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目的观察大量输注红细胞悬液患者输注前后血小板及凝血功能的变化,探讨预防凝血功能障碍的措施。方法对37例不同类型大量输注红细胞悬液患者24h输注红细胞悬液〉10U(2 000mL),输注红细胞悬液前后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患者在大量输注红细胞悬液后,检测结果血小板、纤维蛋白原(FIB)均较输血前显著降低(P〈0.05),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凝血酶时间(TT)均较输血前有显著延长(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大量输注红细胞悬液后应及时检测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减少因血小板及凝血因子稀释引起的出血,及时输注血小板和血浆,提高输血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使用小剂量肝素钠对患儿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对使用小剂量肝素钠干预液体外渗的患儿进行干预前后凝血功能监测。[结果]32例患儿干预前后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无明显变化,血小板计数虽有改变但仍在正常值范围之内,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剂量肝素钠对患儿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应用小剂量肝素钠干预婴幼儿静脉输注阿昔洛韦导致的液体外渗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成幼林  罗敏  刘丽辉  王青兰  肖建武 《护理研究》2008,22(28):2577-2578
[目的]探讨使用小剂量肝素钠对患儿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对使用小剂量肝素钠干预液体外渗的惠儿进行干预前后凝血功能监测.[结果]32例患儿干预前后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无明显变化,血小板计数虽有改变但仍在正常值范围之内.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剂量肝素钠对患儿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应用小剂量肝素钠干预婴幼儿静脉输注阿昔洛韦导致的液体外渗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正产后大出血为产科常见严重并发症,多于产后2h内发生,是引起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1]。在产后大出血的治疗上,应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补充红细胞与血容量。但由于短时间内输入大量晶体盐、库存红细胞等可使稀释性血小板与凝血因子含量减少,造成凝血功能异常[2]。故在红细胞制品的输注过程中往往需要补充一定数量的凝血因子与血小板以重建患者的凝血机制,进而有效止血[3];本研究对我院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小板与冷沉淀结合输注对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选择该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大出血患者90例,按照患者家属选择的输注方式治疗方案分为2组:45例选择血小板与冷沉淀联合输注方式治疗的患者作为联合组,45例选择冷沉淀输注方式治疗的患者作为沉淀组。比较2组患者输注前后的凝血功能、有效止血率、平均止血时间。结果联合组患者各项凝血功能均较沉淀组明显好转,且输注后联合组有效止血率高于沉淀组,24h内悬浮红细胞续用量少于沉淀组,平均止血时间短于沉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血小板与沉淀结合输注能恢复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提高血小板和高纤维结合蛋白水平,促进止血功能,效果优于单纯冷沉淀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纯大量输注红细胞(红细胞悬液)对受体出凝血功能的影响及其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对19名创伤急性大出血患者接受大量单纯红细胞输注后发生出凝血功能障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出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输注红细胞总量平均为3747ml;其PT延长为正常对照的1.83~9.52倍(平均3.63倍),APTT延长为1.31~4.65倍(平均2.55倍);纤维蛋白原(0.03~3.75)g/L(平均1.15g/L);血小板(17~114)×109/L[平均(44.4±28.1)×109/L],其中<20×109/L有6名,>50×109/L有2名。发生出凝血障碍前输注红细胞总量与上述各指标异常之间没有相关性。补充凝血因子制剂和血小板后17名患者出血得到良好控制。结论急性失血患者短时间内大量单纯输注红细胞容易发生出凝血功能障碍,凝血因子及血小板被稀释是主要原因,补充凝血因子制剂和血小板是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单采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的输注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采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的临床输注效果。[方法]76例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障碍患者输注单采血小板,随机分为两组,48例输注单采新鲜血小板,28例输注冰冻血小板,观察输注前后24h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及出血止血情况。[结果]输注新鲜血小板组与输注冰冻血小板组在止血效果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在提高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方面,新鲜血小板组明显优于冰冻血小板组。[结论]提倡新鲜血小板输注,冰冻血小板可以用于急救由于血小板减少导致的出血性疾病。  相似文献   

8.
