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台北凹陷东部是吐哈盆地富油气凹陷中一个重要的含油气单元,油气的生、排、运、聚、散有其内在规律性和特殊性。研究认为,台北凹陷东部浅层油气成藏条件优越,浅层储层物性普遍偏差,浅层油气聚集的主要方式为垂向运聚,因此保存条件固然重要,但一定规模的油源断裂也是天然气富集所必须的;小草湖地区中侏罗统砂体横向变化快,构造岩性复合性圈闭发育,油气成藏受构造、岩性双重因素控制;立足天然气勘探,积极开展精细气藏描述是台北凹陷东部浅层和小草湖地区中侏罗统发现气藏的有效途径;依靠技术进步,开发应用测井储层评价技术,是天然气勘探取得突破的必要手段。下步钻探目标主要集中在台北凹陷东部浅层圈闭和小草湖地区构造、岩性复合性圈闭。丘东、米登北斜坡构造岩性复合性气藏勘探是台北凹陷东部天然气勘探领域接替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江陵凹陷白垩系油源条件、油气运移通道条件和储集及盖层条件分析认为江陵凹陷白垩系具有较有利的油气成藏条件,万城断裂构造带、八岭山构造带与油源连通,储层发育,盖层优越,圈闭形成早于烃源岩主生烃和运移期,具有良好的成藏条件,为江陵凹陷白垩系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3.
为了落实玛湖凹陷斜坡区YB4井区百口泉组低饱和度油藏的形成机制,为油气勘探工作奠定基础,在油藏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百口泉组储层物性、构造特征、构造发育史、油源供应以及隔夹层发育特征对含油饱和度的影响,归纳总结了研究区有利勘探方向。研究表明:YB4井区百口泉组低饱和度油藏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储层物性差、构造平缓、油源不足、构造反转以及隔夹层发育等5个因素,前3个因素为主控因素,构造反转及隔夹层发育进一步加剧了百口泉组油藏含油饱和度的下降;油源不足为客观油藏地质背景,构造和储层是玛湖凹陷YB4井区油气聚集的两大主控因素,有利沉积相带和继承性发育的局部高点同时满足的区域,其油气充注程度相对较高,是下一步油气勘探工作的有利方向。研究成果对研究区勘探开发的深入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Ȼ���ۼ����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准噶尔盆地天然气勘探自呼2 井突破后,钻探结果一直不理想。为了加大该盆地天然气的勘探力度,组织了“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准噶尔盆地天然气勘探目标评价》。作为攻关项目参加者之一的本文作者,根据该盆地油气勘探成果及有关地质资料,将准噶尔盆地划分为南缘、环盆1 井西凹陷和环中拐凸起等三个聚气带。通过研究分析认为,南缘聚集带的第二、三排构造具有形成大中型气田的有利地质条件,为首选目标区,主要目的层为下第三系紫泥泉子组;环盆1 井西凹陷聚集带与环中拐凸起聚集带是寻找中小型气田的重要地区,前者主要目的层是下侏罗统三工河组,后者主要目的层是上二叠统的乌尔禾组和下二叠统的佳木河组。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勘探对象逐渐转为隐蔽圈闭,所以识别可靠圈闭将是今后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5.
首次在南昌凹陷钻探的鄱参1井揭露了上三叠统安源组烃源岩,否定了该区没有晚三叠世沉积的传统认识,预示了南昌凹陷存在上三叠统的勘探新领域。通过对鄱参1井区地质结构的分析和综合研究,提出南昌凹陷是从晚三叠世以来受层滑倾滑构造控制的一个独立层块构造单元,构造较周边简单。上三叠统烃源岩具有多种母质类型和晚期生烃能力,和上覆白垩系共同构成重建型油气保存单元,有进一步勘探的价值,并以位于层块构造中带南部地区油气地质条件最有利。  相似文献   

6.
松辽盆地南部正反转构造与油气成藏关系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松辽盆地南部正反转构造发育。农安、四家子等反转构造资料表明,松辽盆地南部的正反转构造有利油气聚集成藏:反转构造邻近生油凹陷;构造反转改良储层物性;构造反转增加油气聚集场所;构造反转促进油气运移。构造反转与油气运移时间匹配良好,则可形成有利的油气圈闭。通过综合分析认为小合隆构造、颜家屯构造是有利的含油气构造。  相似文献   

7.
