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厦门东孚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景观设计进行分析,针对已经封场的垃圾填埋场对环境产生的一些问题,综合利用生态恢复技术、创造性地景观设计以及融入科普文化元素,把垃圾填埋场华丽转身为集休闲旅游、环保科普宣传、生态恢复为一体的城市环保主题公园。是一种对垃圾填埋场处理提供较好的模式,值得城市环卫管理部门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垃圾填埋场是一种特殊的的土地资源,其生态系统和功能严重退化,同时其美学价值的使用功能被严重破坏。通过生态恢复和重建实现废弃地价值的再生,并通过景观设计实现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对土地资源实现深度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分析垃圾填埋场的现状和生态特征,对生态恢复重建措施进行阐述,并结合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总结出对垃圾填埋场的可持续景观设计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废弃场地开始出现。如何解决废弃地对城市带来的负面影响成为各类城市普遍面临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城市垃圾填埋场的改造是后工业化景观改造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国内外城市垃圾填埋场改造与生态修复的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垃圾填埋场的场地安全、生态修复、建筑设备资源化利用、场地文脉传承及合作运营等问题提出应对策略;进一步通过对扬州"小茅山"垃圾填埋场景观改造为"花都汇"生态公园的实例进行分析,探索以垃圾填埋场为主体的城市综合污染场地景观改造、生态修复与再利用的规划策略,以期为城市"棕地"治理和"城市双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垃圾填埋作为处理生活垃圾的主要方式,其对环境的危害程度也越来越明显。以武汉金口垃圾填埋场为例,分析了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化学成分及其各项指标的超标情况,调查了垃圾填埋场对场区周围地下水、大气以及周边土壤的污染现状调查,并对其进行相关监测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中上层滞水受到了较大污染,周边土壤和大气相对而言污染程度较小,但是重度污染的垃圾渗滤液对周边环境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因此,加强对渗滤液的处理和监测,是提升垃圾填埋场周边环境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孙天智  刘新宇  王晓俊 《中国园林》2023,39(12):101-107
封场垃圾填埋场的景观改造是中国香港地区对已开发土地进行综合再利用的重要举措。有别于将封场垃圾填埋场作为城郊绿化种植区的常规方式,香港地区已关闭的垃圾填埋场不仅多分布于城区内,而且景观改造的目标多样。首先,回溯了香港垃圾填埋场的独特发展历程,揭示不同时期推动填埋场发展的多元动因。其次,从城市发展的视角分析填埋场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填埋场景观产生的整体性影响。通过梳理填埋场改造三阶段的总体技术路线,以及各阶段的工程策略和前后阶段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总结香港垃圾填埋场景观改造的基本策略与方法,以期为国内其他高密度城市地区垃圾填埋场的景观改造提供思路与方法层面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非正规垃圾填埋场作为“垃圾围城”的主体,严重影响了城市发展与与生态环境。北京市存在大量非常规垃圾填埋场,在环境整治的同时对其进行景观修复已成为焦点问题之一。通过对北京市典型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景观再生修复现状进行调研,对其景观塑造、植物应用、工程技术等进行分析讨论,可为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的景观化改造提供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7.
杨锐  崔莹莹 《中国园林》2012,28(7):101-106
随着电子产品更换速度的日益加快,每年大量产生的"电子垃圾"已经成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中国既是电子垃圾的主要制造国,又是发达国家电子垃圾出口的最大目的地之一,饱受"垃圾围城"之苦。从电子垃圾填埋场的选址、污染控制及具体修复措施等入手,针对当前垃圾填埋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景观优先、生态整合的策略;并以南京城郊即将搬迁的某军用机场的转型为契机,尝试提出将电子垃圾的回收处理过程融入全新"景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构想,对城市边缘区的城市化模式提出反思。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黎明垃圾填埋场现状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垃圾填埋场规划治理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结合国内外垃圾填埋场景观改造成功案例,提出了利用环境自重建能力,"化腐朽为神奇"的规划治理理念以及改善场地和周边环境的治理举措。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城市的开发扩张,建筑垃圾越来越多,严重阻碍了今后的发展。对建筑垃圾填埋场处理现状进行分析总结,提出具体的景观设计策略,可以为今后建筑垃圾填埋场的景观改造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0.
简易填埋场即使不再填垃圾,其对环境的影响仍将持续20年以上的时间,对其进行污染治理与生态恢复是城市发展中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本文针对简易填埋场的特点,从技术和管理角度讨论了简易填埋场污染控制的综合措施,建议加强现有简易填埋场的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工作。  相似文献   

