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温病恶寒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热是温病的基本特征。对发热一症 ,医生不论从主观还是从客观都较易获取 ,而恶寒纯是病人的自觉症状 ,无论初学还是临床多年者 ,正确地获得恶寒症状并非易事。笔者从临床实际出发 ,对温病中恶寒一症进行探讨 ,旨在寻找较为直观的恶寒辨证方法 ,以期有益于临床。1 表证的恶寒表证恶寒 ,为外邪侵袭 ,卫阳被郁 ,肌表失煦所致。古人说 :“有一分恶寒 ,便有一分表证”。说明恶寒在表证中的诊断价值。温病都有发热 ,只要在疾病初期 ,获得了恶寒特点 ,就可果断地判断表证。表证恶寒具有以下特征 :1寒热的同时性 :是温病卫分证恶寒的最基本特征 ,…  相似文献   

2.
3.
传统的温病辨治纲要难以全面地揭示温病的病变实质 ,给临床辨证施治带来较多不便 ,因此探求更为适合的辨治温病的理法方药。  相似文献   

4.
5.
小儿指纹诊法浅探徐英敏(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3)主题词指纹诊法小儿指纹诊法,是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自主以来,一直为临床所采用。现将小儿指纹诊法的源流、实质乃临床意义阐述如下:1小儿指纹诊法的源硫根据过去的认识。有人说源于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  相似文献   

6.
论伏邪温病     
伏邪温病是由于冬不藏精,伏寒、暑热、暑湿、痰瘀等伏邪自体内外发所致。“冬不藏精”与冬令应寒反温、衣着过厚等多方面原因有关。伏邪温病之临床表现极为复杂,本文除列举了常见症状外,还报道了临床少见的“体虚温邪内伏,上热下冷”验案。用伏邪温病理论可以探讨带状疱疹、乙肝等病的发病机理,指导临床治疗且已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问诊是中医诊察疾病的基本方法之一 ,明·张景岳的“十问”使问诊内容更加具体。本文就中医问诊原则 ,问诊注意事项 ,主要现在症的问诊要点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论伏邪温病     
伏邪温病是由于冬不藏精,伏寒、暑热、暑湿、痰瘀等伏邪自体内外发所致。"冬不藏精"与冬令应寒反温、衣着过厚等多方面原因有关。伏邪温病之临床表现极为复杂,本文除列举了常见症状外,还报道了临床少见的"体虚温邪内伏,上热下冷"验案。用伏邪温病理论可以探讨带状疱疹、乙肝等病的发病机理,指导临床治疗且已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用辨证的观点认识疾病,中医辨证当首辨阴阳.若用辨证的观点认识健康,健康当何以辨证?基于王琦的"辨体一辨病一辨证诊疗模式";基于形神合一的生命观,人之全体主要包括形之"质体"和神之"用体".质体强调"体质之体";用体则强调"用神之体".广义辨证既包括辨"用证",又包括辨"体证".人们通常所说的辨证只是狭义辨证,即辨用证.辨证论治是中医科学的一大特色.此"辨证论治"现应发挥为广义概念,且其中必须包括"辨体论治".  相似文献   

10.
11.
诊法源流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诊法,亦称诊候,即诊察疾病的方法。诊法作为中医诊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础,其内容随着临床实践的发展,不断充实、深化、提高,因而在中医诊疗发展史上,呈现出日益精进的历史轨迹。追溯中医诊法的源流,对于继承拓展中医诊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医诊法起源很早...  相似文献   

12.
论尺肤诊法     
尺肤诊在中医四诊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临床价值,今日之临床却鲜有用者.通过对尺肤诊部位、尺脉六变的临床意义、尺寸合参判断预后等方面进行辨析,认为尺肤诊的内容包括尺皮肤之寒热、润燥、坚脆,尺肤下脉动之缓急、小大、滑涩,临床上应全面理解,结合运用.  相似文献   