东海陆架盆地油气资源勘探现状及含油气远景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东海陆架盆地是中国近海面积最大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有效勘探面积24×104km2,最大沉积厚度15000m,油气资源十分丰富,但目前勘探程度低,油气资源开发尚处在起步阶段.东海陆架盆地的油气发现主要集中在西湖凹陷和丽水凹陷.西湖凹陷局部构造条件优越,发育3套烃源岩(平湖组为主力烃源岩),下第三系多旋回沉积形成了良好的储盖组合,具有好的含油气远景;西斜坡断阶带和南部中央构造带是西湖凹陷最有利的油气成藏区带.丽水凹陷发育2套烃源岩(下古新统月桂峰组是主力烃源岩),古新统储盖组合发育良好,存在古新统含油气系统和古新统-始新统复合含油气系统,具有相当大的油气资源潜力和好的勘探前景;丽水西次凹南部邻近凹陷中心且与断裂分布有关的构造带以及凹陷北部的西斜坡带是丽水凹陷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带.  相似文献   

8.
从八面河地区基本石油地质条件入手,对该区构造演化、生油条件、储层特征等成藏条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总结该区油气聚集、富集的基本规律,认为古隆起和断裂活动是控制本区圈闲形成和油气聚集的主导因素,古隆起基础上继承性发育的鼻状构造带是油气聚集、富集的有利区带,反向“屋脊式”断鼻构造是油气富集的主要场所。该区下步勘探工作应继续精雕细刻沙河街组目的层,同时还要重视对馆陶组及奥陶系古潜山等新领域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9.
准噶尔盆地腹部可划分出5凸、6凹10个二级构造带;存在3套可信的烃源岩层:下二叠统风城组、上二叠统下乌尔禾组和侏罗系煤系,确定了其空间分布和热演化史;分析了油气二次侧向运移的聚散规律,指出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并定量计算了油气聚集量,最后,探讨了该区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和特征。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腹部油气生,运,聚及成藏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准噶尔盆地腹部可划分出5凸、6凹10个二级构造带;存在3套可信的烃源岩层:下二叠统风城组、上二叠统下乌尔禾组和侏罗系煤系,确定了其空间分布和热演化史;分析了油气二次侧向运移的聚散规律,指出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并定量计算了油气聚集量,最后,探讨了该区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和特征。  相似文献   

11.
准噶尔盆地油气富集规律   总被引:91,自引:14,他引:77  
准噶尔盆地是一个"满盆"含油、全层系多层组含油、油气资源丰富的大型沉积盆地.它是在前寒武系结晶基底与前石炭系褶皱基底基础上,经历了晚石炭世-中三叠世前陆盆地阶段、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早期(J2x)弱伸展拗陷盆地阶段、中侏罗世晚期(J2t)-白垩纪压扭盆地阶段与新生代前陆盆地阶段的演化历史.4个构造发展阶段不同类型的原型盆地的叠合,形成了南厚北浅的楔形地质结构,决定了油气聚集的基本面貌;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古隆起纵横叠置,制约着相应地质时期油气运聚的基本格局.在垂向上,以上三叠统白碱滩组泥岩、下白垩统吐谷鲁群泥岩与广泛分布的异常压力封隔层为界可将盆地划分为C-T2,T3-J1s,J2-K1与K2-N-4个各具特色的成藏区间;油气沿断裂的垂向运移与异常高压流体系统的幕式突破,导致了以垂向运移为主导的运聚模式,多源、多期油气混合成藏.现有油气田的分布及勘探趋势表明4个NNE向基底断裂带为油气优势运移通道,沿着它们形成了4个油气富集的黄金带.这些基底断裂与盖层断裂之间的耦合方式是制约形成油气田及导致含油气丰度差异的关键条件.准噶尔盆地侏罗系-白垩系与二叠系-三叠系分别发育"远源、缓坡、次生"与"近源、陡坡、原生"两种典型的断裂-岩性体油气藏类型,断裂与岩性体(砂体、砂砾岩、砾岩体等)的有机组合部位是油气富集的主要场所.侏罗系-白垩系的油气主要富集在NE、NEE向压扭性构造带上,它们是腹部地区下一步勘探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2.
四川盆地东南缘志留系古油藏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四川盆地周缘志留系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特征,通过地表地质和地下地质相结合,应用岩相学和有机地球化学手段,对四川盆地东南缘下志留统石牛栏组礁滩相沉积特征和古油藏进行了精确刻画和深入解剖,认识到石牛栏组由3个向上变浅的沉积旋回构成,其中第三个旋回在林滩场-良村-丁山构造一带发育有台地边缘生物礁滩相沉积,礁滩相储层内部沥青发育,为礁滩型岩性古油藏,但古油藏分布较零星、规模较小,恢复古油藏量约为6.62×103 t。古油藏的油源主要来自于震旦系古油藏原油逸散跨层充注,但可能存在志留系烃源岩的生烃充注。古油藏的形成和破坏过程如下:震旦系古油藏遭受破坏,原油充注到石牛栏组,形成古油藏(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持续深埋,原油裂解,形成古气藏(中侏罗世-中白垩世)-褶皱及快速隆升作用,古气藏遭受破坏(80 Ma至现今)。川东南地区志留系油气勘探前景不容乐观,而川东-渝东地区将是志留系最为有利的勘探地区。  相似文献   

13.