11.
谢雨婷   《中国园林》2020,36(12):73
风景园林界对快速城镇化地区的文化景观特征研究方法与变化管理缺乏本土化、系统化的探索。应用景观特征评估对长三角大都市区的文化景观进行了多尺度的分区、分类与评估:在区域尺度界定了21个景观特征区域;在城市尺度,苏州市涵盖了13个景观特征区域,其中圩田景观可分为岛型、网络型、破碎型和标准型4类。基于景观元素与模式显著性与韧性的评价结果,提出在城乡规划与风景园林规划中需优先保护与更新水系与土地分割模式的空间策略。  相似文献   

12.
村民是乡村的主体,为探讨北流市北部乡村景观村民 满意度水平及影响因素,选取6个一级指标和25个二级指标, 采用AHP-熵权组合法确定指标的权重,然后运用TOPSIS-灰 色关联评价模型对村民满意度进行测评,并利用障碍度模型对 障碍因子进行诊断,得出如下结果。1)在8个乡建示范点中, 木棉村满意度水平为良好,灰色关联相对贴近度为0.731 5; 田心村满意度水平为较差,灰色关联相对贴近度为0.243 9; 其余6个村子的满意度水平均为一般,说明总体上北流市北部 乡村景观村民满意度还有较大提升空间。2)4种建设类型的灰 色关联相对贴近度从高到低排序为:休闲旅游型(0.659 0)、 生态保护型(0.571 6)、文化传承型(0.538 4)、环境整治型 (0.407 9)。3)从障碍因子的出现频次来看,民俗文化活动形 式多样C21、直接或间接参与方案设计C24、交通通畅C16、 公共空间种类丰富C20、宗祠建筑特色鲜明C10和水质清洁C5 是影响北流市北部乡村景观村民满意度的主要障碍因子,应重 点关注。研究结果可为北流市乃至岭南地区的乡村景观建设提 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戴彦  彭莉  刘鹏 《中国园林》2022,38(8):42
当前快速城镇化伴生的“乡村收缩”现象对乡村 景观产生巨大冲击,威胁其价值维持。立足乡村景观价值衰 减现象和机制的解读,通过质性分析方法对重庆市大足区玉 峰村的半结构访谈数据进行编码和解译,以实证方式论证乡 村景观价值的衰减感知与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乡风民俗淡 化、空间风貌衰败、田园景观破损及生态环境退化在村民关 于景观价值衰减的现象感知中呈现强度递减趋势,而社会结 构退化、文化土壤消解、生产关系弱化和土地利用转化等作 用机制则是由深入浅地诱发乡村景观价值衰减的关键因素。 据此,建议后续应从历史保护、文化再生、产业构建和规划 管控等角度加强乡村景观价值的保护和提升工作。  相似文献   

14.
刘涛  蔺宝钢  程圩 《中国园林》2022,38(2):99-103
在文化强国背景下,红色文化景观的价值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过程中需进一步突显.从文化景观理论视角,以陕西省3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研究对象,构建红色文化景观游客感知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发现:感知价值对游客满意度具有正相关性,并通过满意度间接影响忠诚度;感知质量与整体形象是感知价值的重要因素,且相互影响;感知质量包括景...  相似文献   

