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肿瘤淋巴结转移与细胞外基质降解、浸润、迁移及肿瘤血管形成有关。检测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联合检测52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uPA、PAI-1、VEGF和MVD的表达水平。结果uPA、PAI-1、VEGF和MVD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肺组织,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是TNM分期(P〈0.001)、肿瘤侵犯程度(P=0.034)、uPA表达(P=0.048)、VEGF表达(P=0.047)。多因素分析表明VEGF高表达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P=0.043)。结论uPA、VEGF高表达与NSCLC.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促进了肿瘤转移。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可以诱导淋巴管上皮细胞增殖和淋巴窦的新生。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VEGF-C的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60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VEGF-C蛋白的表达进行测定,并结合肺癌的淋巴结转移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肺癌组织中VEGF-C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5.00%(39/60)。有淋巴结转移组VEGF-C蛋白阳性表达率83.33%(20/24)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52.78%(19/36)(P〈0.05)。结论 肺癌组织中存在VEGF-C的高表达,可能与肺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VEGF-C蛋白表达可能作为推断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侵袭、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关系。方法 选取NSCLC组织58例及正常肺支气管黏膜组织25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VEGF 在各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58例肺癌组织VEGF阳性表达率为43.1 %,明显高于正常肺支气管黏膜组织(14.3 %)(P<0.01)。VEGF表达与NSCLC组织的分化程度、肿瘤组织类型无关,与淋巴结转移及生存期密切相关(P<0.05或P<0.01)。结论 VEGF表达可能是NSCLC发生的一种生物学标志,VEGF的表达检测是判断NSCLC侵袭转移及预后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朱斌  柳仓生 《中国肿瘤临床》2012,39(15):1115-1118
  目的  探讨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年龄、性别、吸烟指数、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细胞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分析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规律及分布特点。  方法  对96例非小细胞肺癌行肺切除术和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  结果  淋巴结转移与年龄、性别、吸烟指数无关, 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中、低分化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5.8%、47.8%和59.0%, 肿瘤分化程度越低, 纵隔淋巴结转移率越高(P < 0.05)。病理类型与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 鳞癌、腺癌的N2转移率分别为13.6%、34.0%。肺腺癌较鳞癌易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P < 0.05)。中心型肺癌与周围型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跳跃性N2有12例, 跳跃式纵隔转移共9例。肺癌常跨区域纵隔转移, 肺下叶癌跨区域纵隔转移与肺上叶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的淋巴结转移与细胞分化程度有密切关系, 与年龄、性别、吸烟指数、病理类型、原发肿瘤大小无关; 肺腺癌较鳞癌易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 多数肺癌的淋巴结转移遵循由近及远、自上而下、由肺内经肺门再向纵隔的顺序转移规律; 部分纵隔淋巴结的转移呈"跳跃式"; 肺切除术时,施行系统性胸内淋巴结清扫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与目的:淋巴结转移是肺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影响分期和预后,胸内淋巴结(包括肺门和纵隔)转移是影响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术后淋巴结转移特点进行分析,为手术选择淋巴结清扫范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5例NSCLC手术病例,比较胸内各组淋巴结转移情况,从肿瘤原发部位和肿瘤组织类型两方面比较各分组之间淋巴结转移率及跳跃性转移率的差异。结果:205例NSCLC术中共清扫胸内淋巴结977组共3 577枚,平均每例17.4枚。其中220组共508个淋巴结存在转移,有胸内淋巴结转移病例98例,转移率为47.8%。发生跳跃性转移35例,转移率为17.1%。第4、5、7、10、11组淋巴结转移频度较高。肺上叶癌比肺下(中)叶癌更容易发生跳跃性转移。腺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鳞癌。结论:NSCLC的淋巴结转移多数是按肺内淋巴结到肺门淋巴结再到纵隔淋巴结的顺序进行逐级转移,纵隔淋巴结的跳跃性转移比较常见。NSCLC的淋巴结转移特点与肿瘤的原发部位、肿瘤组织类型有密切关系。手术应根据淋巴结转移规律对胸内淋巴结进行系统性清扫,特别注意转移频率较高的第4、5、7、10、11组淋巴结。  相似文献   

6.
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肿瘤大小、外侵程度、病理类型、肿瘤部位等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对145例NSCLC行肺癌切除和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清除淋巴结1682个,阳性率33.89%。原发性肿瘤大小及外侵程度(T)因素中T1、T2、T3、T4患者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2.33%、29.68%、28.77%、51.20%。鳞癌淋巴结转移率为19.49%,腺癌淋巴结转移率为35.57%,腺鳞癌淋巴结转移率为37.65%,大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率为70.59%。中央型与周围型肺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5.28%和33.08%。各区淋巴结10、7、5区转移频率较高,其中7区转移率最高。结论:NSCLC的淋巴结转移与原发肿瘤大小、外侵程度、病理类型、肿瘤发生部位均有密切关系。肺切除时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23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细胞分化程度和吸烟指数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为确定肺癌术中淋巴结清扫方式提供依据.方法:对232例非小细胞肺癌行肺切除和淋巴结清扫术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原发性肿瘤大小(T)因素中T1、T2、T3、T4患者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2.6%、52.8%、61.3%和65.2%(P<0.05).高、中、低分化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5.8%、47.8%和59.0%(P<0.01).病理类型、吸烟指数与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结论:非小细胞肺癌的淋巴结转移与原发肿瘤大小、细胞分化程度有密切关系,与病理类型、吸烟指数无关.  相似文献   