刘力铭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9):1254-1256,1261
目的观察悬浮红细胞及血浆输注对大量输血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5月该院大量输血手术患者63例,输注悬浮红细胞的31例患者为对照组,输注悬浮红细胞及血浆的32例患者为联合组。比较两组输注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液流变学指标[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以及住院时间、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结果联合组输注后24、72 h PT、APTT、TT短于对照组,FIB、PL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输注前,输注后24、72 h HCT、H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浮红细胞及血浆输注对大量输血手术患者凝血功能、PLT的影响较小,有助于预防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促进预后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血小板输注的疗效和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为提高临床血小板输注疗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在本院确诊,接受治疗并进行血小板输注的30例SFTS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57.5岁。通过比较血小板输注前后患者PT、APTT、TT变化,分析输注血小板后患者凝血功能改变状况;测定血小板输注前1 h和输注后24 h外周血血小板的数量,计算PPR和CCI,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与血小板输注前相比,患者输注血小板24 h后血小板数量明显增加,APTT、TT时间显著缩短;随着患者输注血小板次数的增多,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下降。结论 SFTS患者输注血小板之后,凝血功能得到改善;随着血小板输注次数的增多,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下降,无效率明显增高;非免疫性因素可能对SFTS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检测在低血小板孕妇凝血功能中的价值以及通过体外模拟失血预测生产过程中出血的风险。方法选取65例产前患者,按入院时血小板计数分为3组:A组Plt100×109/L;B组Plt(50—100)×109/L;C组Plt50×109/L,将血样与0.9%Na Cl溶液以6∶4的稀释度进行稀释,将稀释前后的血样用血栓弹力图仪检测R时间、K时间、Angel(°)、MA值。比较低血小板组与对照组A组TEG指标的差异;比较各组稀释前后TEG指标的差异;比较每组不同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结果 TEG参数R值A/B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C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MA值、K值、Angel(°)A/B和A/C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A组、B组稀释后与各自稀释前比较,各项参数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C组稀释后与稀释前比较,R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K值延长、Angel(°)缩小、MA值缩短,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剖宫产前预防性输注血小板后,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孕妇Plt50×109/L时,血液整体凝血功能为低凝状态,应用TEG可指导产前血小板的预防性输注。  相似文献   

11.
曹美珍 《全科护理》2012,10(9):808-809
[目的]探讨小儿颅脑损伤后凝血功能障碍的观察及护理,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对11例颅脑损伤后凝血功能障碍的患儿进行观察和护理,定时监测凝血酶原时间、血红蛋白、血小板、D-二聚体。[结果]治愈8例,死亡2例,自动出院1例。[结论]严密观察颅内压,动态监测生命体征及各项出凝血指标,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同时认真做好出血、输血、用药等护理,能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使患儿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和血小板(Plt)在抢救并发凝血功能障碍的产后出血病例中所发挥的作用。方法根据入组及排除标准,回顾性收集本院2012年11月-2015年7月全部17例伴有凝血功能障碍的产后出血病例。通过对产前、抢救前及抢救成功后2 h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Plt计数的分析,判断导致凝血功能障碍所缺乏的主要凝血成分,同时分析各类血液成分输注在修复凝血功能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入组研究的17例患者,输注红细胞制品17例,输注新鲜冰冻血浆15例,输注冷沉淀13例,输注血小板8例。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均在抢救早期进行输注,血小板输注时间相对滞后。结果入组病例抢救前PT、APTT、FIB和Plt数值均较产前有改变。抢救前APTT延长达到输血临界值(参考区间中值1.5倍)的有13例,其明显高于Plt降低至输血临界值(50×109/L)的2例(P0.001);抢救前与抢救成功后2 h凝血相关指标对比分析显示,反映凝血因子指标的APTT和FIB变化分别有统计学差异(t=4.09,P0.01;t=5.88,P0.01;),而Plt无统计学差异(t=1.28,P=0.22)。结论产后凝血功能障碍主要是因凝血因子消耗性缺乏所致。及早输入足量含有各类凝血因子的新鲜冰冻血浆或冷沉淀,是重建凝血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把57例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分为无抗体组和有抗体组,分别在输注前1h内和输注后24h检测血小板数,并进行血小板输注效果评价。[结果]无抗体组输注后比输注前血小板计数有高度显著性增多,有抗体组输注后比输注前血小板计数只显著性增多;CCI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无抗体组有效率为77.4%,有抗体组有效率为26.9%,两组血小板输注效果有高度显著性差别。[结论]血小板输注无效与血小板抗体的存在有关,预先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分析,选择合适的血小板输注,可大大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索血小板冰冻保存后膜表面促凝血活性相关分子变化与冰冻血小板体内即刻止凝血功能增强之间的可能联系,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新鲜血小板冰冻保存前后V因子结合能力、血小板膜表面GPIb—Ⅸ-V分子(CD42a)密度,用血凝仪测定激活血小板诱导血浆凝固时间(aPACT)变化,用血细胞计数仪测定血小板计数、NIPV和PDW。研究结果表明,与新鲜血小板比较,深低温保存后血小板激活血小板诱导血浆凝固时间缩短43.9%;结合V因子的荧光强度平均增加117%;结合膜表面GPIb—Ⅸ—V分子的荧光强度增加32%。结论:冰冻血小板体内即可止凝血功能增强,可能与血小板冰冻保存后膜表面促凝血活性分子表达增加或功能增强,促凝血功能明显增强,发挥快速止血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5.