胜北构造带致密油气资源潜力大,含油气层系多,已在中侏罗统及白垩系等多个层系获得工业油气流,已发现的油气藏储层致密。针对油气成藏过程中油气充注机理研究程度低的问题,运用储层流体包裹体显微测试技术,结合地层埋藏史、热演化史和烃源岩成熟史模拟结果,分析油气充注时间和成藏期次,开展成藏机理及富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胜北构造带主要有2期油气成藏期,分别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和新近纪—第四纪;水西沟群烃源岩有早晚2次生排烃,分别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和新近纪,七克台组湖相泥岩生排烃期以新近纪为主;油气成藏受油源断裂、砂体连通性和断层封闭性控制。胜北洼陷东北区烃源岩发育,地层超压,深大断裂发育,不同层位砂岩储层叠置展布,是油气勘探有利区域。研究成果对吐哈盆地胜北洼陷中侏罗统致密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准噶尔盆地石南油气田成藏史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石南油气田位于准噶尔盆地腹部陆西地区的基东鼻凸,中、下侏罗统上、下含油而中部含气。上部原油主要储集在头屯河组的中孔、中渗砂层组,为构造岩性型油藏;中部天然气主要储集在三工河组的低孔、低渗砂层组,为岩性型气藏;下部原油主要储集在三工河组的中孔、中渗砂层组,为构造型油藏。以往认为该油气田的油藏为次生油藏,但其油气未经历任何次生蚀变作用。其原油具有较典型的腐泥型母质成因特征,热演化程度较低;其天然气为腐殖型,热演化程度较高。对石南油气田成藏史的认识为:盆1井西凹陷下二叠统烃源岩主要为腐泥型,在早白垩世晚期大量生、排液态烃,该地区白垩系区域盖层沉积后,液态烃沿侏罗纪发育的张性断裂运移,进入头屯河组和三工河组储集物性较好砂层组中的圈闭聚集,形成原生油藏;该凹陷上二叠统乌尔禾组烃源岩为腐殖型,在第三纪晚期大量生成气态烃,仍沿张性断裂运移,大部分聚集于储集物性较差的三工河组砂层中的“空”圈闭,形成原生气藏。图6表2参5(梁大新摘)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致密油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致密油成藏条件研究程度较低,致密油勘探未取得大的突破。为了评价盆地东南部延长组致密油的勘探前景,通过对沉积、储层、盖层、油气运移等方面的研究,深入分析了盆地东南部延长组致密油成藏条件。研究结果表明盆地东南部延长组长7段优质烃源岩大面积分布,延长组储层致密,源储配置好,具有形成致密油的良好地质条件。长6、长7、长8油层组是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致密油主力勘探层系。延长组致密油藏的形成和富集主要受沉积微相、优质储层的控制。通过包裹体测温、盆地热史、伊利石测年、饱和压力等多种方法确定的致密油藏主成藏期为早白垩世,致密油成藏期受中生代晚期构造热事件的控制,具有晚期成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盆地中央坳陷带油气成藏过程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车-莫古隆起的形成、演化控制了中央坳陷带中生界油气的成藏与演化。中、晚侏罗世,油气较大规模充注,形成了早期"车-莫古油气聚集带";侏罗纪末期地层抬升剥蚀,部分油藏遭受破坏;早白垩世末--古近纪,油气大规模充注,形成了中期"车-莫古油气聚集带",是中央坳陷带侏罗系和白垩系原生油气藏的主要成藏期;新近纪以来,"车-莫古油气聚集带"最终破坏,中央坳陷带现今油气分布面貌最终形成。总体而言,早期(中侏罗世晚期--古近纪)隆起背景控制中央坳陷带中生界的油气富集,晚期(新近纪以来)构造调整决定该区现今的油气分布。车-莫古隆起及两翼油气资源丰富,尤其是其南翼的中、上侏罗统剥蚀区,保存条件好,受后期构造运动影响小,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17.
