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艳玲  肖大威 《华中建筑》2010,28(7):169-171
"文化空间"保护代表了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路,文化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间最直接的纽带。该文把"文化空间"保护的思路引入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中,分类归纳历史文化村镇中的"文化空间",使历史文化村镇中的"文化空间"更清晰,促进历史文化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2.
随着陈炉古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日益关注,人们在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同时忽视了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依存的重要性。通过田野调查、实地考察、史料查阅等方法对古镇的民居、公共建筑、建筑装饰和景观与非物质文化之间的关系的调研,论述了物质文化是非物质文化其活态性得以衍生、传承的载体,非物质文化和物质文化是相互依存、互为场景的观点。该文论述表明,对两者关系的正确认知和解读,才是古镇保护和更新建设中得以保护文化传统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只有依托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乡村特色,才能留得住"乡愁",记得住"乡情".因此,要切实保护文化遗产. 建议各地政府抓紧抓好农村文化遗产普查、农村文化保护人才培训、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农村物质文化遗产的修缮保护,建立农村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出版"农村文化遗产名录",建设古村落博物馆、古遗址博物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博览馆等.  相似文献   

4.
陈亮 《规划师》2008,24(8):32-36
历史文化街区蕴含着丰富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应注重对活体的保护,要重视最基本的单元文物的保护,又要重视整体的街区保护,注重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统一和谐,物质为非物质的载体,非物质为物质的精神和内涵体现。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27)
<正>"非物质"的概念由联合国自1977年开始提出,1982年设置了专门的非遗部门(non physical cultural heritage)。而后,为了避免将物质与非物质两个对立的标准来表述文化财产的概念,在1992年将其英文名称改为"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即译为"无法确定形态的文化遗产"。而我国则一直沿用了联合国最早使用的表达方式,即"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2003年第32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于2004年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此后,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的建立上不断完善,并于2011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法律的形  相似文献   

6.
徽州孕育了丰富而悠久的徽文化。作为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极其重要。传统村落的价值离不开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保护与传承,传统村落就会失去文化内涵,传统村落也就得不到切实有效的保护和更新。立足于历史文化悠久的徽州传统村落,以徽州砖雕技艺为例,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推动徽州传统村落发展中的现状和不足,并尝试分析在村落“活化”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的作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中国传统村落、安徽省历史 文化名村绩溪县湖村为例,关注如何通过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来促进传统村落 这一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首先分析了 湖村村落物质空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 接着阐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与传统村落 保护与更新的关系,再梳理政府、企业和社 区三个层面村落物质空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结合不同类型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的湖村物质空间发展策 略,最后提炼出构建“人—村—遗”一体化 的发展策略、完善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人制度、加强以生态博物馆理念为核心的村 落内涵建设及建设以特色产业为媒介的多方 参与体系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保护拥有浓厚历史文脉的传统村落时,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物质文化保护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研究探析非物质文化与传统村落之间的关系,结合山西省寿阳县胡家堙村落的规划设计,分析了特定地域非物质文化对村落保护的意义,即将文化脉络保护与村落规划设计相结合,通过空间节点的活化再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呼应的历史氛围和环境,使非物质文化融入传统村落的延续中。  相似文献   

9.
一、研究介绍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可以分为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现存的建筑、景观与城市如故宫、颐和园、丽江古城等是物质文化遗产,而传统建筑设计与制造技艺如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则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保存最重要的是现存的文物,其次是对其进行测绘等文档整理工作,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将重心放在掌握技艺的匠师和技艺的保存与传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概念角度着手,分析了知识产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著作权、专利权与商标权三方面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保护,希望能够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的改进做出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9,(8)
民族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我国现代文化强国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建设过程中,非物质文化是奠定国家精神文明的基石,是确保一个国家壮大、富强的支柱。"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能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但实践中也存在诸多发展瓶颈问题。比如,对不同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程度不高、某些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流失。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9,(26)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不但是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有利举措,也是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创新途径,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意义,并指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需要做好的主要工作,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传统村落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活态地保护与传承,需要居民自觉地进行参与。本文在分析当前我国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非遗保护工作的探索与实践,采用文献分析、理论研究、现场调研、案例分析等方法对沙湾镇提高居民文化自觉意识的手段进行系统总结,指出建立自上而下的保护机制、对传承人及传承队伍进行支持、利用社会传播体系等途径提高居民与非遗的接触度、增强社会组织的推动力及借力文化产业发展等方式是提高传统村落居民对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自觉意识的有效策略,以期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背景下推进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古镇保护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解读与传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镇保护的精髓所在。本文以重庆市巴南区丰盛古镇为例,分析了古镇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存问题,借鉴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通过解读古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以人为本"策略、"可视化"策略、"生活化"策略和"体验化"策略四方面探讨了古镇保护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4,(2)
近年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话题备受关注,专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热烈的研讨。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查等方法,在多年对民族传统体育关注和考察的基础上,以独特的视觉对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了较为科学合理的保护原则:即,1)慎防政绩性原则;2)坚持原真性原则;3)防止文化负迁移原则。并以宣汉余门拳为例,提出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途径:即,1)地方政府应极力推动;2)应从保护艺人入手;3)应从发展的角度予以保护入手;4)应从创办相应的杂志刊物加大宣传入手。并在此"原则"和"途径"基础上展开精湛论述,旨在为科学、合理的制定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20,(1)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老百姓在生活生产中总结的喜闻乐见的技能和娱乐形式,在中国,它是从农村来到人们的精神世界去。如今,大多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和开发还是在最原始的村落进行。因此,解决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的相关问题,就是在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本文通过对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用法律手段来进行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3,(20)
<正>一、前言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的能够将传统文化得以传承至今的国度,民族的、传统的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失掉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好保护好历经千年的民族文化遗产,成为社会上关注的一大热点。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由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视以及"申遗"的影响力,作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典型,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也是对传统文化保护的一部分。在时代的新背景下,对民族传统体育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已经从传承与保护为主逐渐地向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为主的方式转  相似文献   

18.
文化生态保护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地存在于其所属的区域及环境中,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活态传承、可持续性保护的重要载体。通过划定文化生态保护区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创造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实践。研究归纳了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策略,并结合江苏省高淳村俗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实践,通过文化生态资源与文化生态分析,指出村俗文化是高淳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民间传承是高淳文化的主要传播方式;从文化价值和特色价值两大属性对保护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价值评估,划定"三个核心区、两条文化线路、四个文化节点"的保护格局;将保护方式分为抢救性保护、群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四类开展分类保护,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9.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精髓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是对中国发展历程的见证。在历史的演变与发展的过程中,遗留下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古建筑就是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我国重视对古建筑的保护工作,但还存在部分不合理性现象,导致古建筑保护工作质量不高。本文就古建筑保护措施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相似文献   

20.
叶青  杨豪中  王伟 《华中建筑》2020,38(2):99-103
以青城古镇为研究对象,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处的整体空间环境,用量化、质化的方法解析历史古镇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物质空间中的活跃度及密切度,探寻适应青城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传承空间环境的整体性保护策略,包括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空间相关信息的叠加与整合,以及古镇经济发展,人与文化、空间、社会之间的整体性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