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Turbo码中快速交织器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交织器在Turbo码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目前交织器存在的缺陷,介绍了一种快速交织器的设计方法。该交织器易于实现,具有交织时延低的突出优点。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该快速交织器可以获得优异的性能。  相似文献   

2.
许军  黄佩伟 《移动通信》2003,27(Z2):182-184
本文分析了交织器在Turbo码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一种新交织器的设计方法,即隔行螺旋交织器.该交织器在螺旋交织器上做了简单的改进,易于实现.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该交织器可以获得的良好的误比特率性能.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多维Turbo的编码原理,并提出了一种基于MAP算法的多维Turbo码译码器结构。研究了多维Turbo码的性能及优点,并通过仿真与二维的Turbo码进行了比较。分析表明,多维Turbo码可以获得更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4.
Turbo码的优选扩散交织器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提出了Turbo码交织器的一种新的设计方法,适用于任意长度的交织设计,称为优选扩散交织,文中阐述了它的设计原则与步骤,以及对16状态Turbo码交织器的设计分析,并对其性能进行了仿真。  相似文献   

5.
删余Turbo码的交织删余的综合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删余(Puncturing)是构造高码率Turbo码的主要方法。介绍了删截Turbo码的原理,研究了交织和删余相结合的综合设计删余Turbo码的思想,基于这种思想,设计了一种新颖的交织删余结合的删余Turbo码的设计方案,并给出了实现算法。仿真表明,该综合设计获得了更为优越的性能特性。  相似文献   

6.
Turbo码系统中交织器的设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Turbo码由于很好地应用了香农信道编码定理中的随机性编译码条件而获得了几乎接近香农理论发的性能。其中编、译码过程中交织器的设计是实现随机性的核心。本文主要介绍了分块交织器和伪随机交织器的设计,并提出一种两者相结合的新的交织器类型。根据仿真结果,从理论上分析了三种交织的优缺点及在不同通信领域中应用Turbo码时选取交织器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Turbo码和交织技术,以及交织技术在Turbo码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一种交织器电路的设计思路,在这种设计下,各种不同类型的交织器具有相同的电路复杂度。根据此设计思路,用VHDL语言的编程设计了交织器的电路,并给出了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8.
深空测控中为获得较高的编码增益需要用到信道编译码技术。Turbo码是一种逼近香农限的高性能的信道编译码,其中,交织器的设计是影响Turbo码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论述了交织器设计的基本准则,并详细介绍了3种常见的随机性交织器:伪随机交织器、S随机交织器和S改进型交织器的交织原理,对比分析了3种交织器的优缺点并给出了仿真结果。结果表明,交织器生成方式的不同将带来不同的Turbo码译码性能。  相似文献   

9.
本文详细论述了交织器在Turbo码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交织器的两个衡量标准,即距离谱和迭代译码的适应性(IDS)。对交织器的第二个标准IDS给予了详细的推导并给出了几个常用交织器的IDS。从IDS的角度讨论了交织器的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10.
蔡梦凡  刘莉 《移动通信》2003,27(Z1):77-80
本文主要介绍了与交织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对交织器的性能参数及交织器的分类进行定义与分析,并给出一系列的数学描述.  相似文献   

11.
Turbo码在中低信噪比下具有接近信道容量极限的优异性能,但在误码率极低、信噪比较高下性能曲线下降平缓,并且难以进行大计算量的仿真。使用输入信息序列片段长度递增筛选法,逐步筛选出所有产生自由距码字的信息帧,从而得出Turbo码完整的自由距特性,并用来估计极低误码率下的性能,该方法有效地减小了完整枚举法的计算量,且保证了精确性。  相似文献   

12.
Turbo码由于具有逼近香农信道容量限的性能,已经被CDMA2000协议采纳。交织器是Turbo码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其性能的关键因素。针对原S随机联合交织器设计存在的存储空间大、计算复杂度高、运算时间长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与原方案设计准则相同、新型的点对点设计方案,在保证原性能不损失的前提下,存储空间减少到原有方案的2/N2,计算复杂度也大为降低,适用于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3.
李建平  梁庆林 《电子学报》2003,31(12):1847-1850
Turbo码采用修正的BAHL et al.算法实现解码.这是一种基于软值的概率迭代解码算法.本文在保持Turbo码迭代软解码算法优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Turbo码编码器结构这一确知条件,结合代数解码原理,提出了一种Turbo码概率-代数联合解码算法.该算法结合了概率解码和代数解码的优点,又有效避免了误差传播的发生,使Turbo码的纠错性能在原经典算法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该算法不仅为降低Turbo码的比特误码率和误差地板值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途径,而且因其更好的纠错性能而具有十分明显的实用价值.仿真实验结果显示,在比特误码率(BER)为10-3~10-4时,与经典Turbo码解码算法相比,采用该算法能获得0.1dB左右的编码增益.  相似文献   

14.
考虑Turbo码的删截周期对汉明重量在删截位置上的分布的影响,得出删截方案的优选对性能的改善程度取决于删截周期的结论,最后通过计算机仿真进行了验证。这一结论对高码率Turbo码的删截方案的优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The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required by the complete calculation of the distance spectrum of turbo codes, even limited to low weight input sequences, makes it too slow for practical purposes such as interleaver optimization or effective bit error rate bounding. In this paper, a fast algorithm for distance spectrum estimation purposes is presented. A comparison with complete computed spectra, theoretically derived spectra and results from previous works will be presented for both deterministic and uniform interleavers.  相似文献   

16.
Turbo码技术     
许军  黄佩伟 《通信技术》2003,(12):42-44
在介绍Turbo码技术的基础上,分析了Turbo码的五大关键技术;介绍了Turbo码与其它编码技术的结合;展望了Turbo码技术的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presents an iterative soft-input/soft-output (SISO) decoderfor product code using optimality test and amplitude clipping. A modifiedexpression for computing the soft-output of SISO decoder is proposed.The correlation discrepancy is employed to provide an optimality teston the decision codeword. The optimality test is performed in rowand column decoding to evaluate the reliability of row and columndecision codewords. Based on the optimality test, the variable reliabilityfactor is introduced for optimization of turbo decoding. A stoppingcriterion with very little performance degradation is also designedfor turbo decoding of product codes by using the optimality test.Besides, the amplitude clipping is employed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of turbo product code. Simulation results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introduced SISO decoder a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8.
交织器不但在传输性能较差的无线信道中,提高了抗突发错误的能力,而且在Turbo码的设计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几种交织器的基本原理并对其性能进行了比较,提出了今后交织器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