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以辣木籽为原料,分别采用索氏抽提法、乙醇水法和水酶法提取辣木籽油,研究脱胶工艺对3种提取方法得到的辣木籽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脱胶对3种方法提取辣木籽油的色泽和透明度影响较大,而对其气味影响不大;脱胶能够降低毛油中的酸价、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毛油的碘值、氧化诱导时间;3种方法提取的辣木籽油脱胶前后酸价、碘值、氧化诱导时间、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有显著性差异;3种提取方法得到的辣木籽毛油中脂肪酸成分无显著性差异,均有15种脂肪酸组成且含量最高的脂肪酸均为油酸,脱胶前后3种提取方法得到的辣木籽油中脂肪酸含量也无显著性差异。故脱胶能够适当提高油脂的氧化稳定性,提高油脂品质。  相似文献   

2.
采用索氏、超声波辅助、水酶法提取辣木籽油,并对不同提取方式所得辣木籽油进行理化性质、感官特性、紫外光谱、热稳定性、脂肪酸组成、营养成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水酶法提取辣木籽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都相对较低。水酶法所得辣木籽油对中波段紫外线具有较强的吸收。3种提取方式所得辣木籽油的熔融和结晶行为没有明显差异,水酶法提取的辣木籽油在空气气氛下的最大失重速率温度较低,为359.9℃。3种提取方式所得辣木籽油的脂肪酸组成没有较大差异,主要脂肪酸均为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山嵛酸、花生酸。超声波辅助提取所得辣木籽油的α-V_E含量最高,达到0.945 mg/100 g。  相似文献   

3.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17):286-293
对辣木籽油未来的理论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更好地为辣木籽油的研究与产业开发提供理论支持。从辣木籽油的脂肪酸组成与理化性质、提取方法(压榨法、溶剂浸提法、水酶法、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法)和应用研究3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近年来,国内外对辣木籽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取方法及其对辣木籽油提取率和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及辣木籽油在食品、化工领域的应用,但是研究深度与广度有待加强。辣木籽油因其具有与橄榄油近似的脂肪酸组成而在食品和化工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以橡胶籽仁为原料,采用压榨法、浸出法、超声波辅助溶剂法和水酶法制备橡胶籽油。比较不同提取工艺的油脂提取率、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溶剂法油脂提取率最高,水酶法的最低;水酶法得到的橡胶籽油的水分及挥发物含量较高;浸出法所得橡胶籽油的酸价最高,压榨法的最低;压榨法橡胶籽油过氧化值最高,水酶法的最低; 4种提取工艺所得橡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5.
为促进辣木籽油中神经酸的开发利用,以辣木籽为原料,采用低温压榨法、超临界CO2萃取法、索氏抽提法提取辣木籽油,筛选合适的提油方法,再以辣木籽油为原料制备混合脂肪酸,通过低温结晶法纯化辣木籽油中的神经酸,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优化神经酸的纯化工艺。结果表明:低温压榨法提取的辣木籽原油中神经酸含量较高,达到0.88%;低温结晶法纯化辣木籽油中神经酸的最优工艺条件为料液比(混合脂肪酸与结晶溶剂质量体积比)1∶4.2、结晶温度-21℃、结晶时间2.3 h,该条件下所得产品中神经酸含量为(5.36±0.01)%,相比辣木籽原油中神经酸含量提升了5.1倍。通过低温压榨法提取辣木籽油,再采用低温结晶法纯化神经酸,能够获得神经酸含量较高的产品。  相似文献   