13.
舌脉诊法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舌脉诊法主要观察舌腹面血管系统的变化,为我国所特有。《内经》首载舌脉刺血治疟、狂、忧虑无言、心病等,以盛即粗张为施术指征。晋以后发展为诊法,葛洪用于虏黄,巢元方用于噤黄与五色黄病情深浅判断,《医门方》用于预测难产母子吉凶,陈自明编《产难生死诀》以广流传。本法继承了络脉诊法的理论,重视络脉形色观察,以盛与青黑为逆,从血瘀痰郁辨证。明清未见明显发展,但作为奇穴刺血治舌肿、喉闭、黄疸并未中断,周学海发挥刘守真“玄府论”,倡舌细络瘀血说,难能可贵的是与今微循环障碍理论符合。1964年张赞臣再倡,研究者日众,临床多而基础少,认为对瘀证及肿瘤、肝病、肺心病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中医诊法是临床用以检查患者,从而搜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种诊法,为辨证提供依据。如何丰富诊法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尽快全面掌握四诊方法,是近年来中医诊断学教学中一直进行探索的重要内容。笔者就诊法中闻诊、问诊和按诊的教学与同行进行探讨,以期为中医诊断学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内经》诊法学说的方法论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诊法学说是《内经》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奠定后世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物色和基本方法。从文献论角度研究《内经》诊法学说的特点,可以深化对中医诊断学说的科学内涵的认识,提高中医诊断疾病的理论和技能技巧。本文认为,《内经》诊法学说的方法论特点2:1.重视全面诊察;2.重视疾病整体状况的诊察;3.诊察疾病重视时、地、人的差异性;4.比类奇恒5.以表知里;6.左右上下,各如其度。概言之,其方法论特点即为:立  相似文献   

16.
赵文兰 《中国医刊》1999,34(9):49-50
赵绍琴教授从医从教 60余年 ,积累了丰富的治疗温病、湿温病的临床经验 ,现将其主要临床理论选介如下。1 病邪在表切忌寒凉滋腻湿病初起 ,邪在肺卫 ,病轻邪浅 ,只宜辛凉清解 ,宣郁清热 ,开达肺卫郁闭。郁开热清 ,肺恢复其宣降功能 ,津液得以布散 ,自然微汗出而愈 ,此即“在卫汗之”之意。赵教授认为“在卫的辛凉清解” ,绝不是发汗解表 ,温病忌汗。必须区别于伤寒。并举吴鞠通《温病条辨》中辛凉轻剂、辛凉平剂、辛凉重剂为例 ,即无辛凉解表之说 ,亦无解表之意。赵教授说 :“温病卫分证 ,属肺经郁热证 ,火郁当发之。”与治火热证不同 ,治疗…  相似文献   

17.
瑶医的历史悠久,理论独特,诊疗特色鲜明,而瑶医摸脉诊法是瑶医诊法中最具特色的诊法之一,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血瘀证是临床中常见证型之一,中西医都有着成熟的诊断标准,然而还有一些特殊诊法散在大量古代文献中,对于完善和丰富血瘀证的诊断有着临床指导和参考意义。这些特殊诊法,多是基于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本文就这些特殊诊法略作总结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寒温之争,由来已久,各执己见,争论之焦点无非是伤寒与温病是否为同一类病。伤寒派认为:温病乃伤寒之一部分,不必另立;温病派则认为二者截然不同,不可混为一谈,然而有一点,似乎能为两派所接受,即就病邪传染途径而言,伤寒自皮毛而入,温病自口鼻而入。这一观点在古今许多温病学家的著作乃至今之大专院校的教科书、名家的著作中都有明确记载。然而,事实向这一论点提出了挑战。例如:乙脑属于暑温(高校四版温病学)。大家从现代科学知识中知道,乙脑是被蚊虫叮咬传染所致,怎么能解释自口鼻而入呢?又如,蛔厥(乌梅丸证)是伤寒厥阴病,这个病很清楚是由食用不洁之  相似文献   

20.
关于“诊法”实验课的设想青海省联合职工大学卫生学校高炳英“四诊”是基础理论与临床之间不可缺少的一环。我们不但讲授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教会学生一定的基本技能。特别是望诊、切诊,不进行直观教学是无法达到教学目的的。过去,上课只讲理论,而实际观察仅靠几次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