8.
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可及早探知Ⅰ期肺癌患者临床未知转移灶的存在与否,对肿瘤切除术后的精确分期、复发和预后的判断、合理治疗方案的选择,提高5a生存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研究表明,uPA介导的纤维蛋白降解作用与恶性肿瘤的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1].临床上许多乳腺癌患者都死于肿瘤的复发和转移.然而,uP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国内至今未见报道.本研究将通过免疫组化SABC法观察uPA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并探讨其在腋淋巴结阳性病人和阴性病人中的预后作用.  相似文献   

10.
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1,他引:15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跳跃性与非跳跃性与非跳跃性转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差异。方法 以1982-1994年间我院行手术治疗的176例ⅢA期有纵隔淋巴结转移的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53例不伴有肺门淋巴结转移,称为跳跃组;123例伴有肺门淋巴结转移,称为非跳跃组,将纵隔淋巴结分为3个区域,分析两组患者淋巴结转移范围及其与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在跳跃组中,有49例(92.5%)纵隔淋巴结转移局限于1个区域(L1),而在非跳跃组中有45例(36.6%),纵隔淋巴结转移扩至2或3个区域L2或L3),跳跃组的5年生存率为29.3%,高于非跳跃组(12.2%,P=0.038),且在同一L1上,跳跃组5年生存率(32.1%)亦高于非跳跃组(15.3%,P=0.042)。结论 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跳跃性转移为纵隔淋巴结转移病变中独特的一个亚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N2跳跃性转移的规律及特点,为肺癌完全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合理的廓清范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我科2002年1月至2002年12月行肺癌完全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83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其中41例N2转移病例的临床资料,分为跳跃转移组14例和非跳跃转移组27例,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临床资料情况。结果 N2跳跃性转移组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腺癌和腺鳞癌,T2最多,周围型肺癌多见,主要术式为肺叶切除。结论 行肺癌完全切除时,无论是否有肺门淋巴结的转移,都应行系统的纵隔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2.
吕艳玲 《临床肿瘤学杂志》2010,15(12):1135-1138
肺癌是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放疗是治疗肺癌的主要手段之一,与手术、化疗同等重要。射波刀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兼具放射外科和放射治疗两种功能。采用实时图像引导系统以及呼吸追踪系统,以其大剂量、高精度和周围受照射的正常组织或重要器官的范围小等优点,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本文就射波刀在NSCLC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并探讨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ze the expression of CC chemokine receptor 7 (CCR7) in pulmonary tumor tissue and metastasized lymph nodes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pressions of CCR7 in pulmonary tumor tissue and metastasized lymph nodes, and discuss the significance.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双源CT(DSCT)能量成像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能谱参数及能谱曲线的差异,探讨DSCT标准化碘浓度及能谱曲线与纵隔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13例NSCLC患者行DSCT能量成像扫描,在处理工作站得到碘图图像,测量所有入组纵隔淋巴结的标准化碘浓度以及在不同能量水平下的能谱曲线。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转移淋巴结组与非转移淋巴结组,两组淋巴结标准化碘浓度及能谱曲线斜率采用t检验分析,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标准化碘浓度诊断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最佳阈值。结果 NSCLC两组纵隔淋巴结动脉期及静脉期的标准化碘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ROC曲线计算出标准化碘浓度诊断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最佳阈值为52.45%;NSCLC两组纵隔淋巴结的能谱曲线为逐渐下降型曲线,两组在40~110 keV区间下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DSCT能量成像的参数进行定量分析,对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意义较大;可作为术前判断NSCLC淋巴结转移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K-ras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NSCLC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连市不同医院诊断明确的NSCLC手术切除标本95例,其中29例标本取癌旁组织,检测各标本中K-ras蛋白的表达。结果 K-ras蛋白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率为4526%,在癌旁组织为24.14%(<0.01)。NSCLC组织中K-ras蛋白表达与组织学类型显著相关,腺癌表达率为56.25%,明显高于鳞癌的22.58%(P=0.0042);与性别、年龄、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等无关。结论 NSCLC中存在K-ras蛋白表达上调。其高表达更易发生于肺腺癌。  相似文献   

16.
外泌体是细胞通过旁分泌释放的一种囊泡状结构,在其脂质双层膜结构内包裹大量生物活性物质。研究表明非小细胞肺癌(NSCLC)外泌体参与细胞及微环境的改变,诱导NSCLC细胞对化疗药物获得性耐药。研究外泌体对于肺癌获得性耐药的分子机制、早期诊断、新型药物载体设计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本综述主要介绍近年来外泌体与NSCLC耐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