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NICU新生儿喂养后采集足跟血的最佳时机。方法对203例NICU新生儿依据采血距末次喂养后时间的不同分为4组,即:末次喂养后 ̄0.5h组;0.5 ̄1h组;1 ̄1.5h组;1.5 ̄2h组;比较各组在不同时间段采血的难易程度。结果末次喂养后 ̄0.5h组优良率88.0%,0.5 ̄1h组优良率62.7%,1 ̄1.5h组优良率48.9%,1.5 ̄2h组优良率45.3%,末次喂养后 ̄0.5h组优良率最高,与其他组之间的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3组相互之间的优良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末次喂养后采血时间不同对采血的难易程度有很大的影响,采血距末次喂养后时间≤0.5h为最佳采血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临床采集新生儿足跟血寻找有利时机。方法:应用临床便利采样法观察203例新生儿在末次哺乳后不同时间采血的难易程度,根据采血距末次哺乳后时间的不同分为4组,A组49例,B组50例,C组51例,D组53例,组间差异采用,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末次哺乳时间对采血难易度影响显著,哺乳后1~1.5h采血容易率为88%,高于其它组。结论:哺乳后1~1.5h为新生儿采集血标本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足跟血采集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母婴保健法规定,新生儿母乳喂养72h后须从足跟采血做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congenital hypothyroidism,CH)和苯丙酸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的筛查。但临床上往往由于采血时机不当或采血部位及体位不佳,而出现采血量不足、采血困难致反复针刺等,增加了新生儿的痛苦,降低了护士的工作效率。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在新生儿足跟血采血要求、采血时机、采血部位、采血方法、血样保存和注意事项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及改进,现将相关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临床采集新生儿足跟血寻找有利时机。方法:应用临床便利采样法观察203例新生儿在末次哺乳后不同时间采血的难易程度,根据采血距末次哺乳后时间的不同分为4组,A组49例,B组50例,C组51例,D组53例,组间差异采用,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末次哺乳时间对采血难易度影响显著,哺乳后1~1.5h采血容易率为88%,高于其它组。结论:哺乳后1~1.5h为新生儿采集血标本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5.
探讨提高新生儿足跟血采集成功率所需条件,并据此运用于实际工作中。以临床332例新生儿为采集对象,对照传统操作流程,在充分的理论分析及论证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规程。通过不断地实践与改进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将一针采集成功率提高到98%以上。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足浴和沐浴后采集足跟血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提高新生儿足跟血采集成功率。方法 将212例新生儿根据单日采血、双日采血分成实验组(足浴后)和对照组(沐浴后),比较两组新生儿采集足跟血的效果。结果 实验组采血容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25.44,P〈0.005)。结论 新生儿足浴后便于采集足跟血,减少了新生儿的痛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抚触在采集足跟血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双燕  赵玉芳秦瑛 《现代护理》2006,12(25):2410-2411
目的 提高新生儿足跟血采集的成功率。方法 临床选取164例新生儿,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新生儿在抚触后采集足跟血,对照组新生儿抚触前采集足跟血,比较两组采血效果。结果 实验组采血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新生儿抚触可以明显提高足跟血采集成功率,减少新生儿痛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足跟血采集方法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概括国内新生儿足跟血采集方法的护理研究与改进,从采血时间、标本大小、抗生素的使用阐述采血要求,论述采血时机的改进(新生儿沐浴后采血法、新生儿哺乳后采血法、新生儿抚触后采血法、新生儿游泳后采血法、新生儿足浴后采血法、新生儿口服葡萄糖液后采血法)、采血部位的改进(选择足跟外侧小隐静脉的属支或足跟内侧的足底内侧静脉作为穿刺点、选择足底浅静脉收集足底皮静脉网汇入足背外侧缘静脉处作为穿刺点)、采血体位的改进,总结血样保存方法,归纳采血注意事项,对传统采血方法进行补充和修改,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提高新生儿足跟血采集的成功率.方法 临床选取164例新生儿,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新生儿在抚触后采集足跟血,对照组新生儿抚触前采集足跟血,比较两组采血效果.结果 实验组采血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新生儿抚触可以明显提高足跟血采集成功率,减少新生儿痛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游泳及抚触对采集新生儿足跟血标本的影响。方法选择在中山市古镇医院出生的300例健康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观察组在进行游泳及抚触后采集足跟血标本,对照组在单纯淋浴后足跟按摩3min左右采集足跟血标本,两组进行效果观察与对比。结果观察组新生儿足跟采血一针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新生儿游泳及抚触使其全身血液循环加快,末梢血管扩张,提高了一针采血成功率,减少了新生儿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斜角穿刺和垂直穿刺法在新生儿足跟血采集中应用的效果,以提高新生儿足跟血采集的效率。方法将200例足月顺产新生儿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实验组(斜角穿刺法)和对照组(垂直穿刺法)各100例,比较分析两组的采血成功率。结果相同条件下,两组采血难易程度比较实验组容易87例,对照组5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76,P〈0.01);两组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P=0.58);采血后观察新生儿足跟采血部位的反应可见,两种方法均不会导致采血部位红肿,但是实验组能够显著减少采血部位青紫(x2=9.26,P〈0.01)。实验组的采血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斜角穿刺法采血符合护理程序,能够减少新生儿痛苦,提高采血效率。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游泳对足跟采血成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提高新生儿足跟采血成功率的方法。方法从临床选取300例足月健康新生儿,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新生儿在游泳后采集足跟血,对照组新生儿在沐浴后采集足跟血,比较两组采血难易程度。结果观察组采血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新生儿游泳后进行足跟采血可以明显提高采血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桡动脉采血与股静脉采血的可行性。方法将160例新生儿按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桡动脉采血组和股静脉采血组,各80例,并对两组采血的成功率,穿刺采血时血肿的发生率及操作时间进行比较。结果桡动脉采血组采血的成功率高,穿刺部位血肿的发生率低,采血时间短。结论对新生儿经桡动脉采血有利于提高采血的成功率,减轻损伤程度,缩短采血时间。  相似文献   

14.