6.
为了改善传统水酶法辣木籽油提取效率低的问题,本研究以辣木籽粉为原料,采用不同预处理(微波、高压、超声)辅助水酶法提取辣木籽油,结合扫描电镜观察预处理前后辣木籽粉细胞表观结构的变化并初步探讨不同预处理提取辣木籽油的机理。结果表明,与传统水酶法相比,微波、高压、超声预处理使油脂提取率分别提高了5. 64%、9. 03%、9. 90%。扫描电镜结果显示,3种预处理均不同程度破坏辣木籽的表观结构,其中,超声和高压对其微观结构破坏程度最大,表现在超声使辣木籽颗粒变得更加细小,有明显孔洞;高压使辣木籽粉呈不均匀的片状结构。高压和超声能够有效地破坏辣木籽细胞壁从而提高其油脂提取效率,为油脂提取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以辣木籽为原料,经湿法超微粉碎预处理后再经过低温烘干制成辣木籽粉,通过水酶法提取辣木籽油。利用单因素实验研究料液比、pH、酶添加量、酶解时间、酶解温度对辣木籽油提取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确定水酶法提取辣木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并以辣木籽油过氧化值为评价指标,考察光照、温度和抗氧化剂对辣木籽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辣木籽油最佳提取条件为:以中性蛋白酶和复合蛋白酶按1∶1组成的复合酶为酶解用酶,料液比1∶6,pH 5. 0,复合酶添加量6%,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8 h。在最佳提取条件下,辣木籽油提取率为85. 23%±0. 72%。光照及高温均能使辣木籽油的过氧化值升高,其中光照比温度对辣木籽油过氧化值的影响更大。因此,贮藏辣木籽油时,应尽量放置低温、避光处。另外,添加抗氧化剂BHT也能有效提高辣木籽油的氧化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以辣木籽为原料,采用水酶法提取辣木籽油,并对其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以辣木籽油提油率为指标,确定复合酶的组合及比例(蛋白酶∶纤维素酶=2∶1),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水酶法提取辣木籽油的最佳工艺为料液比1∶4 (g/mL)、pH 4、酶添加量3%、酶解温度55℃,在此条件下,辣木籽油的提取率为61.35%。水酶法提取的辣木籽油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5 mg/mL辣木籽油对羟自由基(·OH)和DPPH·清除率分别为80.30%和62.67%。  相似文献   

9.
以正己烷为提取溶剂,选取超声功率、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为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在此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对超声辅助正己烷提取辣木籽油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所得辣木籽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辣木籽油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9、提取时间39 min、提取温度35℃、超声功率120 W,在此条件下辣木籽出油率为36. 10%,提取效率达96. 52%;辣木籽油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共鉴定出21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11种(含量80. 10%),饱和脂肪酸10种(含量19. 89%),且单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含量最高,为65. 94%,饱和脂肪酸棕榈酸含量次之,为7. 21%。  相似文献   

10.
油脂氧化是导致食品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油脂在微波加热过程品质会发生变化,本研究旨在确定微波加热过程对不同方式提取的松籽油的影响。本文对水酶法和溶剂法提取的松籽油的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两种方法提取的松籽油品质有一定的不同,水酶法松籽油酸值及磷脂含量均低于溶剂法松籽油,而过氧化值高于溶剂法松籽油,提取方法对松籽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不显著。同时,研究了在一定功率(700W)下,不同加热时间(1、3、5和7min)对两种方法提取松籽油品质的影响,微波加热3min以上,会导致所有样品品质恶化及组成变化。  相似文献   

11.
芝麻油中掺棉籽油的分光光度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麻油的掺假情况,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准确度高等特点,可以定量测定芝麻油的纯度。并对4种掺假芝麻油样品进行了检验验证,其变异系数均小于5%。  相似文献   

12.
花生油制取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花生油制取技术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着重介绍水酶法提油工艺原理及工艺方法.从花生油提取工艺应用要求出发,提出水酶法提油工艺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一级压榨浓香花生油和三级大豆油中分别添加油质量0. 02%的叔丁基对二苯酚(TBHQ)(纯度≥99. 0%)、茶多酚(纯度≥95. 0%)、迷迭香提取物(鼠尾草酸含量≥20. 0%)、维生素E(纯度≥90. 0%)等抗氧化剂,采用Schaal烘箱法加速油脂氧化,以过氧化值、酸价、维生素E和甾醇含量为考察指标,研究不同抗氧化剂对一级压榨浓香花生油和三级大豆油氧化稳定性及预测货架期的影响。结果表明,若以过氧化值达到相应国标限量(一级压榨花生油6. 0 mmol/kg、三级大豆油9. 85 mmol/kg)作为评价指标,空白花生油及添加TBHQ、茶多酚、迷迭香提取物、维生素E的花生油预测货架期分别为55. 7、229. 3、161. 6、161. 0、56. 5 d,对应大豆油的预测货架期分别为144、408、112、152、108. 8 d;在预测货架期内,5种花生油中甾醇和维生素E的平均损失率分别为不超过3%和12%,5种大豆油中甾醇和维生素E的平均损失率分别为不超过4%和11%。4种抗氧化剂在浓香花生油中的抗氧化效果为TBHQ茶多酚迷迭香提取物维生素E,在大豆油中的抗氧化效果为TBHQ迷迭香提取物茶多酚维生素E。  相似文献   

