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有机硅高沸物、正辛醇为原料,合成了一种硅酮密封胶增塑剂烷氧基硅烷。以产物中有机氯的质量分数为指标,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物料摩尔比对合成反应的影响,确定了较佳的合成工艺:n(氯硅烷)∶n(正辛醇)=1∶6,反应温度110℃,反应时间21 h,在该条件下产品中有机氯的质量分数可低至3.02%。在硅酮密封胶中添加质量分数为10%的增塑剂后,密封胶的性能有明显改善,可以有效解决建筑用硅酮密封胶的渗油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2.
增塑剂对充油型硅酮玻璃密封胶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氢化烷烃油、低分子量聚丁烯等替代甲基油作为增塑剂制备了脱酸型硅酮密封胶样品,研究了其拉伸粘性能、邵氏硬度、常温及高温下的质量变化和体积收缩率。在30份添加量的条件下,虽然增塑剂不同,但样品的拉伸强度、邵氏硬度均十分接近。用饱和烷烃增塑剂制备的硅酮密封胶在常温条件下的质量损失和体积收缩较大,在90℃条件下的热失重很大,邵氏硬度变化大;不能满足通用硅酮建筑密封胶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曹云来 《粘接》2007,28(2):27-28
以107硅橡胶为基胶,添加白炭黑、碳酸钙等补强填料,不添加任何增塑剂,研制了单组分湿气固化硅酮密封胶。探讨了填料的最佳配合比例。该密封胶对大理石无污染,并符合国家建筑用石材硅酮密封胶标准。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3种硅烷偶联剂与复配硅烷偶联剂对所制备硅酮密封胶性能的影响,包括:表干时间及固化深度、粘接性能、力学性能、热贮稳定性。其中,复配硅烷偶联剂对提高硅酮密封胶的以上性能效果显著,尤其是粘接性能。  相似文献   

5.
建筑用硅酮结构密封胶标准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美国、中国和欧洲硅酮结构密封胶标准体系,对相同部分和不同点进行了分析比较,提出了硅酮结构胶标准化工作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王北海 《粘接》2006,27(4):55-57
阻燃型硅酮结构密封胶及其制造方法CN 1687288(2005-10-26)这种密封胶的制备方法为(质量计):(1)将100份的α,ω-二羟基聚硅氧烷和60~100份活性碳酸钙,加入到真空搅拌机(转速20~600 r/min)中,于80~150℃、真空度0.06~0.099 MPa下,脱水混合30~300 min,冷却得到基料;(2)加入0.03~0  相似文献   

7.
8.
《有机硅氟资讯》2004,(4):37-37
随着密封胶成为幕墙结构粘结装配用材料,国家和企业逐渐加大在这方面的投入,目前我国年产量已达6万吨左右,形成了以聚硫、丙烯酸、硅酮和聚氨酯等密封胶为主体的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建筑用室温硫化硅酮密封胶间的相似与差别  相似文献   

10.
硅酮密封胶具有优异的粘接性能及耐老化性,因而在建筑幕墙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原料成本的增加,市场上出现了掺白矿油的硅酮密封胶。从硅酮密封胶及白矿油化学成分角度,概述了掺白矿油硅酮密封胶产品对玻璃幕墙系统性能的负面影响,并着重介绍了国内关于含白矿油等烷烃增塑剂硅酮密封胶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最后指出硅酮密封胶中白矿油掺量的快速、绿色检测技术研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增塑剂对硅烷改性聚醚密封胶性能的影响,以邻苯二甲酸二癸酯、聚醚二元醇、聚醚三元醇、苯甲酸酯、十五烷基磺酸苯酯为增塑剂,探讨了增塑剂与硅烷改性聚醚预聚物的相容性,以及对密封胶力学性能、固化性能、粘接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以107硅橡胶交联季铵盐改性硅油为基体,聚磷酸铵和高硼硼酸钙为复合阻燃剂,制备了阻燃型硅酮密封胶,研究了其阻燃性能、热分解动力学、耐热氧化降解性能、分子结构尺寸稳定性.结果表明:107硅橡胶含量为60%(w),阻燃剂添加量为9%(w)时,阻燃型硅酮密封胶的点燃时间为48?s,总燃烧时间为397?s,最大热释放速率较无阻...  相似文献   