中上扬子地区燕山运动及其对油气保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中上扬子地区不同部位侏罗—白垩系中不整合面、构造活动定年及构造变形的系统分析,将中上扬子地区的燕山运动分为4幕,分别发生在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初、早白垩世末与晚白垩世。发生在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初的燕山Ⅱ幕是该期构造变形的主变形期。燕山期构造运动是中上扬子地区的重要构造转换事件,燕山早期的构造运动(燕山Ⅰ,Ⅱ幕)表现为多向挤压、块体旋转、多向冲断走滑和复杂的联合复合关系等特点,而燕山晚期的构造运动(燕山Ⅲ,Ⅳ幕)则呈现"西挤东张"的构造格局,与之相应的盆山关系、变形样式及其动力学机制均有较大差异。同时,发生在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初的燕山运动Ⅱ幕亦是影响中上扬子地区油气保存的最重要构造事件,它决定了中上扬子区隆升与沉降、以及海相油气保存的区域性差异,从而决定了不同构造带油气勘探前景的优劣。具体表现为,四川盆地持续沉降,油气保存条件好,经历了早期油藏、油气转化、晚期调整等3个成藏阶段;上扬子区周缘褶皱—冲断带,表现为持续抬升剥蚀,油气保存条件较差,只经历了早期油藏、晚期改造与破坏等2个阶段;中扬子地区在该期构造运动后转入陆内断陷沉积体系,油气保存条件的优劣取决于重建型陆相盖层的封盖性能,油气成藏受限于二次生烃的有效性。四川盆地内,上、下组合均为良好的勘探领域;在黔中隆起周缘及齐岳山断裂以东的湘鄂西地区,寒武系膏岩层之下的下组合可能有一定的勘探前景;江汉盆地南部坳陷区陆相盖层之下可能有较好的二次生烃、晚期成藏及保存条件。   相似文献   

18.
�������ǰ����ϵ������̽ǰ��չ��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江汉盆地南部荆州—沔阳区地处中扬子区晚印支—中燕山期“南北对冲”的前缘干涉带,前白垩系经受中燕山期挤压冲断构造改造相对较弱, 晚燕山期—早喜马拉雅期构造反转形成江汉断陷盆地。巨厚的白垩系—新近系区域盖层既构筑了盆地南部断陷区晚期沉积重建型整体封存体系,又使区域展布的前白垩系源岩具有晚期深埋生烃和运聚成藏的有利条件,是江汉盆地前白垩系勘探的首选区带。鉴于已发现了前白垩系烃源岩晚期生烃形成古生中储、古生新储型油气藏的重要苗头,建议加强勘探沔阳、江陵、潜江断陷中燕山期构造不整合面及其上下附近的局部构造带,以尽早突破前白垩系烃源的潜在勘探新领域。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黄骅坳陷乌马营潜山二叠系碎屑岩和歧北潜山奥陶系碳酸盐岩取得高产煤成凝析气流,证实古生界潜山具有良好的凝析油气勘探潜力。系统分析了黄骅坳陷古生界凝析气藏的地质特征、流体性质、成藏主控因素等,剖析了典型古生界凝析气藏储-盖组合、煤系烃源岩生烃期次、油气充注期次及凝析气藏成因,明确了古生界煤成凝析气藏的发育模式。研究认为黄骅坳陷古生界发育多套优质储-盖组合,为凝析气藏的形成提供了优越的储集与保存条件。石炭系—二叠系煤系烃源岩于早白垩世、晚新生代两期生烃,具有"早油晚气、晚期为主"的生烃特点,是形成凝析气藏的关键因素。油气两期充注成藏,早期以原油充注为主,晚期以天然气充注为主,以晚期充注为主,晚期天然气对早期古油藏进行气侵改造,形成凝析气藏。建立了"两期生烃、早油晚气、气侵成藏"的成藏演化模式,构造稳定期与生烃高峰期相匹配,利于凝析气藏的大规模保存。黄骅坳陷古生界煤成凝析气藏的勘探发现与理论认识,对于渤海湾盆地石炭系—二叠系发育区开展凝析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露头、钻井、地震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对柴达木盆地北缘红山地区下白垩统进行了层序划分,识别出了2个中期层序(MSC1、MSC2),在层序划分的基础上进行详细的沉积相分析认为,在红山构造带,MSC1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MSC2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坝;在红山凹陷,2个中期层序均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相。在2个中期层序中,上升半旋回底部和下降半旋回顶部为有利储集岩发育部位,最大湖泛期密集段泥岩可作为本区的盖层。同时指出油砂沟-红山参2井-东沟、科木尔、红山参1井以南一带为有利油气储集区带,为下一步的深入勘探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