护理干预对缓解新生儿足跟采血疼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缓解新生儿足跟采血疼痛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09年5月~2010年10月出生的40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抚触诱导性干预组(A组)、体位干预组(B组)、非营养性吸吮组(C组)与对照组(D组)各100例进行足跟采血,采用新生儿疼痛评分表进行疼痛评分。结果:非营养性吸吮组(C组)、抚触诱导性干预组(A组)与对照组(D组)分别进行疼痛评分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体位干预组(B组)与对照组(D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适当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减轻新生儿足跟采血所致的疼痛。  相似文献   

15.
2种新生儿静脉采血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风华 《现代护理》2007,13(14):1327-1328
目的探讨经股静脉和经颈外静脉2种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进针方式,进行新生儿静脉采血效果的比较。方法将248例静脉采血的新生儿随机分为实验组(采用短头皮针接5ml一次性注射器进行颈外静脉采血)和对照组(采用5ml一次性注射器直接垂直进针,行股静脉采血),观察比较2组穿刺成功率,局部皮肤情况及标本结果的影响因素。结果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新生儿采用短头皮针行颈外静脉采血是安全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婴幼儿静脉采血成功率高、效率高,家长容易接受的最佳方法。方法选择门诊采血婴幼儿361例随机分为实验组181例和对照组180例,实验组采用肘静脉采血法,对照组采用股静脉穿刺法;比较两组采血一次成功率、平均时长和婴幼儿家长的满意度。结果两组婴幼儿静脉采血一次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58,P〈0.05);两组婴幼儿采血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P〈0.05),两组婴幼儿家长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66,P〈0.05)。结论婴幼儿肘静脉采血法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血样采集因素对嗜酸阳离子蛋白测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血液样品采集过程中温度、溶血和抗凝剂对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 (ECP)水平的影响。方法 收集 1 0名健康志愿受试者静脉血标本 ,在 6种不同条件 (0℃ ,2 2℃ ,37℃ ,溶血 ,肝素钠 ,EDTA)下处理后 ,用固相双位点酶放大化学发光法检测ECP水平 ,探讨上述因素对ECP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  0℃组和 2 2℃组血清ECP水平分别为 (2 .3± 0 .95)mg/L和 (2 .2 8± 0 .97)mg/L ,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37℃组血清ECP水平为 (1 8.94± 1 0 .55)mg/L ,明显高于前两组 (均P <0 0 1 ) ;溶血组ECP水平为 (2 4 .58± 1 0 .75)mg/L ,是所有各组中最高的 ;以肝素钠和EDTA抗凝的血浆ECP水平分别为 (2 1 6± 0 .94)mg/L和 (3 .84± 1 .51 )mg/L ,与血清对照组的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结论 温度、溶血对ECP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抗凝剂对ECP水平影响不显著 ,血液凝结过程非收集ECP血标本所必需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采集血标本的流程管理,保证血液标本的质量,提高静脉血标本检验的准确率,进一步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选取2010年1—3月和2010年10—12月静脉采血标本进行质量控制,分析不合格标本原因后实施采血流程管理,比较实施前后静脉采血不合格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实施采血流程管理后,静脉采血不合格率从2.86%降低到1.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7.05,P〈0.01);患者满意度从86.86%上升到94.06%。结论对采血流程进行质量管理,制订规范化、标准化的采血流程,能够提高静脉血标本检验的准确率,进一步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