿遗产地社区景观风貌管理建议,为今后鼓浪屿建设管理提供参考意见,对遗产地社区景观风貌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世界遗产视角下的长屿硐天石文化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文化景观是现有世界遗产较少涉及的文化景观类型,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文化意义。长屿硐天石文化景观以1500年历史的采石场遗址和石板屋民居村落以及蕴含其中的民俗文化为主体,以独特的地质构造、特殊的采石方式、悠久的采石历史、和谐的乡风民俗、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相处模式为特征,展示了人地和谐的特色石文化景观。通过将长屿硐天与同类世界遗产和国内著名采石场进行类比,探讨其可能符合的世界遗产标准,并在探索长屿硐天世界遗产潜力的同时,对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东、西方"诗意地栖居"哲思及理论为基础,从"定向""认同""栖居"3个层次对昆明古城传统景观进行解析。通过对滇池地区自然环境空间的认识,以及"湖-城-山"结构景观序列的建立,实现城市"定向"于大地之上;紧密结合湖山环境,展开劳作场所与生活场所的营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对地域产生"认同";最终,因诗意抒发和精神上的诗意营建实现"诗意地栖居"。在现今环境脉络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伦理关系,要以相互的关照为核心。理解过去并立足当下,通过强化昆明城市空间与自然的联系,并在具体设计中捕捉湖山环境下人们的生活状态,有效实现物质与精神的集结,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诗意栖居之所。  相似文献   

17.
“记住乡愁”是“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特 征。集体记忆作为乡愁的内核,其重要内容为“村民共同经 历下有重大影响力的人、事、物”,唤起集体记忆是“记住乡 愁”的重要途径。随着乡村的快速发展,凭借场所保护留住 “乡愁”日益艰难。将景观小品视作触发集体记忆、“记住 乡愁”的媒介,以杭州市“桐庐-富阳”传统村落带的东梓关 村、环溪村、荻浦村为案例,通过记忆提取、记忆再现、记忆 唤起,探明景观小品的记忆题材及其信息源头和呈现方式,以 及村民对景观小品记忆题材的感知,从而判断景观小品对“乡 愁”的触发效果。研究发现,乡村景观小品往往强调“独特 性”而忽视了集体记忆题材;更多分布于老聚落,忽视了更需 要记住乡愁的新居民点;形式以标识牌居多,设计缺少对村民 日常生活的考虑。提出结合乡村事物的“弱设计”、注重非记 忆场所、重点布局停留空间的景观小品设计方法,并有侧重地 应用于受到不同程度城镇化影响的乡村中,以发挥景观小品 “记住乡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一带一路"上的中华风景园林文化艺术展现为题,探索中国风景园林建设之路。以歌曲"草原之夜"原生地新疆可克达拉地域为背景,以"可克达拉市伊犁河滨水景观带规划设计"建成项目为例,展开从理论到实践的阐述、分析、探讨:项目的自然山水城市背景分析;项目作为城市纪念地、发生地、交流地的风景园林文化艺术定位;项目作为中国固有领土的历史表现与文化传承;保家卫国、屯垦戍边的景观纪念;以及项目体现的"一带一路"上的中华风景园林的现代价值。阐述了该项目的理论及应用:人居环境三元论;景观"旷奥三性"理论应用;生态绿色支撑与风景园林小气候营造,以及具体方案规划设计的要点。  相似文献   

19.
苏畅  罗诗戈  郭诗怡 《中国园林》2022,38(4):98-103
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国家方针战略地位逐步提升。乡村振兴重点在于优化农业生产模式与农村人居环境,其中的“新”与“旧”的矛盾日渐凸显,如何在立新的大背景下兼顾传统农业文化遗产景观并落实保护工作,将成为今后的重要课题。选取日本里山作为研究对象,梳理日本典型农业遗产景观历史及保护利用沿革,并针对日本现行最新的重要里山保护策略,运用空间、语义等分析方法,对日本现行的农业文化遗产景观保护与利用政策实施现状及经验展开评估分析讨论,以期为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提供思路与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20.
张涛  史哲伟  柳云雁 《中国园林》2022,38(3):134-138
“龙门”是一种“两山夹河,其状如门”的地景文化空间,是在多地龙门人居实践过程中综合凝成的本土人居范式。以黄河龙门禹庙、洛阳龙门石窟、杭州龙门古镇为典型对象,将不同地区、不同特质的“龙门”进行整合对比,发掘了一套具有规律性、普适性和跨地区的“龙门”地景模式,构建了集龙门山水、龙门形胜、龙门城市、龙门风景、龙门文化于一体的龙门人居建设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