13.
制备了一系列建筑用硅酮密封胶,研究了硅烷偶联剂的种类(如KH-550、KH-560、A-151和A-171等)、掺量和复配比对密封胶的表干时间、固化时间、硬度、粘接强度、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等影响。研究结果表明:KH-550可大幅增强密封胶的粘接强度和拉伸强度,A-171对断裂伸长率的提升效果相对最佳,KH-550与A-171复配可有效改善密封胶的拉伸性能;当m(KH-550)∶m(A-171)=20∶80~40∶60、w(复合硅烷偶联剂)=0.85%(相对于107胶质量而言)时,密封胶的综合性能相对最好。  相似文献   

14.
以水性聚苯丙乳液为基料,气相白炭黑为填料,自制TiO_2为抗菌防污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为消泡剂和增塑剂,KH-550(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为偶联剂,制备抗菌防污型硅酮建筑密封胶。着重探讨了胶液的稳定性、黏度、色度、抗紫外线,以及胶膜的抗菌防污性、耐水性、耐老化等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改性后的硅酮建筑密封胶胶膜性能符合国家标准,具有良好的抗菌防尘防污性和自清洁效果。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吸波密封剂的剥离强度测试、拉伸性能测试以及热氧老化测试,研究了不同种类的生胶体系以及DB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添加量对吸波密封剂机械性能的影响,并对其机理进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聚硫代醚生胶体系的吸波密封剂具有相对较好的力学性能和粘接性能,同时耐热老化性能也有提升效果;随着DBP添加量的逐渐增加,虽然密封剂的拉伸性能有所提升,但是粘接性能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硫化条件对单组分室温硫化 (RTV - 1 )、双组分室温硫化 (RTV - 2 )有机硅结构密封胶性能的影响 ,A、B组分的比例对RTV - 2有机硅结构密封胶性能的影响和试验速度对 (RTV - 1 )结构密封胶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RTV - 2有机硅结构密封胶的硫化速度比RTV - 1有机硅结构密封胶的硫化速度快 ,幕墙单元件只需养护 3天即可搬运和安装 ;RTV - 1有机硅结构密封胶必须养护 1 0天以上。提高硫化温度对提高RTV - 1有机硅结构密封胶硫化速度的作用十分明显 ,产品在出厂检验时可以使用 5 0℃× 7天的加速硫化方式 ;RTV - 2和RTV - 1有机硅结构密封胶产品均不适合在低温条件下使用 ;RTV - 2有机硅结构密封胶两组分的质量比对其性能有明显影响 ,其最佳使用量在 1 0∶1~ 1 4∶1之间 ;在一定范围内试验速度对RTV - 1有机硅结构密封胶拉伸性能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对硅烷改性密封胶的固化性能进行试验,研究了催化剂、增塑剂、硅烷偶联剂对其固化性能的影响,对催化剂、增塑剂及硅烷偶联剂的选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将纳米碳酸钙(简称纳钙)分别与重质碳酸钙(简称重钙)、粉煤灰进行复配,制备了单组分RTV-1型(室温固化-1型)硅酮密封胶,并对密封胶的表干时间、硬度、拉伸剪切强度、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等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重钙、粉煤灰可部分取代纳钙,对表干时间影响不大,但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密封胶的硬度、降低了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重钙的引入降低了密封胶的拉伸剪切强度,当m(纳钙)∶m(重钙)1∶4(相对于复配填料质量而言)时,密封胶的综合性能仍满足国家标准要求;粉煤灰的增强效果优于重钙,当m(纳钙)∶m(粉煤灰)=4∶1(相对于复配填料质量而言)时,密封胶的拉伸剪切强度优于纳钙单独填充体系;在试验范围内,粉煤灰可取代纳钙单独引入密封胶中。  相似文献   

19.
充油型脱醇型硅酮密封胶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甲基硅油、低分子量聚丁烯、氢化烷烃油作为增塑剂用于脱醇型RTV-1硅酮胶对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甲基硅油增塑剂对降低模量、提高位移能力效果明显;聚丁烯与聚硅氧烷相容性差,影响与基材的界面粘接;少量添加烷烃油能起到与甲基硅油类似的效果,但热失重超过10%,添加量增加对基材的粘结性变差,其它性能也大幅降低。  相似文献   

20.
A novel sealant testing device was used to continuously monitor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 one‐part silicone sealant for movement cycles initiated from 10 to 168 h after sample creation. These cure times fall between the proposed RILEM TC‐139 technical recommendation of 5 min and the ASTM C719 standard of 21 days. At 10 h of cure, enough crosslinking occurred before testing such that neither the overall movement history of the sample nor the deformation step shapes affected subsequent curing of the sealant. A critical parameter for sealant performance appears to be the extent of cure at the onset of movement. POLYM. ENG. SCI., 2010. © 2009 Society of Plastics Engine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