15.
植物景观空间是城市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声景品质直接影响游客的游憩满意程度。对福州市5个城市公园进行实地调研和公众问卷调查,探究不同类型植物景观空间在游客声景感知方面的差异及影响总体声景感知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植物景观空间声源优势度感知差异最明显,尤其是交通声,但是声源和谐度感知差异不明显。植物景观空间的总体声景感知在愉悦度与宁静度2个维度均有显著差异。影响各类空间总体声景感知的主要声源感知特征不同,与声景愉悦度和宁静度关系最为密切。半开敞空间的植物色彩和密闭空间的郁闭度分别与声景丰富度和愉悦度有密切关系。密闭空间中声景宁静度营造需考虑不同教育背景的游客的需求。研究结论可为提升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空间声景品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三峡人居空间景观的生态特质是库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科学总结其生态经验,对"后三峡时期"库区人居环境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通过对其山水环境、簇群人居、滨江岸线和多维绿地4个方面景观生态特质的提炼,分析三峡人居景观与特殊自然环境的系统耦合关系,识别山水关联、簇群交错、蓝绿网络、复合格局主导的景观生态模式与特征.结合三峡...  相似文献   

17.
景观意象感知是传播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重要途径,但对其进行定量评价的方法尚不多见。首先以苏州四大古典园林的园亭为研究样本,遵循意象传播中主客体交流的规律,综合利用游客GPS数据和问卷数据挖掘游客感知热点园亭;然后采用主客观融合的综合赋权方法,对热点园亭的景观意象因子进行权重解析和综合评价;最后建立园亭景观意象感知评价体系,并探明园亭景观意象感知的形成与传播途径,揭示园亭景观意象感知评价的意义。结果表明:提出的评价体系能够较好量化游客对于园亭景观意象要素的主观认知,其中的意象因子感知权重与游客感知满意度有较高的一致性。在风景园林设计实践中,可运用该评价体系对景观意象要素进行精准设计,进而提升游客感知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柳锐  张云  都铭 《中国园林》2024,40(4):123-128
声景在地方性塑造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影响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吸引力的关键因素。在发展旅游过程中,村民和游客成为地方性声景的主要感知者。以浙江丽水景宁县大均村、金坵村、东弄村3个畲族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识别出18种地方性声源,并分析村民和游客对声源与声景的感知。结果表明,自然声作为地方性声源在村民与游客的感知中均占主导地位,由村落依山傍水的生态环境所决定。与畲族文化相关的地方性声源虽被村民强烈感知,但游客感知较弱,是村民和游客感知差异的主要表现,且此类声源感知与声景感知的相关性最强。基于“村民-游客”的声景感知异同,针对地方性自然声中的流水鸟鸣声和人工声中的畲族民歌、畲语、惠明茶采制声构建声景优化策略。最终提出依托旅游的少数民族特色村落发展应在规划层面结合地方性声源组织游线,强调自然声中的流水鸟鸣声和人工声中的畲族民歌、畲语、惠明茶采制声,增强村民和游客对畲族特色声景的感知。在设计层面应优先保护与劳作民俗相关的地方性声源,使之与活动场所紧密结合,凸显地方性声景的文化内涵,增强村民的自主保护意识和游客的地方感知。  相似文献   

19.
采矿废弃地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生态退化及文化遗失等突出问题已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在生态文明建设指引和新时期发展需求的双重背景下,如何将采矿废弃地视为一种景观资源,重新赋予其生态、经济、文化、美学价值成为全新命题。总结欧洲发达国家在该领域积累的成功经验,对解决中国同类型问题具有重要借鉴和启示意义。首先,从法律法规和运营机制2个层面总结了欧洲采矿废弃地景观恢复的宏观保障经验;其次,从生态修复、文化挖掘、经济带动三大视角剖析了欧洲采矿废弃地景观恢复的具体实施经验;最后,客观认知欧洲所面临的挑战,结合中国的突出问题及特点,从构建多主体、精准化保障机制,实施分类型、动态化恢复途径,整合潜在性、多元化资源系统3个方面提出对中国采矿废弃地景观恢复的具体启示及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20.
郭敏 《中国建材科技》2019,28(3):159-160
城市双修规划背景给景观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设计高度,迅速开展兰州市城市景观修补与生态修复工作意义重大。良好的绿地系统景观不仅可以改善兰州的小环境、防风固沙,还可以保护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提供给动植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良好的景观改造是以保护自然为前提,尽最大可能恢复生态平衡,并且考虑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