<正>血小板的功能主要是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同时血小板还有维护毛细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1]。血小板的止血和凝血功能迄今仍没有任何1种医药产品可替代[2]。近年来本市血小板的用量逐年增加,为做到合理采集血小板,保证血小板的临床需求,减少输血危险,防止血液资源的浪费,我们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检测妊娠晚期伴血小板减少的孕妇的凝血功能,评估其凝血功能,预测生产过程中出血的风险。方法血小板减少的孕妇42例、血小板正常孕妇30例应用血栓弹力图仪检测R时间、K时间、Angle角、MA值以及CI值;72例标本均应用凝固法(磁珠法)测定凝血4项PT、APTT、TT、Fg及光散射法进行Plt计数检测。结果血小板减少组Ⅰ(Plt50×10~9/L)、Ⅱ[Plt(50~100)×10~9/L]与正常对照组Ⅲ[Plt(100~300)×10~9/L]TEG参数MA值Ⅰ/Ⅱ组和Ⅰ/Ⅲ组两两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K时间、Angle角及CI值Ⅰ/Ⅲ组间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R时间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MA值、K时间及CI值在失血量≥800 m L组与800 m L组比较,A/C组、B/C组之间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4项中PT、APTT、TT血小板减少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Fg血小板减少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G结果中的MA值、CI指数、K时间是评估血小板减少孕妇生产过程中出血风险的主要指标,且各参数低至某一界限后出血量与死亡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7.
吴惠平 《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0):749-751
目的探讨急性失血患者单纯大量输注红细胞后凝血功能障碍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19例严重创伤急性大出血接受大量单纯红细胞输注后发生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和护理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凝血功能障碍者输注红细胞总量平均为3747ml ,其凝血酶原时间比正常对照平均延长3.63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平均延长2.55倍;血小板计数平均44.4×109/L ,其中6例<20×109/L,2例>50×109/L ;纤维蛋白原平均1.15 g/L.补充凝血因子制剂和血小板后17例出血得到满意控制.结论急性失血患者大量单纯输注红细胞发生凝血功能障碍与稀释性凝血因子缺乏和稀释性血小板减少有关.护士密切观察,加强输血护理对早期诊断凝血功能障碍,及早进行针对性治疗和病情的有效控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林昱  方懿珊  黄家庆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11):2094-2095
[目的]观察吲哚布芬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及凝血机制的影响.[方法]分别以比浊法和凝固法检测应用吲哚布芬治疗前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和凝血全套各指标的变化.[结果]经吲哚布芬治疗后,61例2型糖尿病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凝固时间(FIBT)明显延长(P<0.05)...  相似文献   

19.
马玉萍 《临床医学》2014,(9):101-102
目的:探讨输注不同剂量悬浮红细胞对骨科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6例骨科手术患者按悬浮红细胞输注量的不同分为A组(30例)和B组(34例),A组悬浮红细胞输注量﹤8 U,B组悬浮红细胞为8~16 U,观察两组患者悬浮红细胞输注前、后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APTT)、纤维蛋白原( FIB)及血小板( PLT)等指标变化。结果 A组PT、APTT、FIB及PLT凝血功能指标输血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B组输血前后四项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骨科手术患者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时应及时补充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和低温沉淀物,以避免患者发生凝血功能的障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采用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观察135例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的凝血状况,以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CPB下的心脏手术患者135例,分别在麻醉前、手术开始后而CPB前(未肝素化)以及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采静脉血.用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检测全血激活时间(ACT)、凝血速率(Clot Rate,CR)和血小板功能(Platelet Function,PF);同时用常规凝血检测方法检测ACT、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和血小板计数(PLT).结果 (1)Sonoclot ACT、CR和PF三项指标在CBP前无明显变化,但在CPB后显著升高(P<0.05);(2)常规凝血检测的PT、APTT、FIB以及PLT的值CPB前无明显变化,但在CPB后显著升高(P<0.05);(3)患者术前、CPB前以及CPB后,采用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检测的ACT值同常规凝血检测的ACT值存在明显相关.结论 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可较为准确全面地反映患者围CPB期间的凝血功能,临床上完全可以替代常规凝血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