14.
对碘值60棕榈油与大豆油调和而成调和油在0℃、10℃、20℃三种温度条件下进行冷冻性能研究。在0℃情况下,即使棕榈油含量仅10%,也会很快混浊和结冻;在10℃情况下,含20%棕榈油的棕榈油大豆油调和油可保持15天以上澄清透明;在20℃情况下,含40%棕榈油的棕榈油大豆油调和油可保持25天以上而澄清透明。  相似文献   

15.
为了对DHA藻油调和油的开发和合理烹饪提供相关指导,将DHA藻油分别按菜籽油质量的2%、3%、5%、10%、15%与菜籽油复配制成菜籽油-DHA藻油调和油,并以蒸、炒、烧三种不同方式烹饪鸡肉,测定烹饪前后油样的脂肪酸组成、酸值和过氧化值的变化,分析探讨DHA藻油比例及烹饪方式对调和油脂肪酸组成及理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烹饪后,调和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减少,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三种主要脂肪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含量随DHA藻油比例增加呈不规律波动变化;除DHA藻油比例为2%的调和油外,其余调和油的酸值均在烹饪后增加,其中,DHA比例为3%、5%和10%的调和油炒鸡肉后酸值增加最大,蒸和烧这两种烹饪方式对酸值的影响相对较小;纯菜籽油、DHA藻油比例为15%的调和油的过氧化值增加量明显大于其他的调和油,总体上炒较另外两种烹饪方式更易导致过氧化值增加。综上,建议蒸鸡肉或烧鸡肉宜采用DHA藻油比例为2%、3%、5%的调和油,炒鸡肉则不宜采用DHA藻油调和油。  相似文献   

16.
食用植物油是重要生活必需品,但食用油脂掺假问题比较突出。将廉价植物油掺入到高价植物油中,可以此获得高额利润,但这些做法极大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本文主要综述了理化鉴别、仪器分析等当前植物油掺伪检验的主要方法及基本原理,重点介绍了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和质谱联用等色谱技术,红外光谱、近红外光谱、紫外和拉曼光谱等光谱技术以及核磁共振和电子鼻等现代分析技术在植物油防伪鉴别上的应用,总结了国内外植物油掺伪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对在植物油掺伪鉴别最新研究进展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7.
对2011年至2013年全国592份油菜籽样品和我站近年来检测菜籽油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当菜籽油中掺入不同比列的大豆油时,采用气相色谱法与植物油油脂定性试验进行检测,比较气相色谱组分分析法与油脂定性试验的化学法的差异性,并对是否符合菜籽油脂肪酸组成进行判定。结果表明:从油菜籽提油脂肪酸组成数据分析得到:特征1:芥酸(C22∶1)与油酸(C18∶1)含量线性相关程度极高,用C22∶1对C18∶1作图得到两者线性方程Y=-1.112 02X+64.536 83,相关系数为R=-0.988 1,P0.001,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特征2:92.39%菜籽油的棕榈酸(C16∶0)值不超过4.5%。特征3:99.06%正常菜籽油的亚油酸(C18∶2)范围在11.8%~20.3%。可利用这3项特征指标对菜籽油脂肪酸组成是否合格进行综合判定,较GB/T 5539—2008 4.7和GB/T 1536—2004判定方法,能有效降低掺伪检出限。  相似文献   

18.
黄酮类化合物是植物体内常见的天然多酚抗氧化剂,在预防心血管疾病、调节免疫、防癌抗癌、调节内分泌系统、抑菌、抗病毒等方面有显著功效。综述了我国主要油料作物大豆、花生、油菜籽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和理化性质。重点介绍了有机溶剂提取法、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微波辅助提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等技术在黄酮类化合物提取中的应用,并对其研究现状、提取原理和优缺点进行了评析,旨在为油料作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食用油双膜法脱蜡工艺的技术原理及工艺流程。通过对传统脱蜡法和双膜脱蜡法的试验比较研究,表明双膜脱蜡法的脱蜡效率高,可使葵花籽脱蜡油中的含蜡量降到0.3 mg/kg以下,而且双膜脱蜡法具有生产工艺流程简单,油品损耗小,能耗低,设备投资少,产品质量稳定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山核桃油微胶囊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复凝聚法和分子包埋法对山核桃油微胶囊的制备进行了研究。在复凝聚法中,最佳条件是:海藻酸钠质量分数为2.5%,壳聚糖质量分数为2.0%,氯化钙质量分数为3.0%,壁材:心材比例为1:2,pH为5.0。在此条件下微胶囊的包埋率为97.74%。在分子包埋法中,最佳条件是:超声时间20min,壁材与心材比例为1:8,超声温度为40℃,超声功率为320W。在此条件下微胶囊的效率为66.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